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癰疽瘰疬第八論一首 方七十二首 灸法一首

漏蘆湯
治小兒熱毒癰疽,赤白諸丹毒瘡癤方。
漏蘆 連翹《 肘后用白薇 白斂 芒消《 肘后用芍藥 甘草 各六銖 大黃 一兩 升麻 枳實(shí) 麻黃 黃芩 各九銖
上十味 咀,以水一升半煎取五合。兒生一日至七日,取一合,分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取一合半,分三服;十六日至二十日,取二合,分三服;二十日至三十日,取三合,分三服;三十日至四十日,取五合,分三服。 《肘后》治大人各用二兩,大黃三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其丹毒須針镵去血。《經(jīng)心錄》無連翹,有知母芍藥犀角各等分。
五香連翹湯
治小兒風(fēng)熱毒腫,腫色白,或有惡核 瘰疬,附骨癰疽,節(jié)解不舉,白丹 走竟身中,白疹 瘙不已方。
① 惡核 病證名。因風(fēng)熱毒邪搏于氣血,復(fù)為風(fēng)寒乘襲而致,癥見核生肉中,形如豆或梅李,推之可動(dòng),患處疼痛,發(fā)熱惡寒等。詳參《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一?惡核腫候及卷五十?惡核候、《肘后備急方》卷五。
② 白丹 病證名。因肺氣虛弱,外感熱毒,兼挾風(fēng)冷,搏于氣血,積蒸而致,癥見患處初起微腫,疹起色白,癢痛兼作等。詳參《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一?白丹候及卷四十九?白丹候。
③ 白疹 病證名。因風(fēng)入腠理,肌膚郁熱,風(fēng)熱相搏,氣血郁滯而致,癥見皮膚出現(xiàn)大小不等之風(fēng)團(tuán),奇癢難忍等。詳參《諸病源候論》卷二?風(fēng)瘙隱疹生瘡候及卷四十九?風(fēng)瘙隱疹候。
青木香 薰陸香 雞舌香 沉香 麻黃 黃芩 各六銖 大黃 二兩 麝香 三銖 連翹 海藻 射干 升麻 枳實(shí) 各半兩 竹瀝 三合
上十四味 咀,以水四升煮藥減半,納竹瀝煮取一升二合。兒生百日至二百日,一服三合;二百日至期歲,一服五合。一方不用麻黃。
連翹丸
治小兒無故寒熱 ,強(qiáng)健如故,而身體頸項(xiàng)結(jié)核瘰疬,及心脅腹背里有堅(jiān)核不痛,名為結(jié)風(fēng)氣腫方。
④ 無故寒熱 “故”原作“辜”,據(jù)元本、道藏本、四庫本。按“辜”,通“故”。《說文通訓(xùn)定聲?豫部》:“辜,假借為故。”
連翹 桑白皮  白頭翁 牡丹 防風(fēng) 黃檗 桂心 香豉 獨(dú)活 秦艽 各一兩 海藻 半兩
⑤ 桑白皮 孫本作“白及”。
上十一味末之,蜜丸如小豆。三歲兒飲服五丸,加至十丸;五歲以上者,以意加之。
治丹毒大赤腫,身壯熱,百治不折方
寒水石 十六銖 石膏 十三銖 藍(lán)青 十二銖冬用干者 犀角 柴胡杏仁 各八銖 知母 十銖 甘草 五銖 羚羊角 六銖 芍藥 七銖 梔子 十一銖 黃芩 七銖 竹瀝 一升 生葛汁 四合澄清 蜜 二升
上十五味 咀,以水五升并竹瀝煮取三升三合,去滓,納杏仁脂葛汁蜜,微火煎取二升。一二歲兒服二合,大者量加之。
治小兒丹腫 及風(fēng)毒風(fēng)疹, 麻黃湯
① 小兒丹腫 病名。即赤游腫。詳見本篇“赤游腫”條注釋。
