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jié) 漢唐時期:中醫(yī)腫瘤學術(shù)思想的初步形成

漢唐時期,病因?qū)W、診斷學、方劑學以及不少臨床醫(yī)學相繼問世,對基礎(chǔ)理論的研究、病因證候?qū)W的探索、古醫(yī)籍的整理和注釋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從不同角度發(fā)展了中醫(yī)理論其中,東漢《傷寒雜病論》為中醫(yī)臨床證治奠基性著作,隋代《諸病源候論》為我國第一部證候?qū)W專著。這個時代,病源證候,證方歸類以及五臟分證等方面漸趨系統(tǒng)化、條理化、專科化,促進了中醫(yī)治療腫瘤系統(tǒng)理論的發(fā)展。
一、《傷寒雜病論》
東漢張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在充分吸收《黃帝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等論著學術(shù)思想的基礎(chǔ)上撰著《傷寒雜病論》,后世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分,成為中醫(yī)學臨床證治的奠基之作。
(一)證治原則
該書將經(jīng)絡(luò)學說、臟腑理論等與臨床實踐相結(jié)合,首創(chuàng)六經(jīng)辨證和臟腑辨證,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理法方藥辨治體系。該書創(chuàng)造性地聯(lián)系具體脈證,將其貫穿到臨床辨證論治的全過程中,對各種病證從病因病機、辨證立法、處方用藥進行了論述,建立了一整套臨床證治原則,使后學者有理法可循,有方藥可依。
(二)相關(guān)的癥狀及方劑
《傷寒論》中主要論述外感病的辨證治療及傳變規(guī)律,但其中所記載的許多變癥、壞癥的臨床表現(xiàn)與惡性腫瘤癥狀相類似;《金匱要略》中所記各種雜病,與惡性腫瘤臨床表現(xiàn)更為相似。仲景所創(chuàng)制大量行之有效的方劑,至今在腫瘤臨床中廣為應用。如《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中射干麻黃湯、葶藶大棗瀉肺湯、皂莢丸、麥門冬湯等用于肺癌。《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論述四飲:“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與惡性腫瘤所致胸水、腹水、肢體水腫類似,苓桂術(shù)甘湯、十棗湯、大小青龍湯、小半夏湯、五苓散更是腫瘤臨床常用有效方劑。在《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中,認為“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fā)作有時,展轉(zhuǎn)痛移。”同時,第一次明確提供了幾首治療腫瘤的有效方劑。如在《金匱要略·瘧病脈證并治》中,指出瘧久不解“結(jié)為癥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在《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中指出“婦人宿有癥病,經(jīng)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癥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jīng)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后斷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當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三)提出扶正祛邪的思想
1.注重“胃氣”
張仲景提出“四季脾王不受邪”,“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闡述胃氣在疾病發(fā)生過程中的重要性,進一步說明了胃氣與疾病發(fā)生的密切性。目前,人們已經(jīng)認識到腫瘤是消耗性疾病,常可致惡病質(zhì),從而降低機體的抵抗力,加速疾病的進展和死亡,這也恰好反映了“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的思想。
