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炳凡醫案精華
- 蔡鐵如
- 498字
- 2019-12-12 18:47:33
彭鬯黃痢疾危證案
[病者]
彭鬯黃,年三十七歲。
[病證]
新秋患痢,西醫日與泄藥治兩星期,下愈多,噤口不食,膚冷而煩躁異常,欲臥水中,口渴欲飲冷水,目睛紅赤,肛門如烙,舌苔厚起刺。
[脈]
洪大無力。
[診斷]
此虛寒痢證、陽欲脫亡之候。
[治法]
宜溫中回陽。
[處方]
附子理中加淮山、益智仁。
冷服一劑肢體即溫,反引被自蓋,口飲沸湯,痢下稀而肛門不烙。服二劑能稍進稀食,但目不能交睫,日夜無眠,原方去附術加地炭(地黃炭)、酒芍炭(酒白芍炭),一劑能稍臥片時,痢無紅白,惟洞泄不止,原方仍用術,加茯苓、補骨脂、肉豆蔻,瀉下漸稀,又一身大腫,原方仍用附片,再加黃芪、桂枝,守服多劑,遂轉瘧疾,每發一次,汗出如膏,稠濁黏手,三發而身腫盡消,飲食大進,改服調理藥而愈。
[按]
陰證似陽,感寒如此,痢疾亦然,但感寒易辨,痢疾惑人,陽回痢止而洞瀉是其常,瀉漸稀而發腫是其變,轉瘧汗出而腫消,則是變中之變。這里的“瘧疾”指發寒熱而非真瘧,乃氣機通達、病機向外的表現,故葉天士所云“此戰汗之門戶,轉瘧之機括”(見葉香巖《外感溫熱篇》),即指此等變化而言。醫者如操舟之工,應敵之將,宜辨證察機,使“藥隨病變,病隨藥愈”,才是醫家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