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行病學·第二巻(第3版)
- 曹務春
- 12140字
- 2020-06-24 15:09:12
第二十三章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mumps),是由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引起的人類常見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侵犯腮腺,也可侵犯各種腺組織、神經系統(tǒng)及肝、腎、心臟、關節(jié)等器官,引起非化膿性炎癥病變。其主要臨床特點為一側或兩側腮腺腫脹、疼痛、伴有發(fā)熱及周身不適,病死率很低。感染后可獲得持久性免疫。流行性腮腺炎是兒童和青少年中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成人中也有發(fā)病,病人是該病的傳染源,主要經飛沫傳播,與病人接觸2~3周后發(fā)病。該病分布廣泛,在學校、托兒所、幼兒園等兒童集中的地方易暴發(fā)流行,曾在我國多個地方發(fā)生大流行,成為嚴重危害兒童身體健康的重點疾病之一。
公元前5世紀Hippocrates描述過一次伴有單側或雙側耳部附近腫脹和睪丸腫大的腮腺炎暴發(fā)。1790 年Hamilton進一步指明睪丸炎為本病的特殊表現,并認識到與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關系。1934年Johnson和Good pasture證明了流行性腮腺炎能夠從感染的病人傳染給恒河猴,還證明了唾液中存在引起流行性腮腺炎的濾過性病原。在我國各地民間對流行性腮腺炎所慣用的名稱不同,如:痄腮、大嘴巴、豬頭風、蛤蟆瘟、大頭瘟、搭腮腫等。我國醫(yī)學對本病的傳染性、發(fā)病季節(jié)和癥狀等早就有了全面的認識,明朝陳實功的《外科正宗》(1617年)中記載:“乍腮乃風熱濕疾所生,有冬溫后,天時不正,感發(fā)傳染者,多兩腮腫痛,初發(fā)寒熱”。清代《瘍科心得集》對本病的描述尤為逼真:“因一時風溫偶襲,少陽脈絡失和,生于耳下,或發(fā)于左,或發(fā)于右,或左右齊發(fā),初起如雞卵,色如濡腫,狀若有膿,按不應指,但酸不痛,微寒發(fā)熱,重者憎寒壯熱,口干舌膩,此癥永不成膿,過一時自能消退”。1946年,Beveridge用患者的標本接種雞胚卵黃囊成功的分離到病毒,確認雞胚是該病毒的易感宿主,由此促進了對該病毒的研究。1968年,美國用Jery-lynn株制備減毒活疫苗獲得成功。隨后,前蘇聯(lián)、日本、英國、法國、德國均研制成功減毒疫苗并以單價或多價(流行性腮腺炎-風疹-麻疹聯(lián)合疫苗)聯(lián)合劑型廣為應用。我國也曾于20世紀70年代用ME株和M55-1株研制成氣霧型減毒活疫苗,20世紀80年代研制成S79株減毒活疫苗,均有良好的預防效果,為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預防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第一節(jié) 病原學特征
一、生物學性狀
腮腺炎病毒為副黏液病毒屬(Paramyxovinurs),屬于單股核糖核酸(RNA)型病毒,為圓形顆粒,大小相差懸殊,直徑85~300nm,平均140nm。病毒顆粒披有15~20nm厚的囊膜,分三層:外層是由病毒糖蛋白構成的刺突,含有血凝素(HA)、神經氨酸酶(NA)和血溶素(FO);中層類脂質;內層膜蛋白。核心部分是一條螺旋狀單股RNA與數種結構蛋白組成的核衣殼,核酸鏈為一中空索條,中空直徑4~5nm,總直徑為17nm。病毒能在雞胚中生長繁殖,任何初次接種必須采用羊膜腔途徑,經多次傳代之后方可在其他途徑中生長。培養(yǎng)后出現血凝素,能凝集各種鳥類及多種動物的紅細胞,如:雞、人、猴、豚鼠、羊、公牛、小馬等脊椎動物的紅細胞,因含有溶血素能引起人、羊、雞血細胞輕微溶解。同時還能產生干擾素,抑制流感病毒的繁殖。人或靈長類腎臟原代細胞可用作分離腮腺炎病毒,經試驗證明用單層組織培養(yǎng)分離病毒的敏感性較雞胚培養(yǎng)為高。曾采用猴腮腺導管內接種法,可引起類似人的腮腺炎。其他敏感動物如豚鼠和乳地鼠等不引起腮腺的病變,但經腦內接種后可發(fā)生腦炎。
腮腺炎病毒對乙醚敏感,對常用的消毒劑如0. 2%的甲醛溶液、1%的甲酚皂溶液、75%乙醇等,接觸2~5分鐘即滅活。該病毒暴露于強紫外線下僅能生存半分鐘,對熱的抵抗力相當低,在55℃20分鐘可致死,但對其血凝及補體的性質無損,在室溫4天即失去活性,但對低溫具有抵抗力,在4℃時能存活2個月,在-50℃時至少可保存一年。
二、抗原性
腮腺炎病毒僅有一種血清型。腮腺炎病毒經SDS-PAGE同位素液閃圖譜分析,其結構蛋白共有8個多肽,見表23-1。
表23-1 腮腺炎病毒的結構蛋白成分

