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兆偉治療脾胃病經驗擷粹
- 單兆偉 沈洪
- 8037字
- 2019-12-06 21:05:44
三、膽汁反流性胃炎證治
膽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是慢性胃炎的一種,系由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胃,膽汁、胰液中有害成分對胃黏膜造成傷害,從而引起的胃黏膜炎癥。其主要臨床表現為上腹部脹悶不適,甚則疼痛,燒灼感,口干苦,膽汁樣嘔吐,噯氣,泛酸等。中醫學根據其臨床表現將其歸于“胃脘痛”、“嘈雜”、“嘔苦”、“膽癉”、“嘔膽”等范疇。筆者現將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方面的臨證經驗總結如下:
(一)細察病因
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發生,多由外邪犯胃、飲食不節、情志失調、脾胃素虛等引起,首重情志失調,認為情志失調是最主要的病因,其次是脾胃素虛,最終導致肝胃不和,氣機升降失常,膽邪犯胃。
1.情志失調
筆者在臨證之時,觀察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多有情緒急躁易怒,或情緒消極低沉抑郁,皆為肝氣不舒的表現,故認為情志失調是膽汁反流性胃炎的一個很重要的病因。平素憂思惱怒、思慮過度、憂愁抑郁,易導致肝失調達、疏泄失常,膽附于肝,導致膽汁的分泌與排泄異常,膽邪犯胃,可致胃失和降,從而出現嘔苦、噯氣、脅痛等癥。如《靈樞·四時氣》:“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
2.脾胃素虛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發生與脾胃虛弱不無關系。如《長沙藥解》云:“甲木之升緣于胃氣上逆,胃氣上逆緣于中氣之虛”。脾胃氣虛,運化無力,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膽邪隨胃氣上逆犯胃,出現噯氣、嘔苦等癥。與現代機制研究胃動力不足,幽門關閉不全導致的膽汁反流所說相似。
3.外邪犯胃
風、寒、暑、濕等外邪,侵犯脾胃,導致胃氣不和,胃失和降,從而出現胃脘痛、嘔吐等癥。
4.飲食不節
由于飲食不節,或寒溫不適,或過饑過飽,或過食辛辣、肥甘厚膩之品,致脾胃漸損,運化失常,郁而成積,積而化熱,胃失和降,氣逆于上,則出現胃脘脹痛、泛酸、嘈雜、嘔苦等癥。
(二)詳審病機
膽汁反流性胃炎總的病機為肝胃不和,氣機升降失常。初期以邪實為主,情志失調,導致肝氣郁滯,疏泄失常,膽汁分泌與排泄異常,膽邪犯胃,出現胃脘脹痛,兩脅脹悶,噯氣或矢氣則舒,急躁易怒,或情志抑郁,善嘆息,胸悶,泛酸,遇情志不遂則加重,舌苔薄白,脈弦等表現;肝氣郁結日久化火,火移膽腑,膽邪上逆灼傷胃絡,會出現胃脘痛勢急迫,有灼熱感,食入疼痛無明顯緩解,或食入益痛,口干而苦,喜冷飲,吞酸,嘈雜,煩躁,易怒,便秘,舌紅、苔黃膩,脈弦或數等肝膽郁熱表現。隨著病情的發展變化,則會出現脾胃虛弱的表現。若素體陰虧或過用理氣傷陰之品則使胃陰不足,以胃脘隱隱作痛,空腹時加重,似饑而不欲食,口干不欲飲,納呆干嘔,大便干結,手足心熱,舌紅少津、有裂紋、少苔或無苔等為主要表現;如素體陽虛或過用苦寒藥物則形成中虛臟寒之證,以胃痛隱隱,喜溫喜按,每遇冷或勞累發作或加重,空腹痛重,得食痛減,食后腹脹,倦怠乏力,神疲懶言,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質淡嫩、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或遲等為主要表現。久病入絡,瘀血內阻形成瘀血停胃之證,則會出現胃脘痛如針刺,痛處不移,舌質紫黯或有瘀點、瘀斑,疼痛劇烈,可痛徹胸背,肢冷、汗出,嘔血或黑便史等癥狀。病位在胃,涉及肝膽脾,情志失調是其主要病因,總屬本虛標實,其本虛為脾胃虛弱,運化不利,標實為肝氣郁滯,膽邪逆胃。
