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備急千金要方校釋
  • (唐)孫思邈著 李景榮等校釋
  • 7868字
  • 2019-12-10 19:10:37

驚癇第三中風附 論三首 候癇法一首 方十三首 灸法二十三首

⑤ 中風附 原無,據本書目錄補。
論曰:少小所以有癇病及痙病者,皆由臟氣不平故也。新生即癇者,是其五臟不收斂,血氣不聚,五脈不流,骨怯不成也,多不全育。其一月四十日以上至期歲 而癇者,亦由乳養失理,血氣不和,風邪所中也。病先身熱,掣疭驚啼叫喚,而后發癇。脈浮者為陽癇,病在六腑,外在肌膚,猶易治也。病先身冷,不驚掣,不啼呼,而病發時脈沉者,為陰癇,病在五臟,內在骨髓,極難治也。病發身軟時醒者,謂之癇也;身強直,反張如弓,不時醒者,謂之痙也。諸反張,大人脊下容側手,小兒容三指者,不可復治也。凡脈浮之與沉,以判其病在陰陽表里耳,其浮沉,復有大小滑澀虛實遲快諸證,各依脈形為治。《神農本草經》說:小兒驚癇有一百二十種,其證候微異于常,便是癇候也。初出腹,血脈不斂,五臟未成,稍將養失宜,即為病也,時不成人,其經變蒸之后有病,余證并寬,惟中風最暴卒也。小兒四肢不好,驚掣,氣息小異,欲作癇,及變蒸日滿不解者,并宜龍膽湯也。凡小兒之癇有三種,有風癇,有驚癇,有食癇。然風癇驚癇時時有耳,十人之中未有一二是食癇 者。凡是先寒后熱發者,皆是食癇也。驚癇當按圖 灸之;風癇當與豬心湯;食癇當下乃愈,紫丸佳。凡小兒所以得風癇者,緣 衣暖汗出,風因入也。風癇者,初得之時,先屈指如數,乃發作者,此風癇也;驚癇者,起于驚怖大啼,乃發作者,此驚癇也。驚癇微者,急持之,勿復更驚之,或自止也;其先不哺乳,吐而變熱,后發癇,此食癇,早下則瘥,四味紫丸逐癖飲最良,去病速而不虛人。赤丸 本無赤丸方,諸醫方并無。按此服四味紫丸不得下者,當以赤丸,赤丸瘥快,疾重者,當用之。今次后癖結脹滿篇中弟一方,八味名紫雙丸者,用朱砂色當赤,用巴豆又用甘遂,比紫丸當瘥,疑此即赤丸也瘥快,病重者當用之。凡小兒不能乳哺,當與紫丸下之。小兒始生,生氣尚盛,但有微惡,則須下之,必無所損,及其愈病,則致深益,若不時下,則成大疾,疾成則難治矣。凡下,四味紫丸最善,雖下不損人,足以去疾。若四味紫丸不得下者,當以赤丸下之,赤丸不下,當倍之。若已下而有余熱不盡,當按方作龍膽湯,稍稍服之,并摩赤膏。 方見此篇末。風癇亦當下之,然當以豬心湯下之。驚癇但按圖灸之及摩生膏, 方見此篇末。不可大下 也。何者,驚癇心氣不定 一作足,下之內虛,益令甚爾。驚癇甚者,特為難治,故養小兒,常慎驚,勿令聞大聲,抱持之間,當安徐勿令怖也。又天雷時,當塞兒耳,并作余細聲以亂之也。凡養小兒,皆微驚以長血脈,但不欲大驚,大驚乃灸驚脈。若五六十日灸者,驚復更甚,生百日后灸驚脈乃善。兒有熱不欲哺乳,臥不安,又數驚 ,此癇之初也,服紫丸便愈,不愈,復與之。兒眠時小驚者,一月輒一以紫丸下之,減其盛氣,令兒不病癇也。兒立夏后有病,治之慎勿妄灸,不欲吐下,但以除熱湯浴之,除熱散粉之, 除熱湯散見下篇傷寒條中。