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石膏繃帶技術 Plaster and Bandage Technique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 鄭東
常用石膏繃帶的類型
石膏托(圖12-A1)

圖12-A1 右前臂石膏托
石膏夾板(圖12-A2)

圖12-A2 下肢石膏夾板
石膏管型(圖12-A3)
軀干石膏(圖12-A4)

圖12-A3 下肢管型石膏

圖12-A4 左下肢人字石膏
適應證
(一)骨折、脫位的固定。
(二)骨與關節急慢性炎癥、結核的固定。
(三)開放性骨折清創縫合術后。
(四)某些骨折內固定術后的輔助治療。
(五)畸形矯正術后維持特定體位。
(六)預防和矯正畸形。
(七)矯形支具的制備。
石膏繃帶固定基本操作技術
(一)襯墊
在石膏固定部位內襯棉墊,在骨骼隆起處加厚,以免皮膚受壓。
(二)石膏的制作
根據包扎石膏肢體部位的長度,來回折疊10~12層,并使制作的石膏兩端及兩側邊緣略薄一些,便于纏繞石膏繃帶。
(三)浸泡
將石膏繃帶卷按包扎石膏使用順序,輕輕浸泡于水中,等氣泡排空后,兩手握住石膏繃帶卷的兩端取出,用兩手向石膏繃帶卷中央輕輕對擠,去除多余水分后使用。
(四)纏繞和塑形
應用環形或螺旋形纏繞法,包扎石膏繃帶每卷可重疊1/2或1/3,纏繞過程中,邊纏繞邊用手掌及魚際壓抹,使石膏繃帶之間多余的空氣及水分擠出,操作過程中,用力要均勻,不可過緊過松(圖12-A5)。

圖12-A5 石膏纏繞和塑形
(五)剪切和修整
為使石膏繃帶與肢體服帖,在經關節處可在兩邊或小切口處剪開,為使拆線、換藥方便,或避免骨隆起處壓瘡形成,也可開窗,或根據實際需要修整石膏。
石膏繃帶固定注意事項
(一)石膏內置薄層襯墊,保護骨突起部位,合理塑形并維持關節石膏固定的功能位,直至石膏完全凝固。
(二)一般采用由近及遠包扎原則,石膏繃帶不宜反折,采用螺旋繃帶包扎法,繃帶互為重疊1/3~1/2,厚度6~12層不等。
(三)石膏繃帶包扎完畢后,應在石膏上注明包扎石膏的時間和骨折情況,如有創口,注意表明其位置或直接開窗。
(四)搬運患者時,注意避免折斷石膏。
(五)患者返回病房后,應抬高患肢,防止腫脹,并早期進行未固定關節的功能鍛煉。
(六)留出患肢末端,密切觀察其血液循環、感覺和運動情況,如有特殊不適,應及時松解石膏。
(七)肢體腫脹消退后,應及時更換適宜的石膏。
(八)天氣寒冷時,應注意石膏固定部位的保溫。
石膏繃帶常見并發癥
(一)壞疽及缺血性攣縮。
(二)壓瘡。
(三)化膿性皮炎。
(四)墜積性肺炎。
(五)失用性骨質疏松、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
第一節 聚酯石膏 Polyester Plaster
目前新型高分子材料繃帶,如粘膠、樹脂、SK聚氨酯等,具有強度高、重量輕、透氣性好、透光性強、不怕水、沒有皮膚過敏反應等優點,但價格較昂貴(圖12-1-1)。聚酯石膏與普通石膏繃帶對比見表12-1-1。

