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股鞘、股管和股環

就解剖結構而言,這一部分內容應屬于下肢的結構,但此處易發股疝,需與腹股溝疝相鑒別。故股管等的解剖在此敘述。

一、血管腔隙和肌腔隙

腹股溝韌帶附于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韌帶與髂骨及恥骨之間的空隙,在整體上有肌、筋膜、血管、神經等由腹部經此空隙至股部。在此空隙之外側份有髂肌、腰大肌、股神經及被覆于它們表面的髂腰筋膜通過。髂腰筋膜外側部貼于腹股溝韌帶外側部,并與之結合,而內側部則與腹股溝韌帶分開,貼腰大肌內側面伸向深層而附著于恥骨上支的髂恥隆起,稱為髂恥弓。髂恥弓將腹股溝韌帶與髂骨和恥骨之間的空隙分為外側部分的肌腔隙(lacuna musculorum)和內側部分的血管腔隙(lacuna vasorum)(圖3-7)。前者有髂腰肌和股神經通過,后者有股動、靜脈等通過。

圖3-7 肌腔隙和血管腔隙

二、股鞘

股鞘(femoral sheath)亦稱股血管鞘,髂外動、靜脈由腹部經腹股溝韌帶后方的血管腔隙延續為股動、靜脈(圖3-8)。腹股溝韌帶深面的腹橫筋膜在股血管前面隨之伸延向下達3~4cm,即構成股鞘前壁;貼于血管后面的髂腰筋膜亦向下延續,構成股鞘后壁。股鞘的前后壁在股動脈外側、股靜脈內側相互融合而成股鞘內、外側壁。股鞘前、后壁在腹股溝韌帶下方3~4cm以下逐漸延續為股血管外膜。故股鞘呈扁三角形,寬大的底即血管腔隙,尖向下。股鞘內容股動脈、股靜脈以及結締組織和淋巴結,習慣上常認為股鞘內結締組織形成兩個縱行的間隔把股鞘分為三部分:外側部容納股動脈、中間部分容納股靜脈、內側最小的部分即為股管。

圖3-8 股鞘示意圖

三、股管

股管(femoral canal)約呈三角錐形,管長約1~2cm,底向上,即股環;尖向下,是盲端。股管有三個壁:外側壁是股靜脈及股鞘的內側隔;前壁是腹橫筋膜下延部分,在其前方是股部的闊筋膜,即隱靜脈裂孔(卵圓窩)鐮狀緣之上角;后壁是髂恥筋膜。股管三個壁在腹股溝韌帶下方1~2cm處二者融合,形成一尖形盲端,故股管無下口。股管內有疏松結締組織、2~3個小淋巴結和淋巴管等。股疝疝囊如果經股管向下達隱靜脈裂孔處,頂著該處篩筋膜(闊筋膜的一部)而突出于腹股溝內端下方皮下,故此就可以把隱靜脈裂孔理解為股管下口。如此情況下,股疝即需與腹股溝疝相鑒別。

四、股環

股環(femoral ring)是股管的底,卵圓形,長徑約1.25cm,位于腹股溝韌帶內側端后方。前界是腹股溝韌帶,內側界是腔隙韌帶,后界是恥骨肌筋膜形成的恥骨梳韌帶,外側界是股靜脈及股鞘的內側間隔。股環內充有較致密的腹膜外結締組織,稱為股隔,并常有一小的淋巴結,它是腹股溝深淋巴結最上方的一個,稱為Cloquet淋巴結。子宮癌后期癌細胞常經子宮圓韌帶內的淋巴管而達外陰,從而擴及腹股溝淺、深淋巴結,包括Cloquet淋巴結,故子宮癌腫根治術時,必需清掃Cloquet淋巴結。股環處還有腹股溝淋巴結的輸出淋巴管穿過而連于髂外淋巴結。

股環的腹腔面有腹膜壁層遮蔽,微凹陷,稱股窩(femoral fossa),腹股溝韌帶內端將其與上方的腹股溝內側窩分隔開。股疝就是小腸等從股窩處頂著腹膜(即形成股疝的疝囊)經股環、股管脫出。精索或子宮圓韌帶在股環的前緣前方經過,腹壁下動、靜脈根部緊挨著股環的前界和外側界的結合處。正常腹部下動脈與閉孔動脈均發一恥骨支,在恥骨上支或腔隙韌帶后方吻合,稱為“死亡冠”。如果這一吻合管甚大,或者是腹壁下動脈恥骨支較粗大,部分或完全代替閉孔動脈,此時經股部入路行股疝手術中,在高位結扎、切除疝囊或需切開腔隙韌帶時,應特別注意防止損傷異常的閉孔動脈或粗大的動脈吻合管。

女性由于骨盆較寬大,故股環較男性的股環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原市| 莎车县| 定安县| 海丰县| 巫山县| 宁武县| 长治县| 迁西县| 台东县| 前郭尔| 渭源县| 白水县| 镇原县| 娄底市| 弋阳县| 内黄县| 荣成市| 嵊州市| 新巴尔虎右旗| 广宗县| 凤庆县| 普安县| 五华县| 娱乐| 雅江县| 肥西县| 香港 | 湟中县| 巍山| 遂溪县| 苏尼特右旗| 吉隆县| 清原| 定南县| 盐边县| 灵寿县| 扎鲁特旗| 开江县| 开化县| 崇明县| 句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