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備急千金要方校釋
- (唐)孫思邈著 李景榮等校釋
- 5130字
- 2019-12-10 19:10:39
小兒雜病第九方一百二十一首 灸法十三首
治小兒臍中生瘡方
桑汁敷乳上,使兒飲之。
又方 飲羖羊乳及血。
治小兒風臍 ④,遂作惡瘡,歷年不瘥方 取東壁上土敷之,大佳。若汁不止,燒蒼耳子粉之。
④ 風臍 即臍風。詳見卷五上?初生出腹第二“臍風”條注釋。
又方 干蠐螬蟲末,粉之,不過三四度瘥。
治小兒臍不合方
大車轄脂燒灰,日一敷之。
又方 燒蜂房灰末,敷之。
治小兒臍中生瘡方
燒甑帶灰,和膏敷之。
治小兒臍赤腫方
杏仁 半兩 豬頰車髓 十八銖
上二味,先研杏仁如脂,和髓敷臍中腫上。
治小兒臍汁出不止,兼赤腫,白石脂散方 以白石脂細研,熬令微暖,以粉臍瘡,日三四度。
治小兒鵝口,不能飲乳方 鵝屎汁瀝兒口中。
又方 黍米汁涂之。
又方 取小兒父母亂發凈洗,纏桃枝,沾取井花水,東向向日,以發拭口中,得口中白乳以置水中。七過瀝洗,三朝作之。
治小兒心熱,口為生瘡,重舌鵝口方 柘根剉五升,無根弓材亦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更煎取五合,細細敷之,數數為之,良。
治口瘡白漫漫方
取桑汁,先以父發拭口,以桑汁涂之。
治重舌舌強 ①,不能收唾方 ② 鹿角末如大豆許安舌下,日三四度,亦治小兒不能乳。
① 舌強 孫本作“舌腫”。
② 不能收唾方 “收”原作“放”,據孫本、元本、道藏本、四庫本改。
又方 取蛇蛻燒末,以雞毛蘸醇醋展藥,掠舌下,愈。
治小兒重舌方
田中蜂房燒灰,酒和涂喉下,愈。
又方 衣魚涂舌上。
又方 灶月下黃土末,苦酒和涂舌上。
又方 三家屠肉,切令如指大,摩舌上,兒立能啼。
又方 赤小豆末,醋和涂舌上。
又方 燒簸箕灰,敷舌上。
又方 黃檗以竹瀝漬取,細細點舌上,良。
重舌 灸行間隨年壯,穴在足大指歧中。
又 灸兩足外踝上三壯。
治小兒舌上瘡方
蜂房燒灰,屋間塵各等分,和勻傅之。
又方 桑白汁涂乳,與兒飲之。
又方 羊蹄骨中生髓和胡粉敷之。
治舌腫強滿方
滿口含糖醋,良。
又方 飲羖羊乳即瘥。
治小兒口瘡,不得吮乳方
大青 十八銖 黃連 十二銖
上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一服一合,日再夜一。

又方 臘月豬脂 一斤 蜜 二升 甘草 如指大三寸
上三味合煎相得,含如棗大,稍稍咽之,日三。
又方 礬石如雞子大,置醋中,涂兒足下二七遍,愈。
治小兒燕口 ①,兩吻生瘡方 燒發灰和豬脂敷之。
① 燕口 病證名,即燕口瘡。因脾胃客熱而致,癥見口角生瘡干裂,燥痛異常等。詳參《諸病源候論》卷五十?燕口生瘡候。
治小兒口下黃肌瘡 ②方
取羖羊髭燒作灰,和臘月豬脂敷之,角亦可用。
② 黃肌瘡 病名,即羊胡瘡。因脾胃濕熱,復感風邪而致,癥見下唇及頦部生瘡,初起小如粟米,或如黃豆,焮熱痛癢,繼則潰流黃水,浸淫成片等。詳參《華佗神醫秘傳》卷五?華佗治羊胡瘡神方。
治口旁惡瘡方
亂發灰 故絮灰 黃連 干姜
上四味等分為散,以粉瘡上,不過三遍。
治口噤,赤者心噤,白者肺噤方雞屎白棗大,綿裹,以水一合煮二沸,分再服。
治小兒口噤方
鹿角粉 大豆末
上二味等分,和乳豬乳上,飲兒。
又方 驢乳 豬乳 各一升
上二味合煎,得一升五合,服如杏仁許,三四服瘥。
雀屎丸
主小兒卒中風口噤,不下一物方。雀屎如麻子丸之,飲下即愈,大良。雞屎白亦佳。
治小兒口中涎出方
以白羊屎納口中。
又方 以東行牛口中沫,涂口中及頤上。
又方 桑白汁涂之瘥。
治小兒卒毒腫著喉頸,壯熱妨乳方
升麻 射干 大黃 各一兩
上三味
咀,以水一升五合煮取八合。一歲兒分五服,以滓薄腫上,冷更暖以薄,大兒以意加之。

