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科學教程
- 楊述華
- 4680字
- 2020-06-24 14:08:50
第十三章 小夾板固定技術 Small Splint Fixation Technique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 鄭東
小夾板(small splint)是我國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的外固定材料。小夾板一般用厚3~5mm的柳木、椴木、杉木或竹片制成。小夾板外固定取材方便、簡便易行,費用低,不需固定上下關節,便于早期功能鍛煉。
小夾板固定操作方法
小夾板外固定所采用的材料有小夾板、固定墊(棉墊或紙墊)、橫帶(扁布帶)、繃帶、棉花、膠布等。
(一)小夾板
根據骨折的不同部位,選用不同類型的夾板。小夾板寬度的總和,應略窄于患肢的最大周徑,使每兩塊小夾板之間有一定的空隙。最常見的有超肩肱骨干夾板、前臂尺橈骨夾板、橈骨遠端夾板、肱骨干夾板、脛腓骨超踝夾板、踝關節夾板等。
(二)固定墊
常用的有平墊、大頭墊、坡形墊、空心墊、分骨墊等。在小夾板內的作用是防止骨折復位后再發生移位,但不可依賴固定墊對骨折段的擠壓作用來代替手法復位,否則將引起壓迫性潰瘍或肌肉缺血性壞死等不良后果。根據骨折的不同部位和移位情況,選用不同類型的固定墊。其中平墊常用的有兩墊、三墊及四墊固定法。
(三)小夾板固定的包扎方法
骨折復位后,墊好固定墊。將幾塊小夾板依次安置于骨折處四周,外用3~4根橫帶捆扎,松緊適度。以繃帶上下活動各1cm為度。
小夾板固定的適應證
(一)不全骨折。
(二)穩定性骨折。
(三)四肢閉合性管狀骨骨折。但股骨骨折因大腿肌較為豐富,肌拉力大,常需結合持續骨牽引。
(四)四肢開放性骨折,創口小,經處理后傷口已閉合者。
(五)陳舊性四肢骨折仍適合于手法復位者。
(六)用石膏固定的骨折雖已愈合,但尚不堅固,為縮小固定范圍,可用以代替石膏固定。
第一節 上肢夾板 Splint for Upper Extremity
肱骨外科頸骨折
(一)固定器材(圖13-1-1)
1.長木板3塊
放于上臂的前、后、外三面,下達肘部,上端超過肩部。木板之上端有小孔系以布帶結,以便作超關節固定。
2.短木板1塊
下達肱骨內髁以上,上至腋窩部,木板的一端用脫脂棉包裹,呈蘑菇頭樣。
3.紙壓平墊
兩個。
4.其他
三角巾、布帶及棉墊等。
(二)固定方法
在助手持續牽引下,術者捏住骨折部保持復位,將棉墊3~4個放于骨折附近上臂的周圍,然后以繃帶纏繞4~5周,用膠布固定。將事先準備好的短木板放在內側。內收型骨折,蘑菇頭放在肱骨內上髁的上部;外展型骨折,蘑菇頭頂住腋窩部。3塊長木板分別放于上臂前后外側3面。有向前成角畸形者,在前側木板下相當成角處放一平墊,對內收型骨折在外側木板下相當骨折處放一平墊。先用3條布帶將骨干部木板捆緊,然后用長布條穿過3塊超關節木板頂端的布帶環,每穿一環做一結,做環狀結扎。最后用長布帶套上棉墊卷,繞過對側腋下打結,以免壓迫腋窩下皮膚。術者一手捏住夾板上端,一手掌沿肱骨縱軸由肘向上輕輕叩擊數次,將骨折端緊密嵌插,使骨折穩定(圖13-1-2)。

圖13-1-1 肱骨近端骨折固定夾板
A.長夾板; B.短夾板

圖13-1-2 木板放置法
A.軸位固定支點; B.外展型骨折蘑菇頭置于腋下; C.內收型骨折蘑菇頭傾倒放置; D.固定形式,右上顯示軸位布帶結扎法
肱骨干骨折
(一)固定器材
1.木板4塊
后及外側各用長木板1塊,內側用短木板,前側用中木板,一般不超過肘關節,便于屈肘活動(圖13-1-3)。

