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臺山道家健身功法三十六式圖解
- 應有榮 陳德軍
- 1050字
- 2019-12-26 10:22:12
第八式 犀牛望月
一、功法圖解
1.預備勢 兩手呈八字掌。身體直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手背重疊貼在臍前,兩虎口交叉相握,右手第2~5指貼壓在左掌心(圖1-1-52)。

圖1-1-52 預備勢
2.頭部向左(右)后上方旋轉,此動作過程吸氣(圖1-1-53)。

圖1-1-53 頭部向左后上方旋轉
3.待頸部旋轉到極限時,頭顱再向左(右)上方掙,兩目向左(右)后上方上視停留并掙2~3秒,緩慢收回至正前方,此動作過程吐氣(圖1-1-54)。

圖1-1-54 再向左上方掙
4.與以上動作要求一樣,向反向后上方旋轉一遍(圖1-1-55、圖1-1-56),每組左右側方各旋轉3~5遍。

圖1-1-55 頭部向右后上方旋轉

圖1-1-56 頭顱再向右上方掙
5.側方動作(圖1-1-57~圖1-1-59)。

圖1-1-57 側方動作(一)

圖1-1-58 側方動作(二)

圖1-1-59 側方動作(三)
二、動作要領
1.整個過程應挺胸直背,頸部挺拔有緊張感。
2.頸部旋轉時,以兩目光引領頭部帶動頸部向左右上方轉動。
3.頸部旋轉至極限后,再盡力掙,以感受到前面太陽穴與肩峰處有對拉之力。
三、注意事項
1.功法過程應當緩慢且勻速完成,不宜過于迅速,頸椎病患者應根據輕重程度注意控制訓練強度及時間。
2.訓練過程中不可憋氣,應當保持自然緩慢悠長的呼吸。
四、功法原理及養生機制
1.中醫理論
人體風池穴位于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的凹陷中。風池最早見于《靈樞·熱病》篇,在《談談穴位的命名》中這樣說:“風為陽邪,其性輕揚,頭頂之上,惟風可到,風池穴在顳颥后發際陷者中,手少陽、陽維之會,亦是陽蹺脈頸段之終點,主中風偏枯,少陽頭痛,乃風邪蓄積之所,故名風池。”故風池為病,常見頭痛、頭重腳輕、眼睛疲勞、頸部酸痛、落枕、失眠等癥(圖1-1-60)。

圖1-1-60 風池穴
經常訓練此功法,可有效刺激、活動風池部位,使頸部肌肉放松,緩解頭痛,改善失眠等。
2.功能解剖及運動力學
本功法主要運動肌肉為胸鎖乳突肌、斜方肌。
(1)一側胸鎖乳突肌下端固定(胸鎖端固定),該側肌肉收縮,使頭頸向對側旋轉(如箭頭所示);同樣,一側斜方肌遠端固定(肩胛骨固定),該側肌肉上部肌束收縮,使頭向對側旋轉。兩者相互協作,共同作用使頭頸向一側旋轉(圖1-1-61)。

圖1-1-61 胸鎖乳突肌、斜方肌
(2)在向對側旋轉過程中,對側斜方肌同樣以肩胛骨固定,上部肌束收縮,可使頭顱旋轉上仰。
本功法主要適用于頸椎中上段關節失穩,甚至錯縫及頸椎曲度改變等所導致的頭暈、頭痛、頸部脹痛、手指麻痛等癥狀。通過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等主要肌群的收縮帶動頸椎、頭顱的運動,能活動頸椎寰樞關節,松解頸部僵硬肌肉,改善關節失穩,恢復頸椎正常生理曲度,增加血液循環,減少頸椎對神經的壓迫,最后逐步緩解以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