麻黃 一兩半 獨(dú)活 射干 甘草 桂心 青木香 石膏 黃芩 各一兩
上八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三歲兒分為四服,日再。
治小兒惡毒丹及風(fēng)疹, 麻黃湯
麻黃 升麻 葛根 各一兩 射干 雞舌香 甘草 各半兩 石膏 半合
上七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歲兒分三服,日三。
治小兒數(shù)十種丹, 榻湯
大黃 甘草 當(dāng)歸 芎  白芷 獨(dú)活 黃芩 芍藥 升麻
沉香 青木香 木蘭皮 各一兩 芒消 三兩
上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一升煮取四升,去滓,納芒消,以綿揾 湯中,適寒溫?fù)傊蓜t易之,取瘥止。
② 揾(wèn 問) 浸入。《說文解字?手部》:“揾,沒也。”段玉裁注:“沒者,湛也,謂湛浸于中也。”
治小兒溺灶丹 ,初從兩股及臍間起,走入陰頭皆赤方 桑根皮切一斗,以水二斗煮取一斗,以洗浴之。
③ 溺灶丹 病名。因熱毒熾盛,內(nèi)搏氣血,外發(fā)肌膚而致,癥見自膝至股,甚則陰部臍間皮膚紅如涂丹,熱如火灼。詳參《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一?尿灶火丹候及卷四十九?尿灶火丹候。
治小兒丹毒方
搗慎火草,絞取汁涂之,良。其丹毒方具在第二十二卷中。
治小兒赤游腫 ,若遍身入心腹即殺人方 搗伏龍肝為末,以雞子白和敷,干易之。
④ 赤游腫 病證名。又稱赤游風(fēng),赤游丹,赤游丹毒。因熱毒熾盛而致,癥見皮膚紅腫光亮,此起彼伏,游走不定,形如云片。詳參《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九?赤游腫候。
又方 白豆末,水和敷之,勿令干。
治小兒半身皆紅赤,漸漸長引者方
牛膝 甘草
上二味 咀,合得五升,以水八升煮三沸,去滓,和伏龍肝末敷之。
治小兒身赤腫起者方
熬米粉令黑,以唾和敷之。
又方 伏龍肝 亂發(fā)灰
上二味末之,以膏和敷之。
治小兒卒腹皮青黑方
以酒和胡粉敷上,若不急治,須臾便死。
又 灸臍上下左右,去臍半寸,并鳩尾骨下一寸,凡五處,各三壯。
五香枳實(shí)湯
治小兒著風(fēng)熱, 癗堅(jiān)如麻豆粒,瘡癢,搔之皮剝汁出,或遍身頭面,年年常發(fā)者方。
青木香 九銖 麝香 六銖 雞舌香 薰陸香 沉香 各半兩 升麻 黃芩 白斂 麻黃 各一兩 防風(fēng) 秦艽 各半兩 枳實(shí) 一兩半 大黃 一兩十八銖 漏蘆 半兩
上十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八合。兒五六歲者,一服四五合;七八歲者,一服六合;十歲至十四五者,加大黃半兩,足水為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小兒火灼瘡,一身盡有如麻豆,或有膿汁,乍痛乍癢者方
① 治小兒火灼瘡……乍痛乍癢者方 《千金翼方》卷十一?小兒雜治無苦參,為六味。按“火灼瘡”,病證名。因臟腑積熱,蘊(yùn)郁肌膚,外受濕氣而致,癥見皮膚初如麻粒,蔓延迅速,甚則瘡面赤腫濕爛,如湯火所傷。詳參《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五?王爛瘡候及卷五十?王灼惡瘡候。