除熱赤膏摩之。又以膏涂臍中,令兒在涼處,勿禁水漿,常以新水飲之。小兒衣甚薄,則腹中乳食不消,不消則大便皆醋臭,此欲為癖 之漸也,便將紫丸以微消之。服法先后少起,常令大便稀,勿大下也,稀后便漸減之,不醋臭,乃止藥也。凡小兒冬月下無所畏,夏月下難瘥。然有病者,不可不下,下后腹中當小脹滿,故當節哺乳數日,不可妄下。又乳哺小兒,常令多少有常劑,兒漸大,當稍稍增之。若減少者,此腹中已有小不調也,便微服藥,勿復哺之,但當與乳,甚者十許日,微者五六日止,哺自當如常。若都不肯食哺,而但欲乳者,此是有癖,為疾重,要當下之。不可不下,不下則致寒熱,或吐而發癇,或更致下痢,此皆病重,不早下之所為也,此即難治矣。但先治其輕時,兒不耗損而病速愈矣。凡小兒屎黃而臭者,此腹中有伏熱,宜微將服龍膽湯;若白而醋者,此挾宿寒不消也,當服紫丸。微者少與藥,令內消,甚者小增藥,令小下,皆復節乳哺數日,令胃氣平和。若不節乳哺,則病易復,復下之則傷其胃氣,令腹脹滿,再三下之尚可,過此傷矣。凡小兒有癖,其脈大必發癇,此為食癇,下之便愈,當審候掌中與三指脈,不可令起,而不時下,致于發癇,則難療矣。若早下之,此脈終不起也。脈在掌中尚可早療,若至指則病增也。凡小兒腹中有疾生,則身寒熱,寒熱則血脈動,動則心不定,心不定則易驚,驚則癇發速也。
⑥ 期歲 周歲。按“期”,一周年。《說文解字注箋》:“日月之行……十二月則一周天而復會于故處,謂之期,是為一年。”
① 食癇 原作“風驚”,據《千金翼方》卷十一?養小兒改。
② 按圖 “按”原作“桉”,據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庫本改。按“桉”,與“案”同。《字匯?木部》:“桉,同案。”又,“案”,通“桉”。《說文通訓定聲?乾部》:“案,假借為按。”
③ 緣 因為。《玉篇?糸部》:“緣,因也。”
④ 大下 《千金翼方》卷十一?養小兒作“下”一字。
① 數驚 孫本“數”作“欲”。
② 癖 病名。因飲食不節,寒痰凝聚,氣血瘀阻,氣血痰食與寒邪相搏而致。癥見痞塊生于兩脅,時痛時止等。詳參《諸病源候論》卷二十?癖候及卷四十七?癥瘕癖結候。
候癇法
夫癇,小兒之惡病也,或有不及求醫而致困者也。然氣發于內,必先有候,常宜審察其精神,而采其候也。
手白肉魚際脈黑者,是癇候;魚際脈赤者,熱。
脈青大者,寒;脈青細,為平也。
鼻口干燥,大小便不利,是癇候。
眼不明,上視喜揚 ,是癇候。
① 上視喜揚 謂目睛上視。“揚”原作“陽”,今改。按“陽”,通“揚”。上揚。《周禮?考工記?梓人》孫詒讓正義:“陽與揚通。”
耳后完骨 上有青絡盛,臥不靜,是癇候。青脈刺之,令血出也。
② 完骨 骨名。指耳后之顳骨乳突。
小兒發逆上,啼笑 面暗,色不變,是癇候。
③ 啼笑 《外臺秘要》卷三十五?小兒將息衣裳厚薄致生諸癇及諸疾方并灸法“笑”作“哭”。
鼻口青,時小驚,是癇候。
目閉青,時小驚,是癇候。
身熱,頭常汗出,是癇候。
身熱,吐 而喘,是癇候。
身熱,目時直視,是癇候。
臥惕惕而驚,手足振搖,是癇候。
