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床解剖學叢書:腹盆部分冊(第2版)
- 劉樹偉 鄧雪飛 楊曉飛
- 4115字
- 2020-06-24 14:47:28
第二節 腹后壁的層次結構
腹后壁的層次關系較腹前外側壁復雜,雖然從淺入深(從后向前)可將其分為:皮膚、淺筋膜、深筋膜、肌層、腹橫筋膜和壁腹膜(后兩者與腹前外側壁無明顯區別),但是深筋膜中的胸腰筋膜不僅包被肌的表面,還伸入肌層之間,并構成了肌的起點;肌層也很復雜,難以確定各肌明顯的層次關系,還存在一些薄弱區。
一、皮膚和淺筋膜
腹后壁的皮膚較厚,汗腺豐富。淺筋膜內有較多的結締組織索與皮膚相連,因而活動度較差。淺筋膜內結締組織纖維分隔大量脂肪組織團塊,并與臀部的皮下脂肪組織相延續,是化膿性感染的好發部位。

圖4-1 腹后壁淺層肌
淺筋膜內有皮神經,來自第10~12胸神經后支,由深部淺出,分布于皮下組織內,其節段性分布不如胸部和腹部明顯。近髂嵴上方還有第1~3腰神經后支的外側支,自豎脊肌外側緣穿出筋膜,向外下方越過髂嵴分布到臀部皮下,稱為臀上皮神經(圖4-1)。腹后壁的皮膚血管較小,動脈主要來自肋間后動脈和腰動脈的后支,與相應的皮神經伴行。
二、深筋膜
腰部的深筋膜包繞背闊肌和后下鋸肌,向上延續為胸廓背面的深筋膜,向外側移行為腹前外側壁的深筋膜,向內側在后正中線上附著于棘突尖端、棘上韌帶和骶正中嵴,向下附著于髂嵴。腰部的深筋膜與背闊肌和后下鋸肌的腱膜結合緊密,并與其深面的胸腰筋膜淺層愈合。
胸腰筋膜(thoracolumbar fascia)是包繞軀干深部豎脊肌的強大筋膜,可以分為淺、中、深層,分隔豎脊肌和腰方肌(圖4-2)。胸腰筋膜三層在豎脊肌外側緣會合成一層強大的筋膜板,作為腹橫肌的起點。

圖4-2 胸腰筋膜(橫斷層)
1.胸腰筋膜淺層
在背闊肌和后下鋸肌深面,豎脊肌表面,內側附著在胸、腰椎棘突和棘上韌帶,外側附著于肋角,向上逐漸變薄,移行為頸部的筋膜,向下逐漸增厚,附著于髂嵴、骶外側嵴,作為部分豎脊肌纖維的起點。該層筋膜在胸背部呈腱膜狀,白色并具有光澤(圖4-1)。
2.胸腰筋膜中層
在豎脊肌與腰方肌之間,內側附著于腰椎橫突和橫突間韌帶,外側在豎脊肌外側緣與淺層愈合。胸腰筋膜中層與淺層共同構成筋膜鞘,包繞并固定強大的豎脊肌,同時愈合并增厚形成腹橫肌的起點。胸腰筋膜中層下方附著于髂嵴,向上逐漸增厚,在第12肋與第1、2腰椎橫突之間增厚形成腰肋韌帶(lumbocostal ligament)。經腰上三角進行腎手術時,切斷腰肋韌帶,可增加第12肋的活動,擴大手術視野、有利于腎的暴露。腰肋韌帶有一個銳利的下緣,其深面是肋膈胸膜反折線的標志,為肋膈隱窩的最低點。在切斷腰肋韌帶、游離第12肋或切開肋床顯露腎時,需注意避免損傷該處胸膜,否則會產生一側氣胸。
3.胸腰筋膜深層
即腰方肌筋膜,比較薄弱,內側起自腰椎橫突的前面和基底部,向外行于腰方肌的前面,在腰方肌外側緣,胸腰筋膜三層結構融合成一層寬闊的腱膜,向側方與腹橫肌相連,切開此腱膜即可達腹膜后隙。腰方肌筋膜還在腰方肌上方增厚形成外側弓狀韌帶(lateral arcuate ligament),作為膈肌起點的一部分。外側弓狀韌帶位于腰肋韌帶的前側方,深面與肋膈胸膜下反折線約在同一水平面,在腎手術肋下切開時,同樣具有保護胸膜的作用。
三、肌
腹后壁的肌分淺、中、深三層肌群(圖4-3)。
(一)淺層肌
包括背闊肌和腹外斜肌(圖4-1)。
1.背闊肌(latissimus dorsi)
為人體最大的闊肌,略呈三角形,位于胸部后外側及腰背部,其上部中間有斜方肌覆蓋。背闊肌以腱膜起自下6個胸椎和全部腰椎棘突、骶中嵴和髂嵴后部,并以腱齒起自第9~12肋的背面,肌纖維自起點向外上方集中,經腋窩后壁,繞肱骨內側,形成肌腱止干肱骨小結節嵴。該肌收縮時可使肱骨后伸、內旋和內收,拉高舉的上臂向背內側移動,如自由式游泳時的上臂劃水運動;當上肢固定時該肌收縮可以上提軀干,如引體向上運動。
背闊肌下部的腱膜組織與胸腰筋膜的淺層緊密結合。在腎手術行腹膜外入路的斜切口時,為擴大手術視野,可將背闊肌外緣牽拉向內上方。有時背闊肌過于強厚,影響手術入路,可切斷部分背闊肌。背闊肌受胸背神經支配,由胸背動脈供血,并伴行有胸背靜脈,三者的主干均由腋部下行,位置較高,手術損傷的可能性很小。
2.腹外斜肌
起自下位8個肋骨的背面,肌纖維由外上斜向前下方。在腹后外側區,該肌形成游離后緣。腎手術入路時,有時后方的肌纖維可以向腹側牽開;如果需要切開該肌,應在肋下平行肋骨切開,可防止損傷肋下神經。
(二)中層肌
包括豎脊肌、下后鋸肌和腹外斜肌(圖4-3)。