腮腺炎病毒的表面蛋白HN及血溶蛋白FO有重要的生物學特性和免疫原性,它對宿主細胞上特異受體的識別、吸附、穿入、增殖后的釋放以及致細胞病變(CPE)和引起機體免疫效應等都密切相關。HA能凝集雞、綿羊和人的紅細胞,對病毒吸附到宿主細胞上起重要作用。NA有促使病毒從細胞中釋放出來的功能,但是,當NA含量多時,則可使受染細胞的CPE減輕,相反,當NA含量少時,則會促使細胞融合,導致嚴重的CPE。有學者證明HN對鏈霉蛋白酶和胰酶都較敏感,完整的病毒顆粒經不同濃度的胰酶處理后,HN蛋白帶從電泳圖中消失,或降解成小片段,血凝活性也隨之降低。血溶蛋白FO是病毒的另一表面抗原,FO的溶血活性在37℃,pH 7. 0~8. 0時最強,4℃時最弱。FO對于病毒引起細胞融合和病毒穿入細胞過程起重要作用。甲醛可破壞FO的結構,使其抗原性消失。
腮腺炎病毒的衣殼蛋白對病毒核酸具有保護作用,主要含有NP,還有L、P、M和少量的糖蛋白。用腮腺炎病毒的HN單克隆抗體(HNMcAb)分析表明,不同毒株的抗原性各不相同。用McAb可篩選腮腺炎病毒的突變株,能發(fā)現突變株NA活性有所增高,使受染動物的腦膜炎發(fā)病率下降。抗FO蛋白的McAb不能中和病毒,僅有輕微抑制血溶作用。而抗HN的McAb,則具有阻斷NA、HA、HL的作用,并有高度中和病毒的能力。對實驗動物的腦膜炎有保護作用,可減緩病程或使動物免患腦膜炎,而FOMcAb對室驗動物的感染則無保護作用。腮腺炎病初即可分離出病毒(唾液、血液、尿液及腦脊液),PCR法可檢測出不同地域的不同毒株且抗原性甚為接近。
近年來,發(fā)現SH蛋白基因在與F基因接近片段存在高度變異區(qū)域,根據對各地流行的腮腺炎病毒進行SH基因序列測定,將腮腺炎病毒分為A、B、C、D、E、F、G、H等8個基因型。歐洲各國流行的病毒以A、C、D基因型為主,但英國近年分離到的病毒卻為G型及H型。1995—1996年在我國新疆、蘭州、上海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分離到的病毒為F型。日本流行的病毒一直穩(wěn)定為B基因型。而韓國近年分離的病毒卻不同于上述型別,應屬新的基因型(可能定為Ⅰ型)。在同一地域的不同時期有不同基因型腮腺炎病毒在流行,人工誘變病毒研究也證明腮腺炎病毒的遺傳不穩(wěn)定性。
第二節(jié) 流行過程
一般認為腮腺炎病毒通過腮腺導管,直接進入腮腺,首先侵犯該腺體,然后侵入血液循環(huán),而發(fā)生其他腺體和系統(tǒng)受累的現象。近代免疫學的觀點認為,腮腺炎病毒侵入機體后,到達病毒特異性定位的淋巴器官,多數情況下可分為五個階段,依次為:①腮腺炎病毒原始侵入門戶為上呼吸道黏膜,在淺層組織中大量繁殖;②繁殖的病毒進入血液,稱第一次病毒血癥;③病毒侵犯全身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并進行繁殖;④病毒再次進入血液,稱第二次病毒血癥;⑤最后局限于對病毒最有感受性的某些腺體組織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這說明本病的全身性特點:除腮腺受累外,已經發(fā)現可被侵犯的組織還有:頜下腺、舌下腺、生殖腺(睪丸、附睪、卵巢)、前列腺、胰腺、淚腺、乳腺、胸腺、甲狀腺、甲狀旁腺、腎臟、心臟、肝臟、肺臟、關節(jié)、面神經、三叉神經、腦膜等,其中以唾液腺、生殖腺及腦膜多見。
一、傳染源
人是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的唯一宿主,早期病人和隱性感染者都是傳染源。病人自腮腺出現腫大之前6天至腫大后9天,均可從唾液中分離到病毒,此期有高度的傳染性。隱性感染者在流行期可占30%~50%,其腮腺并不腫脹,或只出現睪丸炎或腦膜炎等,同樣可起傳染源的作用,因此也是重要的傳染源。
二、傳播途徑
流行性腮腺炎以飛沫傳播為主,污染唾液的衣服、食品、玩具均可傳播,其傳染力較麻疹、水痘為弱。幼兒常把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入家庭,從而傳播給其他易感者。在軍隊中亦可因接觸而引起傳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曾發(fā)生流行性腮腺炎237 000例。在醫(yī)療單位和其他公共機構也有暴發(fā)的報道。
對孕期病毒感染的觀察表明,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可經胎盤至胚胎,從而有導致胎兒發(fā)生畸形的危險,并可導致胎兒死亡,流產發(fā)生率也增加。
三、人群易感性
人對流行性腮腺炎普遍易感。在遠離阿拉斯加的圣勞倫斯島,以前無流行性腮腺炎發(fā)病。1967年發(fā)生暴發(fā),561名居民中各年齡組都有病例,其中顯性感染363例,占總人數的65%,隱性或亞臨床感染96例,占17%,總感染率為81. 8%。由于母親的抗體可通過胎盤傳遞給胎兒,1歲內嬰兒發(fā)生流行性腮腺炎的極少見。1次感染后可獲得持久性的免疫,很少發(fā)生再次感染。這可能與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較穩(wěn)定,只有1個血清型有關。也有人認為,一些病毒存在組織細胞中受到保護,不為機體的免疫所清除;偶爾有些病毒物質被釋放出來,從而使機體維持在一定的免疫水平。人群的隱性感染率,城市高于農村,成人高于兒童。