圖13-1-3 肱骨干骨折固定夾板
A.長木板; B.中木板; C.短木板
2.紙壓平墊
紙壓墊的大小、形狀、厚薄不能強求一律,需根據骨折部位、類型、移位方向及復位的程度臨時選用。通常用2~3個長方形大厚紙壓墊及一些小紙襯墊,大墊一般為8cm×6cm ×0.5cm。
3.其他
繃帶、三角巾、布帶及棉墊等。
(二)固定方法
先放紙壓墊及木板。如果側移位及成角畸形已完全矯正,可在骨折部的前、后方各放一長方形大紙墊,將上、下骨折段緊緊包圍。若側移位及內、外側成角未能全部整復,可利用紙壓墊加壓逐漸矯正。側移位不多,內、外成角不大者,可采用兩點直接加壓法,即遠、近側骨折端各放一個紙壓墊,放置部位與移位方向相同(圖13-1-4)。如近側骨折段向內、向前,壓墊就放在它的前內側;遠側骨折段向外、向后,壓墊就放在它的后外方,如側移位較多,成角較大,為了擴大壓力面積,除在上、下骨折端直接加壓外,還可在遠骨折段的遠端放置第3個紙壓墊間接加壓(圖13-1-5),其放置方向與下骨折端紙墊正好相反,利用紙墊三點擠壓原理,使骨折端持續逐漸復位。對于粉碎骨折,碎骨片當時不能滿意對位,可在主要紙墊的內面再加些小襯墊,將碎片逐步壓回,但這些小紙墊不能太厚。各壓墊放妥后,用膠布固定,再放置木板,用4根布帶條捆緊。骨干中段骨折者,用局部夾板固定。接近關節的骨折,用超關節固定,上1/3骨折超肩關節,下1/3超肘關節。固定后肘關節屈曲90°,前臂中立位,以木托將前臂懸吊于胸前(圖13-1-6)。

圖13-1-4 兩點直接加壓固定法

圖13-1-5 間接加壓固定法
肱骨髁上骨折
(一)固定器材(圖13-1-7)
1.木板4塊
前側板上自肱骨大結節,下至肘窩部。后側板自腋下至鷹嘴下。前后木板的下端,烤成向前彎曲弧形,且均嵌以鋁釘,以往固定布帶滑落。內側直板自腋下至鷹嘴下3cm,外側木板自肩峰至鷹嘴下3cm,內、外側板下端各系一布帶。

圖13-1-6 肱骨干骨折固定法
A.中段骨折固定法; B.下段骨折固定法

圖13-1-7 肱骨髁上骨折固定夾板
A.后側板; B.外側板; C.內側板; D.前側板
2.紙墊
梯形墊2塊,一塊放在尺骨鷹嘴部,推骨折遠端向前;另一塊放在內髁部,將骨折遠端向外側擠壓。塔形墊1塊,放在外髁上方,將骨折近端向內推擠。小方形墊1塊,放于肘窩上方,壓骨折近端向后。將4塊紙墊用膠布分別固定在木板遠端適當位置備用。
3.其他
固定布帶3條。
(二)固定方法
骨折復位滿意后,在肘上部襯以紗布墊,再纏繃帶3~4層,將事先準備好的木板、紙墊分別置于適當位置(圖13-1-8)。用3根固定帶捆好,最上方的腋下固定帶應避免過緊。最后將內、外兩側木板下端的布帶系緊。固定后檢查橈動脈搏動情況。

