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新校備急千金要方序

昔神農 遍嘗百藥,以辨五苦六辛之味。逮伊尹 而湯液之劑備;黃帝 欲創九針,以治三陰三陽之疾,得岐伯 而砭艾之法 精。雖大圣人 有意于拯民之瘼 ,必待賢明博通之臣,或為之先,或為之后,然后圣人之所為得行于永久也。醫家之務,經是二圣 二賢 而能事畢矣。后之留意于方術者,茍知藥而不知灸,未足以盡治療之體;知灸而不知針,未足以極 表里之變 。如能兼是圣賢之蘊 者,其名醫之良乎。有唐真人 孫思邈者,乃其人也。以上智之材,抱康時 之志,當太宗治平之際 ,思所以佐乃后庇民 之事,以謂上醫 之道,真圣人之政,而王官之一守也。而乃祖述 農黃之旨 ,發明岐摯 之學,經掇 扁鵲之難 ,方采倉公之禁 ,仲景黃素 ,元化綠帙 ,葛仙翁之必效 ,胡居士 之經驗,張苗之藥對 ,叔和 之脈法,皇甫謐之三部 ,陶隱居 之百一 ,自余郭玉 范汪 ,僧垣 阮炳 ,上極文字之初,下訖有隋之世,或經或方,無不采摭。集諸家之所秘要,去眾說之所未至,成書一部,總三十卷,目錄一通 。臟腑之論,針艾之法,脈證之辨,食治之宜,始婦人而次嬰孺,先腳氣而后中風,傷寒癰疽,消渴水腫,七竅之疴,五石之毒,備急之方,養性之術,總篇二百三十二門,合方論五千三百首,莫不十全可驗,四種兼包。厚德過于千金,遺法傳于百代,使二圣二賢之美不墜于地,而世之人得以階 近而至遠,上識于三皇 之奧者,孫真人善述 之功也。然以俗尚險怪,我道純正,不述剖腹易心之異;世務徑省,我書浩博,不可道聽途說 而知。是以學寡其人,浸以紛靡 ;賢不繼世 ,簡編斷缺 不知者以異端。不知者以異端 見黜 ,好之者以闕疑 輟功 。恭惟 我朝以好生為德,以廣愛為仁,乃詔儒臣,正是墜學 。臣等術謝多通 ,職專典校 ,于是請內府 之秘書 ,探道藏 之別錄,公私眾本,搜訪幾遍,得以正其訛謬,補其遺佚,文之重復者削 之,事之不倫 者輯 之,編次類聚,期月功至。綱領雖有所立,文義猶或疑阻 ,是用端本以正末 ,如《素問》《九墟》 ,《靈樞》《甲乙》,《太素》《巢源》 ,諸家本草,前古脈書,《金匱玉函》 ,《肘后備急》 ,謝士秦《刪繁方》 ,劉涓子《鬼遺論》 之類,事關所出 ,無不研核。尚有所闕,而又溯流以討源 ,如《五鑒經》 ,《千金翼》,《崔氏纂要 ,《延年秘錄》,《正元廣利》 ,《外臺秘要》,《兵部手集》 ,《夢得傳信》 之類,凡所派別 ,無不考理 。互相質正 ,反覆稽參 ,然后遺文疑義,煥然悉明。書雖是舊,用之惟新,可以濟函靈 ,俾乃圣好生之治,可以傳不朽。副 上主廣愛之心,非徒為太平之文致 ,實可佐皇極之賜福 。校讎既成,繕寫伊始,恭以上進,庶備親覽。
① 神農 一稱“炎帝”。傳說中的上古帝王,農業與醫藥的創始人。《史記?三皇本紀》:“神農氏以赭鞭鞭草,始嘗百草,始有醫藥。”
② 伊尹 一名摯,號阿衡,商代莘(今山東莘縣)人。曾為商湯之相,相傳善烹調之術,深明本草藥性,故后世有伊尹著《湯液本草》之說。
③ 黃帝 傳說中的上古帝王,華夏族祖先。相傳醫藥、蠶桑、舟車、宮室、文字之制,皆始于黃帝時。
④ 岐伯 原作“歧伯”,據道藏本、四庫本改。按“岐伯”,上古時名醫,黃帝之臣。相傳黃帝“使岐伯嘗味草木,典醫療疾”,又與岐伯、桐君、伯高、少俞等人討論醫藥,創制九針,創立醫藥之學。
⑤ 砭艾之法 針灸療法。按“砭”,石針。《說文解字?石部》:“砭,以石刺病也。”古代以砭為針,以艾為灸,故稱。
⑥ 圣人 人格品德最高的人。此為帝王的尊稱。《禮記?大傳》:“圣人南面而治天下。”
⑦ 拯民之瘼 救助民眾的疾苦。按“瘼”,疾苦。《詩經?小雅?四月》:“亂離瘼矣,爰其適歸。”
⑧ 二圣 謂神農、黃帝。
⑨ 二賢 謂伊尹、岐伯。
① 極 窮盡。《玉篇?木部》:“極,盡也。”《廣韻?職韻》:“極,窮也。”
② 表里之變 (疾病所在)部位的變化。
③ 蘊 原作“缊”,今改。按“缊”,通“蘊”。《說文通訓定聲?屯部》:“缊,假借為蘊。”