四、影響因素
由于腮腺炎流行速度不如流感等其他呼吸道傳染病強烈,臨床表現較輕,病死率低,常不引起人們的重視。因此,在首例腮腺炎發(fā)病后,由于缺乏積極防治措施而容易造成流行。易感者聚集的地方如托幼機構、學校、部隊等住室擁擠,接觸密切,經常性防疫措施不完備,易致該病廣泛流行。
第三節(jié) 流行特征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種廣泛流行的傳染病。由于人們對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普遍易感,在19世紀60年代疫苗未廣泛應用,它不僅常在兒童中暴發(fā)或流行,甚至在軍隊、大學、醫(yī)院和其他公共機構中暴發(fā)。1964年美國曾報告流行性腮腺炎212 932例,發(fā)病率高達250/10萬。1967年研制成功減毒疫苗并開始廣泛使用后,流行性腮腺炎發(fā)病率明顯下降,1968年為176/10萬(152 209例),1978年為1. 2/10萬,1993年全國僅1692例,共下降了99%。在沒有應用疫苗的國家仍保持高發(fā)病率,1999年不丹、越南分別報告了25 554例和18 008例。波蘭2003年報告發(fā)病率為228. 7/10萬,2002年發(fā)病率為104. 6/10萬,處于高流行水平。我國2004年才開始將流行性腮腺炎列入疫情報告,2004—2006年全國平均發(fā)病率在20/10萬左右。
一、地區(qū)分布
流行性腮腺炎地區(qū)分布非常廣泛,遍及世界各地。在集體機構或交通閉塞、人口稀少的地區(qū),或新兵軍營中,亦可引起暴發(fā)。我國2004—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的空間分布地圖顯示我國各縣區(qū)的平均發(fā)病率基本處于1/10萬~50/10萬,西部地區(qū)部分縣區(qū)該病的發(fā)病率較高,達到100/10萬以上,東部只有少數縣區(qū)的平均發(fā)病率達到50/10萬以上(圖23-1,見文末彩圖)。

圖23-1 中國各縣區(qū)2004—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發(fā)病率分布圖
二、時間分布
流行性腮腺炎可在任何氣候及季節(jié)條件下發(fā)生或流行,以往研究顯示溫帶地區(qū)以冬春季(1~3月)為發(fā)病高峰,夏季發(fā)病率最低,但隨著疫苗普遍接種后,我國2004—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往往出現2個流行高峰,其中4~7月為各年度的第一個發(fā)病高峰(往往6月發(fā)病數最高),10月至次年1月出現第二個高峰,但低于4~7月的發(fā)病高峰(圖23-2)。在無免疫預防的情況下,通常每隔7~8年有一個流行周期。疫苗普遍接種后這種周期性流行情況已不存在。中國2004—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時間分布圖顯示我國近年來疫情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尤其是冬季發(fā)病數上升明顯(圖23-2)。

圖23-2 中國2004—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時間分布圖
三、人群分布
1.年齡及性別的分布
流行性腮腺炎在任何年齡皆可發(fā)生,多見于兒童,<1歲的嬰兒可由母體獲得被動抗體,發(fā)病極少。5~9歲發(fā)病最高,10~14歲發(fā)病率下降。成年發(fā)病多在青春期,部隊中新兵入伍后3~5個月發(fā)病最多。兒童發(fā)病無性別差異,青春期發(fā)病男性患者稍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為1. 7∶1。無論是顯性感染還是隱性感染,均可獲得持久性免疫力,再次呈顯性感染者極少見。
2.與人口動態(tài)的關系
人口活動頻繁地區(qū)經常有腮腺炎流行,當小兒易感者增至60%~70%時,即可能發(fā)生流行。人口流動甚少的城鎮(zhèn),則數年發(fā)生一次流行。
3.部隊流行特征
流行性腮腺炎在部隊中可成為一種比較重要的傳染病。雖癥狀較輕,但是對部隊的影響很大。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美國陸軍中曾有流行的報道,成為繼性病、流感后發(fā)病率處于第三位的疾病,發(fā)病率達576/10萬。我國實行義務兵役制后,流行性腮腺炎常由新戰(zhàn)士從地方帶入部隊,而引起流行,罹患率有時可達33%。部隊中流行性腮腺炎發(fā)病多為18~21歲的新戰(zhàn)士,其發(fā)病率往往數倍于老戰(zhàn)士,并以來自邊遠農村的新戰(zhàn)士發(fā)病率最高。流行高峰多出現在新戰(zhàn)士入伍后3~5個月內。若防疫措施不及時,在一個部隊的范圍內流行期可長達5~6個月。
