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備急千金要方校釋
- (唐)孫思邈著 李景榮等校釋
- 1693字
- 2019-12-10 19:10:28
校定備急千金要方后序
臣嘗讀唐令,見其制,為醫者,皆習張仲景《傷寒》、陳延之 ①《小品》。張仲景書今尚存于世,得以跡其為法,莫不有起死之功焉。以類推之,則《小品》亦仲景之比也,常痛其遺逸無余。及觀陶隱居《百一方》、王燾《外臺秘要》,多顯方之所由來,乃得反復二書。究尋于《千金方》中,則仲景之法十居其二三,《小品》十居其五六。粹乎哉,孫真人之為書也!既備有《漢志》四種之事 ②,又兼載唐令二家之學。其術精而博,其道深而通。以今知古,由后視今,信其百世可行之法也。臣今所詠嘆不能已已 ③者,乃其書法也。至于其為人行事,則盧照鄰 ④嘗云:道洽古今 ⑤,學殫術數 ①。高談正一 ②,則古之蒙莊子;深入不二 ③,則今之維摩詰 ④。則其為人賢否,不待今之稱述而可知已。世俗妄人,方區區 ⑤稱海上龍宮之事 ⑥,以附致 ⑦為奇,何所發明于孫真人哉!
① 陳延之 晉代醫家。著有《小品方》十二卷,原書已佚,其內容散見于《外臺秘要》、《醫心方》等醫書中。今有輯佚本刊世。
② 《漢志》四種之事 指《漢書?藝文志》方技略中所列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類書籍。
③ 不能已已 猶言不能自制。按“已”,止。《廣韻?止韻》:“已,止也。”疊用以加重語氣。《世說新語?傷逝》:“庾文康亡,何揚州臨葬云:埋玉樹著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已。”
④ 盧照鄰 唐代詩人(約公元635—約689年)。字升之,號幽憂子,幽州范陽(今河北涿縣)人。曾任新都尉,后為風痹證所困,投潁水而死。為初唐四杰之一。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輯有《幽憂子集》。
⑤ 道洽古今 謂學問淵博,能貫通古今。按“洽”,廣博。《史記?儒林列傳》:“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興禮,以為天下先。”
① 學殫術數 謂精通天文、五行、歷法、醫藥、占卜等學問。按“殫”,盡。《說文解字?歹部》:“殫,殛盡也。”段玉裁注:“窮極而盡之也。”《漢書?藝文志》術數略下列天文、五行、歷數、蓍龜、雜占、形法六種。
② 正一 道教術語。①道教認為“一”為世界萬物之本,永恒不變。《南齊書?顧歡傳?夷夏論》:“佛號正真,道稱正一,一歸無死,真會無生,在名則反,在實則合。”②道教的一派——正一派。亦稱正一道、天師道。與全真道同為道教兩大教派。奉持《正一經》,崇拜神仙,畫符念咒,驅鬼降妖,祈福禳災,不重修持。
③ 不二 佛教術語,亦稱“無二”、“離兩邊”。指對一切現象應無分別,或超越各種區別。《大乘義章》卷一:“言不二者,無異之謂也,即是經中一實義也。一實之理,妙寂理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云不二。”佛教認為離開語言文字的“真如”、“實相”之理,平等不二,非一非異。菩薩悟入此不二之理,謂之入不二法門。
④ 維摩詁 梵文Vimalakirti的音譯,略稱維摩,意譯凈名或無垢稱。《維摩詰經》中說他是毗耶離城的一位大乘居士,與釋迦牟尼同時代,極善于應機化導。嘗以稱病為由,向釋迦遣來問病的舍利弗、文殊師利等闡揚大乘佛教的深奧義理。為佛典中現身說法、辯才無礙的代表人物。
⑤ 區區 洋洋自得貌。《呂氏春秋?務大》:“區區焉相樂也。”
⑥ 海上龍宮之事 指孫思邀獲龍宮仙方,散之《千金方》中的傳說。典出《酉陽雜俎》。
⑦ 附致 猶附會。
治平三年正月二十五日進呈訖,至四月二十六日奉圣旨鏤板施行。
朝奉郎守太子右贊善大夫同校正醫書騎都尉賜緋魚袋 臣高保衡
朝奉郎守尚書都官員外郎同校正醫書騎都尉 臣孫奇
朝奉郎守尚書司封郎中充秘閣校理判登聞檢院上護軍賜緋魚袋 臣林億
龍圖閣直學士朝散大夫守尚書工部侍郎兼侍講知審刑院事兼判少府監提舉醴泉觀兼提舉校正醫書上柱國彭城郡開國公食邑二千一百戶食實封二百戶賜紫金魚袋 臣錢象先
推忠協謀同德佐理功臣光祿大夫行尚書吏部侍郎參知政事上柱國天水郡開國公食邑三千五百戶食實封八百戶 臣趙概
推忠協謀同德佐理功臣光祿大夫行尚書吏部侍郎參知政事上柱國樂安郡開國公食邑三千八百戶食實封八百戶 臣歐陽修
推忠協謀同德守正佐理功臣開府儀同三司行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上柱國廬陵郡開國公食邑八千一百戶食實封二千六百戶 臣曾公亮
推忠協謀同德守正佐理功臣開府儀同三司行尚書右仆射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兼譯經潤文使上柱國魏國公食邑一萬一千七百戶食實封四千二百戶臣韓琦
(李景榮 蘇 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