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早期發展系列教材之七:促進心理行為發育適宜技術
- 戴耀華 王惠梅
- 1683字
- 2019-12-06 11:46:21
一、 社會能力發展
1. 自我意識
兒童開始了解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并能把自己與其他人分開。他們會從鏡子或照片中認出自己;會使用“我”或者“自己的名字”;知道自己是男孩或者女孩;并逐漸會用形容詞來形容自己,如“我很大”。這一時期,家長可以多給兒童提供照鏡子的機會,讓他說說在鏡子中看到了什么。讓兒童能夠拿到照片,并和孩子一起看自己的、家人的和小伙伴的照片。
2. 自我概念
這時的兒童自我認知和自我價值開始發展,自我決定和選擇的能力也增長。他們什么事都想自己做;經常喜歡說“不”;并會評價自己,如“我是好女孩”。家長可以給孩子提供多種選擇的機會,如“你愿意穿這件紅色的衣服還是藍色的?”孩子說“不”可能是有他們自己的觀點,家長要尊重。兒童喜歡“不”這個詞,那就給他們合適的方式來表達它。
3. 自我調節
這一時期的兒童開始對沖動有一定的控制,并能在提示后按照一定的常規做事。比如家長要求時會繞過地上的水洼,會為出門散步做準備。家長要認識到即使孩子努力保持獨立,還是需要家長的支持和指導,并注意協調兒童的獨立性和自我調節能力。當孩子不服從時,家長要保持耐心,明白發脾氣、打和推是兒童發泄挫折的方式和交流的需要。當他們發脾氣時,讓他們知道你在身邊,當他們需要幫助時你可以幫助他們,在確保兒童安全的前提下,給他們空間和時間來發泄和釋放情緒。比如孩子想扔東西,家長可以平靜地說:“如果你想扔,讓我們去拿球和筐,看你能不能把球扔進筐里去。”
4. 同伴交往
兒童開始注意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兒童,并開始參與和共同游戲。他們會嘗試著與小朋友一起搭積木,與2~3個小朋友玩過假裝游戲,在游戲中為“輪到我”而等待一會兒。他們會互相模仿著玩沙,或者互相追趕。他們在談論其他小朋友時會叫名字;當小朋友哭了,會停下自己的游戲或去抱抱他/她。

玩假裝游戲
家長要理解兒童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中必然要有沖突;要允許孩子嘗試自己解決問題,逐漸認識到這樣的行為會導致什么樣的結局。在安全、平等和合理的條件下,讓孩子去探索與同伴間的交互作用,支持他們建立合理的交互作用模式。經常和孩子談論他的行為對別人的影響,如“當你打小明時,他的身體就受傷了”、“當你在學校想媽媽時,我也在單位想你”。當兒童嘗試社會交往失敗時,家長要提供積極的指導:“你好像想擁抱你的朋友,但他現在不想讓你抱”、“你好像也想玩球”、“讓我們看看你的朋友是不是想把它往前或者往后滾,或者我們可以拿另一個球來玩”、“當你的朋友玩完玩具后,就輪到你了”。通過提供與小朋友玩耍的機會,可以使幼兒學習輪流、等待、合作、互助與分享等,培養他們的愛心、同情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從而促進幼兒同伴交往的發展。
5. 與成人交往
這個年齡段的幼兒會把大人作為自己的一個資源或辦法:跟家長要餅干、讓家人幫他穿上衣服。他們會在玩的時候經常看大人,會讓大人看他堆的沙子,這是在向成人展示他的成就。當他需要安慰時會摟著大人或趴在大人身上。他們對于陌生人不再向以前那么焦慮,當與養育人分離時開始能夠自我安慰。家長對待幼兒的養育態度和行為要一致。要為兒童提供安全的環境,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給幼兒自主做事情的機會,讓他們去探索周圍的環境和社會,對幼兒每一次的努力都給予鼓勵和贊揚。為了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要讓他們知道:當他需要時家人就在身邊并能幫助他。
兒童希望幫助家人做家務,模仿家人推嬰兒車,會注意路上的警察,穿上白衣服假裝當醫生。家長要鼓勵兒童嘗試新技能,允許兒童幫助準備晚餐,布置桌子、喂寵物或澆花,這會使他很有自信。讓幼兒懂得日常行為的對與錯;但當他犯錯誤時,家長不要反應過度,而是讓兒童知道只是他的行為不受歡迎,你是一直愛他的。可以說“你好像忘了杯子了,我們再來一遍”、“讓我們一起把它清理干凈,你可以再試一遍。”
6. 社會智力
幼兒能注意到人與人之間的相似或不同:他們會注視不同人種的人、奇裝異服的人;會問“坐在輪椅上的人”怎么回事。他們開始意識到性別,會說“小明是男孩”或者“媽媽是女孩”;更喜歡同性別的小朋友。家長應該鼓勵兒童的性別認同,允許他們在想象游戲中扮演各種角色,要鼓勵和表揚他們多發現人與人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