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積痢案
[病者]
鄒姓小兒,年齡三歲。
[病因]
喜食雜物。
[病證]
腹部脹痛,里急后重,所下皆紅白,極不流暢,啼叫不已,前醫用消導及驅蟲劑均不效。
[診斷]
系瘀積痢,由肥甘太過所致。
[治法]
宜溫下法。
[處方]
備急丸六(粒),可分兩次服之。
[效果]
利下黑血如豌豆大者甚多,以后所利皆糞,繼服調理藥痊愈。
[按]
痢疾,首見于宋嚴用和之《濟生方》。宋以前有腸澼、赤白沃、熱利、痢病、下利(或“痢”)、滯下等名稱。《醫碥》卷三:“痢由濕熱所致,或飲食濕熱之物,或感受濕熱之氣,積于腸胃,則正為邪阻,脾胃之運行失常,于是飲食日益停滯,化為敗濁,膠黏腸胃之中,運行之機,益以不利,氣郁為火,與所受濕熱之氣混合為邪,攻刺作痛……”本案小兒即是因喜食雜物與肥甘太過所致,劉老以備急丸溫下寒滯,藥簡力宏,實乃其經驗之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