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論治濕溫病

濕溫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而發病較多的是夏、秋兩季。
本病的初期癥狀表現,據薛生白《濕熱病篇》指出:“始惡寒,后但熱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飲。”說明濕溫病開始是邪在衛分。衛外的陽氣被濕邪阻遏,因此雖有壯熱,體溫在攝氏四十度以上,脈反濡緩,舌上白苔,是濕郁衛陽的表證。“在衛汗之可也”,當用辛芳透表法,與治風寒發表迥異。
在發病十天前后,是本病的極期,但發熱,午后身熱上升,可能持續達一至二周以上。“濕與溫合,蒸郁而蒙蔽于上”,頭重,耳聾昏瞀,譫語,咳逆,身痛,便秘,尿赤,舌苔黃膩,脈象洪緩,是濕濁化熱,邪戀氣分,熱未傷津,猶可宣濕、清熱、透表。
待至濕已化熱,熱邪入營,壯熱不已,昏迷痙厥,大小便不知,或大便黏溏如豆醬色,或小便渾濁如滑石粉,甚至胸滿息粗,苔由黃燥芒刺轉為焦黑,舌底絳赤,“其熱傳營,舌色必絳”。當細察胸部和腹部有無玫瑰色斑疹或水晶狀白?的發現。如果現有紅色斑疹,表示營熱入血,當清營涼血,解毒化斑。如現有白?,便知氣分之邪入營,尚有濕熱伏于氣分,肺氣不布,猶可透熱轉氣,當助肺氣、滋津液、清熱化疹,一般白?出現后,卻是本病向好的方面轉化。
病傳血分,“入血,就恐耗血動血”,須注意其出血癥狀,特別是大便瀉下如咖啡色,或下血水,躁亂不安,脈來細數,汗出如浴,膚冷如冰,昏迷沉睡等現象。亦有病邪始終流連在氣分,身熱稽留日久,胃氣空虛,陡然發生戰汗,熱散腠開,邪從樞解,而衛陽亦隨從汗泄。雖然膚冷沉睡,卻非亡陽,誤投姜、附,則如抱薪救火!
本病飲食,以清淡為宜。自始至終禁吃干硬葷油食物,宜給米汁、豆漿、藕粉、甜梨汁等;熱退后,食欲初旺,有饑餓感,亦須注意節制飲食,少少進食去脂精肉湯、雞蛋湯、豆腐湯和稀粥,使胃氣逐漸充復。如飲食失于節制,可能發生“食復證”,再出現體溫回升、嘔吐、腹痛、腹脹等癥。因為余毒未清,停藥或多食之后,細菌又繁殖而產生內毒素,正如葉天士所謂“爐煙雖熄,灰中有火”的道理。病愈后多有脫皮、脫發而重生的。
綜上所述,濕邪伏郁于衛分,使衛陽不宣,不能達表,必致內逼氣分漸化為熱,表現始惡寒,發熱汗出,口渴不引飲,咳嗽,胸滿等癥。此時治法應用宣濕之劑開散衛分陽氣而達表,不能使用治風寒的辛溫發表之方以助濕升騰。法當宣濕透表,始終把病邪限制在衛分和氣分之間,徐圖開泄肌腠,助衛達表續得汗出而解。不使病邪全部聚結于氣分,而導致內逼營血的病變。如果完全表現濕邪化熱郁遏于氣分,熱由濕化,清熱必先治濕。因為濕郁氣分,阻滯肺氣機轉而肺失清肅,所以呼吸喘促、譫語神昏、舌苔黃膩、脈象弦滑,預知濕熱流連氣分而有白?出現。應用辛開苦降,運轉樞機,治宜宣濕化熱,使郁蒸于肺的濕熱之氣化為白?透出皮膚。這是“就氣治氣”的法則。此時以利濕為本,既不宜早用寒涼滋膩遏其濕而內迫營血,更不宜濫用辛熱燥烈助其熱而內灼營血。倘濕熱病邪由氣分進入營分,脈細數而舌光絳,耳聾昏瞀,此時仍當透熱轉氣,引營邪從氣分而解。因擬轉樞化濁和轉樞透熱法,因勢利導,引郁伏的濕熱循著通泄之路而出。可是病期較久,飲食不入,胃氣空虛,移時發生下血、戰汗、膚冷、昏厥狀態。在這種急劇轉變的情況下,如果誤作亡陽而用人參、附子,必加速其死亡。可用西洋參、生粳米扶益肺胃津氣,使氣復津回,得以轉危為安。若是熱邪從營分進入血分的嚴重階段,舌苔焦黑,神志昏迷,表示熱極昏亂,擾動心神而出現神志不清癥狀;兼之腑氣不通,必須釜底抽薪,急下存陰而用硝、黃下奪。及至發生循衣摸床等險惡癥狀,表現熱灼津劫,氣陰兩竭,當以救陰為急。“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治當清營增液,使津復液滋,陰血漸生。“這些矛盾,不但各各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兩方面,又各各有其特點,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矛盾論》)。說明治濕溫病,有衛、氣、營、血淺深傳變的不同,而治則,就有達衛、轉氣、清營、涼血、培元、增液的主次和特點。正確識別病變的脈證反映,就能正確掌握辨證論治的規律。 (1976年《新中醫》第4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绿春县| 连城县| 黎平县| 盈江县| 安徽省| 和政县| 阜新市| 航空| 额敏县| 贵德县| 哈巴河县| 宁乡县| 永登县| 木里| 澜沧| 南阳市| 明水县| 灌阳县| 鄂托克旗| 延长县| 海伦市| 花莲市| 石门县| 新龙县| 米林县| 富源县| 无为县| 顺昌县| 永吉县| 铜鼓县| 鸡泽县| 建水县| 耒阳市| 兴城市| 酉阳| 奎屯市| 页游| 泸水县| 黑水县| 桃园县| 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