圖13-1-8 肱骨髁上骨折固定法
A、B.固定示意
尺橈骨骨折
(一)固定器材
木板4塊(圖13-1-9),背側板上端達鷹嘴突,下端超過腕關節1cm;掌側板上達肘橫紋,下齊腕關節;橈側板上平橈骨頭,下達橈骨莖突平面;尺側板上齊鷹嘴突,下達第5掌骨頸部。分骨墊2個(成人長6cm,兒童長4cm),平紙壓墊3~4個,繃帶及布帶等。

圖13-1-9 尺橈骨骨折固定夾板
A.尺側板; B.背側板; C.掌側板; D.橈側板
(二)固定方法
在持續牽引下,對腫脹較重者,可將外用消腫藥均勻地包纏整個前臂,然后用繃帶松松纏繞3~4層。掌、背側骨間隙各置一個分骨墊。雙骨折在同一平面時,分骨墊占骨折線上、下各一半;骨折線不在同一平面時,分骨墊放在兩骨折線之間(圖13-1-10);掌側分骨墊放在掌長肌腱與尺側腕屈肌腱之間;背側放在尺骨背面的橈側緣。放妥后,用手指夾擠分骨墊,各用兩條膠布固定,再放紙壓墊。一般上及中1/3骨折的前臂掌側面(相當骨折部),放一個小紙壓墊。在前臂背側上、下端各置一個紙壓墊,上端放置部位與橈骨頭平齊,下端放在腕上2cm處,施行三點擠壓,維持橈、尺骨干背曲的生理曲線。此外,根據骨折部位及復位情況,酌情放置必要的小紙壓墊。

圖13-1-10 分骨墊放置法
A.骨折線不同平面放置法; B.骨折線同平面放置法
上1/3骨折,橈骨近段易向橈側偏移,可在橈骨近段的橈側放置一個小紙壓墊(圖13-1-11A)。中及下1/3骨折,骨折端易向掌側及橈側成角。除施行三點擠壓外,必要時,在骨折部的橈側再置一個小紙壓墊(圖13-1-11B、C)。
各小紙壓墊用膠布固定后,先置掌、背側木板,用手扶住,再放橈、尺側板。然后,先捆中間兩道布帶,后捆兩端的布帶,注意捆綁松緊適宜。X線透視或拍片證明復位成功,肘屈90°,前臂中立位,用三角巾懸掛胸前(圖13-1-12)。

圖13-1-11 尺橈骨不同部位骨折紙壓墊放置位置

圖13-1-12 尺橈骨骨折小夾板固定后
橈骨遠端骨折
(一)伸直型橈骨遠端骨折(colles骨折)
1.固定器材
(1)木板4塊(圖13-1-13):
掌、背側板與前臂等寬,背側板較掌側板長,橈側板較尺側板長。

圖13-1-13 橈骨遠端骨折固定夾板
A.背側板; B.掌側板; C.尺側板; D.橈側板
(2)紙墊兩個:
橫擋置于骨折遠段以能包繞遠端的背、橈側為度。一般長6~7cm,寬1.5~2cm,厚0.3cm,以健臂在中立位,橈、尺二骨下端背面高低之差為準。掌側方形平墊長寬均為4cm,稍厚于背側橫擋。
2.固定方法
骨折經整復后,將橫擋放于橈骨遠段的背、橈兩側,以尺骨頭為標志,但不要壓住尺骨莖突。掌側墊放于骨折近端的掌側,而后放上固定木板,用3條布帶捆扎。橈、背側板應超過橈腕關節,限制手腕的橈偏和背伸活動,保持骨折對位。X線透視檢查,如骨折對位欠佳,或紙壓墊位置不當,應及時矯正。最后,將前臂放在帶柱托板上,前臂在中立位,手把圓柱,懸掛胸前(圖13-1-14)。

