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備急千金要方校釋
  • (唐)孫思邈著 李景榮等校釋
  • 3119字
  • 2019-12-10 19:10:38

癖結(jié)脹滿第七霍亂附方三十五首 灸法一首

① 霍亂附 原無,據(jù)本書目錄補(bǔ)。
紫雙丸
治小兒身熱頭痛,食飲不消,腹中脹滿,或小腹絞痛,大小便不利,或重下數(shù)起,小兒無異疾,惟飲食過度,不知自止,哺乳失節(jié),或驚悸寒熱,惟此丸治之。不瘥,更可重服。小兒欲下,是其蒸候;哺食減少,氣息不快,夜啼不眠,是腹內(nèi)不調(diào),悉宜用此丸,不用他藥,數(shù)用神驗。千金不傳方。 臣億等詳序例中凡云服紫丸者,即前變蒸篇十四味者是也,云服紫丸不下者,服赤丸,赤丸瘥快,病重者當(dāng)用之。方中并無赤丸,而此用朱砂,又力緊于紫丸,疑此即赤丸也。
巴豆 十八銖 麥門冬 十銖 甘草 五銖 甘遂 二銖 朱砂 二銖十銖 蕤核仁 十八銖 牡蠣 八銖
② 朱砂 孫本作“真珠”。
上八味,以湯熟洗巴豆,研,新布絞去油,別搗甘草甘遂牡蠣麥門冬,下篩訖,研蕤核仁令極熟,乃納散更搗二千杵,藥燥不能相丸,更入少蜜足之。半歲兒服如荏子一雙;一歲二歲兒服如半麻子一雙;三四歲者,服如麻子二丸;五六歲者,服如大麻子二丸;七歲八歲,服如小豆二丸;九歲十歲,微大于小豆二丸。常以雞鳴時服,至日出時不下者,熱粥飲數(shù)合即下,丸皆雙出也。下甚者,飲以冷粥即止。
治小兒胎中宿熱,乳母飲食粗惡辛苦,乳汁不起兒,乳哺不為肌膚,心腹痞滿,萎黃 瘦瘠,四肢痿躄,繚戾  ,服之令充悅方
① 萎黃 “萎”原作“委”,據(jù)元本、道藏本、四庫本改。按“委”,通“萎”。《釋名?釋言語》:“委,萎也。”
② 繚戾 即“了戾”。按“了戾”,糾纏不伸貌。此謂屈曲。《說文解字?了部》:段玉裁注:“凡物二股或一股結(jié)糾 縛不直伸者,曰了戾。”
芍藥 二兩半 大黃 一兩 甘草 半兩 柴胡 二兩 鱉甲 茯苓 各一兩半 干姜 半兩如熱以枳實代 人參 一兩
上八味末之,蜜丸如大豆,服一丸。一歲以上,乳服三丸;七歲兒,服十丸,日二。
治小兒宿乳不消,腹痛驚啼, 牛黃丸
牛黃 三銖 附子 二枚 真朱 一兩 巴豆 一兩 杏仁 一兩
上五味 搗附子真朱為末,下篩,別搗巴豆杏仁令如泥,納藥及牛黃搗一千二百杵,藥成。若干入少蜜足之。百日兒服如粟米一丸,三歲兒服如麻子一丸,五六歲兒服如胡豆一丸,日二。先乳哺了服之,膈上下悉當(dāng)微轉(zhuǎn),藥完出者病愈,散出者更服以藥,完出為度。
治小兒宿食癖氣痰飲,往來寒熱,不欲食,消瘦, 芒消紫丸
芒消 大黃 各四兩 半夏 二兩 代赭 一兩 甘遂 二兩 巴豆 二百枚 杏仁 一百二十枚
上七味末之,別搗巴豆杏仁治如膏,旋納藥末,搗三千杵,令相和合,強(qiáng)者納少蜜。
百日兒服如胡豆一丸,過百日至一歲服二丸,隨兒大小以意節(jié)度。當(dāng)候兒大便中約出為愈,若不出,更服如初。
治八歲以上兒熱結(jié)痰實,不能食,自下方
芍藥 梔子 各二兩 柴胡 一兩六銖 升麻 黃連 黃芩 各二兩半 竹葉 一升半 桔梗 一兩半 細(xì)辛 十五銖 知母 大黃 各二兩
上十一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分四服。十歲兒為三服。一本有枳實杏仁各一兩半,而無桔梗黃連。