臥夢笑,手足動搖,是癇候。
噫氣下而妄怒 ,是癇候。
④ 噫氣下而妄怒 謂噯氣頻作,止則妄自發怒。“噫”原作“意”,今改。按“意”,同“噫”。噯氣。《靈樞經?口問》張景岳注:“噫,噯氣也。”“下”,止,結束。《新唐書?儀衛志上》:“朝罷……內外仗隊,七刻乃下。”
咽乳不利,是癇候。
目瞳子卒大,黑于常,是癇候。
喜欠,目上視,是癇候。
身熱,小便難,是癇候。
身熱,目視不精 ,是癇候。
① 目視不精 謂雙目視物不明。按“精”,明亮。《廣韻?靖韻》:“精,明也。”
吐痢不止,厥痛時起,是癇候。
弄舌搖頭,是癇候。
以上諸候二十條,皆癇之初也。見其候,便爪 其陽脈所應灸,爪之皆重手,令兒驟啼,及足絕脈,亦依方與湯。直視瞳子動,腹滿轉鳴,下血,身熱,口噤不得乳,反張脊強,汗出發熱,為臥不寤 ,手足掣疭,喜驚,凡八條,癇之劇者也。如有此,非復湯爪所能救,便當時灸。
② 爪(zhǎo 找) 掐。《說文解字?爪部》:“爪, 也。”段玉裁注:“ ,持也。”王筠釋例:“而以爪為持則似誤。爪俗作抓,把搔其義也。”
③ 為臥不寤 謂昏睡不醒。“寤”原作“悟”,今改。按“悟”,通“寤”。《說文通訓定聲?豫部》:“悟,假借為寤。”
論曰:若病家始發,便來詣師 ,師可診候,所解為法,作次序治之,以其節度首尾取瘥也。病家已經雜治無次序,不得制病,病則變異其本候后,師便不知其前證虛實,直依其后證作治,亦不得瘥也。要應精問察之,為前師所配,依取其前蹤跡以為治,乃無逆耳。前師處湯,本應數劑乃差,而病家服一兩劑未效,便謂不驗,以后更問他師,師不尋前人為治寒溫次序,而更為治,而不次前師治則弊也,或前已下之,后須平和療以接之,而得瘥也;或前人未下之;或不去者;或前治寒溫失度,后人應調治之,是為治敗病,皆須邀射 之,然后免耳,不依次第及不審察,必及重弊也。
④ 詣(yì 易)師 到醫師處(求治)。按“詣”,前往。《玉篇?言部》:“詣,往也,到也。”
⑤ 邀射 謀求。此謂盡力調治。按“邀”,謀求。《龍龕手鑒?辵部》:“邀,求也。”“射”,追求。《管子?國蓄》:“凡輕重之大利,以重射輕,以賤泄平。”
龍膽湯
治嬰兒出腹,血脈盛實,寒熱溫壯,四肢驚掣,發熱大吐 者。若已能進哺,中食實不消,壯熱及變蒸不解,中客人鬼氣,并諸驚癇,方悉主之。十歲以下小兒皆服之,小兒龍膽湯第一,此是新出腹嬰兒方。若日月長大者,以次依此為例。若必知客忤及有鬾氣 者,可加人參當歸,各如龍膽多少也。一百日兒加三銖,二百日兒加六銖,一歲兒加半兩,余藥皆準耳。
① 鬾(qí 奇)氣 病證名。舊以為鬼神作祟而致,癥見寒熱往來,面黃形瘦,發焦腹脹等。按“鬾”,小兒鬼。《說文解字?鬼部》:“鬾,小兒鬼。”詳參《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七?被鬾候。
龍膽 釣藤皮  柴胡 黃芩 桔梗 芍藥 茯苓 一方作茯神 甘草 各六銖 蜣螂 二枚 大黃 一兩
② 釣藤皮 即鉤藤皮。