圖13-1-14 colles骨折固定法
A.固定后; B.患肢懸吊
(二)屈曲型橈骨遠端骨折(smith骨折)
1.固定器材,同colles骨折。
2.固定方法 在持續牽引下,術者用左手由掌、背側捏住骨折端,在橈骨遠端的掌、背側各置小平紙壓墊1個。掌側平墊在前,壓遠端向背側;背側平墊在后,壓近端向掌側。用手捏住紙壓墊,再放掌背側板。掌側板下端越過腕關節以下2~3cm,防止掌屈;背側板下端平橈骨莖突,使腕關節能背伸活動20°~30°。尺側板置于腕關節尺骨頭平面。橈側板置于橈骨莖突以下超過關節,保持手腕向尺側偏斜20°~25°,最后用3條布帶捆扎固定。
第二節 下肢夾板 Splint for Lower Extremity
下肢夾板主要應用于脛腓骨骨干骨折。
脛腓骨骨干骨折
(一)固定器材(圖13-2-1)
1.木板5塊
內、外、后側板各1塊,前側板2塊,適用于中下1/3骨折。另有活動關節的木板3塊,適用于中上1/3骨折。
2.紙壓墊
根據骨折對位程度及成角畸形的大小,疊成厚度不同、大小不等的塔形、梯形或平墊。
3.分骨墊
1~2個,起分骨作用。
4.其他
繃帶、布帶及棉墊等。

圖13-2-1 脛腓骨骨干骨折固定夾板
A、B.外后側板; C.內側板; D.前側板; E.上段骨折用板; F.后側板
(二)固定方法
在持續牽引下,術者兩手分骨,捏住骨折部,斜行骨折在骨折遠端的前外側(相當于脛腓骨之間)放分骨墊,并使分骨墊的上緣平骨折線,放好后以膠布固定兩道。然后,在骨折部位內側及小腿外側的上、下兩端各放一紙墊(圖13-2-2A)。橫斷骨折達到解剖對位者,不用分骨墊(圖13-2-2B);如未達到解剖對位,近骨折段一般易向內移位,可將內側的紙壓墊放在向內移位的骨折端。分骨墊放在遠段斷端的前外側(圖13-2-2C),迫使骨折持續復位。紙墊放好后,用膠布固定兩道,再放置木板。

圖13-2-2 脛腓骨干雙骨折固定
A.斜行骨折; B.橫斷骨折解剖對位; C.橫斷骨折未解剖對位
根據骨折部位不同,木板有不同的放置方法:
1.上1/3部骨折 膝關節100°~140°屈曲位。內、外側板下達內、外踝上4cm,上超過膝關節10cm。脛骨前嵴兩側放置前側板,靠外面的前側板正壓在分骨墊上。前側板上平脛骨內、外兩踝,下達踝上4cm。后側板的上端超過腘窩部。在股骨下端做超膝關節固定。
2.中1/3部骨折 外側板下平外踝,上達脛骨外踝上緣。內側板下平內踝,上達脛骨內踝上緣。后側板下端抵于跟骨結節上緣,上達腘窩下2cm,以不妨礙膝關節屈曲90°為宜。兩前側板下達踝上,上平脛骨結節(圖13-2-3)。
3.下1 /3部骨折 內、外側板上達脛骨內、外髁平面,下平齊足底,后側板上達腘窩下2cm,下抵跟骨結節上緣,兩前側板與中1 /3骨折相同。

圖13-2-3 脛腓骨干固定法
將木板按部位放好后,用布帶先捆中間兩道,后捆兩端,下1/3骨折的內、外側板在足跟下方做踝關節結扎固定,上1/3骨折內、外側板在股骨下端做超膝關節結扎固定。在木板固定時腓骨小頭處應以棉墊保護,以避免木板直接壓迫腓骨小頭,引起腓總神經損傷。對患肢嚴重腫脹或有皮膚挫傷,不宜立即施行木板固定的不穩定性骨折,應在局部麻醉和無菌技術操作下,行跟骨牽引。
參考文獻
1.趙德偉.骨科進修醫生指導手冊.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2.唐農軒,范清宇.骨科常用診療技術.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
3.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第4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
4.靳建卉,王學謙.骨科臨床與相關技術操作常規.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5.張英澤,潘進社.臨床創傷骨科學.石家莊:河北科技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