圖4-3 腹后壁中層肌
1.豎脊肌(erector spinae)
位于脊柱棘突縱嵴的兩側,胸腰筋膜淺、中兩層形成的筋膜鞘內,是一對強大的縱行肌,上達枕骨,下達骶骨。豎脊肌多個起點和止點,肌束起自骶骨背面,腰椎棘突、髂嵴后部和腰背筋膜淺層,向上分為內、中、外三束,外側者稱髂肋肌,中間稱最長肌,內側稱棘肌。各束有多個肌齒,止于肋角背面、椎骨橫突和棘突以及顳骨乳突。豎脊肌的功能恰如其名,兩側同時收縮可以背伸脊柱,與人體直立姿勢的位置有關;一側豎脊肌收縮,可使脊柱向同側側屈。
豎脊肌外緣與第12肋之間的夾角對向腎床,豎脊肌參與腰上三角的構成,腰上三角是腎切除背側入路必經之處,在此處切開胸腰筋膜即可進入腹膜后隙,顯露腎脂肪囊后壁。為了獲得良好的顯露效果,必要時可以切開豎脊肌的外側肌束,切口應選擇在第12肋下方3~4cm處,與肋骨平行,以免損傷肋下神經和并行的血管。
2.后下鋸肌(posterior inferior serratus)
為一方形的薄層闊肌,位于背闊肌中部和部分斜方肌的深面、豎脊肌表面。該肌借腱膜起自最下兩個胸椎和最上兩個腰椎棘突,肌纖維斜向上外方,以指狀突止于下位4個肋骨的外面。該肌收縮時,降肋助呼氣。下后鋸肌的最下肌束位于腰肋韌帶的淺層,大多數兩者位置關系恒定。一般來說,后下鋸肌位于腰上三角的上方,不參與腰上三角的構成,但有時后下鋸肌下緣過低,或第12肋與豎脊肌的夾角過小,這時后下鋸肌下緣斜跨腰上三角的內上方,使腰上三角成為四邊形。
3.腹內斜肌
起自胸腰筋膜、髂嵴和腹部溝韌帶的外側1/2,呈扇形,后部肌纖維幾乎垂直上行止于下位3個肋骨,中部肌纖維水平向前,下部肌纖維斜向前下方。腎手術切口時,斜向前上方的腹內斜纖維可被切開。
(三)深層肌
包括腹橫肌、腰方肌、腰大肌、腰小肌和髂肌(圖4-4)。