升麻湯
治小兒喉痛,若毒氣盛,便咽塞,并主大人咽喉不利方
升麻 生姜 射干 各二兩 橘皮 一兩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治小兒喉痹腫方
魚膽二七枚,以和灶底土涂之,瘥止。
治小兒喉痹方
桂心 杏仁 各半兩
上二味末之,以綿裹如棗大,含咽汁。
治小兒解顱方
熬蛇蛻皮末之,和豬頰車中髓敷頂上,日三四度。
又方 豬牙頰車髓敷囟上,瘥。
治小兒腦長解顱不合,羸瘦色黃,至四五歲不能行, 半夏熨方
半夏 生姜 芎
各一升 細辛 三兩 桂心 一尺 烏頭 十枚

上六味
咀,以淳苦酒五升漬之晬時 ①,煮三沸,絞去滓,以綿一片浸藥中,適寒溫以熨囟上,冷更溫之,復熨如前,朝暮各三四熨乃止,二十日愈。

① 晬時 一周時。《靈樞經?壽夭剛柔》:“干復漬,以盡其汁,每漬必晬其日。”
治小兒解顱, 生蟹足敷方
生蟹足 白斂 各半兩
上二味搗末,以乳汁和敷顱上,立愈。
治小兒解顱, 三物細辛敷方
細辛 桂心 各半兩 干姜 十八銖
上末之,以乳汁和敷顱上,干復敷之,兒面赤即愈。
治小兒囟開不合方
防風 一兩半 柏子仁 白及 各一兩
上三味末之,以乳和敷囟上,十日知,二十日愈,日一。
又方 取豬牙車骨煎取髓,敷囟上,愈。
小兒囟陷 ② 灸臍上下各半寸,及鳩尾骨端,又足太陰,各一壯。
② 囟陷 病證名。因腎氣不足或中氣下陷而致,癥見小兒囟門下陷如坑等。詳參《諸病源候論》卷四十八?囟陷候。
治小兒狐疝,傷損生
①方

①
病名。因啼哭氣機下迫,陰寒凝聚而致,癥見陰囊腫大,伴惡寒,腰背攣急,骨節沉重等。詳參《諸病源候論》卷三十四?
瘺候及卷五十?病
候。



桂心 十八銖 地膚子 二兩半 白術 一兩十八銖
上三味末之,以蜜和丸。白酒服如小豆七丸,日三。亦治大人。
又方 ② 芍藥 茯苓 十八銖 防葵 一作防風 大黃 各半兩 半夏 桂心 蜀椒 各六銖
② 又方 《千金翼方》卷十一?小兒雜治有干姜,為八味。
上七味末之,蜜和。服如大豆一丸,日五服,可加至三丸。
五等丸
治小兒陰偏大,又卵核堅
方黃檗 香豉 牡丹 防風 桂心 各二兩上五味末之,蜜丸如大豆。兒三歲飲服五丸,加至十丸;兒小,以意酌量,著乳頭上服之。

治小兒卵腫方
取雞翅六莖,燒作灰服之。隨卵左右取翮 ③。《 古今錄驗》 云: 治陰大如斗。
③ 翮(hé 和) 鳥羽莖下端中空部分。《爾雅?釋器》:“羽本謂之翮。”郭璞注:“鳥羽根也。”《說文解字?羽部》:“翮,羽莖也。”
治小兒
方

