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惡性腫瘤中醫診療指南
- 林洪生
- 2284字
- 2019-12-27 18:50:18
第三節 宋金元時期:中醫腫瘤學術思想的逐步成熟
宋金元時期,學術思想十分活躍,學術爭鳴風氣極盛,是中醫流派逐漸形成的非常時期。宋代朝廷成立了“御藥院”、“尚藥局”、“惠民局”、“廣惠局”等機構,都屬于國家統一管理藥品的職能部門。宋代太醫局編寫并出版了《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促進了中藥成藥的發展,并逐漸形成了一些固定成方,由官方就當時太醫院搜羅的各家驗方匯編而成,是宋代的醫方大成。金元時期,各個醫家因地、因人、因時制宜,從不同的臨床實踐角度,不同的臨證體會闡發,各自總結所特有的學術見解和診療經驗,產生了歷史頗具盛名的金元四大家,出現了以李東垣為代表的補土派,以朱丹溪為代表的滋陰派,以劉河間為代表的寒涼派,以張從正為代表的攻下派。其中東垣丹溪補土、滋陰不僅為扶正培本增添新的內容,而且擴展了治療方法。
一、“癌”作為病名提出
1170年,東軒居士在《衛濟寶書》中第一次用“癌”字,在《癰疽五發》篇中說:“一曰癌,二曰瘭,三曰疽,四曰痼,五曰癰”,將“癌”作為一個特定的病名。竇漢卿《瘡瘍經驗全書》對乳癌描述說:“捻捻如山巖,故名之,早治得生,遲則內潰肉爛見五臟而死。”“癌”字的應用,說明醫家們對惡性腫瘤有了基本的認識。
二、《太平圣惠方》——強調五臟調和
《太平圣惠方》可反映宋代以前中醫對有關腫瘤方面的認識概況和研究成果。書中認為,虛勞積聚的發生是由于陰陽虛損,血氣凝澀,以致經絡不宣通而致。“夫虛勞積聚者,臟腑之病也。積者臟病也,陰氣所生也;聚者腑病也,陽氣所成也。虛勞之人,陰陽氣傷損血氣凝澀不宣通于經絡,故成積聚于內也。”提示治療上應該以調和陰陽,補虛與活血為主虛勞癥瘕的成因為人體虛弱,加之脾胃氣弱,復為寒冷所乘而致,治療應以溫補脾胃為主“夫虛勞癥瘕病者,皆由久寒積滯,冷飲食不能消化所致也。結聚牢強,按之不轉動者為癥推之轉移則為瘕也。今虛勞之人,脾胃氣弱,不能消化水谷,復為寒冷所乘,故結成此病也。”作者對癖癥做了進一步闡述,“夫五臟調和,則榮衛氣理,榮衛氣理,則津液通流,雖復多飲水漿,不能為病。若攝養乖方,則三焦否隔,三焦否隔,則腸胃不能宣行內飲水漿,便令停滯不散,更遇寒氣,即聚而成癖也。癖者,謂僻側在于兩脅之間,有時而痛是也。”說明了五臟調和在腫瘤預防中的重要作用。同時,書中也提到“痰毒”:“夫痰毒者,由肺臟壅熱,過飲水漿,積聚在于胸膈,冷熱之氣相搏,結實不消。”
三、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的學術思想對腫瘤證治起到很大影響,促進了治療的發展。
(一)寒涼派劉河間
寒涼派劉河間以火熱致病說,為腫瘤的清熱解毒治療提供了依據,臨床表明惡性腫瘤的中、晚期患者,常有發熱、疼痛、腫瘤增大、局部灼熱疼痛、口渴、便秘、黃苔、舌質紅絳脈數等熱性證候,即有熱毒內蘊表現,宜以清熱解毒治療。大量中草藥篩選表明,抗腫瘤活性物質也以清熱解毒類中藥為多。
(二)攻下派張從正
攻下派張從正在《儒門事親》中明確提到“積之成也,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氣”。把精神因素作為病因之一,而這種關系只是近年才引起西醫的重視。張從正認為:“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內而生,皆邪氣也。邪氣加諸身,速攻可也,速去之可也。腫瘤是邪毒瘀結于內,所以臨床用以毒攻毒、破堅散結等方藥。張元素言:“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此雖泛指一切積滯,然也包括腫瘤在內。羅天益師承張元素、李東垣,故所撰《衛生寶鑒》強調“凡人脾胃虛弱,或飲食過常,或生冷過度不能生化,致成積聚結塊”。
(三)補土派李東垣
李東垣認為元氣最重要,而元氣又賴胃氣以灌養,故補益元氣須從脾胃下手,據此建立了以補脾胃為主的學派,并提出通過調理脾胃不但能治療脾胃病,也能治療其他臟腑的多種虛弱證。指出內傷疾病的形成是脾胃受損,耗傷元氣的結果。在治療上,重視健脾益氣升陽益氣的法則,創制了著名的補中益氣湯等。癌癥患者多為老年人,老年患者脾胃氣虛者居多,加之腫瘤的惡性消耗,不可專用攻削損其正氣,故“扶正固本”為治癌一大要法。扶正固本,相當重要的就是補脾胃之氣,這對延緩病程,提高生存率,為病人爭取到更多治療時機非常有益。
(四)養陰派朱震亨
朱丹溪倡陽有余,陰不足論。他根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又鑒于當時“局方”多用辛香燥烈之流弊,提出了人身“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論點,強調保存陰精,勿動“相火”。提出了陰虛火盛補腎陰的治療方法。另外,朱丹溪也重視攻邪。《丹溪心法》認為積聚痞塊是由痰飲、血塊積滯而成,所以治療當用“淬火、清痰、行死血塊,塊去須大補,不可用下藥,徒損真氣,病亦不去,當用消積藥使之融化,則根除矣”。朱丹溪大補喜用人參,消積行血常用大黃、樸硝(制成膏丸,軟堅而不瀉)、三棱、莪術、桃仁、紅花、水蛭、鱉甲、硇砂、南星等。朱丹溪所謂痞塊,雖非專指腫瘤,但確也包括腫瘤。現在治療食管癌用硇砂,治肝癌用鱉甲,治宮頸癌用三棱、莪術等皆有一定療效。上述用藥大多與朱丹溪用藥有一定淵源。
四、其他
這個時期對腫瘤的病機有更深的認識,同時對各種不同的腫瘤有了更加清楚的描述和發微。如嚴用和《濟生方·五臟門》中有五臟六腑虛實論治,對五臟六腑虛證論治頗為豐富,并提出了“補脾不如補腎”的治療原則;《圣濟總錄·癭瘤門》從氣血流行的角度作了論述,認為“瘤之為義,留滯而不去也。氣血流行不失其常,則形體和平,無或余贅。及郁結壅塞,則乘虛投隙,病所以生。”初為小核,寢以長大,若杯盂然,不癢不痛,亦不結強。強調“瘤”與氣血流行關系密切,因此行氣、活血亦為治療腫瘤兩大重要方法。
總的看來,金元時期的醫家對腫瘤的認識、腫瘤證治體系在逐漸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