甘草 芍藥 白斂 黃芩 黃連 黃檗 苦參 各半兩
上七味末之,以蜜和敷之,日二夜一。亦可作湯洗之。
治小兒瘡初起,熛漿似火瘡,名曰熛瘡 ,亦名爛瘡方 桃仁熟搗,以面脂和敷之,亦治遍身赤腫起。
② 熛瘡 病證名。即爛瘡。因風(fēng)熱毒邪客于皮膚而致,癥見初起皮膚灼熱作瘡而起,繼則破潰,熛漿流出延及全身,疼痛難忍等。詳參《諸病源候論》卷五十?熛瘡候。
又方 馬骨燒灰,敷之。
治小兒熱瘡 水銀膏
① 熱瘡 病證名。因肺胃積熱,外感風(fēng)熱而致,癥見上唇、口角、鼻孔周圍皮膚出現(xiàn)密集成簇的小水皰,形如粟米,或如小豆,瘡液始清漸混,瘙癢灼痛等。詳參《肘后備急方》卷五。
水銀 胡粉 松脂 各三兩
上三味,以豬脂四升煎松脂,水氣盡下二物,攪令勻不見水銀,以敷之。
治小兒上下遍身生瘡方
芍藥 黃連 黃芩 各三兩 苦參 八兩 大黃 二兩  蛇床子 一升 黃檗 五兩  拔葜 一斤
② 拔葜 即菝葜。
上八味 咀,以水二斗煮取一斗,以浸浴兒。
苦參湯
浴小兒身上下百瘡不瘥方。
苦參 八兩 地榆 黃連 王不留行 獨(dú)活 艾葉 各三兩 竹葉 二升
上七味 咀,以水三斗煮取一斗,以浴兒瘡上,浴訖,敷黃連散。
治三日小兒頭面瘡起,身體大熱方
升麻 柴胡 石膏 各六銖 甘草 當(dāng)歸 各十二銖 大黃 黃芩 各十八銖
上七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服,日三夜一,量兒大小用之。
治小兒身體頭面悉生瘡方
榆白皮隨多少,曝令燥,下篩,醋和涂綿以敷瘡上,蟲自出。
亦可以豬脂和涂之。
枳實(shí)丸
治小兒病風(fēng)瘙,癢痛如疥,搔之汁出,遍身 癗如麻豆粒,年年喜發(fā),面目虛肥,手足干枯,毛發(fā)細(xì)黃,及肌膚不光澤,鼻氣不利,此則少時(shí)熱盛極,體當(dāng)風(fēng),風(fēng)熱相搏 所得也,不早治之,成大風(fēng)疾方。
① 搏 原作“薄”,今改。按“薄”,通“搏”。《說文通訓(xùn)定聲?豫部》:“薄,假借為搏。”
枳實(shí) 一兩半 菊花 蛇床子 防風(fēng) 白薇 浮萍 蒺藜子 各一兩 天雄 麻黃 漏蘆 各半兩
上十味末之,蜜和如大豆許。五歲兒飲服十丸,加至二十九,日二;五歲以上者,隨意加之;兒大者,可為散服。
治小兒風(fēng)瘙 癮疹方
② 風(fēng)瘙 病證名。又稱風(fēng)瘡。因表虛衛(wèi)弱,風(fēng)邪乘襲,氣血阻滯,郁而生熱而致,癥見皮膚瘙癢,日久不瘥,搔之成瘡等。
蒴藋  防風(fēng) 羊桃 石南 秦椒 升麻 苦參 茵芋 芫花 一云茺蔚 蒺藜 蛇床子 枳實(shí) 礬石 各一兩
③ 蒴藋 藥名,為忍冬科植物朔藋的全草或根。性味甘酸溫,能祛風(fēng)除濕,活血散瘀,主治風(fēng)濕疼痛,風(fēng)疹瘙癢等。
上十三味 咀,以漿水三斗煮取一斗,去滓,納礬令小沸,浴之。
又方 牛膝末,酒服方寸匕,漏瘡多年不瘥,搗末敷之。亦主骨疽癲疾瘰疬,絕妙。
澤蘭湯
主丹及癮疹入腹殺人方。
澤蘭 芎  附子 茵芋 藁本 莽草 細(xì)辛 各十二銖
上七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四服。先服此湯,然后作余治。
治小兒手足及身腫方
以小便溫暖漬之,良。