(三)辨證要領
1.辨病與辨證相結合
臨床上可以觀察到年輕人多以肝郁氣滯和肝膽郁熱等實證為多,多伴有情緒急躁易怒,大便干結難解等癥狀,胃鏡下表現為慢性淺表性胃炎伴大量膽汁反流,治療上主要以疏肝和胃,通濁降逆等祛除邪實為主;中老年人則以虛實夾雜為多,伴有情緒抑郁,失眠,大便不暢等癥狀,胃鏡下可見多為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膽汁反流,治療上以疏肝健脾,補益脾胃為主,佐以通降、活血等法。
2.證候演變
肝氣郁滯日久,郁而化熱可轉化為肝膽郁熱證;肝火日久傷陰耗液則會轉化為胃陰不足證;日久傷及中陽則可轉化為脾胃虛寒證;復因飲食不節、飲食內停而轉變為虛中夾實證。無論何種病證,病初往往在氣,病久可入絡而致胃絡瘀滯轉變為瘀血證。
(四)治則治法
治療原則 應根據氣血陰陽虛實寒熱等情況辨證施治。辨明標本虛實之輕重緩急。本虛者應治本為主,如胃陰不足者宜益胃養陰,脾胃虛寒者宜溫中健脾。標實為主者應治標為急,如肝氣郁滯證宜疏肝理氣,肝膽郁熱證宜清熱疏肝、利膽和胃,血瘀證宜活血化瘀通絡。標本虛實夾雜者則當標本兼顧。本病的病性屬本虛標實,以脾胃虛弱,運化不利為本,以肝氣郁滯,膽邪逆胃為標。疏肝健脾,和胃通降為本病的基本治療大法。且患者多存在情志失調之象,故均可酌加理氣解郁之品。
(五)辨證論治
1.肝郁氣滯證
證見:胃脘脹痛,兩脅悶脹,噯氣或矢氣則舒,急躁易怒,或情志抑郁善嘆息,胸悶,泛酸,遇情志不遂則加重,舌苔薄白,脈弦。胃鏡檢查或見胃腔內黃綠色潴留液,或見幽門口有黃綠色液體冒出,胃黏膜充血水腫,或紅白相間以紅為主,或呈麻疹樣改變。
治法:
疏肝和胃,解郁通降。
常用方藥:
柴胡疏肝散加減。
加減:
疼痛較重者加延胡索理氣止痛;喜暖畏寒胃中冷痛者加烏藥、吳茱萸等溫中散寒理氣定痛;腹脹噯氣頻繁者加蘇梗、佛手、木香等理氣消脹;口苦口干伴右脅肋部隱痛、厭食油膩者,加郁金、金錢草、制大黃等清利肝膽郁熱。
2.肝膽郁熱證
證見:胃脘痛勢急迫,有灼熱感,食入疼痛無明顯緩解,或食入益痛,口干而苦,喜冷飲,吞酸,嘈雜,煩躁,易怒,便秘,舌紅、苔黃膩,脈弦或數。胃鏡可見胃黏膜充血水腫等炎癥表現及胃腔內黃綠色反流液。多有膽囊炎、膽石癥或膽道感染者等伴隨癥。
治法:
清熱疏肝、利膽和胃。
常用方藥:
大柴胡湯加減。
加減:
胃脘部疼痛明顯,胃鏡見胃黏膜糜爛者加黃芩、薏苡仁、煅烏賊骨、大貝母等清利濕熱;膽囊或膽管有結石者加金錢草、雞內金;口干,舌紅少苔者,為火熱傷陰耗液,加麥冬、沙參、玉竹、石斛等養胃益陰;食少納呆者加炒谷麥芽、焦山楂、焦神曲等消食開胃。
3.胃陰不足證
證見:胃脘隱隱作痛,空腹時加重,似饑而不欲食,口干不欲飲,口干舌燥,納呆干嘔,大便干結,手足心熱,舌紅少津、有裂紋、少苔或無苔。胃鏡檢查見胃脘內黃綠色潴留液,并可見黃綠色反流液從吻合口冒出,黏膜充血水腫,或見糜爛、潰瘍。
治法:
養陰益胃。
常用方藥:
益胃湯加減。
加減:
胃脘疼痛甚者加延胡索、九香蟲等理氣止痛;陰虛便秘者加肉蓯蓉、石斛、火麻仁等養陰潤腸軟便;胃鏡下見胃黏膜有糜爛者,加煅烏賊骨、大貝母等清熱利濕消除糜爛;胃鏡下有潰瘍者,加煅烏賊骨、大貝母、白及等抑酸護胃;另用三七粉、白及粉各2g,藕粉調服,早晚空腹各一次服用,可促進潰瘍的愈合。
4.中虛臟寒證