上十味 ,以水一升煮取五合為劑也。服之如后節度。藥有虛實,虛藥宜足數合水也。兒生一日至七日,分一合,為三服;兒生八日至十五日,分一合半,為三服;兒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分二合,為三服;兒生二十日至三十日,分三合,為三服;兒生三十日至四十日,盡以五合,為三服;皆得下即止,勿復服也。
大黃湯
治少小風癇,積聚,腹痛夭矯 ,二十五癇方。大黃 人參 細辛 干姜 當歸 甘皮 各三銖
③ 腹痛夭矯 謂腹痛較甚,使身體屈曲不舒。按“夭矯”,又作“夭撟”,屈曲貌,即偃蹇。《廣雅》王念孫疏證:“夭撟謂之偃蹇,故屈曲亦謂之偃蹇。”
上六味 咀,以水一升煮取四合,服如棗許,日三。
白羊鮮湯
治小兒風癇,胸中有疾方。
上八味 咀,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二合,分五服,日三。若服已盡而癇不斷者,可更加大黃釣藤各一銖,以水漬藥半日,然后煮之。
白羊鮮 三銖 蚱蟬 二枚 大黃 四銖 甘草 釣藤皮 細辛 各二銖 牛黃 如大豆四枚 蛇蛻皮 一寸
④ 白羊鮮 即白鮮皮。
增損續命湯
治小兒卒中風,惡毒,及久風,四肢角弓反張不隨,并 ,僻不能行步 方。
(duǒ 躲 (xuē 薛) 也作“亸曳”。謂肢體弛緩,下垂無力。按“ ”,下垂。《字匯補?身部》:“ ,垂也。”“ ”,當作“曳”,困頓。《后漢書?馮衍傳》李賢注:“曳,猶頓也。”詳參《諸病源候論》卷一?風亸曳候。
② 僻不能行步 謂肢體歪斜不遂,不能行走。按“僻”,歪斜。《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藥》:“枳茹,漬酒服,治中風身直,及口僻目斜。”
麻黃 甘草 桂心 各一兩 芎  葛根 升麻 當歸 獨活 各十八銖 人參 黃芩 石膏 各半兩 杏仁 二十枚
上十二味 咀,以水六升煮麻黃,去上沫,乃納諸藥,煮取一升二合。三歲兒分為四服,一日令盡。少取汗,得汗,以粉粉之。
石膏湯
治小兒中風,惡痱不能語,口眼了戾 ,四肢不隨方。
③ 口眼了戾 謂口眼部肌肉抽搐拘急。按“了戾”,即“繚戾”,二物糾結絞纏不直伸。此謂屈曲。《酉陽雜俎?續集八?支動》:“野牛高丈余,其頭似鹿,其角了戾。”
石膏 一合 麻黃 八銖 甘草 射干 桂心 芍藥 當歸 各四銖 細辛 二銖
上八味 咀,以水三升半先煮麻黃三沸,去上沫,納余藥煮取一升,三歲兒分為四服,日三。
治少小中風,狀如欲絕湯方
大黃 牡蠣 龍骨 栝蔞根 甘草 桂心 各十二銖 赤石脂 寒水石 各六銖
上八味 咀,以水一升內藥重半兩,煮再沸,絞去滓。半歲兒服如雞子大一枚,大兒盡服,入口中即愈。汗出粉之。藥無毒,可服,日二。有熱加大黃;不汗加麻黃;無寒水石,樸消代之。
治少小中風,手足拘急, 二物石膏湯方。
石膏 如雞子大一塊,碎 真朱 一兩
上以水二升煮石膏五六沸,納真朱,煮取一升,稍稍分服之。
治少小中風,脈浮發熱,自汗出,項強,鼻鳴干嘔, 桂枝湯
桂心 一兩 甘草 一兩 芍藥 一兩 大棗 四枚 生姜 一兩
