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聰甫醫(yī)案精華
- 李肇夷 黃立中 何清湖
- 1598字
- 2019-12-06 11:20:31
二、飲食勞倦所傷首先脾胃受病
飲食,勞倦過度,都能傷害脾胃。但飲食先傷胃,胃傷然后及于脾,勞倦先傷脾,脾傷然后及于胃。這是脾胃病發(fā)病的一般規(guī)律。飲食傷為有余,勞倦傷為不足,二者不可混同。
(一)飲食傷
1.“大飲(指飲酒)則胃氣逆上,是無形元氣受病。元氣消亡,反增陰火上乘陽位。”東垣在《論酒客病》一文中指出,酒的氣味俱陽,如果傷酒受病,只當發(fā)散,汗出則愈,其次莫如利小便。酒性大熱,今治酒病往往用酒癥丸(雄黃、巴豆、蝎梢)大熱之藥下之,也有用牽牛、大黃寒下的,是無形元氣受病,反傷有形的陰血。酒傷元氣,而復重瀉之,如此陰血愈虛,真水愈弱,陽熱太旺,反增陰火,則虛損之病告成。治當發(fā)汗,利小便,東垣制葛花解酲湯,使上下分消其濕。
葛花解酲湯:白蔻仁、砂仁、葛花各五錢,生姜、六曲、澤瀉、白術各二錢,橘皮(去白)、豬苓、人參、茯苓各一錢五分,木香五分,青皮三分,共研細末,每次服三錢,開水調服。
清·吳謙解:此方“用葛花,佐以辛香之品,用六曲,佐以快氣之品,用苓、澤,佐以甘溫之品,服后取汗,是謂外解肌表,內清陽明,令上下、內外,分消其患,使胃中穢為芳變,濁為清化,泰然和矣”(《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
2.“飽食則腸胃受傷,筋脈橫解,腸癖為痔。”如果因傷食引起消化不良,首當節(jié)制食物,其次用藥消導,以平為期,不可過用攻伐傷胃之劑,以致食物更難消化。脾無稟受,則精氣不能游溢上輸,迫使營運之氣減弱而脾機亦傷。東垣師承張元素的枳術丸方,用治消食、消痞、強胃,取效甚速。
枳術丸:白術二兩,枳實(麩炒)一兩,共研細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湯送服。
“白術者,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是胃氣強實,不復傷也。”東垣認為,白術多于枳實一倍,使藥下胃所傷不能即去,須待一二時許,食乃消化。先補虛,而后化所傷,則不峻厲。荷葉輕清引營氣上行,燒飯和藥,與術協力,滋養(yǎng)谷氣而補脾胃。化食必先益脾,脾運則食自化,這是元素經驗所得。
東垣因見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的情況,乃在枳術丸的基礎上,加橘皮以治老幼元氣虛弱,飲食不消,或脾胃不調,心下痞悶,名橘皮枳術丸;加半夏以治生冷食物內傷,腹脹嘔逆,名半夏枳術丸;加木香以治氣滯食減,名木香枳術丸;加六曲、麥芽以治胸腹?jié)M悶不快,噯氣腐臭,名曲蘗枳術丸。可見東垣善于運用元素之方,而且有所發(fā)揮,臨床應用更為廣泛了。
(二)勞倦傷
華元化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可是,勞動過度,汗泄氣傷,四肢肌肉的精氣極度耗傷,無力以動。正如《內經》所謂“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的病變。因為脾元不足,仰給于胃中谷氣的補充,脾臟在自身中也需要加速其為胃輸布精氣灌溉四肢、經絡和肌肉。如因陰火熾于胃,脾傷則胃中谷氣亦損。東垣制補中益氣湯,在“陽氣下陷”與“陰火上乘”的矛盾中,如果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陽氣下陷,少氣不足以息,四肢無力,腹脹脫肛,婦女子宮脫垂,脈虛緩,舌質淡,以升、麻柴胡為使,引陽氣上行,這是適應的治療方劑。如果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我認為升麻柴胡應改用桂枝白芍以調和營衛(wèi)。倘若矛盾的主要方面表現為陰火上乘,面如火燎,心中煩熱,脈無力,升麻、柴胡應改用麥冬知母以泄陰火。臨證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可能千篇一律。
大凡勞倦所傷,都是以脾胃受病而后及于他臟的。東垣特別強調“肺之脾胃虛”和“腎之脾胃虛”,而不及心與肝的脾胃虛,并非遺缺。因其闡發(fā)脾胃病機與心、肝發(fā)病機制數見不鮮。東垣獨舉肺、腎,是因脾胃升降之機,上行極于肺,下行極于腎之故。如清陽之氣下陷,陽氣內伐,熱舍于腎,腎氣受損,骨枯髓虛,發(fā)為骨痿。如果陰火上乘,干心損肺,上焦升發(fā)之氣不行,無陽以護其營衛(wèi),因而喘熱煩渴,胸中悶亂,“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形成肺氣耗竭的征兆。兩者皆由勞倦傷而極于肺、腎的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