證見:胃痛隱隱,喜溫喜按,每遇寒冷或勞累發作或加重,空腹痛重,得食痛減,食后腹脹,倦怠乏力,神疲懶言,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質淡嫩、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或遲。胃鏡檢查見胃黏膜蒼白或灰白、變薄,黏膜下血管顯露,胃脘內潴留液呈黃綠色。病理可見黏膜萎縮或伴腸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治法:
溫中健脾。
常用方藥:
黃芪建中湯加減或理中湯加減。
加減:
胃脘疼痛,遇寒加重者加干姜、烏藥等溫中散寒止痛;泛吐清水或嘔吐者加茯苓、澤瀉等利水止逆。
5.瘀血停胃證
證見:胃脘痛如針刺,痛處不移,舌質紫黯或有瘀點、瘀斑,疼痛劇烈,可痛徹胸背,肢冷、汗出,嘔血或黑便史等癥狀。胃鏡檢查見胃黏膜蒼白或灰白、變薄,黏膜下血管顯露,或見胃黏膜增生粗糙,隆起結節,胃脘內潴留液呈黃綠色,幽門口變形或有黃綠色反流液冒出。病理可見黏膜萎縮或伴腸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治法:
活血化瘀。
常用方藥:
丹參飲加減。
加減:
伴腸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加太子參、炒白術、丹參、仙鶴草、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等使腸化及不典型增生消退。
以上5法須靈活應用,同時要兼顧合并癥。若肝氣郁滯兼寒邪犯胃,應疏肝理氣,疏風散寒,理氣和胃;兼食滯應理氣消導;兼嘔吐呃逆則順氣降逆。若食滯日久,食積化熱成燥應泄熱通腑蕩積,燥熱去則病自愈。若肝氣犯胃兼食滯應理氣健脾消導積滯。若肝胃郁熱,血熱氣逆,灼傷血絡而致吐血,治應苦寒清泄,直折其火,使火降氣順則血自止。若瘀血停滯屬脾胃虛寒,氣不攝血者應活血化瘀兼益氣養血。寒熱錯雜,則予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并調寒熱;總之,相兼證當分清主次,標本兼顧,虛實并治。
(六)治療特色
1.首重調暢病人情志
筆者在臨床上觀察到本病的發病多為情志所誘發,或為急躁易怒,或為郁郁寡歡,且臨床癥狀多在情緒變化時加重或減輕。故首重調暢病人情志,解除患者思想負擔。首先是解除患者的疑慮。患者往往醫療知識匱乏,或一知半解;對自己的病情不夠了解,不免心生疑問,疑久而生慮,慮久而傷神,終至夜寐欠安,茶飯不思,神疲懈怠,癥狀加重;臨證時首先向患者解釋疾病,打消患者疑慮;對于患者提出的種種疑問,也會不厭其煩地逐一解答,使患者對自己的病情有一定了解;有時患者會反復敘述病情,每于此時,筆者都耐心傾聽患者疾苦,態度誠懇,并囑患者打消顧慮,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另外,在生活中,筆者會叮囑患者平日多與他人溝通,控制自己不佳情緒,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除此之外,還會在用藥配伍中加用合歡花、玫瑰花、綠梅花等疏肝解郁之品,正所謂“合歡蠲忿,萱草忘憂”。通過以上幾種措施,病人的情緒很快得到控制,癥狀也會很快得到改善。
2.用藥輕靈孟河遺風
筆者為孟河醫派傳人,謹遵孟河用藥輕靈醇正之旨,每于平淡中見神奇。如治療肝郁氣滯者,予柴胡疏肝散加減。方中柴胡輕用則起到疏肝理氣、引諸藥入肝經的作用,重用則可清利肝膽濕熱的作用。視病人情況而增減柴胡用量。不僅如此,肝氣郁滯之人,易傷津耗液,筆者為了不傷及人體內的陰液,在選用疏肝理氣藥時,不使用太過辛香溫燥的藥物,喜歡用玫瑰花,合歡花、佛手花等理氣而不傷陰之品,且用量極輕。
3.結合胃鏡中西合參