④ 真人 修真得道的人。《素問?上古天真論》:“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此指孫思邀。相傳宋徽宗曾封孫氏為真人,故稱。
⑤ 康時 匡時,治世。王勃《王子安集》十六:“……天地離乖,元首佇康時之具。”
⑥ 太宗治平之際 唐太宗李世民治理國家太平安定之時。按“治平”,本指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此謂國家太平安定。
⑦ 庇民 保佑民眾。按“庇”,保護,保佑。《國語?楚語》:“夫從政者,以庇民也。”
⑧ 上醫 最高明的醫生。《國語?晉語》:“上醫醫國,其次醫人。”
⑨ 祖述 “述”原作“迷”,今改。“祖述”,謂師法前人,加以陳說。《禮記?中庸》:“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⑩ 農黃之旨 神農、黃帝的旨意。按“旨”,主張,意見。《周易?糸辭下》:“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
 岐摯 謂岐伯和伊尹。伊尹又名“摯”。
 掇(duó 奪) 選取。《漢書?董仲舒傳》:“掇其切當世,施朝廷者著于篇。”顏師古注:“掇,采拾也。”
 扁鵲之難 扁鵲所著的《難經》。按“扁鵲”,春秋時對名醫秦越人的稱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者,勃海郡鄭人也。姓秦氏,名越人。”
 倉公之禁 淳于意的秘方。淳于意曾為齊之太倉長,因稱倉公。按“禁”,秘密。此謂秘方。《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我有禁方,年老,欲傳于公,公毋泄。”
① 黃素 謂《黃帝內經素問》,相傳為黃帝所撰。
② 元化綠帙 華佗的醫書。按“元化”,東漢名醫華佗的字。“帙”,護書的封套。綠帙,此指醫書。
③ 葛仙翁之必效 葛玄的特效方。按“葛仙翁”即葛玄,東漢末年道士,兼通醫藥之學,為晉代名醫葛洪的叔祖,著有《濟急方》三卷、《雜方》十卷、《杏仁煎方》一卷,均佚。
④ 胡居士 即胡洽,南北朝時期北齊醫家,一名胡道洽,慶陵(今江蘇江都縣)人,愛好音樂,以醫書知名,著有《百病方》二卷,已佚。
⑤ 張苗之藥對 按此說有誤。《藥對》乃北齊醫家徐之才所撰。參見本書卷一?大醫習業“藥對”條注釋。
⑥ 叔和 即王叔和,西晉時期醫家(公元3世紀),名熙,山西高平(一說山東濟寧)人。曾任太醫令,精研脈學,編成《脈經》十卷、《論病》六卷(已佚),又將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加以整理,對于保存古代醫學文獻,促進醫學發展有一定貢獻。
⑦ 三部 指皇甫謐所編著的《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因該書內容主要取材于《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部古醫書,故名。
⑧ 陶隱居 南北朝時期宋梁間著名醫藥學家、道家(公元456—536年)。名弘景,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今江蘇鎮江附近)人。在藥物學方面,曾將《神農本草經》與《名醫別錄》的藥物共七百三十種予以分類合編,加以注釋,撰成《本草經集注》,總結了南北朝以前的藥物學成就,是《神農本草經》之后我國古代本草學的重要文獻。在方劑學方面,除撰有《效驗方》、《藥總訣》等書外,還增補了葛洪的《肘后備急方》,稱《補闕肘后百一方》。在導引方面,撰有《養生延命錄》、《養生經》等。在煉丹化學方面,撰有《古今刀劍錄》等。
⑨ 百一 即《肘后百一方》,三卷,系陶弘景在葛洪《肘后備急方》基礎上增補改編而成。