圖4-4 腹后壁深層肌
1.腹橫肌
位置較深,在腹后壁,起自又胸腰筋膜三層結構所融合的腱膜上。腹橫肌起始部腱膜寬闊,腹內斜肌起始部的腱膜很窄,兩者之間有明顯差別。腹橫肌腱膜的深層,為腎及周圍結構。該腱膜移行到腹前外側壁時為肌性結構,其深面分布為腹橫筋膜、腹膜外筋膜和壁腹膜。
2.腰方肌(quadratus lumborum)
為不規則的長方形肌,下寬上窄,位于脊柱兩側、豎脊肌深層、腰大肌外側。該肌起自髂嵴后部和髂腰韌帶,在髂嵴和第5腰椎橫突之間行向上內方,止于第1~4個腰椎橫突尖部和第12肋下緣外側半。腰方肌可增強腹后壁,兩側收縮時降低12肋,一側收縮時使脊柱側曲。
腰方肌外側緣隔著筋膜和腹膜外結締組織與腎結鄰,腎切除手術后入路經腰方肌外側的腰上三角,進入腹膜后隙,常需將腰方肌外緣拉向內側,以暴露腎,必要時可以切斷部分腰方肌外側緣。腰方肌前方有肋下神經和髂腹下神經斜行跨過,切斷腰方肌時注意避免損傷神經。
3.腰大肌(psoas major)
位于腰部橫突和椎體之間的溝內,起自第12胸椎和5個腰椎橫突前方,并以5個肌齒起自相鄰的兩個椎體和椎間盤,肌齒與腰椎體之間有腱弓,可容腰動脈、腰靜脈和腰交感干的小支通過。腰大肌跨骶髂關節前方,沿小骨盆入口向前下,在腹股溝韌帶深面跨過髖關節前方,進入大腿,形成肌腱,與其外側的髂肌合并,共同止于股骨小轉子。腰大肌有屈大腿作用,大腿固定不動時,有彎腰作用,坐位姿勢下能將腰部脊柱彎向前方和對側,借以維持軀干平衡。腰大肌有腰大肌筋膜包繞,腰大肌筋膜在髂窩與髂肌筋膜愈合成髂腰肌筋膜。腰椎結核引起的冷性膿腫可沿筋膜深面向下蔓延,可以波及髂窩、骶髂關節或髖關節,由于腰大肌止于大腿根部的小轉子,故冷性膿腫可出現在腹股溝韌帶下方的股三角內。闌尾位置鄰近腰大肌外側,闌尾炎可以引起右側腰大肌痙攣,限制大腿后伸,使患者處于彎腰并屈腿的側臥姿勢,在這種姿勢下,腰大肌處于保護性的松弛狀態。如將大腿被動地向后牽引,患者腰大肌疼痛加劇,此即闌尾炎時的腰大肌刺激征。
4.腰小肌(psoas minor)
位于腰大肌前方,為一細小的肌,肌腹短,肌腱長,起自第12胸椎和第1腰椎體,在腰大肌前方形成一條扁平而細小的肌腱,止于恥骨梳、髂恥隆起和髂筋膜。腰小肌趨向退化,其屈軀干的作用十分微弱,40%人體缺少此肌。
5.髂肌(iliacus)
位于髂窩內,為三角形肌,起自髂窩上部骨面、骶髂韌帶和髂腰韌帶。其大部分肌纖維與腰大肌外側肌纖維合并,共同止于小轉子。髂肌前方有髂肌筋膜覆蓋。右側髂肌鄰接盲腸,左側髂肌鄰接乙狀結腸。髂肌后方為髖關節囊,內側鄰接股神經和腰大肌。髂肌作用為屈髖關節,將大腿彎向軀干和骨盆;站立時保持骨盆前傾,鞏固脊柱腰段彎向前方,維持人體直立姿勢,并能使大腿外旋。股骨頸骨折后,由于髂肌張力性收縮,能使大腿產生旋外的特有姿勢。腰部脊柱骨結核病變可沿腰大肌筋膜深面,向下波及髂肌,甚或波及其深方的髖關節,引起髖關節強直,其或穿破髖關節囊,可以引起髖關節結核。
(四)肌間薄弱區
腹后壁肌間存在兩個薄弱區(圖4-5)。
1.腰下三角(inferior lumbar triangle)
又稱為Petit三角,位于腰區外側,豎脊肌外側緣下部,髂嵴上方。腰下三角由背闊肌前下緣、腹外斜肌后緣和髂嵴上緣圍成,窩底為腹內斜肌和胸腰筋膜,淺面僅覆以皮膚和淺筋膜。
腰下三角是腹后壁的薄弱區,除了皮膚和淺筋膜外,只有腹內斜肌和胸腰筋膜,偶爾有部分腹橫肌纖維參與。腰下三角可能有腰疝發生。腹后壁積膿時,膿腫可由此處膨出。右側腰下三角對向回盲部,腹膜后位闌尾炎時,右側腰下三角疼痛明顯。
2.腰上三角(superior lumbar triangle)
位于腰下三角上方,表面有背闊肌覆蓋。腰上三角內側界為豎脊肌外緣,下界為腹內斜肌后緣,上界為第12肋,有時后下鋸肌過低,其下緣平行于腹內斜肌后緣上方,這時腰上三角幾乎成四邊形。腰上三角的底為腹橫肌在胸腰筋膜的起始部,腱膜表面有3條和第12肋平行走向的神經,自上而下分部為肋下神經、髂腹下神經和髂腹股溝神經。

圖4-5 腹后壁肌間薄弱區
腰上三角是腹部的薄弱區,病理情況下,腹腔內容也可由此疝出形成腰疝。該三角的深面對向腎的后面,腎炎或腎周膿腫時腰上三角的叩擊痛顯著。此三角也是經腹后壁進入腹膜后隙的腎或腎上腺手術的途徑,術中切口腹橫肌起始部的腱膜時,切口應與上述3條神經走向一致,切開與縫合過程中,注意避免損傷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