在辨證的基礎上,筆者亦結合現代醫學先進成果,將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治療更為準確,療效更為確切。如胃鏡顯示為慢性淺表性胃炎伴膽汁反流,則表示患者病情輕,病程短,且以年輕人多見,故治療以驅邪為主;如胃鏡顯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膽汁反流,則表示患者病情稍重,病程長,且以中老年人多見,故治療時以疏肝健脾,補益脾胃為主,佐以通降、活血等法。治療上亦結合西醫治療思想,胃鏡見膽汁反流,由于膽汁能對胃黏膜產生損傷,在調整機體的同時,適當選用現代藥理研究具有保護胃黏膜,促進胃腸動力的中藥,避免膽汁直接損傷胃黏膜。如保護胃黏膜的有煅烏賊骨、白及、浙貝母、木蝴蝶、鳳凰衣等;促進胃腸動力的有萊菔子、決明子、制大黃、枳殼等。
(七)臨證備要
1.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
在眾多引起膽汁反流的病因中,以情志不遂者最為多見,肝主疏泄,以條達為順,胃主受納,以通降為和,情志抑郁,惱怒傷肝,則肝失疏泄,膽亦隨之疏泄失常,橫逆犯胃。葉天士曾謂:“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又謂:“凡醒胃必制肝”。膽汁反流性胃炎的基本病機是肝胃不和,氣機升降失常。有鑒于此,筆者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善從肝論治。臨證強調調肝要結合和胃,和胃又必須結合調肝,而疏肝和胃時又注意升降潤燥。
2.疏肝理氣為要,謹防傷陰耗液
“治胃勿忘肝”,葉天士“忌剛用柔”法則,治胃用藥以“不損胃,不破氣,不滋膩”為原則,主張升陽不過于溫燥,滋養胃陰宜清淡而不滋膩。調氣藥的選擇如木香入胃,香附入肝,若有化熱之象則用金鈴子散,寒熱夾雜者可并用之。肝氣郁結,噯氣頻作,宜用佛手、綠梅花、玫瑰花等。著重調整臟腑之間的升降功能,用藥以輕靈、流通見長,強調治實不宜峻攻,補虛切忌滋膩。
3.苦寒中病即止,飲食清淡自養
初期患者有的表現為肝膽郁熱較重,會用到黃芩、枳實、大黃等苦寒瀉下之品,筆者非常重視顧護胃氣,謂清熱苦寒之品不宜久用,以防苦寒太過而敗胃。正如《素問·五常政大論》所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苦寒中病即止,飲食宜清淡,心情宜舒暢。
4.胃氣貴在和降通暢
膽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肝氣犯胃,胃失和降所致;胃氣宜通宜降,胃的所謂通降即通暢和下降之意,是其生理特性之一。水谷進入胃,經過胃的受納和腐熟作用后,必須繼續通降至小腸,傳導化物,瀉而不藏,實而不滿,以通降為順,胃腸虛實更替,以此維持胃的正常受納作用。另外,胃的受納通降功能與肝之疏泄、脾之運化關系最為密切,胃失和降不僅能導致中焦氣機不和,而且能影響其他臟腑的生理功能,肝失疏泄和脾不運化也最容易招致肝胃不和及脾胃失司,因此,保護胃氣通降實具有廣泛的臨床意義。也正由于此許多醫家強調治膽汁反流性胃炎應采取以“通”為主的治法。
筆者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以氣血為主,治從通降入手,用藥以輕靈流暢見長,主張在動態中辨證施治。把“胃宜通降,脾宜升運”,“脾升則健,胃降則和”及“升清降濁”作為指導臨床治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理論依據。把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發病過程分為氣滯、郁熱、陰虛、陽虛與血瘀五種類型。采取以“通”為主的治法。通即調暢氣血,疏其壅塞,消其郁滯,秉承胃腑下降之性,推陳出新,導引膽濁壅滯下降,給邪以出路。胃腑實者,宜消積導滯;去除其邪,不可誤補。胃氣虛者,氣機不運,虛中有滯,宜補虛行滯,而不可壅補。在調氣方面,不僅應當疏肝氣,升脾氣,降胃氣而且還需要宣肺氣。認為宣肺氣伸其治節,可調升降,運樞機,肺氣疏暢,則肝郁得解,諸郁皆因而愈。常用紫菀、桔梗宣泄肺氣,升麻以升脾氣,疏肝氣常用綠萼梅、玫瑰花、佛手花、合歡花等,降胃氣常用萊菔子、決明子等。即使是脾胃虛弱證也須“補中寓疏”或“疏中寓補”。