上五味 咀三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 此方與傷寒篇中方相重
治少小新生中風, 二物驢毛散
驢毛 一把,取背前交脊上會中,拔取如手拇指大一把 麝香 二豆大
上以乳汁和,銅器中微火煎,令焦熟出,末之。小兒不能飲,以乳汁和之,葦筒貯,寫 著咽中,然后飲乳,令入腹。
① 寫 放置。《說文解字?宀部》:“寫,置物也。”
茵芋丸
治少小有風癇疾,至長不除,或遇天陰節變便發動,食飲堅強 亦發,百脈攣縮,行步不正,言語 不便者,服之永不發方。
② 食飲堅強 謂飲食物生冷堅硬,不易消化。
茵芋葉  鉛丹 秦艽 釣藤皮 石膏 杜蘅 防葵 各一兩 昌蒲 黃芩 各一兩半
③ 茵芋葉 即茵芋,為蕓香科植物茵芋的莖葉。
松蘿 半兩 蜣螂 十枚 甘草 三兩
④ 松蘿 藥名,為松蘿科植物長松蘿、破莖松蘿的絲狀體。性味苦甘平,能清肝化痰,止血,解毒,主治頭痛目赤,咳嗽痰多,外傷出血等。
上十二味末之,蜜丸如小豆大。三歲以下服五丸,三歲以上服七丸,五歲以上服十丸,十歲以上可至十五丸。
鎮心丸
治小兒驚癇百病,鎮心氣方。
銀屑 十二銖 水銀 二十銖 牛黃 六銖 大黃 六分 茯苓 三分 茯神 遠志 防己 白斂 雄黃 人參 芍藥 各二分 防葵 鐵精  紫石英 真朱 各四分
⑤ 鐵精 藥名,為煉鐵爐中的灰燼。性味辛苦平,能鎮驚安神,消腫解毒,主治驚癇,心悸等。
上十六味,先以水銀和銀屑如泥,別治諸藥和丸。三歲兒如麻子二丸,隨兒大小增之。一方無牛黃一味。
治少小心腹熱,除熱, 丹參赤膏
丹參 雷丸 芒消 戎鹽 大黃 各二兩
上五味 咀,以苦酒半升浸四種一宿,以成煉豬肪一斤煎,三上三下,去滓,乃納芒消,膏成。以摩心下,冬夏可用。一方但用丹參雷丸,亦佳。
治少小新生肌膚幼弱,喜為風邪所中,身體壯熱,或中大風,手足驚掣, 五物甘草生摩膏
甘草 防風 各一兩 白術 二十銖 雷丸 二兩半 桔梗 二十銖
咀,以不中水豬肪一斤煎為膏,以煎藥,微火上煎之,消息視稠濁,膏成去滓,取如彈丸大一枚,炙手以摩兒百過 ,寒者更熱,熱者更寒。小兒雖無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避寒風。
① 過 遍,次。《素問?玉版論要》王冰注:“過,謂遍也。”
灸法
論曰:小兒新生無疾,慎不可逆針灸之 。如逆針灸則忍痛,動其五脈 ,因喜成癇。河洛關中 ,土地多寒,兒喜病痙。其生兒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又灸頰以防噤。有噤者,舌下脈急,牙車筋急。其土地寒,皆決舌下去血,灸頰以防噤也。吳蜀 地溫,無此疾也。古方既傳之,今人不詳南北之殊,便按方而用之,是以多害于小兒也。所以田舍小兒,任其自然皆得,無有夭橫也。小兒驚啼,眠中四肢掣動,變蒸未解,慎不可針灸爪之,動其百脈,仍因驚成癇也,惟陰癇噤痙可針灸爪之。凡灸癇,當先下兒使虛,乃承虛灸之,未下有實而灸者,氣逼前后不通,殺人。癇發平旦者,在足少陽;晨朝發者,在足厥陰;日中發者,在足太陽 ;黃昏發者,在足太陰 ;人定發者,在足陽明;夜半發者,在足少陰
