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明清時期:中醫腫瘤學術思想的深入發展

明清時期,不少醫家對各種腫瘤進行了精辟的論述和闡發,各自從不同角度探索腫瘤的病因病機、診治方法。
一、對腫瘤病因的認識
隨著辨證論治的日趨完善,對腫瘤發病原因有進一步認識。
(一)飲酒
如清代何夢瑤《醫碥》說:“好熱飲人,多患膈證”,“酒客多噎膈,飲熱酒者尤多,以熱傷津液,咽管干澀,食不得入也”。說明已認識到長期飲酒,特別是熱飲的長期刺激,可使食管受損,而進一步癌變。明代葉文齡《醫學統旨》也提到:“酒面炙煿,黏滑難化之物,滯于中宮,損傷脾胃,漸成痞滿吞酸,甚則為噎膈、反胃。”
(二)飲食
明代《外科正宗》還提到唇癌(繭唇)的產生與過食高熱煎炒的肥甘厚味有關。
(三)年齡
申斗垣在《外科啟玄》一書中,明確論述了體質、年齡與腫瘤發病預后的關系。他指出:“癌發初起時,不作寒熱疼痛,紫黑色不破,里面先自黑爛。二十歲后,不慎房事,積熱所生。四十歲以上,血虧氣衰,厚味過多,所生十全一二,皮黑者難治,必死。”趙養葵《醫貫》也說:“唯男子年高者有之,少無噎膈。”中醫認為年齡越大,其脾胃功能越差,“腎氣”越衰,機體功能容易失調,容易受到致癌因素的影響而發病。故明代張介賓《景岳全書》說:“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這一觀點對臨床起到較大指導作用。
二、對腫瘤治療的認識
清代余景和《外證醫案匯編》在論失榮證時談到:“其起之始,不在臟腑,不變形軀,正氣尚旺,氣郁則理之,血郁則行之,腫則散之,堅則消之;久則身體日減,氣虛無精,顧正消堅散腫;其病日深,外耗于衛,內奪于營,滋水淋漓,堅硬不化,溫通氣血,補托軟堅。此三者皆郁則達之之義也。不但失榮一證,凡郁癥治,俱在其中矣。”此論說明清代對腫瘤的治則已有一定研究,不但把行氣活血,同時把補托、軟堅均作為郁者達之的原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這時期治療腫瘤的方藥也有所發展,如陳實功《外科正宗》的蟾酥丸、王惟德《外科證治全生集》的犀黃丸等均為治療腫瘤之名方。
三、《景岳全書》
《景岳全書》為張景岳一生臨證經驗及其前代名醫的經驗總結,其立論、治法、制方皆有創新獨到之處。對腫瘤的治療更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扶正祛邪,標本兼治。張景岳總結了前代醫家的不同觀點,發展成較為完整的陰陽學說。在論“陽常不足”的同時,提出重視真陰的論述。還特別提出命門學說,認為命門既為精血之海、真陰之臟,又為元氣之根、真陽之舍,為陰陽之宅,真陰真陽互根互用,為十二臟之化源。正是由于他對陰陽有較為全面的認識,所以在治療上主張“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的重要方法,創制了右歸丸、左歸丸、大補元煎等方劑,豐富了補腎培本的內容。張景岳還吸收了脾胃學派的論點,在《景岳全書·傳忠錄》中指出:“命門為精血之海,脾胃為水谷之海,均為五臟六腑之本”,“脾胃為灌注之本得后天之氣也;命門為生化之源,得先天之氣也”,較為正確地闡述了脾腎之間的關系。張景岳認為“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積聚漸久,元氣日虛……只宜專培脾胃以固其本”,持“陰以陽為主,陽從陰為基”的觀點,強調腎與命門的真陰、真陽、水火精氣在維持和延續人體生命上的作用,提出“陽常不足,陰本無余”的精辟見解。
在對腫瘤病的認識上,張景岳以五臟為主分類積聚。心積為伏梁,在心下;肝積為肥氣,在脅下若履杯;脾積,有積寒在腹中,名厥疝;肺積名息積,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腎積,因沐浴清水而臥,積氣留于小腹與前陰而成。大致說明了五臟之積的癥狀。并確定治療積聚總則: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堅者消之,留者攻之,結者散之,客者除之,下之、上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張景岳說:“總其要不過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補。”