4.流行性腮腺炎并發(fā)腦膜腦炎的流行特征
在流行性腮腺炎的多種并發(fā)癥中,從發(fā)病率、臨床表現及預后等方面來衡量,首先應注意流行性腮腺炎并發(fā)腦膜腦炎。例如:美國在1967年報告的全部腦炎病例數中腮腺炎腦炎占35. 9%,自1968年開始使用腮腺炎疫苗后,流行性腮腺炎并發(fā)腦炎的報告病例數比使用疫苗以前逐年減少,1972年降至12. 5%。至1981年報告流行性腮腺炎并發(fā)的腦炎7例,占所有報告腦炎的0. 5%(7/1537)。1982年報告16例,比批準使用腮腺炎疫苗的1967年報告的849例減少了98%。再如每千例流行性腮腺炎并發(fā)腦炎的比例也逐年減少,1966年報告為4. 94%,1981年最低為1. 42%。但在1977—1982年,流行性腮腺炎病例中并發(fā)腦炎的比例出現了隨年齡而增加的趨勢,20歲的比例最高(5. 34%)。男病例約占總病例的60%。流行性腮腺炎引起的死亡,可部分地解釋為并發(fā)腦炎的比例增多所致。自1966年以來,本病報告的病死率變動于1. 0/萬~3. 4/萬,以20歲組死亡比例最高,約占1. 64%,1967—1987年無并發(fā)腦炎的死亡報告。腮腺炎腦炎的季節(jié)趨勢也與腮腺炎相似,在春季有一個發(fā)病高峰,其后下降。
第四節(jié) 預防控制
一、流行病學調查與監(jiān)測
(一)流行病學調查
1.核實診斷 查看所有能找到的現患者,并逐個進行個案調查,根據流行病學史和病史、癥狀、體征和檢查結果,找出共同特征。
2.隔離治療病人,對疑似病例嚴密觀察。
3.分析病例“三間分布”特征,查找可能引起疾病暴發(fā)的因素。
4.在暴發(fā)或流行區(qū)內進行社會調查 查看環(huán)境狀況,評估兒童腮腺炎疫苗免疫接種情況,結合前面的調查結果,初步判斷可能引起暴發(fā)的因素或環(huán)節(jié)。
(二)流行病學監(jiān)測
1.監(jiān)測系統(tǒng)
除全國統(tǒng)一設立的流行性腮腺炎監(jiān)測區(qū)外,各地可根據條件增設監(jiān)測點,并落實人員、明確分工,開展監(jiān)測工作。
2.疫情報告
發(fā)現流行性腮腺炎病例,應當在24小時內向發(fā)病當地疾病預防控制(簡稱疾控)機構報出傳染病報告卡。出現暴發(fā)、流行時應當以最快方式向當地疾控機構報告疫情,接到疫情報告的疾控機構核實疫情后,應以最快方式報告上級疾控機構和當地衛(wèi)生行政部門,衛(wèi)生行政部門接到報告后,應當立即報告當地政府。
二、預防對策與措施
(一)達到和保持人群高免疫水平
1.腮腺炎疫苗種類
腮腺炎病毒于1945年分離成功。1948年研制出滅活疫苗,經試用后僅產生短期的免疫,20世紀70年代已經被停用。現在國際上使用較多的是Jery Lynn株減毒腮腺炎活疫苗。我國曾于20世紀70年代用ME株和M55-1株研制成氣霧型減毒活疫苗,目前主要用S79株腮腺炎疫苗,接種后產生一種不明顯或輕微的不會引起傳染的感染。97%以上的人接種單劑次疫苗后可檢測到抗體。臨床效果評估為95%,其臨床反應輕微。疫苗產生的免疫保護期在25年以上,大多數受種者可能有終身的保護。
腮腺炎疫苗可以作為單抗原疫苗使用。也可以和麻疹疫苗聯(lián)合使用,還可以和風疹、麻疹疫苗聯(lián)合使用。我國現在使用的有3種疫苗:腮腺炎減毒活疫苗、麻疹和腮腺炎二聯(lián)疫苗、麻疹-風疹-腮腺炎三聯(lián)疫苗。
2.疫苗接種
腮腺炎減毒活疫苗一般采用皮下注射0. 5ml,所含病毒應不低于317CCID50。孕婦從理論上不應接種腮腺炎疫苗,雖然沒有腮腺炎疫苗引起胎兒損害的證據,婦女接種后應避孕4周。免疫功能缺陷的對象,不管是由于疾病如腫瘤,或者是使用免疫抑制藥物治療,都不應接種腮腺炎疫苗,停止類固醇免疫抑制治療1個月以上才能接種疫苗。接受含有抗體的血液產品,如免疫球蛋白、全血或紅細胞等,可以干擾接種活疫苗的免疫應答,所以疫苗接種應在輸血2周前給予,或推遲約3個月。患有急性發(fā)熱、有嚴重疾病或慢性感染性疾病的人不應接種。糖尿病家族史和青霉素過敏史不是腮腺炎接種的禁忌證。
3.接種反應
腮腺炎疫苗是一種安全的疫苗,接種疫苗后的不良反應極少見,個別人可能會有腮腺炎和低熱,偶有皮疹、瘙癢和紫癜等變態(tài)反應發(fā)生,但這些反應短暫和輕微,不經治療或對癥治療后即可痊愈。