圖12-1-1 聚酯石膏
表12-1-1 傳統石膏繃帶與高分子固定繃帶比較

第二節 普通石膏 Ordinary Plaster
醫用石膏(脫水硫酸鈣)是由天然石膏石,即結晶石膏(含水硫酸鈣)煅制而成。將天然石膏石搗碎,加熱到100~200℃,使其失掉部分結晶水即成。大規模制備可用窯燒,小規模制備可用鐵鍋炒。用鐵鍋炒時一面加熱,一面攪拌,粒狀石膏粉先變成粥狀,再變為白色粉狀,即可使用。用時石膏粉吸水又變成結晶石膏而硬固,此過程一般需要10~20分鐘。水中加少量食鹽或提高水溫可使硬固時間縮短,加糖或甘油可使硬固時間延長。石膏硬固后體積膨脹1 /500,故石膏管型不宜過緊。加鹽后石膏堅固性降低,故應盡量不加食鹽。石膏完全干燥(北方5~8月份天氣)一般需24~72小時。石膏繃帶適用于骨關節損傷及術后的外固定。其優點能夠根據肢體的形狀塑形易于達到三點固定的治療原則,固定確實,護理方便,便于長途運送。其缺點是較沉重、透氣性及X射線透光性差。一般應超過骨折部的上、下關節,可導致關節僵硬。
石膏繃帶制作和使用
(一)石膏繃帶制作
用每厘米有12根緯線的漿性紗布剪成寬15cm,長5m;寬10cm,長5m;寬7cm,長3m三種規格的長條,去掉邊緣緯線2~3根,卷成卷備用。做石膏卷時把繃帶卷拉出一段,平放在桌面,撒上1~2mm厚石膏粉,用寬繃帶卷或木板抹勻,邊抹邊卷;石膏卷不宜卷過緊,否則水分不易滲透;也不宜過松,否則石膏粉丟失太多。石膏卷和石膏片做好后,應放在密閉的鐵桶或其他防潮容器內,以免受潮吸水而不能使用。以上為傳統的石膏繃帶制作方法,已不多用,現多用成品石膏繃帶。近年來,又有新型的高分子外固定材料,它不同于傳統石膏繃帶,但應用方法類似,且更薄、更輕,透氣性好,便于護理,但是費用較高,拆換困難(見第一節)。
(二)石膏繃帶用法
使用時,將石膏卷或石膏片平放在30~40℃的溫水桶內,根據桶的大小,每次可放1~3個。待氣泡出凈后,以手握其兩端,擠去多余的水分,即可使用。石膏卷或石膏片不可浸泡過久,以免影響使用。
(三)石膏襯墊
為了保護骨突出部位的皮膚和其他軟組織不被壓傷,在石膏殼里面都必須放襯墊。常用的襯墊有襯里(即制作背心的螺紋筒子紗、氈子、棉花、棉紙等)。襯墊多少可根據患者胖瘦,預計腫脹的程度和固定的需要而定。根據具體情況也可采用軟墊石膏和無墊石膏。前者襯墊較多,較舒適,但固定效果較差;后者只在骨突出部放此襯墊,其他部分只涂凡士林,不放任何襯墊,因而固定效果較好,但易影響血運或皮膚壓傷。
(四)石膏固定注意事項
1.清洗干凈皮膚。若有開放傷口,應更換敷料。紗布、紗布墊和黏膏條盡可能縱行放置,禁用環行繃帶包扎,以免影響肢體血運。
2.肢體或關節必須固定在功能位,或所需要的特殊位置。在上石膏繃帶過程中,盡量將肢體懸吊在支架上,以始終保持所要求的位置。如無懸吊設備,也可專人扶持。肢體位置擺好后,中途就不要變動,以免初步硬固的石膏裂開,影響其堅固性;尤其是應避免在關節屈側出現向內的皺褶而引發皮膚壓傷,甚至肢體缺血、壞死。
3.石膏繃帶不宜包扎過緊,以免引起呼吸困難、嘔吐(石膏型綜合征)、缺血性攣縮、神經麻痹,甚至組織壞死。但也不可過松,過松則固定作用欠佳。
4.石膏繃帶之間不可留有空隙,以免石膏分層散開,影響其堅固性,因此上石膏時應邊上邊用手涂抹,務必使各層緊密接觸,凝成一體。但在肢體凹陷處,石膏繃帶應特別放松,必要時剪開,勿使繃帶與體表服帖。注意塑捏成形,使石膏繃帶干硬后能完全符合肢體的輪廓。下肢如同緊身衣褲,應注意足弓的塑形(圖12-2-1)。
5.四肢石膏固定應將指(趾)遠端露出,以便觀察其血運、知覺和活動功能。

