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李聰甫醫案精華
  • 李肇夷 黃立中 何清湖
  • 1687字
  • 2019-12-06 11:20:30
二、脾胃功能與機體整體的關系
為了要了解脾胃對機體整體的作用,首先有必要簡略敘述機體整體功能問題。
《雜病廣要》中指出:“人稟天地陰陽之氣以生,借血肉以成其形,一氣周流于其中以成其神,形神俱備,乃謂全體。”基本上說明形與神的辯證關系。《素問玄機原病式》說:“精中生氣,氣中生神,神能御其形,由是精為神氣之本。”主張“神”的物質基礎是“精”。《玉機微義》說:“血者神氣也,持之則存,失之則亡。是知血盛則形盛,血衰則神衰。”主張“神”的物質基礎是“血”。
“精”、“血”皆資生于脾胃,屬于形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類經》認為:“無神則形不可活,無形則神無以生。故形之肥瘦,營、衛、氣、血之盛衰,皆人‘神’之所賴。”說明形神相依,以進行人體整體的正常生理活動。
東垣闡述“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元氣。若胃中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所由生。”東垣十分強調脾胃功能強弱對機體的盛衰作用,而維護脾胃功能的健運,必須注重于飲食的調節。“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至于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節制,勿使過焉,過則傷其正也。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骨髓充實)。”
這就說明飲食要有節制,不可過于飽食以傷脾胃。“陰”指營養物質而言。營養來源于“五味”,五味指“谷、畜、菜、果”之類,“五宮”指“五臟”,五臟賴五味物質以供給其生理需要,過食反受害。如果能夠飲食按時,不過饑、不過飽,適應內臟的營養需要,那么氣血流暢,肌肉健壯,筋骨充實,能抵抗外邪的侵襲,就可以少生疾病。
脾胃為后天之本,然二者功能有所不同,“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為太陽之臟,惡濕喜燥,燥則脾之清陽之氣上升以煦心肺;心肺和煦,則下濟肝腎。胃屬陽明之腑,惡燥喜潤,潤則胃之濁陰之氣下降以濡肝腎,肝腎濡潤,則上滋心肺。在某種意義上說來,腎陽是代替心陽的功用的。心陽旺則腎陽職守其位,不致上乘,其功能“溫養脾胃,腐熟水谷”。胃中元氣充盛,營氣上升,心肺得以滋生,“陰精所奉其人壽”,即是此義。
“茍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喜、怒、憂、恐,勞役過度,而損耗元氣。既脾胃虛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虛,則下流于肝腎,陰火得以乘其脾胃。”說明陰火賊害脾胃中元氣,元氣減弱了,脾不能為胃以行其津液,不能輸精于肺,淫精于脈,谷氣下流,陽精所降,則下焦肝腎間的陰火乘于脾胃,上犯包絡,擾亂心陽。包絡是代心部分功能的,也是護心以拒邪的。邪火干犯心包,出現“氣高而喘,身熱而煩,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等癥狀。可見陰火上沖,影響心肺,則無陽以護其營衛。這種失常的陰火,變之為“食(蝕)氣”的“壯火”,是元氣之賊。東垣提出“火與元氣不兩立”的論點,與《內經》所指的“壯火食氣”同一意義。
我常運用補中益氣湯解決“火與元氣”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是“元氣不足”,但也不能忽視次要的矛盾方面“陰火熾盛”;同時要注意矛盾的病理轉化。每當治療“形氣衰少,谷氣不盛”的脾胃病人,癥狀表現為四肢困倦,頭昏少氣,腹脹便頻,而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冬、五味子,以滋肺之化源,如增手足心熱,面如火燎,口渴心煩,則去五味子,加知母以泄陰火。東垣常用黃柏泄陰火,但苦寒傷胃,既非實火,不如知母之潤,既清肝腎之陰火,又滋肺胃之津液。在甘溫益元氣的基礎上,佐以甘苦微寒,升脾陽,瀉陰火,除大熱。《內經》所謂“火位之主,其瀉以甘”,意即在此。
由此可知,脾胃是機體整體生理活動的源泉,東垣一方面引述了“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的基本觀點;另一方面,又闡發了心主神明(意識思維活動)的理論依據。認為,忿怒悲思恐懼皆損元氣,經營之氣,不能頤養于神。必須使“心無凝滯,慧然無病”,因胃中元氣得以舒伸之故。說明脾胃旺盛則神全,反過來,神全又作用于胃中元氣的舒伸,陰火不得上乘而為病。可見,脾胃功能對機體整體的衰旺起著重要的作用。 (1974年《湖南醫藥雜志》第1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山县| 普格县| 霍林郭勒市| 博湖县| 临潭县| 仁怀市| 方山县| 武胜县| 铜陵市| 和田市| 达尔| 凤山市| 和静县| 祁门县| 和平区| 布拖县| 恭城| 上杭县| 滦南县| 杨浦区| 横峰县| 武山县| 红桥区| 文登市| 宣威市| 三穗县| 嵩明县| 迁西县| 吴川市| 麻城市| 盐山县| 化隆| 中阳县| 水富县| 大丰市| 新安县| 梁山县| 区。| 沅江市| 上思县| 义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