岡秀等報告,在71名接種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的兒童中,接種疫苗后25天發(fā)生腮腺腫脹者4例(5. 6%),發(fā)熱≥37. 5℃者1例(1. 4%),兼有發(fā)熱和腮腺腫脹者1例。腮腺腫脹均為輕度,常發(fā)生在接種后18~22天。另外,有人研究中性粒細胞抵抗腮腺損害作用的指標,結果表明接種疫苗后僅有少數兒童中性粒細胞損害指標稍許升高,提示疫苗對集體不會引起明顯的過敏反應。近年來有報告接種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后,可能會引起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障礙。Miller對1萬名1~2歲兒童接種疫苗后觀察,驚厥發(fā)生率為0. 25%,0. 1%的接種兒童腦脊液中有淋巴細胞增多,認為疫苗接種后引起的腦膜炎是極罕見的。美國ACIP指出,疫苗接種后30天內腦膜炎的發(fā)生率為0. 4/100萬劑,并不比正常人群中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障礙的發(fā)生率高。英國實驗室證實,疫苗相關性腦膜炎的發(fā)生率為1/100萬劑,在兒童中無1例是重患者,亦無1例因使用疫苗而發(fā)生長期后遺癥。不良反應監(jiān)測資料顯示,無因疫苗所致的持續(xù)后遺癥或死亡。
4.疫苗效果
腮腺炎疫苗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學效果和血清學效果。接種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后,免疫力可持續(xù)8~12年。目前一般認為,經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種后不需加強免疫。
減毒活疫苗無論是單價或多價使用,均可使流行性腮腺炎的發(fā)病率大幅度下降。美國在使用疫苗前,全國每年平均發(fā)病20萬例,使用疫苗10年后,1978年報告病例2萬例,發(fā)病率減少90%。同時,流行性腮腺炎腦膜炎占流行性腮腺炎病例總數的比例,也由1967年的35. 9%下降到1972年的12. 5%。英國在使用疫苗前,大約每400例流行性腮腺炎病例中發(fā)生1例腦膜炎,死亡率為1. 6/10萬;使用疫苗后每4000例流行性腮腺炎病例中才發(fā)生1例腦膜炎。前蘇聯(lián)用L3株疫苗接種775人隨訪觀察1. 5年,發(fā)病9例;而同樣的對照人群發(fā)病260例,疫苗近期保護率為96. 6%。
目前WHO尚未明確限定腮腺炎疫苗中的最低病毒量,因為在研制初期證實317CCID50/劑病毒已能使97%的免疫者獲得成功。為保證免疫成功率,目前腮腺炎疫苗的病毒量皆不低于500CCID50/劑,而二聯(lián)或三聯(lián)疫苗中的腮腺炎病毒的實際含量已達到20 000CCID50/劑。
5.免疫策略
我國自2007年擴大免疫規(guī)劃后將麻腮風三聯(lián)疫苗納入免疫規(guī)劃,18~24月齡的兒童均可接種一劑次。<12月齡者因有母傳抗體的存在,會干擾疫苗的效果,故不接種。由于腮腺炎常在校園、新兵中暴發(fā),因此對青少年及未患過該病的成年人無論其有無腮腺炎接觸史者均應予接種,有接觸史者接種后不但不會發(fā)生不良反應或加重病情,而且還能起到加強保護的作用。有報告隱性感染者接種疫苗后,50%的接種者抗體可有4倍以上的增長。尤其對新入伍戰(zhàn)士和新入學大學生的接種更有意義。
由于疫苗能通過胎盤和孕期感染導致胎兒畸形,因此孕期禁忌接種疫苗。至于對雞蛋過敏的人能否接種疫苗尚有不同的看法。多數人認為,疫苗來源于雞胚細胞,對卵蛋白過敏的人不宜接種疫苗。
由于流行性腮腺炎潛伏期長,又常集中暴發(fā)。因此,當集體中出現病例后,應急接種疫苗能終止流行性腮腺炎的繼續(xù)傳播。對處于潛伏期的被感染對象,亦能減輕病情。某小學發(fā)生流行性腮腺炎流行后,對在校的小學生應急接種疫苗,另選擇100名易感者作為空白對照,結果接種組有1人于接種后7天發(fā)病,對照組則有37人發(fā)病。
(二)控制暴發(fā)
一旦出現疫情時應主要采取針對傳染病的措施。
1.管理傳染源
(1)早期發(fā)現病人,早期進行隔離:
隔離期限一般認為應從發(fā)病始至腮腺腫大完全消退為止,約3周。早期發(fā)現病人應注意:①具有易感性受檢疫的兒童中,如主訴耳下區(qū)痛,雖尚未發(fā)現腮腺腫大,且體溫正常,亦要嚴密觀察,因耳下區(qū)痛,可能是腮腺炎最早期的癥狀之一;②患兒可以無任何主訴,但可摸到其頜下腺或腮腺腫大,若在流行期對檢疫兒童注意這一檢查可以早期發(fā)現一部分病例;③有些流行病學調查,在最早期癥狀中,體溫上升者占一半以上,因此,每天測試體溫1~2次是早期發(fā)現病人的有效方法;④部隊中腮腺炎的流行多來自新兵,因此,事先了解新兵家鄉(xiāng)的疫情,進行自動免疫應是部隊預防腮腺炎的關鍵措施。同時做好新兵集中與運送途中的衛(wèi)生監(jiān)測,在新兵檢疫期間要加強醫(yī)學觀察,以便做到早期發(fā)現病人、及時隔離治療。對兒童機構、部隊的接觸者應檢疫3周。
(2)早期治療病人:
流行性腮腺炎迄今尚無特異性治療方法,目前還以對癥治療為主。除一般治療外,中醫(yī)對此病治療有很好的效果。關于合并癥治療一般只需對癥治療可自愈。若發(fā)現睪丸炎高熱不退者,可給予潑尼松每日20~40mg,分3~4次口服;另用布兜將睪丸托起,局部冷敷。有重癥腦膜腦炎者,處理可參照乙型腦炎的治療。有胰腺炎者,局部置冰袋減痛,禁食及輸液療法。
2.對傳播途徑的措施
因為腮腺炎病毒對外界抵抗力較低,故不需終末消毒措施。但被污染的飲食用具、玩具應煮沸消毒或在陽光下暴曬。合理的使用口罩,可以作為切斷傳播途徑的有效方法。