蜥蜴一枚燒末,酒服之。
治小兒氣
方

土瓜根 芍藥 當歸
上三味各一兩
咀,以水二升煎取一升,服五合,日二。

又方 三月上除日,取白頭翁根搗之,隨偏處敷之,一宿作瘡,二十日愈。
氣
灸足厥陰大敦,左灸右,右灸左,各一壯。

治小兒陰瘡 ④方
以人屎灰敷之。又狗屎灰敷之。又狗骨灰敷之。又馬骨末敷之。
④ 陰瘡 病名。因情志郁結,損傷肝脾,濕熱下注而致,癥見陰部腫脹,小便淋漓,甚則陰部潰爛形成潰瘍等。詳參《諸病源候論》卷四十?陰瘡候及卷五十?陰腫成瘡候。
治小兒歧股間連陰囊生瘡汁出,先癢后痛,十日五日自瘥,一月或半月復發,連年不瘥者方 灸瘡搔去痂,帛拭令干,以蜜敷,更溲面作燒餅,熟即以餳涂餅熨之,冷即止,再度瘥。
治小兒陰腫方
狐莖炙,搗末,酒服之。
又方 搗蕪菁,薄上。
又方 豬屎五升水煮沸,布裹安腫上。
又方 搗垣衣敷之。又以衣中白魚敷之。
又方 斫 ①桑木白汁涂之。
① 斫(zhuó 濁) 用刀斧等砍削。《說文解字?斤部》:“斫,擊也。”段玉裁注:“擊者,攴也。凡斫木,斫地,斫人,皆曰斫矣。”
治小兒陰瘡方
取狼牙濃煮汁洗之。
又方 黃連胡粉等分,以香脂油和敷之。
治小兒核腫 ②,壯熱有實方
② 核腫 病名。因濕熱下注,氣滯血瘀而致,癥見小兒睪丸腫大如核等。
甘遂 青木香 石膏 各十八銖 麝香 三銖 大黃 前胡 各一兩 黃芩 半兩 甘草 十八銖
上八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九合,每服三合,日四夜二。

小兒陰腫 灸大敦七壯。
鱉頭丸
治小兒積冷久下,瘥后余脫肛不瘥,腹中冷,肛中疼痛,不得入者方。
死鱉頭 二枚, 炙令焦 小猬皮 一枚,炙令焦 磁石 四兩 桂心 三兩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大豆。兒三歲至五歲,服五丸至十丸,日三。兒大以意加之。
小兒脫肛 灸頂上旋毛中三壯,即入。
又 灸尾翠骨三壯。
又 灸臍中,隨年壯。
治小兒疳濕瘡方
鐵衣著下部中,即瘥。
治小兒久痢膿,濕
①方 艾葉五升,以水一斗煮取一升半,分為三服。

① 濕
病名。因脾胃虛弱,水濕浸漬,腹內蟲動,侵蝕內臟而致,癥見口唇舌牙咽喉生瘡或肛門潰瘍,伴食少,喜睡,頭暈目眩等。詳參《諸病源候論》卷十八?濕
候。


治小兒疳瘡方
以豬脂和胡粉敷之五六度。
又方 嚼麻子敷之,日六七度。
又方 羊膽二枚和醬汁,于下部灌之,豬脂亦佳。
治濕瘡方
濃煎地榆汁洗浴,每日二度。
除熱結腸丸 斷小兒熱,下黃赤汁沫及魚腦雜血,肛中瘡爛,坐
生蟲方。

黃連 檗皮 苦參 鬼臼 獨活 橘皮 芍藥 阿膠 各半兩
上八味末之,以藍汁及蜜丸如小豆。日服三丸至十丸。 冬無藍汁, 可用藍子一合,舂蜜和丸。
小兒疳濕瘡 灸第十五椎夾脊兩旁七壯,未瘥,加七壯。
治小兒蛔蟲方
楝木削上蒼皮,以水煮取汁飲之,量大小多少,為此有小毒。
治小兒羸瘦,有蛔蟲方 雚蘆二兩,以水一升米二合,煮取米熟,去滓,與服之。
又方 萹蓄三兩水一升,煮取四合,分服之,搗汁服亦佳。
又方 東引吳茱萸根白皮 四兩 桃白皮 三兩
上二味
咀,以酒一升二合漬之一宿,漸與服,取瘥。

又方 取豬膏服之。 一云治蟯蟲。
又方 搗槐子納下部中,瘥為度。 一云治蟯蟲。
又方 楝實一枚納孔中。 一云治蟯蟲。
治寸白蟲方
東行石榴根一把,水一升煮取三合,分服。
又方 桃葉搗絞取汁服之。
治小兒三蟲 ②方
② 三蟲 謂長蟲、赤蟲、蟯蟲。出《諸病源候論》卷十八?三蟲候。
雷丸 芎

上二味各等分為末,服一錢匕,日二。
治大便竟出血方
鱉頭一枚炙令黃黑,末之,以飲下五分匕,多少量兒大小,日三服。
又方 燒車
一枚令赤,內一升水中,分二服。

又方 燒甑帶末,敷乳頭上,令兒飲之。
治小兒尿血方
燒鵲巢灰,井花水服之。亦治夜尿床。
又方 尿血,灸第七椎兩旁各五寸,隨年壯。
治小兒遺尿方
瞿麥 龍膽 皂莢 桂心 各半兩 雞腸草 ① 一兩 車前子 一兩六銖 石韋 半兩 人參 一兩
① 雞腸草 藥名,為紫草科植物附地菜的全草。性味辛苦咸,主治遺尿,赤白痢,發背熱腫,手腳麻木等。
上八味末之,蜜丸。每食后服如小豆大五丸,日三,加至六七丸。
又方 小豆葉搗汁服。
又方 燒雞腸末之,漿水服方寸匕,日三。一云面北斗服。
遺尿 灸臍下一寸半,隨年壯。
又 灸大敦三壯。亦治尿血。
地膚子湯
治小兒熱毒入膀胱中,忽患小便不通,欲小便則澀痛不出,出少如血,須臾復出方。
地膚子 瞿麥 知母 黃芩 枳實 升麻 葵子 豬苓 各六銖 海藻 橘皮 通草 各三銖 大黃 十八銖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一日至七日兒,服一合,為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兒,一合半為三服;十六日至二十日兒,二合為三服;四十日兒以此為準;五十日以上,七歲以下,以意加藥益水。