⑩ 郭玉 東漢醫家,廣漢(今四川廣漢)人。精于診脈,漢和帝時曾任太醫丞。
 范汪 晉代醫家,名汪,字玄平,穎陽(今河南許昌)人。撰有《范東陽方》(又稱《范汪方》或《范東陽雜藥方》)一百七十卷,已佚。其部分內容散見于《外臺秘要》、《醫心方》等醫書中。
① 僧垣 “垣”原作“坦”,據道藏本、四庫本改。按“僧垣”,即姚僧垣,北周醫家(公元499—583年),字法衛,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人。醫術高超,撰有《集驗方》,原書已佚,但其部分內容仍可見于《外臺秘要》等書。
② 阮炳 南北朝時期北魏醫家,字叔文,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因其曾任河南尹,故稱“阮河南”。精于醫術,撰有《阮河南》十六卷,已佚。
③ 一通 一卷。按“通”,量詞,卷、篇。杜甫《可嘆》:“群書萬卷常暗誦,《孝經》一通看在手。”
④ 階 憑借。《北史?周室諸王傳論》:“由斯言之,建候置守,乃古今之異術;兵權爵位,蓋安危之所階乎。”
⑤ 三皇 傳說中上古時期的三位部落酋長。其名傳說不一,此指伏羲、神農、黃帝。詳皇甫謐《帝王世紀》。
⑥ 述 闡述前人的成說。《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皇侃疏:“述者,傳于舊章也。”
⑦ 道聽途說 “途”原作“塗”,今改。按“塗”,同“途”。《廣韻?模韻》:“塗,路也。”《集韻?模韻》:“途,通作塗。”
⑧ 浸以紛靡 漸近繁亂。
⑨ 賢不繼世 高明的醫家不能接連出現。按“賢”,賢人。此指高明的醫家。
⑩ 簡編斷缺 書簡散脫,殘缺不全。按“簡編”,書簡。《說文解字?竹部》:“簡,牒也。”《詩經?小雅?出車》:“豈不懷歸,畏此簡書。”孔穎達疏:“古者無紙,有事書之于簡,謂之簡書。”
 異端 別為一端。儒家稱儒家以外的學說、學派為異端。《論語?為政》:“攻乎異端,斯害也己。”此謂不合正統的學說。
① 見黜 被擯棄。按“黜”,擯棄。《篇海類編?聲色類?黑部》:“黜,去也。”
② 闕疑 對疑難未解者不妄加評論。《論語?為政》:“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
③ 輟(chuò 綽)功 止功。按“輟”,止,停止。《玉篇?車部》:“輟,止也。”
  
④ 恭惟 舊時對上的謙詞。猶言“敬思”、“竊意”。王褒《圣主得賢臣頌》:“恭惟《春秋》法王始之要,在乎審己正統而已。”
⑤ 墜學 將要衰亡的學問。按“墜”,喪失,衰落。《廣雅?釋詁二》:“墜,失也。”
⑥ 術謝多通 在學術上愧稱博識多聞。按“謝”,謙詞。慚愧。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謝,猶慚也。”
⑦ 典校 主持校勘(醫書)。按“典”,主持,掌管。《廣雅?釋詁三》:“典,主也。”
⑧ 內府 皇室的倉庫。《史記?淮陰侯列傳》:“夫銳氣挫于險塞,而糧食竭于內府。”
⑨ 秘書 宮禁中的藏書。《漢書?劉向傳》:“詔向領校中五經秘書。”
⑩ 道藏 道教經典的匯刻。宋初即有《大宋天宮寶藏》、《崇寧重校道藏》之刻。明有正統《道藏》五千三百零五卷,萬歷間又有《續道藏》一百八十一卷,其中收載有相當數量的醫書。
 削 刪除。《莊子?胠篋》:“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郭象注:“削,除也。”
 不倫 沒有條理。按“倫”,條理,順序。《廣雅?釋詁一》:“倫,順也。”
 輯 原作“緝”,今改,按“緝”,通“輯”。協調,整理。《文選?王儉?褚淵碑文》:“元戎啟行,衣冠未緝。”李善注:“《爾雅》曰:輯,和也。緝與輯同。”
 疑阻 疑問,阻隔。
① 端本以正末 詳審本源以校正枝節。按“端”,詳審。《古今韻會舉要?寒韻》引《增韻》:“端,審也。”