又方 巴豆五十枚去心皮,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以綿納湯中拭病上,隨手消,并治癮疹。
論曰:小兒頭生小瘡,浸淫疽癢,黃膏出,不生痂,連年不瘥者,亦名妬頭瘡 ,以赤龍皮湯及天麻湯洗之,內(nèi)服漏蘆湯,外宜敷飛烏膏散 ,及黃連胡粉水銀膏散。 方在第二十三卷
④ 妬頭瘡 病名。因濕熱火毒上沖頭部而致,癥見頭生小瘡,浸淫瘙癢,黃膏出而不生痂,連年不愈。
① 外宜敷飛烏膏散 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庫本“外”并作“不”。
治小兒一切頭瘡,久即疽癢不生痂, 藜蘆膏
藜蘆  黃連 雄黃 黃芩 松脂 各三兩 豬脂 半斤 礬石 五兩
② 藜蘆 “藜”原作“ ”,據(jù)四庫本改。
上七味末之,煎令調(diào)和,先以赤龍皮天麻湯洗訖敷之。 赤龍皮槲木皮是也
治小兒頭瘡,經(jīng)年不瘥方
松脂 苦參 黃連 各一兩半 大黃 胡粉 各一兩 黃芩 水銀 各一兩六銖 礬石 半兩 蛇床子 十八枚
上九味末之,以臘月豬脂和研,水銀不見,敷之。
又方 取屋塵末和油瓶下滓,以皂莢湯洗,敷之。
又方 取大蟲脂敷之,亦治白禿。
又方 發(fā)中生瘡頂白者,皆以熊白敷之。
治小兒頭瘡方
胡粉 一兩 黃連 二兩
上二味末之,洗瘡去痂,拭干敷之,即瘥。更發(fā),如前敷之。
又方 胡粉 連翹 各一兩 水銀 半兩
上三味,以水煎連翹,納胡粉水銀和調(diào),敷之。
又方 胡粉 白松脂 各二兩 水銀 一兩 豬脂 四兩
上四味合煎,去滓,內(nèi)水銀粉調(diào)敷之,大人患同。
治小兒頭瘡, 苦參洗湯
苦參 黃芩 黃連 黃檗 甘草 大黃 芎 各一兩 蒺藜子 三合
③ 蒺藜子 “藜”原作“ ”,據(jù)四庫本改。
上八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漬布榻瘡上,日數(shù)過。
治小兒頭上惡毒腫痤癤,諸瘡方 男子屎尖燒灰,和臘月豬脂,先以醋泔清凈洗拭干,敷之。
治小兒禿頭瘡
取雄雞屎陳醬汁苦酒和,以洗瘡了,敷之。
① 禿頭瘡 病名。又名白禿。詳參卷五上?初生出腹第二“白禿”條注釋。
又方 芫花臘月豬脂和如泥,洗去痂敷之,日一度。
治小兒頭禿瘡方
葶藶子細(xì)末,先洗敷之。
又方 不中水蕪菁葉燒作灰,和豬脂敷之。
治小兒頭禿瘡,無發(fā)苦癢方
野葛  豬脂 羊脂 各一兩
上三味合煎,令消待冷以敷之,不過三上。
治少小頭不生發(fā),一物楸葉方 楸葉搗取汁,敷頭上,立生。
治小兒頭不生發(fā)方
燒鯽魚 灰末,以醬汁和敷之。
② 鯽魚 孫本作“鯉魚”。
治小兒瘺瘡
③ 瘺瘡 病名。因寒熱邪氣客于經(jīng)絡(luò),致氣血郁滯而致,癥見初起皮膚粟起,或小或大,累累相連,久則潰爛成瘡,膿血不止,久久不愈。詳參《諸病源候論》卷三十四?諸瘺候及卷五十?瘺候。
冢中石灰 敷之,厚著之,良。
④ 冢中石灰 “冢”原作“家”,據(jù)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庫本、《外臺(tái)秘要》卷三十六?小兒瘺瘡方改。
又方 燒桑根灰敷之,并燒烏羊角作灰,相和敷之。
治小兒疽瘺方
丹砂 三十銖 雄黃 二十四銖 礬石 十八銖馬齒者 雌黃 二十四銖 大黃 三十銖 黃連 三十六銖 莽草 十八銖 二十四銖漆頭者
上八味 咀,以豬脂一升三合,微火煎,三上三下膏成,去滓,下諸石末攪凝,敷之。
治小兒惡瘡