在治療上,張景岳認為,應以調理陰陽為其大法分階段治療:第一階段,凡積堅而實者,非攻不能去,用攻法。此期正氣尚強,邪氣尚淺,則任受攻之,緩之則養成其勢,反難制之。此階段多為患腫瘤不久,體質強實者多用此法。方藥如:溫白丸,該方是在大量溫藥(巴豆、川椒、肉桂等)的基礎上用了一些化痰(皂角)、苦寒(黃連)、補氣(人參、茯苓)藥,桔梗走上,厚樸降氣,紫菀宣肺,柴胡疏肝,共同完成攻積塊的功效;遇仙丹,功效追蟲、逐積、消澼利痰;宣明三花神佑丸,本方藥猛,主治一切沉積痰飲,變生諸病,或氣血壅滯、濕熱郁結、走注疼痛,風痰脹滿等證。第二階段,凡不堪攻擊,只宜消導漸磨者用和法。若用攻法,則愈攻愈虛,不死于積而死于攻。方藥如:大和中飲,治飲食留滯、積聚等癥。病在中焦用和法,多用化濕、理氣、消食、化痰類藥,藥物組成為陳皮、枳實、砂仁、山楂、麥芽、厚樸、澤瀉各等分,水煎遠食服。脹甚加白芥子,胃寒惡心加炮姜,疼痛加木香、烏藥、香附子,多痰加半夏。張景岳用澤瀉是其特點。其他如和中丸、草豆蔻散等。無形氣聚,宜散而愈,宜排氣飲、十香丸、神手散、四磨飲等。第三階段,凡積痞勢緩而攻補俱有未便者,當專以調理脾胃,此多屬于不可攻、不可補的患者。方藥有枳術丸、景岳新制芍藥枳術丸、大健脾丸等。大健脾丸健脾養胃,滋谷氣,除濕熱,寬胸膈,去痞滿,久服強中益氣。其他如人參木香生姜枳術丸等。第四階段,凡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脾虛則中焦不運,腎虛則下焦不化,正氣不行,則邪滯得以居之,此輩無論有形無形,但當察其緩急,當以正氣為主,用溫法。脾虛者,宜溫中飲治嘔、吞酸、泄瀉、不思食之中虛。虛在肝腎用理陰煎,主治真陰不足或勞倦之輩,或忽感寒邪不能解散,或發熱,或頭身頭痛,或面赤舌焦,或雖渴而不喜冷飲,或背心肢體畏寒,但見脈無力者,悉是假熱證。如今之腫瘤多處轉移及晚期癌癥病人,畏寒發熱者,或面赤身熱,肝腎虛假熱證可加減用之。其他如暖肝煎,治肝腎陰寒小腹疼痛疝氣等證。如今之子宮、卵巢惡性腫瘤、小腹疼痛可酌用,可以減輕癥狀。第五階段,凡堅硬之積,必在腸胃之外,募原之間,原非藥力所能猝至,用阿魏膏、三圣膏之類以攻其外,再用長桑君針法以攻其內。然此堅頑之積,非用火攻終難消散,故莫妙于灸。三圣膏,貼治積聚、痞塊。長桑君灸法:一般積聚灸中脘、期門、章門、肝俞、三焦俞、通谷,積聚在上灸中脘、上脘、期門、章門,積塊在下灸天樞、章門、腎俞、關元、氣海、中極。灸治次序:先上后下,臍腹處,灸宜稍大,先灸七壯,或十四壯,或漸增加,愈多愈妙,灸之火力所到,其堅聚之氣自然以漸消散。張景岳用灸法和外貼膏藥治療積聚,值得借鑒。
綜上所述,張景岳治療積聚的特點是:認識積聚從病勢的緩急和人體的強弱兩方面把握。積聚初期,病勢尚淺,人體強壯,用補法,以扶正祛邪;積聚中期,病勢急,人體亦強,必用攻法以緩病勢;積聚后期,病勢強,人體虛弱,應以扶助正氣為主,增強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以延長壽命。在治療方法和手段上,靈活多樣,有導引、灸法、湯藥、丸藥、膏藥等。
四、清代對中醫腫瘤學術思想的深入
迨至清代,隨著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諸多醫家對腫瘤的認識更加深入。這一時期的文獻,各系統的惡性腫瘤均可見記載,除了前朝文獻中常見的乳巖、噎膈、反胃等,對陰菌、腎巖翻花、臟毒、喉菌、牙菌等泌尿生殖、五官科惡性腫瘤均有詳細描述。
(一)《醫宗必讀》—溫陽疏利
李中梓所著的《醫宗必讀》對中醫腫瘤學的發展作出了如下貢獻:
1.倡內外相因導致腫瘤說
在腫瘤的病因方面,李中梓提倡《內》、《難》的內外相因說,認為腫瘤的發生是內外二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多責之于正氣虛弱。謂:“積之所成也,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如小人在朝,由君子之衰也。”外因責之于風雨寒濕。正氣不足,風雨寒濕侵襲,久而導致腫瘤發生。