② 《九墟》 《靈樞經》是組成《黃帝內經》的另一部著作。最早只有九卷,因沒有正式書名,也稱為《九卷》。漢魏以后,由于反復抄錄,出現了多種不同的傳本,《九墟》是其一,已佚。
③ 《巢源》 即隋代巢元方所撰《諸病源候論》,為我國第一部中醫病理學專著。
④ 《金匱玉函》 即《金匱玉函經》八卷,為《傷寒論》別本之一,曾經北宋校正醫書局校定刊行,其內容與宋本《傷寒論》大體相同,唯體例編次略有差異。
⑤ 《肘后備急》 即《肘后備急方》,簡稱《肘后方》。東晉葛洪撰,約成書于公元3世紀,八卷,系摘編作者所撰《玉函方》中簡要、實用、救急之方而成。
⑥ 謝士秦《刪繁方》 六朝時期謝士秦(一作謝士泰)撰,十三卷(一作十二卷、十卷),原書已佚,其部分佚文可見于今本《外臺秘要》。從其佚文分析,該書是一部有論有方、理法并重的方書。
⑦ 劉涓子《鬼遺論》 即晉代醫家劉涓子所撰《劉涓子鬼遺方》,為現存較早的外科專著。經南齊龔慶宣整理而傳之于世。原本十卷,首見于《隋書?經籍志》,又為新、舊《唐書》所著錄。今存宋刊殘本五卷。
⑧ 所出 出處。
⑨ 溯(sù 粟)流以討源 即“溯流探源”。按“溯”,逆水而上。
⑩ 《五鑒經》 書名,五卷。《通志?藝文略》有著錄。
 《崔氏纂要》 即唐代崔知悌所撰《崔氏纂要方》。按《舊唐書?經籍志》載:“《崔氏纂要方》十卷,崔知悌撰。”原書已佚,《外臺秘要》中可見其部分佚文。
 《正元廣利》 即《貞元集要廣利方》,五卷。系唐德宗李適于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頒行國內的一部方書,已佚。《舊唐書?德宗本紀》:“貞元十三年春正乙丑,上制《貞元廣利藥方》五百八十六首,頒降天下。”
 《兵部手集》 書名,唐代薛弘撰,三卷。按《新唐書)注:“兵部尚書李絳所傳方”。
① 《夢得傳信》 即唐代劉禹錫所撰《傳信方》。所收方藥大多符合簡、便、廉、驗的原則,唐宋醫書中頗多引用。
② 派別 流派。此謂學派。
③ 考理 考證辨義。
④ 質正 評斷匡正。按“質”,評斷,評量。《禮記?王制》:“司會以歲之成質
于天子。”鄭玄注:“質,平也。”
⑤ 稽參 考核參正。按“稽”,考核,調查。《廣雅?釋言》:“稽,考也。”
⑥ 函靈 道藏本、四庫本并作“含靈”。按“函靈”,即“含靈”,古以人為萬物之靈,故稱百姓為“含靈”。《晉書?桓玄傳論》:“夫帝王者,功高宇內,道濟含靈。”
⑦ 副 輔助,贊助。《素問?疏五過論》:“循經守教,按循醫事,為萬民副。”楊上善注:“副,助也。”
⑧ 文致 文采的極致。此指禮樂的繁縟。《漢書?董仲舒傳》:“今漢繼大亂之后,若宜少損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注:“致,至極也。”
⑨ 賜福 “賜”原作“錫”,今改。按“錫”,通“賜”。《素問?至真要大論》:“余錫以方士。”張景岳注:“錫,賜也。”
太子右贊善大夫 臣高保衡、尚書都官員外郎 臣孫奇、尚書司封郎中充秘閣校理 臣林億等謹上。
⑩ 太子右贊善大夫 宋代官職名,為東宮(太子宮)屬官。
 尚書都官員外郎 宋代官職名,為尚書省屬官。
 秘閣校理 宋代官職名。按“秘閣”,古代禁中藏書之所。釋文瑩《玉壺清話》:“興國中,太宗建秘閣,選三館書以寘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兴县| 淮北市| 丰城市| 永年县| 巢湖市| 柞水县| 泰来县| 长垣县| 米泉市| 德清县| 凤凰县| 思茅市| 西贡区| 兰溪市| 平舆县| 都匀市| 吉隆县| 聂拉木县| 安平县| 衢州市| 通河县| 莫力| 额敏县| 谢通门县| 马龙县| 全州县| 全南县| 山西省| 广宁县| 师宗县| 九江市| 和田县| 莆田市| 石泉县| 德安县| 安顺市| 屏南县| 宜兰县| 乐清市| 高雄市| 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