⑤ 小兒惡瘡 病名。因風(fēng)熱濕毒之氣搏于氣血而致,癥見皮膚瘡瘍紅腫癢痛,膿水淋漓,經(jīng)久不瘥等。病情兇險(xiǎn),預(yù)后不良。詳參《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五?諸惡瘡候及卷五十?惡瘡候。
熬豉令黃,末之,敷瘡上,不過三敷,愈。
治小兒疽極,月初即生,常黃水出方 醋和油煎令如粥,及熱敷之,二日一易,欲重敷,則以皂莢湯洗瘡,乃敷之。
治小兒月蝕瘡 ,隨月生死方 以胡粉和酥敷之,五日瘥。
① 月蝕瘡 病證名。因膽脾濕熱蒸騰而致,癥見耳鼻面口生瘡,爛痛有膿,隨月盈虛而變,月初瘡盛,月末瘡衰,故名月蝕瘡。詳參《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五?月食瘡候及卷五十?耳瘡候。
治月蝕,九竅皆有瘡者方 燒蚯蚓屎末,和豬膏敷之。
又方 水和粉敷之。
治小兒浸淫瘡
② 浸淫瘡 病證名。因五臟有熱,熏發(fā)皮膚,復(fù)與外感風(fēng)濕兩相搏擊而致,癥見初起瘡形如粟米,瘙癢不止,搔破流黃水,日漸浸淫成片,甚者身熱等。詳參《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五?浸淫瘡候及卷五十?浸淫瘡候。
灶中黃土 發(fā)灰
上二味各等分末之,以豬脂和敷之。
治小兒黃爛瘡
③ 黃爛瘡 病名,即黃水瘡。因外感風(fēng)濕熱毒,內(nèi)蘊(yùn)脾胃濕熱而致,癥見頭面手足忽生黃瘡,浸淫流水,瘙癢疼痛等。
四交道中土 灶下土
上二味各等分末之,以敷。 亦治夜啼。
又方 燒艾灰敷之。
又方 燒牛屎敷之,亦滅瘢。
治小兒疥方
燒竹葉為灰,雞子白和敷之,日三,亦治瘑瘡。
又方 燒亂發(fā)灰,和臘月豬脂敷之。
又方 以臭酥和胡粉敷之。
治小兒頭面瘡疥方
麻子五升末之,以水和絞取汁,與蜜和敷之。若有白犬膽敷之,大佳。
治小兒濕癬方
枸杞根搗作末,和臘月豬膏敷之。
又方 桃青皮搗末,和醋敷之,日二。
又方 揩破,以牛鼻上津敷之。
又方 煎馬尿洗之。
又方 燒狗屎灰,和豬脂涂之。
治小兒身上生赤疵
取馬尿洗之,日四五度。
① 赤疵 病名。因風(fēng)搏肌膚,氣血不和而致,癥見局部膚色紅赤,形狀大小不一,無癢無痛等。詳參《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一?赤疵候。
治小兒身上有赤黑疵
針父腳中,取血帖疵上,即消。
② 赤黑疵 赤黑色的斑片。按“疵”,黑斑。《廣韻?支韻》:“疵,黑病。”
又方 取狗熱屎敷之,皮自卷落。
治小兒疣目 
③ 疣目 即疣贅。
以針及小刀子決目四面,令似血出,取患瘡人瘡中汁黃膿敷之。莫近水,三日即膿潰根動(dòng),自脫落。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溪县| 道真| 渑池县| 松阳县| 浦东新区| 兴宁市| 沙坪坝区| 凯里市| 景泰县| 佳木斯市| 福建省| 延吉市| 涡阳县| 封开县| 宝山区| 陇南市| 罗定市| 南平市| 乐平市| 固原市| 资源县| 婺源县| 板桥市| 安塞县| 诏安县| 永寿县| 广水市| 长岭县| 独山县| 宁南县| 三门县| 马山县| 奇台县| 湖南省| 安多县| 吉安县| 毕节市| 高碑店市| 武汉市| 城固县| 新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