② 逆針灸之 謂其病未至,而依發病規律,事先針灸以預防之。按“逆”,未至而迎之。《論語?憲問》集注:“逆,未至而迎之也。”
③ 五脈 謂五臟之脈。《素問?宣明五氣》:“五脈應象: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是謂五臟之脈。”
④ 河洛關中 河洛地區與關中地區。按“河洛”,黃河與洛水。因指該流域地區。“關中”,地區名。因秦都咸陽,漢都長安,習因稱函谷關以西為關中。
⑤ 吳蜀 吳地與蜀地。按“吳”,周太王子太伯、仲雍避位出走,居于梅里(今江蘇無錫東南),后世遷于吳(今江蘇蘇州)。因稱其地為吳,后泛指東南一帶地區。“蜀”,本為國名,秦惠文王更元后九年,遣司馬錯伐蜀,滅之,因置其地為郡。后指四川地區。
① 足太陽 孫本作“手太陽”。
② 足太陰 孫本作“足太陽”。
③ 足少陰 孫本作“足少陽”。
上癇發時病所在,視其發早晚,灸其所也。
癇有五臟之癇,六畜之癇,或在四肢,或在腹內,審其候,隨病所在灸之,雖少必瘥,若失其要,則為害也。
肝癇之為病,面青,目反視,手足搖 灸足少陽厥陰各三壯。
心癇之為病,面赤,心下有熱,短氣息微數 灸心下第二肋端宛宛中,此為巨闕也。又灸手心主及少陰各三壯。
脾癇之為病,面黃腹大,喜痢 灸胃脘 三壯,夾胃脘旁灸二壯,足陽明太陰各二壯。
④ 胃脘 經穴名。即中脘(穴)。屬任脈,為胃之募穴,又為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穴在腹正中線上,臍上四寸。(據本書卷十一?堅癥積聚:“胃脘……穴在巨闕下二寸。”)“脘”原作“管”,今改。按“管”,穴道,腧穴。《莊子?人間世》:“五管在上,兩髀為脅。”成玄英疏:“管,五臟腧也。”又,“管”字從竹,官聲;“脘”字從肉,完聲;上古音韻均屬元部韻;中古音韻均為古滿切,上緩見;故“管”通“脘”。
肺癇之為病,面目白,口沫出 灸肺俞 三壯,又灸手陽明太陰各二壯;
⑤ 肺俞 《外臺秘要》卷三十五?小兒將息衣裳厚薄致生諸癇及諸疾方并灸法作“肝俞”。
腎癇之為病,面黑,正直視不搖如尸狀 灸心下二寸二分三壯,又灸肘中動脈各二壯,又灸足太陽少陰各二壯。
膈癇之為病,目反,四肢不舉 灸風府,又灸頂上鼻人中下唇承漿,皆隨年壯。
腸癇之為病,不動搖 灸兩承山,又灸足心兩手勞宮,又灸兩耳后完骨,各隨年壯,又灸臍中五十壯。
上五臟癇證候。
馬癇之為病,張口搖頭,馬鳴,欲反折 灸項風府臍中二壯。病在腹中,燒馬蹄,末,服之良。
牛癇之為病,目正直視,腹脹 灸鳩尾骨及大椎各二壯。燒牛蹄,末,服之良。
羊癇之為病,喜揚目吐舌 灸大椎上三壯。
豬癇之為病,喜吐沫 灸完骨兩旁各一寸七壯。
犬癇之為病,手屈拳攣 灸兩手心一壯,灸足太陽一壯,灸肋戶一壯。
雞癇之為病,搖頭反折,喜驚自搖 灸足諸陽各三壯。
上六畜癇證候。
小兒暴癇 灸兩乳頭,女兒灸乳下二分。
治小兒暴癇者,身軀正直如死人,及腹中雷鳴 灸太倉及臍中上下兩旁各一寸,凡六處。