圖12-2-1 石膏繃帶的塑捏成形
A.膝輪廓的塑形; B.足橫弓及縱弓的塑形
6.固定完畢后,可用變色鉛筆在石膏管型上注明上石膏、去石膏的日期及其他注意事項。有傷口的應標明傷口位置,或將開窗位置畫好,同時畫上骨折情況更好。
(五)石膏固定后的觀察與護理
1.抬高患肢,以減少或避免肢體腫脹。
2.注意患肢血運,經常觀察指(趾)皮膚的顏色和溫度,并與健側比較。如發現指(趾)發紺、蒼白、溫度降低,應立即剪開石膏。
3.經常檢查指(趾)的運動功能、皮膚感覺。如指(趾)不能主動運動,皮膚感覺減退或消失,但血運尚好,表明神經受壓,應立即在受壓部位開窗減壓,或更換石膏管型。如同時有血運障礙,則應考慮缺血性攣縮,必須立即拆除石膏,尋找引起缺血性攣縮的原因,并給予必要的處理。
4.注意局部壓迫癥狀,如持續性疼痛時間稍久,應及時在壓迫處開窗減壓或更換石膏繃帶,否則可能引起皮膚壞死和潰瘍。
5.氣候寒冷時,應注意外露肢體的保暖,以免凍傷;氣候炎熱時,應預防中暑。
6.石膏硬固后,必須促其快干。溫度低、濕度大時,可用燈泡加溫烘烤,并注意保持空氣流通,或用電風扇吹干。
7.注意保持固定石膏清潔,避免尿、糞或飲食物沾污;翻身或改變體位時,注意保護,避免折裂。
(六)固定石膏的開窗、切開和拆除
常用的切割石膏工具有長柄石膏剪、短柄石膏剪、石膏刀、石膏鋸、撐開器、電鋸等(圖12-2-2)。為了解除局部壓迫或進行換藥,可在石膏型上開窗。首先根據壓迫部位或傷口位置在石膏上準確畫出開窗范圍。再用石膏刀、鋸或電鋸沿畫線切割,到達襯墊時即行停止,注意勿傷及皮膚。有襯里的,應將襯里自中心向開窗邊緣剪開,并將襯里向外翻轉,再用石膏漿及石膏繃帶把剪開的襯里粘合、固定在石膏窗的邊緣,以防石膏渣落入傷口內。

圖12-2-2 拆石膏用具
管型石膏一般采取縱行切開(圖12-2-3),可在背面、掌面或兩側進行。切開必須完全,并可根據襯里是否緊張,決定是否同時切開襯里。

圖12-2-3 石膏鋸縱行剖開固定石膏
拆除固定石膏的操作和切開方式相似,即沿管型石膏薄弱部切開后,再撐大切口,必要時切開對側,直到肢體移出為止。石膏拆除后,皮膚上附著的痂皮或角質層可涂上凡士林油,并包扎1~2天,待軟化后再用溫肥皂水洗凈。
石膏固定的適應證及類型
(一)石膏繃帶固定適應證
1.小夾板難于固定的某些部位的骨折,如脊柱骨折。
2.開放性骨折清創縫合術后,創口尚未愈合,軟組織不宜受壓,不適合小夾板固定者。
3.病理性骨折。
4.某些骨關節術后,須較長時間固定于特定位置者,如關節融合術。
5.為了維持畸形矯正術后的位置者,如成人馬蹄內翻足行三關節融合術后。
6.化膿性骨髓炎、關節炎,用以固定患肢,減輕疼痛,控制炎癥。
7.某些軟組織損傷,如肌腱(包括跟腱)、肌、血管、神經斷裂縫合術后需在松弛位固定者,以及韌帶損傷者,如膝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需行外翻位石膏托或管型固定。
(二)常用石膏固定類型
1.石膏托
在平板上,按需要將石膏繃帶折疊成需要長度的石膏條,置于傷肢的背側(或后側),用繃帶卷包纏,達到固定的目的。上肢一般10~12層,下肢一般12~15層,其寬度應包圍肢體周徑的2/3為宜。
2.石膏夾板
按石膏托的方法制作兩條石膏帶,分別置貼于被固定肢體的伸側及屈側,用手抹貼于肢體,繃帶包纏。石膏夾板固定的牢固性優于石膏托,多用于骨關節損傷后肢體腫脹,便于調整松緊,以防影響肢體血運。
3.石膏管型
是將石膏條置于傷肢屈伸兩側,再用石膏繃帶包纏固定肢體的方法(圖12-2-4)。有時為防止肢體腫脹導致血液循環障礙,在石膏管型塑形后尚未干硬時,于肢體前方縱行剖開,稱之為石膏管型的剖縫(圖12-2-5)。
4.軀干石膏
是采用石膏條帶與石膏繃帶相結合形成一個整體包纏固定軀干的方法。如頭頸胸石膏、石膏背心、髖人字石膏等(圖12-2-6)。

圖12-2-4 下肢管型石膏

圖12-2-5 石膏管型的剖縫

圖12-2-6
A.頭頸胸石膏; B.髖人字石膏
參考文獻
1.趙德偉.骨科進修醫生指導手冊.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2.唐農軒,范清宇.骨科常用診療技術.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
3.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第4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
4.靳建卉,王學謙.骨科臨床與相關技術操作常規.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5.張英澤,潘進社.臨床創傷骨科學.石家莊:河北科技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