5.胃屬陽腑,喜潤喜柔
脾喜燥而惡濕,胃喜潤而惡燥,脾燥胃濕,燥濕相合,相互為用而既濟。胃屬陽土,有受納、腐熟的功能,胃喜潤,津液充足、消化液分泌旺盛,功能始能正常。胃為燥土,所以其病理變化容易表現為胃燥、胃熱、胃火等,所以在治療之時應注意顧護胃陰。葉天士尤重津液,他倡用“辛潤通陽”、“辛酸兩和厥陰體用”、“因驚動肝、肝風震起犯胃,平昔液衰,難用剛燥,議養胃汁以熄風”等治法。筆者常用南北沙參、麥冬、石斛、玉竹、百合等滋陰潤燥,可合用烏梅、白芍等酸味之品,遵《內經》“酸甘化陰”之旨,使“甘得酸助而陰化無窮”。當胃陰虧虛之時,病情亦較深重,陰液難速恢復,治當緩圖,不可多用滋膩礙胃之品。為防陰柔之品凝滯胃氣,應遵葉天士“忌剛用柔”之要旨,少佐佛手、綠萼梅、玫瑰花、合歡花等理氣而不傷陰之品。
(八)藥后調護
臨床上,雖然膽汁反流性胃炎大多預后良好,但影響膽汁反流的因素較多,復發也是比較常見的。因此,本病在積極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應特別注意生活上的調護。
1.避免情緒過大波動。保持樂觀情緒,遇事不要急躁,也不應消極抑郁,性格應開朗一些,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平時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
2.避免過度的勞累及精神緊張,應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3.吸煙者應戒煙。已有報道煙草可加重膽汁反流的程度,并因其具有收縮血管作用而影響胃黏膜的血液循環,加重胃黏膜炎癥。飲酒者應戒酒,特別是烈性酒。
4.飲食宜易消化、富含營養,少量多餐。避免辛辣刺激性及高糖、高淀粉食物。避免過食生冷、肥甘、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暴飲暴食或饑飽無度。
5.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安排生活,力求生活有規律,如一日三餐定時定量,早睡早起。參加適當體育活動,強健身體;飯后不宜立即臥床休息,可適當散步、慢走等。夜間反流明顯者,可抬高枕頭,減輕反流的發生。
6.學習有關疾病的基礎知識,做到心中有數。如有不適,應立即就醫。定期檢查身體。
(九)病案舉例
案1 肝膽濕熱輕癥案
周某,男,25歲。初診:2011年8月23日。主訴:晨起惡心欲吐一月余。病史:患者1個月前突感胸悶不適,晨起惡心欲吐,在宿遷某醫院查胃鏡示:膽汁反流性胃炎。經當地治療未見好轉。現患者晨起惡心欲吐,無食物吐出,口干口苦,二便尚調,余無不適,舌紅苔黃膩,脈細弦。診斷:西醫診斷:膽汁反流性胃炎。中醫診斷:嘔吐,證屬肝膽濕熱輕癥。予黃連2g,蘇葉5g,吳茱萸1g,白蔻仁2g,竹茹5g,法半夏3g。14劑,每日1劑,泡茶少量頻飲。三個月后電話隨訪,患者訴服用3劑后癥狀減輕,14劑后已無惡心嘔吐感,三個月來癥狀未作。
按:
本案筆者抓住主證,患者惡心欲嘔,口干口苦,舌紅,苔黃膩,辨為肝膽濕熱,橫逆犯胃,膽邪上逆胃鏡見膽汁反流,胃氣上逆而作嘔,濕熱較輕故惡心欲吐,無物吐出。故治療用加味連蘇飲,黃連清瀉肝膽濕熱,蘇葉調理肝胃氣機,吳茱萸疏肝降氣,白蔻仁芳香化濕,降逆止嘔,加竹茹清胃熱,法半夏和胃氣,共奏清熱化濕,疏肝和胃之功。方藥對癥,故14劑癥狀消失。