3.保護易感人群
對沒有接種過腮腺炎疫苗的易感人群,進行應急接種,即使感染了腮腺炎病毒處于潛伏期,接種疫苗也可減輕癥狀。
第五節(jié) 臨床特征與治療要點
一、臨床特征及鑒別診斷
(一)臨床特征
1.潛伏期8~30天,平均18天。一般無前驅期癥狀,少數有短暫癥狀如頭痛、疲乏、肌肉酸痛、低熱、咽炎或結膜炎等。首發(fā)病征為耳下部腫脹。起病較急,表現輕重不一。發(fā)熱溫度為38~40℃不等,成人患病時較重。腮腺腫脹以耳垂為中心并向前方、下發(fā)和后方彌漫,無明顯界限,局部柔韌,皮膚發(fā)亮,熱感而不紅,觸之壓痛,于進食或食用酸味食品時脹痛加重。唾液量少。一般為單側,偶爾雙側,亦有先一側,后又波及對側。腮腺附近的蜂窩組織水腫,波及顳部、顴弓、頜部或胸鎖乳突肌等處,影響容貌。頜下腺腫脹時頜下可捫及柔韌觸痛的橢圓形腺體,舌下腺腫脹時可見舌及頸部腫脹與吞咽困難。腮腺腫脹大多于1~3天達高峰,腮腺管口(位于上頜第二磨牙旁頰黏膜上)紅腫,唾液初見分泌增加,繼因腫脹減少,但口干不明顯。腮腺腫大持續(xù)4~5天后逐漸消退而恢復正常。典型病例大多病程為10~14天。不典型病例可無腮腺腫脹,而僅表現為腦膜腦炎或睪丸炎。也可只有頜下腺或舌下腺腫脹者。
2.神經系統(tǒng)癥狀
(1)無菌性腦膜炎、腦膜腦炎、腦炎:多見于兒童患者。腮腺炎腦炎的發(fā)病比例約為0. 3%~8. 2%。在無并發(fā)癥的腮腺炎中有30%~65%腦脊液中白細胞增高。腦膜腦炎癥狀可發(fā)生于腮腺腫大前6日或腫大后2周內。頭痛、嘔吐明顯,有腦水腫表現。腦脊液與癥狀與其他病毒性腦炎相仿。腦電圖以腦膜受累為主。預后多數良好,25%~50%可無腮腺腫大。
(2)多發(fā)性神經炎、腮腺源性脊髓灰質炎:常發(fā)生于腮腺炎后1~3周,預后良好。腮腺腫大壓迫面神經致暫時性面神經麻痹。偶有出現共濟失調、三叉神經炎、偏癱、截癱或上升性麻痹。也可有導水管狹窄而并發(fā)腦積水。
(3)耳聾:因繼發(fā)的迷路炎伴第Ⅷ對腦神經退行性脫髓鞘作用引起的。在急性期出現完全性耳聾患者的外淋巴液中可分離到腮腺炎病毒,說明腮腺炎病毒感染和內耳損害之間有直接關系。發(fā)病比例約為1/1. 5萬,聽力損害輕微,高音聽力喪失的發(fā)生率較高,75%均為單側性,并且常常是永久性的。許多有輕度損害的兒童,直到腮腺炎感染幾年后接受聽力測驗時才被發(fā)現。
3.生殖系統(tǒng)癥狀 腮腺炎病毒侵犯成熟的生殖腺體,多見于青春期以后病人,而小兒少見。
(1)睪丸炎:占男性成人患者14%~35%,一般13~14歲后發(fā)病率明顯增高,常在腮腺腫大1周左右開始消退時,突發(fā)高熱、寒戰(zhàn)、睪丸脹痛伴明顯觸痛,一般約10天左右消退。陰囊皮膚水腫,鞘膜腔積黃色液體。約1/3~1/2病例發(fā)生不同程度的睪丸萎縮,病變常為單側且僅部分曲精管受累,故很少引起不育癥。附睪炎常合并存在。
(2)卵巢炎:占成人女性患者5%~7%,癥狀有腰酸痛、月經失調,嚴重時捫及腫大卵巢伴壓痛,未見由此導致不孕的報告。
4.其他系統(tǒng)癥狀
(1)心肌炎:約有4%~5%的患者有急性心肌炎的心電圖變化,成年患者較多見,大部分與腦膜腦炎同時發(fā)生,嚴重者有心率加速及暫時性雜音出現。還有心內膜纖維和彈性組織增生癥。
(2)胰腺炎:腮腺炎病毒感染可引起人和實驗動物如恒河猴的高血糖和胰島的組織損害。約有1%的病例可能引致糖尿病。表現為中上腹劇痛及壓痛,腫脹的胰腺有時亦可捫及,一般均在1周內癥狀消失。但是未報告在腮腺炎后或接種腮腺炎疫苗后的糖尿病病例中證實有胰腺損害。存在由于再感染,或在流行性腮腺炎暴發(fā)幾個月或幾年之后,發(fā)生糖尿病的例子。經腮腺炎抗體調查表明,糖尿病患者(即使是兒童)中,其陽性滴度低于正常人。因此腮腺炎感染可能特異性地損害胰島細胞或激發(fā)隱性糖尿病患者而促發(fā)糖尿病。
流行性腮腺炎引起的其他并發(fā)癥如面神經炎、乳腺炎、肝炎、肺炎、腎炎、甲狀腺炎、關節(jié)炎、脾臟炎、前列腺炎、內耳迷路炎等亦曾有報道。
(二)鑒別診斷
1.與腮腺炎癥狀相似疾病
①化膿性腮腺炎:局部紅腫明顯壓痛,多為一側,有波動感,擠壓時有膿液自腮腺管流出,血象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增高。②癥狀性腮腺腫大:常并發(fā)于糖尿病、營養(yǎng)不良、慢性肝病或應用碘化物-羥布宗、異丙腎上腺素等過程中,腮腺腫大雙側對稱,質軟無腫痛感。③頸部或耳前淋巴結炎:局限于頸部或耳前區(qū),為核樣堅硬邊緣清楚,壓痛明顯,腫大不以耳垂為中心,伴有咽峽炎、耳部瘡癤等。④其他病因所致腮腺腫大:如單純性腮腺腫大多見于青春期男性,無癥狀,為功能性分泌增多致代償性腮腺腫大。如其他病毒(副流感病毒1、3型,甲型流感病毒,A型柯薩奇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淋巴細胞脈絡膜叢腦膜炎病毒)均可引起腮腺腫大和中樞神經癥狀,可進一步做病原學檢查。
2.其他病毒所致腦膜腦炎
由于腮腺炎引起的腦膜腦炎可發(fā)生在腮腺腫大前或始終無腮腺腫大癥狀,故需與其他病毒性腦膜腦炎作鑒別。