2.整體觀念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金匱要略·臟腑經(jīng)絡(luò)先后病脈證》)的觀點也提示我們,在腫瘤治療過程中,不能只盯著腫瘤大小而忽略整個身體狀況,應該在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完成對腫瘤的治療。
3.固護正氣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云:“人年五六十,其病脈大者,痹俠背行,若腸鳴,馬刀俠癭者,皆為勞得之。”其中的“痹俠背行,若腸鳴,馬刀俠癭”類似現(xiàn)代膽囊癌、胰腺癌等的臨床表現(xiàn)。《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云:“五勞虛極羸瘦,腹?jié)M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jīng)絡(luò)榮衛(wèi)氣傷,內(nèi)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 蟲丸主之。”其描述和腫瘤的惡病質(zhì)極為類似,提出了治療大法應該緩中補虛。
二、《諸病源候論》
隋代巢元方著《諸病源候論》,載古醫(yī)書近300種,論疾病,以臟腑為核心,為我國現(xiàn)存第一部論述病因、證候?qū)W的專書。作者在《黃帝內(nèi)經(jīng)》理論的指導下,對內(nèi)、外、婦、兒等疾病的病因、病機及證候均作了具體闡述。
(一)各病種證候
該書對腫瘤的病因及證候的論述也極為詳細,并把腫瘤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類,對類似腫瘤的病證也有很多論述。如把噎食分為氣、憂、食、勞、思五種;對乳巖的描述則是“乳中結(jié)聚成核,微強不甚大,硬若石狀”;對肝積的描述則更為相似,“肝積,脈弦而細,兩脅下痛……身無膏澤,喜轉(zhuǎn)筋,爪甲枯黑,春瘥秋劇,色青也”,“脅下滿痛而身發(fā)黃,名為癖黃”“肝氣壅盛,脅下結(jié)塊,腹內(nèi)引痛,大小便赤澀,飲食減少”,這與肝癌的一些證候基本一致。
(二)對積聚的認識
1.總的病機
在《諸病源候論·積聚病諸候·積聚候》中,多強調(diào)臟腑虛弱,受于風邪或飲食不節(jié)、寒溫不調(diào):“積聚者,由陰陽不和,腑臟虛弱,受于風邪,搏于腑臟之氣所為也。腑者陽也,臟者陰也。陽浮而動,陰沉而伏。積者陰氣,五臟所生,始發(fā)不離其部,故上下有所窮已;聚者陽氣,六腑所成,故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有常處。諸臟受邪,初未能為積聚,留滯不去,乃成積聚。”
2.分述五臟積
對五臟積分別詳細描述其癥狀及發(fā)展預后:“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fā) 瘧,連歲月不已……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脾之積,名曰否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fā)黃疸,飲食不為肌膚……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愈,令人灑淅寒熱,喘嗽,發(fā)肺癰……腎之積,名曰賁 。發(fā)于少腹,上至心下,若 賁走之狀,上下無時,久不愈令人喘逆,骨萎少氣。”(《諸病源候論·積聚病諸候·積聚候》)可以看出,積聚日久不愈,會出現(xiàn)四肢不收、黃疸、喘逆、骨萎少氣等癥狀。
3.其他
巢元方對病機的認識也有所側(cè)重,如論述大腸癌的早期表現(xiàn),“凡痢,口里生瘡,則腸間亦有瘡也。所以知者,猶如傷寒熱病,胃爛身則發(fā)瘡也。此由挾熱痢,臟虛熱氣內(nèi)結(jié),則瘡生腸間,熱氣上沖,則瘡生口里,然腸間、口里生瘡,皆胃之虛熱也”(《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下痢口中及腸內(nèi)生瘡候》),“谷道、肛門,大腸之候也。大腸虛熱,其氣熱結(jié)肛門,故令生瘡”(《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谷道生瘡候》),提示大腸癌的病機為臟虛熱氣內(nèi)結(jié)
