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備急千金要方校釋
- (唐)孫思邈著 李景榮等校釋
- 1728字
- 2019-12-10 19:10:38
咳嗽第六方十四首
小兒出胎二百許日,頭身患小小瘡,治護小瘥,復發,五月中忽小小咳嗽,微溫和治之,因變癇,一日二十過發,四肢縮動,背脊
①,眼反,須臾氣絕,良久復蘇,已與常治癇湯,得快吐下,經日不間,爾后單與竹瀝汁,稍進,一日一夕中合進一升許,發時小疏 ②,明日與此竹瀝湯,得吐下,發便大折,其間猶稍稍與竹瀝汁, 竹瀝湯方


① 背脊
謂背脊屈曲拘急。按“
”,亦作“夭矯”、“夭糾”。




② 發時小疏 謂發作間隔延長,病勢趨緩。
竹瀝 五合 黃芩 三十銖 木防己 羚羊角 各六銖 大黃 二兩 茵芋 三銖 麻黃 白薇 桑寄生 萆薢 甘草 各半兩 白術 六銖, 一方作白鮮
上十二味
咀,以水二升半煮取藥減半,內竹瀝煎取一升,分服二合,相去一食久進一服。 一方無萆薢。

紫菀湯
治小兒中冷及傷寒暴嗽,或上氣喉咽鳴,氣逆,或鼻塞清水出者方。
紫菀 杏仁 各半兩 麻黃 桂心 橘皮 青木香 各六銖 黃芩 當歸 甘草 各半兩 大黃 一兩
上十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九合,去滓。六十日至百日兒,一服二合半;一百日至二百日兒,一服三合。

五味子湯 ①
① 五味子湯 元本、道藏本、四庫本并有白術,為十二味。
治小兒風冷入肺,上氣氣逆,面青,喘迫咳嗽,晝夜不息,食則吐不下方。
五味子 當歸 各半兩 麻黃 干姜 桂心 人參 紫菀 甘草 各六銖 細辛 款冬花 各三銖 大黃 一兩半
上十一味
咀,以水二升半煮取九合,去滓。兒六十日至百日,一服二合半;一百日至二百日,一服三合。其大黃別浸一宿下。 一方無款冬大黃, 有大棗三枚。

治小兒大人咳逆短氣,胸中吸吸,呵出涕唾,嗽出臭膿方 燒淡竹瀝,煮二十沸,小兒一服一合,日五服;大人一升,亦日五服。不妨食息乳哺。
治小兒寒熱咳逆,膈中有癖,乳若吐,不欲食方
干地黃 四兩 麥門冬 五味子 蜜 各半升 大黃 消石 各一兩
上六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消石蜜煮令沸,服二合,日三。胸中當有宿乳汁一升許出。大者服五合。

射干湯
治小兒咳逆,喘息如水雞聲方。
射干 一兩 半夏 五枚 桂心 五寸 麻黃 紫菀 甘草 生姜 各一兩 大棗 二十枚
上八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納蜜五合,煎一沸,分溫服二合,日三。

又方 半夏 四兩 紫菀 二兩 款冬花 二合 蜜 一合 桂心 生姜 細辛 阿膠 甘草 各二兩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 ②煮半夏取六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二升五合。五歲兒服一升,二歲服六合,量大小多少加減之。

② 以水一斗 “斗”原作“升”,據道藏本、四庫本、《千金翼方》卷十一?小兒雜治改。
杏仁丸
主大人小兒咳逆上氣方。杏仁三升,熟搗如膏,蜜一升為三分,以一分納杏仁搗令強,更納一分搗之如膏,又納一分搗熟止。先食已含咽之,多少自在,日三。每服不得過半方寸匕,則利 ①。
① 利 原作“痢”,據元本、道藏本、四庫本改。
又方 半夏 二斤,去皮,河水洗六七度,完用 白礬 一斤,末之 丁香 甘草 草豆蔻 ② 川升麻 縮砂 各四兩, 粗搗
② 草豆蔻 原作“草豆
”,據道藏本、四庫本改。

上七味,以好酒一斗與半夏拌,和勻同浸,春冬三七日,夏秋七日,密封口,日足取出,用冷水急洗,風吹干。每服一粒,嚼破,用姜湯下,或干吃,候六十日干,方得服。 疑非孫思邈方。
治少小嗽, 八味生姜煎方
生姜 七兩 干姜 四兩 桂心 二兩 甘草 三兩 杏仁 一升 款冬花 紫菀 各三兩 蜜 一升
上合諸藥末之,微火上煎取如飴
,量其大小多少,與兒含咽之,百日小兒如棗核許,日四五服,甚有驗。

治小兒嗽,日中瘥夜甚,初不得息,不能復啼, 四物款冬丸方
款冬花 紫菀 各一兩半 桂心 半兩 伏龍肝 六銖
上末之,蜜和如泥,取如棗核大敷乳頭,令兒飲之,日三敷之,漸漸令兒飲之。
治小兒暴冷嗽,及積風冷嗽,兼氣逆鳴, 昌蒲丸方
昌蒲 烏頭 杏仁 礬石 細辛 皂莢 各六銖 款冬花 干姜 桂心 紫菀 各十八銖 蜀椒 五合 吳茱萸 六合
上十二味末之 蜜丸如梧子。三歲兒飲服五丸,加至十丸,日三。兒小以意減之,兒大以意加之。暴嗽,數服便瘥。
治少小十日以上至五十日,卒得謦咳 ③,吐乳,嘔逆,暴嗽,晝夜不得息, 桂枝湯方
③ 謦(qíng 請)咳 病名,即頓咳。因冬春之時,時行毒氣傷阻于肺,釀痰阻氣而致,癥見咳嗽陣作,伴吐乳等,常百日不息,晝夜頻作。按“謦”,咳聲。《玉篇?言部》:“謦,咳聲也。”
桂枝 半兩 甘草 二兩半 紫菀 十八銖 麥門冬 一兩十八銖
上四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半升,以綿著湯中,捉綿滴兒口中。晝夜四五過與之,節乳哺。

治少小卒肩息上氣不得安,此惡風入肺, 麻黃湯方
麻黃 四兩 甘草 一兩 桂心 五寸 五味子 半升 半夏 生姜 各二兩
上六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百日兒服一合。大小節度服之,便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