又灸當腹度取背,以繩繞頸下至臍中竭,便轉繩向背順脊下行,盡繩頭,灸兩旁各一寸五壯。
若面白,啼聲色不變,灸足陽明太陰。
若目反上視,眸子動,當灸囟中。取之法:橫度口盡兩吻際,又橫度鼻下,亦盡兩邊,折去鼻度半,都合口為度,從額上發際上行度之,灸度頭一處,正在囟上未合骨中,隨手動者是,此最要處也;次灸當額上入發二分許,直望鼻為正;次灸其兩邊,當目瞳子直上入發際二分許;次灸頂上回毛中;次灸客主人穴,在眉后際動脈是;次灸兩耳門,當耳開口則骨解 開動張陷是也;次灸兩耳上,卷耳取之,當卷耳上頭是也。一法大人當耳上橫三指,小兒各自取其指也;次灸兩耳后完骨上青脈,亦可以針刺令血出;次灸玉枕,項后高骨是也;次灸兩風池,在項后兩轅動筋 外發際陷中是也;次灸風府,當項中央發際,亦可與風池三處,高下相等;次灸頭兩角,兩角當回毛兩邊起骨是也。
① 骨解 骨縫。按“解”,物體相連接處,此謂縫隙。《玉篇?角部》:“解,接中也。”
② 兩轅動筋 謂項后兩大筋。按“轅”,車轅。用喻項后筋肉。
上頭部凡十九處,兒生十日可灸三壯,三十日可灸五壯,五十日可灸七壯。病重者具灸之,輕者惟灸囟中風池玉枕也。艾使熟,炷令平正著肉,火勢乃至病所也。艾若生,炷不平正不著肉,徒灸多炷,故無益也。
若腹滿短氣轉鳴,灸肺募,在兩乳上第二肋間宛宛中,懸繩取之,當瞳子是;次灸膻中;次灸胸堂;次灸臍中;次灸薜息,薜息在兩乳下,第一肋間宛宛中是也;次灸巨闕,大人去鳩尾下一寸,小兒去臍作六分分之,去鳩尾下一寸是也。并灸兩邊;次灸胃脘;次灸金門,金門在谷道前囊之后,當中央是也,從陰囊下度至大孔前,中分之。
上腹部十二處,胸堂巨闕胃脘,十日兒可灸三壯,一月以上可五壯,陰下縫中可三壯,或云隨年壯。
若脊強反張,灸大椎,并灸諸臟俞及督脊上當中,從大椎度至窮骨 中屈,更從大椎度之,灸度下頭,是督脊也。
① 窮骨 骨名。即骶骨。《靈樞經?癲狂》:“窮骨者,骶骨也。”
上背部十二處,十日兒可灸三壯,一月以上可灸五壯。
若手足掣疭驚者 灸尺澤,次灸陽明,次灸少商,次灸勞宮,次灸心主,次灸合谷,次灸三間,次灸少陽。
上手部十六處,其要者陽明,少商,心主,尺澤,合谷,少陽也,壯數如上。
又灸伏兔,次灸三里,次灸腓腸,次灸鹿溪,次灸陽明,次灸少陽,次灸然谷。
上足部十四處,皆要可灸,壯數如上。
手足陽明,謂人四指,凡小兒驚癇皆灸之,若風病大動,手足掣疭者,盡灸手足十指端,又灸本節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克山县| 西畴县| 读书| 巴楚县| 黎城县| 海淀区| 博乐市| 甘泉县| 余姚市| 武陟县| 舞阳县| 章丘市| 洮南市| 丹凤县| 桦甸市| 巧家县| 湾仔区| 九台市| 从化市| 武山县| 新营市| 永仁县| 塔城市| 安宁市| 丽江市| 开化县| 辛集市| 保德县| 深水埗区| 万源市| 乐亭县| 洪江市| 黔东| 东光县| 阳原县| 新宁县| 竹山县| 阳春市| 高邮市| 新营市| 宁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