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李聰甫醫案精華作者名: 李肇夷 黃立中 何清湖本章字數: 1329字更新時間: 2019-12-06 11:20:30
中風卒中期的治療管見
東垣分析中風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凡人年逾四十氣衰之際,或因憂思忿怒傷其氣者多有此疾。”與河間“五志過極皆為熱甚”的理論基本一致。東垣主氣,言其病本;河間主火,言其病機。我嘗觀察中風卒暴僵仆病人,隨著口眼
斜,半身不遂,舌強目瞀,面赤身熱,張口鼾息,痰涎壅盛,便秘尿澀或失禁,以致昏迷不醒,其脈洪大疾數,按之鼓指,舌質絳赤,苔黃或黑且燥,狀似溫病熱犯心包之證。

中風究非外邪,所以,在卒中時不論病人或肥或瘦,風中或左或右,都應考慮平息內風為主。因為本病發生多由情緒劇變或飲食驟增所招致。河間指出中風病機是“將息失宜,心火暴甚,腎水虛虧不能制火”。因此癥狀表現“熱氣怫郁,心神昏瞀,筋骨不用而卒倒無所知。”心火暴甚,畢竟是內在因素,而腎水虛虧,為其主要原因;水不涵木,木火亢極而生風生痰。必須注意,肝為剛臟,又失腎水涵養,因而出現脈弦數而鼓指,舌絳苔燥,面赤高熱,咽喉梗阻,便秘溺澀等“實”證的假象。診察中需要透過這些假象來辨認本病實質是陰虛陽亢之證(個別病例亦有氣虛中痰者)。由于肝陽上亢而激起心火暴甚,故治不在心而在肝。以木得水滋則火降,火降則風息,風息則痰消,痰消則心寧。
基于上述病因和病機,其治法當“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用六味地黃湯:熟地(熱甚舌焦改用生地)、山藥、山萸、丹皮、茯苓、澤瀉為基本方劑,必加生芪以領氣,當歸以濡血,白芍以平肝,貝母以化痰,痰實上壅加瓜蔞仁,熱甚加連翹、滁菊,偏枯加鉤藤、秦艽、口眼
斜加蠶砂、天麻,麻木不仁加木瓜、豨薟草,便秘加肉蓯蓉、胡麻仁,小溲短澀加百合、木通等以救垂危。茲介紹一例供參考:

曾治一例病人,五十歲,一日,猝然中風,仆倒在地,左半身不遂,口眼
斜,流淚不止,口角流涎,病勢沉重。全身麻木僵直,兩顴潮紅,唇麻舌謇,語言難出,目瞀咽疼,神志昏迷,小溲短澀,大便秘結。前醫授以南星、半夏及風燥劑,須臾,痰涎阻住關隘,滴水不能下咽,勢甚危殆。往診時,熱盛神昏,舌絳而焦,脈弦細數。此勞傷過度,精血內損,腎水虧于下,心火亢于上,熱氣怫郁,神明失據,正符河間“五志過極”的論斷。先仿貝母瓜蔞散方意開痰啟閉,方用:

川貝母6克 瓜蔞仁6克 麥門冬6克 生地黃9克 鮮竹茹9克 潤玄參6克 胡麻仁6克 天花粉6克 淡竹葉3克 薄荷葉0.9克
頻頻呷下,喉間痰鳴漸低,略能吞咽。治以壯水制火,滋血清痰。
生地黃9克 懷山藥6克 山萸肉5克 云茯苓5克 牡丹皮5克 建澤瀉3克 漂百合6克 瓜蔞仁6克 左秦艽6克 生黃芪6克 當歸身6克 川貝母5克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使人煎厥”。蓋陰虛陽亢之證,滋陰血以制亢,治從其本。顴紅漸退,水漿稍得吞咽,關隘無阻。
生地黃9克 懷山藥6克 肉蓯蓉6克 胡麻仁6克 潤玄參6克 當歸身6克 杭白芍6克 漂百合6克 生黃芪6克 左秦艽6克 連翹殼5克 牡丹皮5克 川貝母5克
大便堅黑如彈丸,小溲稍利,神志較清,臥床略能自轉動,舌少潤,脈弦數,滋液息風,真陰維續。
生地黃9克 肉蓯蓉6克 胡麻仁6克 潤玄參6克 當歸身6克 生黃芪6克 左秦艽6克 杭白芍6克 漂百合6克 鮮石斛9克 牡丹皮6克 宣木瓜5克 淮木通3克
在治療過程中,曾兩次厥絕。病家堅持守方,經治月余,諸證全釋,唯感腰膝無力,續服別直參共約二兩,調理兩月有余,健復如常。 (1964年《中醫雜志》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