(三)實驗室檢查
1.周圍血象 白細胞總數正常或者增高,分類淋巴細胞相對增多;有并發(fā)癥時白細胞總數增高,偶見類白細胞反應。
2.血清和尿淀粉酶測定90%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有輕度和中度增高,尿中淀粉酶也增高,有助診斷。淀粉酶增高程度往往與腮腺腫脹程度成正比。
3.血清學檢查
(1)中和抗體試驗:低滴度如1∶2即提示現癥感染。
(2)補體結合試驗:病程早期與第2~3周雙份血清的效價4倍及其以上增長者可確診,或一次血清效價達1∶64者有診斷意義。必要時可同時測定S抗體和V抗體。S抗體增高表明新近感染,V抗體增高而S抗體不增高時表示以往曾受過感染。
(3)血凝抑制試驗:受病毒感染的雞胚,其羊水及尿囊液可使雞紅細胞凝集,腮腺炎患者血清對凝集反應有抑制作用,越近恢復期時抑制力越強。病程早晚兩份標本抑制效價遞增4倍或以上即屬陽性。
4.尿 腎受累時可有蛋白尿、紅細胞等類似腎炎的尿改變。
5.病毒分離 如有條件可從早期病例的唾液、尿、血、腦脊液以及腦、甲狀腺等組織中采集標本,采用雞胚培養(yǎng)法分離腮腺炎病毒。
6.測S抗體可用補體結合方法,于第7病日即陽性,2周時達高峰,陽性持續(xù)6~12個月。測V抗體可用補體結合,血凝抑制和中和抗體法,陽性始于疾病第2~3周,2周后達高峰,陽性時間較久。
二、治療要點
1.對腮腺腫大、疼痛較明顯、全身癥狀(如高熱)明顯者,建議通過靜脈給予抗病毒藥物、抗生素和維生素C,連續(xù)3~5天,癥狀明顯好轉后改為口服抗病毒藥物3~5天。通過10天左右系統(tǒng)治療,絕大多數患兒都可痊愈,不會留下后遺癥。對于腮腺腫大非常嚴重的,另外可考慮用一些中藥外敷,以促進消腫,但要注意皮膚保護,避免皮膚損傷。需要提醒的是,僅僅通過外敷是不可能徹底治愈流行性腮腺炎,甚至會留下并發(fā)癥,如復發(fā)性腮腺炎等。對那些癥狀較輕的,可以通過口服抗病毒藥物、抗生素和VC,7~10天左右,基本可治愈。
2.中醫(yī)治療 散風解表,清熱解毒。用板藍根60~90g水煎服或銀翅散加大青葉15g水煎服;局部外涂可用紫金錠或青黛散用醋調,外涂局部,一日數次;或用浦公英、鴨拓草、水仙花根、馬齒莧等搗爛外敷,可減輕局部脹痛。必要時內服去痛片、阿司匹林等解熱鎮(zhèn)痛藥。
3.并發(fā)癥治療
(1)并發(fā)腦膜腦炎、睪丸炎、心肌炎時,可短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如氫化可的松,成人200~300mg/d,或潑尼松40~60mg/d,連續(xù)3~5天,兒童酌減。并發(fā)心肌炎者給大量維生素C及心肌營養(yǎng)藥物治療。
(2)睪丸炎治療:抗病毒治療同時應用激素,睪丸局部冷敷用睪丸托等對癥處理,可給予硫酸鎂濕敷腫大之陰囊。成人患者在本病早期應用己烯雌酚,每次1mg,一日3次,有減輕腫痛之效。
(3)腦膜腦炎治療:可按乙型腦炎療法處理。高熱、頭痛、嘔吐時給予適量利尿劑脫水。
(4)胰腺炎治療:禁飲食、輸液、反復注射阿托品或山莨菪堿,早期應用皮質激素。
4.預后 流行性腮腺炎經過系統(tǒng)規(guī)范的治療,一般預后良好,個別伴有嚴重并發(fā)癥。對重型腦膜腦炎、心肌炎、腎炎必須加強處理,積極搶救。
(陳勇 編 方立群 審)
參考文獻
1.耿貫一.流行病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501-508
2.迮文遠.計劃免疫學.第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556-566
3.劉克洲,陳智.人類病毒性疾病.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499-502
4.康來儀,董柏青,陳直平,等.實用傳染病防治.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
5.馬亦林.傳染病學.第4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44-150
6.李苑.預防接種實用手冊.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130
7.Kasper DL.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New York:Mc-Graw-Hill,2005:1154-1155
8.Goldman L.Cecil medicine.Phila:Saunders,2008:2480-2482
9.黃禎祥.醫(yī)學病毒學基礎及實驗技術.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333,773-780
10.Lennette EH.Manu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Fourth Edi.Washington:Am Soc Micro,1985,774-777
