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聰甫醫案精華
- 李肇夷 黃立中 何清湖
- 1382字
- 2019-12-06 11:20:30
“脾胃學說”的論述
“科學研究的區分,就是根據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對于某一現象的領域所特有的某一種矛盾的研究,就構成某一門科學的對象。”(《矛盾論》第482頁)
“脾胃學說”,倡始于李東垣。東垣生活在兵連禍結,疫癘流行的金元時代70年中,觀察當時人民所患疾病,多由朝饑暮飽,飲食勞倦所傷,而目睹一般“時醫”多以陷胸湯丸、大小承氣湯、茵陳蒿湯等治傷寒之方治之。病人胃氣虧損,又受藥傷,因而誤死者不少。從《內外傷辨惑論》中記載:“壬辰改元,京師(今河南開封)戒嚴,迨三月下旬,受敵者凡半月。解圍之后,都人之不受病者,萬無一二,既病而死者,繼踵而不絕。”東垣認為,人在圍城中,飲食不節,勞役所傷,由于饑飽失時,起居失常,寒溫失所,胃氣匱乏已久,一旦飽食太過,而又調治失宜,感而傷人。
東垣回顧了過去,遠在貞祐、興定(金宣宗年號即1213—1220年)間,例如東平、太原、風翔等地解圍之后,因病而死亡的無不相似。當時東垣住在大梁(即汴京),凡所親見,多是診斷治療上的錯誤,對此,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內外傷辨惑論》中指出:
人迎脈大于氣口為外感,氣口脈大于人迎為內傷。
外感惡寒,逼近烈火不除;內傷惡寒,得就溫暖即止。
外感風寒之邪,手背熱而手心不;內傷飲食勞倦,手心熱而手背不熱。
外感鼻氣不利,聲重壅塞;內傷口不知味,腹中不和。
外感風寒,氣壯厲而有余;內傷飲食勞倦,氣不足而聲低。
外感頭痛,痛時不休;內傷頭痛,時痛時止。
諸如此類的辨證,避免世人用藥之誤。
東垣完成了《內外傷辨惑論》著作之后,繼續著《脾胃論》一書,進一步闡發“人以脾胃中元氣為本”的論述,與《內外傷辨惑論》互相補充,互相發明。元遺山序中說:“明之辨內外傷及飲食勞倦傷一論,而后知世醫之誤……明之既著《脾胃論》丁寧之。”考遺山序,《脾胃論》系在淳祐九年己酉(1249年)之作。可知《脾胃論》適在《內外傷辨惑論》以后2年完成的。距東垣離世之前亦僅隔2年,而貢獻出畢生的實踐經驗和理論見解。
東垣曾從師易水張元素學,當時元素以醫名燕趙間,東垣盡得其術,又在臨診實踐中,發展了元素之學,創立“脾胃學說”,為后世醫家所宗。《元史》載東垣之醫,“于傷寒、癰疽、眼目病為尤長”。這種說法不全面。固然,東垣擅長于治傷寒、癰疽、眼目病,如治西臺椽肖君瑞和馮叔獻之侄的傷寒,賈德茂之小兒和貧民尹老的癰疽,以及魏邦彥之妻的目翳暴生,都收到預期的療效。但基本因素是正確掌握了“脾胃為后天之本”的原則,運用于傷寒、癰疽和眼目諸病。東垣對于飲食、勞倦內傷諸病有了獨特的見解和豐富的經驗。一切病從內因而起,傷寒、癰疽、眼目病雖屬外感之邪,如果正氣存內,外感之邪就難于干犯。正不勝邪,然后邪氣乘虛而犯,而諸病之所由生。東垣歷來重視治本,所以傷寒、癰疽、眼目病,也反映了診斷治療的正確性。
《蘭室秘藏》一書,是東垣平生治療經驗方劑的記載。這些方劑,大多數是東垣自己創制的,死后經羅謙甫整理成帙。該書分為二十一門,而每門各有其重點。如飲食勞倦所傷門重點“論脾胃虛損”;中滿腹脹門重點論“諸腹脹大皆屬于熱”;胃脘痛門重點“論酒客病”,眼耳鼻門重點是“論眼內障”;婦人門重點論“閉經不行”、“經漏不止”和“半產誤用寒涼之藥”;小兒門重點是“治驚論”和“斑疹論”。東垣本著《內經》“四時皆以胃氣為本”的理論加以發展,分門別類,靈活應用于臨床實踐,具有診斷治療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