2.創陰陽攻積丸治療腫瘤
李中梓首創陰陽攻積丸治療各種腫瘤。正如其謂:不論陰陽皆效。方選吳茱萸、干姜、官桂、川烏、黃連、半夏、橘紅、茯苓、檳榔、厚樸、枳實、菖蒲、玄胡、人參、沉香、琥珀、桔梗、巴霜、皂角。熔理氣、溫散、化痰、散結、通下為一爐,配伍精湛,為后世所常用。另載肥氣丸(柴胡、黃連、厚樸、黃芪、昆布、人參、皂角、茯苓、川椒、巴霜、甘草)治療肝積在脅下,痞氣丸(厚樸、黃連、吳茱萸、黃芩、白術、茵陳、砂仁、干姜、茯苓、人參、澤瀉、川烏、川椒、巴豆霜、桂枝)治“脾之積在胃脘”等,噎嗝散(雄黃、靈脂、山豆根、射干、青黛、石朱砂、硼砂)治療“風熱瘟毒、毒火上犯之咽喉腫痛、瘡癰、積痰、瘀血”有報道用噎嗝散加減治療消化道腫瘤有效率達90%以上。
3.立攻補兼施為治癌總則
《醫宗必讀》用攻補兼施法治療各種腫瘤,被后世譽為經典。它首先提出將腫瘤分為三個階段:初、中、末來分期治療,根據病史長短、邪正盛衰、伴隨癥狀來辨明虛實,然后分別論治。謂:“初者,病邪初起,正氣尚強,邪氣尚淺,則任受攻中者,受病漸之,邪氣較深,正氣較弱,任受且攻且補;末者,病魔久,邪氣侵凌,正氣消殘則任受補。”李中梓在應用攻補方面經驗豐富,自謂:余尚制陰陽兩積之劑,藥品稍峻,用之有度,補中數日,然后攻伐,不問其積去多少。又于補中,待其神壯則復攻之,屢攻屢補,以平為期,此余獨得之訣。李中梓用一補一攻、二補一攻、三補一攻、五補一攻等方法,臨床上取得明顯的效果。
4.倡溫通疏利為治癌大法
李中梓治療腫瘤,最喜歡用溫藥,溫陽疏利法貫穿于所載藥物、方劑、醫案中。溫陽疏利法乃治療中晚期惡性腫瘤的一大基本治法。現代研究發現溫陽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機體功能狀態。疏利即保持大便通暢,體內的代謝廢物不致在體內淤積,也是保持機體新陳代謝的一個重要環節。
(二)《臨證指南醫案》—養胃陰以扶正
清代名醫葉天士,既是時病大師,又是善理內傷虛證之高手。他提出“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陽土,得陰自安”,“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東垣升陽益氣,其治在脾”等論點。他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創立了“養胃陰”學說,用益胃湯治療胃陰不足的病證,尤其對溫熱病的治療有著較大的貢獻,增添了扶正固本一法的內容,使之更臻完善。他在臨證時尤其重視脾胃功能。針對李東垣大升陽氣、治在脾,張仲景急下存陰、治在胃,主張脾胃分治,著重闡發養胃陰。葉天士認為:“太陰脾土,得陽始運,陽明胃土,得陰自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也。”(《臨證指南醫案》)提出“脾陽不虧,胃有燥火”。不能以治脾之藥來籠統治胃,應養胃陰,降胃氣,以潤為補。因此,葉天士臨證,凡遇燥熱之證,或稟賦木火之體,或熱病耗傷肺胃之津者,都從胃陰不足論治。其用藥特點,也多選擇甘涼濡潤之品,如麥冬、石斛、麻仁、粳米、甘草等。務使胃津來復,胃氣下降,其病自愈。
(三)血瘀證的提出
王清任《醫林改錯》曰:“氣無形不能結塊,結塊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則凝結成塊,血受熱則煎熬成塊。”提出腫塊的形成有形之血是主要因素,對于后世以活血化瘀方法治療腫瘤提供依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察布市| 谷城县| 甘南县| 通海县| 永春县| 桃江县| 镇沅| 夏津县| 恩施市| 剑河县| 裕民县| 和林格尔县| 贵阳市| 和田市| 新平| 象山县| 开平市| 太白县| 延安市| 桂东县| 陆丰市| 临泉县| 缙云县| 钦州市| 天长市| 沭阳县| 怀远县| 吐鲁番市| 治多县| 瓮安县| 枞阳县| 门源| 花垣县| 西青区| 揭阳市| 紫云| 洛川县| 兖州市| 阳新县| 子洲县| 辛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