治十五以下兒熱結(jié)多痰,食飲減,自下方
大黃 柴胡 黃芩 各三兩 枳實 一兩十八銖 升麻 芍藥 知母 梔子 各二兩半 生姜 十八銖 杏仁 二兩 竹葉 一升半
① 枳實 孫本作“枳殼”。
上十一味 咀,以水六升半煮取二升,十歲至十五者,分三服。
治小兒結(jié)實,乳食不消,心腹痛, 牛黃雙丸
牛黃 太山  甘遂 各半兩 真朱 六銖 杏仁 芍藥 黃芩 各一兩 巴豆 十八銖
② 太山 即泰山。
上七味末之,蜜丸。一歲兒飲服如麻子二丸,但隨兒大小加減之。
牛黃鱉甲丸
治少小癖實壯熱,食不消化,中惡忤氣方。
牛黃 半兩  鱉甲 麥曲 柴胡 大黃 枳實 芎 各一兩 厚樸 茯苓 桂心 芍藥 干姜 各半兩
上十二味末之,蜜丸如小豆。日三服,以意量之。
治小兒心下痞,痰癖結(jié)聚,腹大脹滿,身體壯熱,不欲哺乳, 芫花丸
芫花 一兩 大黃 雄黃 各二兩半 黃芩 一兩
上四味末之,蜜和。更搗一千杵,三歲兒至一歲以下,服如粟米一丸。欲服丸,納兒喉中,令母與乳。若長服消病者,當(dāng)以意消息與服之,與乳哺相避。
治小兒痰實結(jié)聚,宿癖羸露 ,不能飲食, 真朱丸
③ 羸露 謂身形瘦削,狀若骨立。《左傳?昭公元年》孔穎達(dá)疏:“羸露,是露骨之名。”此謂形瘦骨立。
真朱 半兩 麥門冬 一兩 蕤仁 二百枚 巴豆 四十枚
上四味末之,蜜丸。期歲兒服二丸如小豆大,二百日兒服如麻子二丸,漸增,以知為度。當(dāng)下病赤黃白黑葵汁,下勿絕藥,病盡下自止。久服使小兒肥白,已試驗。
鱉甲丸
治少小腹中結(jié)堅,脅下有疹,手足煩熱方。
鱉甲 芍藥 大黃 各三十銖 茯苓 柴胡 干姜 各二十四銖 桂心 六銖 蟲 蠐螬 各二十枚
上九味末之,蜜和。服如梧子七丸,漸漸加之,以知為度。
治小兒痞氣 ,脅下腹中有積聚堅痛, 鱉頭丸
① 痞氣 病名。為五積之一,屬脾。因脾虛氣郁,痞塞不通,留滯積結(jié)而致,癥見胃脘部有腫塊突起,狀如覆盤,消瘦乏力等。
鱉頭 一枚 虻蟲 蟲 桃仁 各十八銖 甘皮 半兩
上五味末之,蜜丸。服如小豆二丸,日三。大便不利,加大黃十八銖,以知為度。
治小兒羸瘦惙惙,宜常服,不妨乳方 甘草五兩末之,蜜丸。一歲兒服如小豆十丸,日三,服盡即更合。
治小兒五六日不食,氣逆, 桂心橘皮湯
桂心 半兩 橘皮 三兩 成籜薤 五兩 黍米 五合 人參 半兩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先煮藥,煎取二升,次下薤米,米熟藥成,稍稍服之。
治少小胃氣不調(diào),不嗜食生肌肉, 地黃丸
干地黃 大黃 各一兩六銖 茯苓 十八銖 當(dāng)歸 柴胡 杏仁 各半兩上六味末之,以蜜丸如麻子大。服五丸,日三服。
治少小脅下有氣內(nèi)痛,喘逆氣息難,往來寒熱,羸瘦不食, 馬通粟丸
馬通中粟 十八銖 杏仁 紫苑  細(xì)辛 各半兩 石膏 秦艽 半夏 茯苓 五味子 各六銖
② 紫苑 即紫菀。
上九味末之,蜜丸。服如小豆十丸,日三服。不知,加至二十丸。
治小兒不痢 ,腹大且堅方 以故衣帶多垢者切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
③ 治小兒不痢 元本、道藏本、四庫本“不”并作“下”。
又方 腹上摩衣中白魚,亦治陰腫
① 陰腫 病名。因腎氣虛弱,復(fù)感風(fēng)邪,邪氣下沖而致,以陰部腫痛為主癥。詳參《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七?陰腫候。