11.王季午.傳染病學.第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117-123
12.Lochi SL.Perspectives on the relative resurgence of mumps in the United States.Am J Dis Child,1988,142(5):499-507
13.Johnstone JA.Meningitis and encephalitis associated with mumps infections-A 10 years survey.Arch Dis Child,1972,47:647
14.Hughes WT.Some implication of fatal nephritis associated With mumps.Am J Dis Child,1966,111:297
15.Arata M.Complete heart block in mumps myocarditis.Brit Heart J,1981,46:342
16.Falk W A.The epidemiology of mumps insouthern Alberta 1980-1982.Amer J Epidem,1989,130(4):736-749
17.Kaplan KM.Mumps in the work place.Further evidence of the changing epidemiology of a childhood vaccine-preventable disease. JAMA,1988,9260(10):1434-1438
18.Garty B Z.Hearing loss due to mumps[letter].Arch Dis Child,1988,63(1):105-106
19.Bottige M.Swedish experience of two dose vaccination programme aiming at eliminating measles,mumps and rubella.Br Med J,1987,14,295(6608):1264-1267
20.Shanley JD.The resurgence of mumps in young adults and adolescents.Cleve Clin J Med,2007,74(1):42-44,47-48
21.Hviid A,Rubin S,Mühlemann K.Mumps.Lancet,2008,371(9616):932-944
22.Rubin SA,Afzal MA.Neurovirulence safety testing of mumps vaccines—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current status.Vaccine,2011,29(16):2850-2855
23.Whyte D,O’Dea F,McDonnell C,et al.Mumps epidemiology in the mid-west of Ireland 2004-2008:increasing disease burden in the university/college setting.Euro surveillance,2009,14(16):1918-1920
24.Barskey AE,Glasser JW,LeBaron CW.Mumps resurgences in the United States: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unexpected elements. Vaccine,2009,27(44):6186-6195
25.田華.流行性腮腺炎.河北中醫(yī),2010,32(3):479-480
26.高文彬.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學及預防措施.中外健康文摘,2011,8(4):71-72
27.鄭自華,張立伐,梁旭競.43例流行性腮腺炎并發(fā)癥的臨床分析.暨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6,27(4):617-618
28.殷大鵬,樊春祥,曹玲生,等.2004—2006年中國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學簡析.疾病監(jiān)測,2007,22(5):310-311
29.范貴蘭.淺談流行性腮腺炎的臨床特征和預防.當代醫(yī)學,2009,15(2):83
30.楊濤,吳兵.成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學及臨床分析.國際流行病學傳染病學雜志,2010,37(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