治小兒淋方
車前子一升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
又方 煮冬葵子汁服之。
又方 取蜂房亂發燒灰,以水服一錢匕,日再。
治小兒小便不通方
車前草 切, 一升, 小麥 一升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煮粥服,日三四。
又方 冬葵子一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入滑石末六銖。
治小兒吐血方
燒蛇蛻皮末,以乳服之,并治重舌。
又方 取油三分酒一分和之,分再服。
治小兒鼻塞生瘜肉 ①方
① 瘜肉 “瘜”原作“息”,今改。按“息”,通“瘜”。《說文解字?肉部》:“腥,星見食豕,令肉中生小息肉也。”段玉裁注:“息,當作瘜。《疒部》曰:息,寄肉也。”
通草 細辛 各一兩
上二味搗末,取藥如豆,著綿纏頭,納鼻中,日二。
治小兒鼻塞不通,濁涕出方 ②
② 濁涕出方 “濁”原作“足”,據《外臺秘要》卷三十五?小兒鼻塞方改。
杏仁 半兩 蜀椒 附子 細辛 各六銖
上四味
咀,以醋五合漬藥一宿,明旦以豬脂五合煎,令附子色黃,膏成去滓,待冷以涂絮,導鼻孔中,日再,兼摩頂上。

治小兒聤耳 ③方
末石硫黃,以粉耳中,日一夜一。
③ 聤耳 病證名。因腎熱上沖,或肝膽火盛而致,癥見發熱耳痛,耳道流膿,聽力減退,甚則耳聾等。詳參《諸病源候論》卷四十八?聤耳候。
治小兒耳瘡方
燒馬骨灰,敷之。
又方 燒雞屎白,筒中吹之。
治小兒齒落,久不生方 以牛屎中大豆二七枚,小開豆頭以注齒根處,數度即生。
又方 取雄鼠屎三七枚,以一屎拭一齒根處,盡此止,二十一日即生,雄鼠屎頭尖。
治小兒四五歲不語方
末赤小豆,酒和敷舌下。
又 灸足兩踝各三壯。
治小兒數歲不行方
取葬家未開戶,盜食來以哺之,日三,便起行。
治小兒不能乳方
雀屎四枚末之,著乳頭飲兒。兒大十枚。
治小兒落床墮地,如有瘀血,腹中陰陰 ①,寒熱,不肯乳哺,但啼哭叫喚, 蒲黃湯方
① 腹中陰陰 謂腹部隱隱作痛。按“陰陰”,深慢痛貌。《素問?咳論》王冰注:“脾氣主右。故右腳胠下陰陰然,深慢痛也。”
蒲黃 大黃 黃芩 各十銖 甘草 八銖 麥門冬 十銖 芒消 七銖 黃連 十二銖
上七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芒消,分三服。消息視兒羸瘦半之,大小便血即愈,忌冷食。

治小兒食不知饑飽方
鼠屎二七枚燒為末,服之。
治小兒食土方
取肉一斤,繩系曳地行數里,勿洗,火炙與吃之。
治小兒噦方
生姜汁 牛乳 各五合
上二味煎取五合,分為二服。
又方 取牛乳一升煎取五合,分五服。
治小兒疰 ②方
灶中灰鹽等分相和,熬熨之。
② 疰 又作“注”。凡病勢久延,能轉易他人者稱“疰”。《廣雅?釋詁一》:“疰,病也。”王念孫疏證:“疰者,鄭注《周官?瘍醫》云:注,讀如注病之注。《釋名》注:疰,一人死,一人復得,氣相灌注也。”詳參《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七?注候及卷二十四?諸疰候。
治小兒誤吞針方
取磁石如棗核大吞之,及含之,其針立出。
治小兒誤吞鐵等物方
艾蒿一把剉,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服之即下。
治小兒蠼螋咬,繞腹匝 ③即死方 搗蒺藜葉敷之,無葉子亦可。
③ 繞腹匝 謂繞腹一周。按“匝”,環繞一周叫一匝。《史記?高祖本紀》:“圍宛城三匝。”
又方 取燕窠中土,豬脂和敷之,干即易之。
(任娟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