案2 肝郁氣滯案
周某,女,62歲,2010年10月9日初診,因“胃脘不適2年余”來診。患者兩年來時有胃脘不適,食后益甚,食少,泛酸,右脅下疼痛,每因情緒變化而癥情加重,口干口苦,夜寐尚可,大便干結,舌紅,苔薄黃,脈細弦。2010年8月30日曾查胃鏡示:淺表性胃炎伴膽汁反流。診斷為肝胃不和,治以疏肝和胃,方予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處方:柴胡5g,炒白芍15g,黃芩10g,炒白術10g,仙鶴草15g,薏苡仁15g,金錢草15g,萊菔子10g,決明子10g,并囑其心情舒暢。連服14劑之后,患者覺右脅下疼痛緩解,食欲改善,大便仍干結,2~3日1行,自覺畏寒,加大腹皮10g,肉蓯蓉10g,以通降,續服1療程后癥狀消失,大便正常,胃鏡復查示:淺表性胃炎。膽汁反流已無。囑暢情志,禁食生冷、油膩、辛辣刺激食物。
按:
患者肝胃不和癥狀典型,有右脅下疼痛,情志變化加重,口干苦,大便干,脈細弦等癥,故投柴胡疏肝散14劑癥狀減輕,再服1療程后癥狀消失。本例治療重點一是疏肝和胃,肝氣疏泄正常則膽液排泄歸于正常;二是保持大便通暢,使胃腑通降,胃腑以通為用,以通為順。
案3 寒熱錯雜案
關某,男,34歲,2012年2月8日初診,因“自覺胃寒3年”來診。患者自覺胃中寒冷,厭食生冷,無泛酸,時有噯氣,口苦,小便黃,受涼后易于腹瀉,平日大便不成形,日行1~2次,1年來體重下降6斤左右,2011年查胃鏡:膽汁反流性胃炎。舌紅,苔薄黃。西醫診斷:膽汁反流性胃炎。中醫診斷:胃痞。證屬:寒熱錯雜。治當辛開苦降,方以半夏瀉心湯加減,處方:太子參10g,炒白術10g,法半夏6g,干姜2g,黃連2g,仙鶴草15g,薏苡仁15g,葛根10g,炙甘草5g。14劑,水煎服,每日1劑。和胃膠囊4粒,每日3次。
藥后患者胃中寒冷感好轉,口干口苦較前明顯,小便黃,余證同前,前方分別加入麥冬15g,玉竹15g,車前子15g,黃柏5g,人中白10g等養陰,清熱利尿等品。經治療2月余患者諸癥好轉。
按:
本案患者胃寒癥狀較明顯,如胃中寒冷,厭食生冷,受涼后易于腹瀉,平日大便不成形,日行1~2次,看似一派寒象,但筆者仔細追問下患者尚有口苦,小便黃等內熱征象,故予半夏瀉心湯寒熱并舉,14劑后患者胃中寒冷感好轉,內熱征象顯現,口干口苦較前明顯,小便黃,故加入養陰清熱藥調理兩月余而好轉。
案4 脾胃虛寒案
王某,男,55歲。初診:2012年10月24日。主訴:胃痛10年。病史:胃痛10年,2010年11月查胃鏡示:慢性胃炎伴膽汁反流,Hp(+);病理:輕中度慢性淺表性胃炎,6年前因膽囊萎縮曾行膽囊切除術,受涼或飲食生冷即便溏,大便中夾有不消化食物,怕冷,舌淡,苔薄白。診斷:中醫診斷:胃痛(脾腎陽虛),西醫診斷:膽汁反流性胃炎。藥以附子理中丸加減,并佐以清腸化濕之品。處方:制附子5g,黨參10g,炒白術10g,山藥15g,炒薏苡仁15g,馬齒莧15g,建曲12g,干姜3g,補骨脂12g。
二診:
2012年11月7日。患者藥后尚合。晨起飯后便溏,先干后稀,怕冷,舌淡,苔薄白。藥以附子理中丸加減,并佐以清腸化濕之品。處方:制附子5g,黨參10g,炒白術10g,山藥15g,炒薏苡仁15g,馬齒莧15g,建曲12g,干姜3g,補骨脂12g,石榴皮10g。后隨訪得知因筆者處掛號較困難,一直服用前方2月余,大便好轉,怕冷癥狀亦減輕。
按:
本例患者虛寒癥狀明顯,如受涼或飲食生冷即便溏,大便中夾有不消化食物,怕冷,舌淡,苔薄白。故予附子理中湯加減化裁,脾陽虛弱日久易及腎陽,故稍佐補骨脂意在補腎,先安未受邪之地,患者藥后便溏好轉,故原方再加石榴皮澀腸之品。方藥對癥,守方3個月而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