治少小腹脹滿方
燒父母指甲灰,乳頭上飲之。
又方 韭根汁和豬脂煎,細(xì)細(xì)服之。
又方 車轂中脂和輪下土如彈丸,吞之立愈。
又方 米粉鹽等分,炒變色,腹上摩之。
小兒癖 灸兩乳下一寸,各三壯。
治小兒胎寒 啼,腹中痛,舌上黑,青涎下, 當(dāng)歸丸,一名黑丸方
② 胎寒 病證名。因脾胃素寒,復(fù)受外寒而致,癥見腹痛腹脹,下利水谷,面白無華等。詳參《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七?胎寒候。又,孫本“胎寒”作“傷寒”。
當(dāng)歸 九銖 吳茱萸 一作杏仁 蜀椒 各半兩 細(xì)辛 干姜 附子 各十八銖 狼毒 九銖 豉 七合 巴豆 十枚
上九味,搗七種下篩,秤藥末令足,研巴豆如膏,稍稍納末,搗令相得,蜜和,桑杯盛,蒸五升米飯下出,搗一千杵。一月兒服如黍米一丸,日一夜二,不知稍加,以知為度。亦治水癖。
馬齒礬丸
治小兒胎寒 啼,驚癇腹脹,不嗜食,大便青黃,并大人虛冷內(nèi)冷,或有實,不可吐下方。馬齒礬一斤燒半日,以棗膏和。大人服如梧子二丸,日三。小兒以意減之,以腹內(nèi)溫為度。有實實去,神妙。
治小兒忽患腹痛夭矯 ,汗出,名曰胎寒方 煮梨葉濃汁七合,可三四度飲之。
③ 夭矯 曲伸貌。《文選?張衡?思玄賦》:“偃蹇夭矯,娩以卷連兮。”
治小兒暴腹?jié)M欲死,半夏丸方 半夏隨多少,微火炮之,搗末酒和。服如粟米粒大五丸,日三,立愈。
治小兒霍亂吐痢方
人參 一兩 厚樸 甘草 各半兩 白術(shù) 十八銖
上四味 咀,以水一升二合煮取半升。六十日兒服一合,百日兒分三服,期歲分二服,中間隔乳服之。乳母忌生冷油膩等。一方加干姜一分,或加生姜三分。
治毒氣吐下,腹脹,逆害乳哺, 藿香湯
藿香 一兩 生姜 三兩 青竹茹 甘草 各半兩
上四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八合,每服一合,日三。有熱,加升麻半兩。
治孩子霍亂,已用立驗方
人參 蘆籜 各半兩 藊豆藤 二兩 倉米 一撮
① 藊豆藤 即扁豆的藤莖。
上四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八合,分溫服。
又方 人參 一兩 木瓜 一枚 倉米 一撮
上三味 咀,以水煮分服,以意量之,立效。
治小兒霍亂方
研尿滓,乳上服之。
又方 牛涎灌口中一合。
治少小吐痢方
亂發(fā) 半兩 鹿角 六銖
上二味末之,米汁服一刀圭,日三服。
又方 熱牛屎含之。一作牛膝。
又方 燒特豬屎,水解取汁,少少服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休宁县| 西畴县| 梅河口市| 大丰市| 绵竹市| 红桥区| 宝山区| 万州区| 合水县| 邢台市| 金华市| 醴陵市| 湄潭县| 镇原县| 定结县| 吴堡县| 姜堰市| 丰城市| 巢湖市| 淄博市| 新巴尔虎右旗| 黔西| 南和县| 吴川市| 宜黄县| 冕宁县| 长宁区| 台北市| 稻城县| 亳州市| 蒲城县| 文山县| 杭州市| 兴文县| 福建省| 秀山| 湖南省| 丰宁| 恩平市| 五大连池市| 儋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