(三)對癥瘕的認識
1.強調(diào)臟腑虛弱發(fā)病
有關(guān)癥瘕的論述則強調(diào)“由寒溫失節(jié),致腑臟之氣虛弱,而食飲不消……若積引歲月,人即柴瘦,腹轉(zhuǎn)大,遂致死”(《諸病源候論·癥瘕病諸候·癥候》),說明其發(fā)病主要因臟腑之氣虛弱,同時與外界寒溫失節(jié)有關(guān),發(fā)展到晚期,則體重下降,柴瘦腹大致死。
2.提出病機為血氣虛弱
“七疝者,厥疝、癥疝、寒疝、氣疝、盤疝、胕疝、狼疝,此名七疝也……凡七疝皆由血氣虛弱,飲食寒溫不調(diào)之所生。”(《諸病源候論·疝病諸候·七疝候》此論疝氣,包括睪丸腫瘤及附睪腫瘤的臨床表現(xiàn),其病機內(nèi)因主要是血氣虛弱。“血氣衰少,腑臟虛弱,故令風冷之氣獨盛于內(nèi),其冷氣久積不散,所以謂之久寒積冷也。其病,令人羸瘦,不能飲食,久久不瘥,更觸犯寒氣,乃變成積聚,吐利而嘔逆也。”(《諸病源候論·否嗝病諸候·久寒積冷候》)也說明了腫瘤“血氣衰少,腑臟虛弱”可引起腫瘤,同時,腫瘤可令人體消瘦,不能飲食,甚則出現(xiàn)吐利呃逆。“榮衛(wèi)俱虛,其血氣不足,停水積飲,在胃脘則臟冷臟冷則脾不磨,脾不磨則宿谷不化,其氣逆而成胃反也。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下牢,大如杯,往往寒熱,甚者食已即吐。”(《諸病源候論·脾胃病諸候·胃反候》)頗似胃癌的臨床表現(xiàn),嘔吐是晚期癥狀。“夫體虛受風熱濕毒之氣,則生瘡。癢痛焮腫,多汁壯熱,謂之惡瘡而濕毒氣盛,體外虛內(nèi)熱,其瘡漸增,經(jīng)久不瘥,為久惡瘡。”(《諸病源候論·瘡病諸候·久惡瘡候》)論久惡瘡的成因為體虛受風熱濕毒邪氣而成。
(四)對婦科腫瘤的認識
“產(chǎn)婦血氣傷損,腑臟虛弱,為風冷所乘,搏于臟腑,與氣血相結(jié),故成積聚也……產(chǎn)后而有瘕者,由臟虛,余血不盡,為風冷所乘,血則凝結(jié),而成癥也。癖病之狀,脅下弦急刺痛是也……產(chǎn)后臟虛,為風冷搏于停飲,結(jié)聚故成癖也。”(《諸病源候論·婦人產(chǎn)后病諸候下》)此論產(chǎn)后積聚、瘕、癖的病因皆為產(chǎn)后失養(yǎng),血氣損,臟腑虛,同時為風冷所乘而致。積聚、瘕、癖皆是體內(nèi)腫塊,與女性生殖器官腫瘤類似。
(五)論虛勞諸證
同時,《諸病源候論》專列《虛勞病諸候》,以五勞(志勞、思勞、心勞、憂勞、瘦勞)、六極(氣極、血極、筋極、骨極、肌極、精極)、七傷(脾傷、肝傷、腎傷、肺傷、心傷、形傷、志傷)來概括虛證的病因,歸類虛證證候,以五臟為主,分述各種虛證之候,分門別類,使之更具條理化、系統(tǒng)化,為后世對惡性腫瘤晚期姑息治療提供理論依據(jù)和用藥指導。
三、《千金方》
(一)治療使用蟲類藥物
唐代孫思邈著《千金方》,在治癥瘕積聚中匯集了許多方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較多蟲類藥,如蜈蚣、蜥蜴、 蟲、斑蝥、蜣螂等,為后世用蟲類藥物治療瘕瘕積聚及癌腫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二)分類提出“五癭七瘤”
此外,《千金方》還有五癭七瘤之說。所謂五癭,即石癭、氣癭、勞癭、土癭和憂癭。所謂七瘤,即肉瘤、骨瘤、脂瘤、石瘤、膿瘤、血瘤、息肉等,但缺乏具體的論述。《外臺秘要》也收集了不少防治方藥。當時所論癭瘤,包括了現(xiàn)在的甲狀腺癌、地方性甲狀腺腫等。另外,孫思邈也告誡“凡肉瘤勿治,治則殺人,慎之”。說明其對腫瘤的惡性程度也有所認識。
(三)方藥按照五臟歸類
虛損證治方藥按五臟歸類,系統(tǒng)地作了論述。如論肝勞曰:“肝勞虛寒,關(guān)格勞澀,閉塞不通,毛悴色夭。”用豬膏酒方。論脾勞曰:“脾虛寒勞損,氣脹噫滿,食不下。”用通噫消食膏酒方。論肺勞曰:“肺勞虛寒,心腹冷,氣逆游上,胸脅氣滿,從胸達背痛,憂氣往來,嘔逆,飲食即吐,虛乏不足。”用半夏湯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城市| 安阳县| 军事| 台中市| 阳信县| 开封市| 延庆县| 富阳市| 博白县| 汝南县| 井研县| 峨边| 清镇市| 洪湖市| 垣曲县| 保德县| 阿勒泰市| 舟山市| 庆云县| 巴东县| 合肥市| 江口县| 广州市| 庆元县| 温州市| 察雅县| 永仁县| 灵璧县| 如皋市| 海宁市| 邳州市| 沿河| 青岛市| 略阳县| 平昌县| 桐城市| 珠海市| 白水县| 益阳市| 天长市| 巫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