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我國環境保護工作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而環境影響評價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我國環境影響評價的發展歷程基本與環境保護工作的發展歷程一致,可大致分為五個階段。

1.2.1 引入和確立階段(1973~1979年)

1973年8月,在北京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揭開了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序幕。1974~1976年開展了“北京西郊環境質量評價研究”和“官廳水系水源保護研究”工作,由此開始了環境質量評價及其方法的研究和探索。在此基礎上,1977年中國科學院召開了“區域環境保護學術交流研討會議”,進一步推動了大中城市的環境質量現狀評價和重要水域的環境質量現狀評價。

1978年12月31日,中發〔1978〕79號文件批轉的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環境保護工作匯報要點》中,首次提出了環境影響評價的意向。1979年4月,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在《關于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情況的報告》中,把環境影響評價作為一項方針政策再次提出。在國家的支持下,北京師范大學等單位率先在江西永平銅礦開展了我國第一個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

1979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第六條規定:一切企業、事業單位的選址、設計、建設和生產,都必須充分注意防止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在進行新建、改建和擴建工程時,必須提出環境影響的報告書,經環境保護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審查批準后才能進行設計。

至此,我國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正式確立。

1.2.2 規范和建設階段(1980~1989年)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確立后,相繼頒布的各項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部門行政規章,使環境影響評價不斷規范。

1981年國家計劃委員會、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國家經濟委員會和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聯合發布了《基本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把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納入到基本建設項目審批程序中。

此后,我國陸續頒布的一些環境保護法律和條例等都對環境影響評價作出了相關規定,如1982年頒布的《海洋環境保護法》第六條、第九條和第十條,1984年頒布的《水污染防治法》第十三條,1987年頒布的《大氣污染防治法》,1988年頒布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和1989年頒布的《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條例》。

國家還通過部門行政規章逐步明確了環境影響評價的內容、范圍和程序,環境影響評價的技術方法也不斷完善,如1986年3月頒布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對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范圍、程序、審批和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格式作了明確規定。同年頒布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證書管理辦法(試行)》在我國開始了對環境影響評價單位的資質管理。同期,環境影響評價的技術方法也得到不斷探索與完善。

198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十三條規定:建設污染環境的項目,必須遵守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規定。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必須對建設項目產生的污染和對環境的影響作出評價,規定防治措施,經項目主管部門預審并依照規定的程序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環境影響報告書經批準后,計劃部門方可批準建設項目設計任務書。

同時,各地方也根據《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制定了適用于本地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行政法規,各行業主管部門也陸續制定了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行業行政規章,初步形成了國家、地方、行業相配套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多層次法規體系。

1.2.3 強化和完善階段(1990~2002年)

進入20世紀90年代,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進一步得到強化與完善。

1990年6月頒布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程序》明確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管理程序和審批資格。

1993年針對建設項目的多渠道立項和開發區的興起,環境保護局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工作的幾點意見》,提出了“先評價,后建設”“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和“對開發區進行區域環境影響評價”的規定。

隨后,國家環境保護局陸續發布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總綱、大氣環境、地面水環境)》(1993)、《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聲環境》(1996)、《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1996)、《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方法與標準》(1996)、《火電廠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編制規范》(1996)以及《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非污染生態影響》(1997)等,從技術上規范了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使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編制有章可循。

1998年11月29日,國務院頒布實施了《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這是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的第一個行政法規,提升了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法律地位,進一步對環境影響評價作出了明確規定。

1999年4月環境保護總局發布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分類管理名錄(試行)》公布了分類管理名錄,從此將建設項目按照分類管理名錄編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這一階段,我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在法規建設、評價方法建設、評價隊伍建設,以及評價對象和評價內容的拓展等方面,取得了全面進展。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至此我國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2.4 提高和拓展階段(2003~2015年)

2003年9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使環境影響評價從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擴展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是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重大進步,標志著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法律地位的進一步提高。

環境保護總局于2003年發布了《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試行)》,明確了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內容、工作程序、指標體系以及評價方法等;同時制定了《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規劃的具體范圍(試行)》《編制環境影響篇章或說明的規劃的具體范圍(試行)》和《專項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查辦法》。

2003年環境保護總局初步建立了環境影響評價基礎數據庫,有效管理環境影響評價數據與文件,促進各部門、各單位之間在環境影響評價方面的信息交流與共享,推進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健康發展。同年建立國家環境影響評價審查專家庫,保證環境影響評價審查的公正性。

2004年2月16日人事部、環境保護總局決定在全國環境影響評價行業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制度,發布了《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制度暫行規定》《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實施辦法》《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考核認定辦法》等文件,并于2004年4月1日起實施。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制度是為了進一步加強對環境影響評價專業技術人員的管理,規范環境影響評價的行為,提高環境影響評價專業技術人員的素質和業務水平,保證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質量,維護國家環境安全和公眾利益。

2004年,環境保護總局首次發布《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隨后環境保護部相繼修訂并頒布了《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大氣環境》(HJ 2.2—2008)、《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聲環境》(HJ 2.4—2009)等。

2009年8月17日國務院頒布《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環境立法的重大進展,標志著環境保護參與綜合決策進入新階段。

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的修訂與制定與時俱進,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為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技術依據。如《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生態影響》(HJ 19—2011)、《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總綱》(HJ 2.1—2011)、《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地下水環境》(HJ 610—2011)、《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總綱》(HJ 130—2014)等。

2014年4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于2015年1月1日施行,標志著我國環境保護管理進入了新的階段。

2015年12月30日環境保護部發布了《關于加強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與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聯動工作的意見》(環發〔2015〕178號),對加強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與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聯動工作提出要求。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對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具有指導和約束作用,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中應落實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成果。進一步闡明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與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相互聯系。

1.2.5 改革和優化階段(2016年至今)

2016年7月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隨后,環境保護部印發了《“十三五”環境影響評價改革實施方案》(環環評〔2016〕95號),為在新時期發揮環境影響評價源頭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作用、推動實現“十三五”綠色發展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總體目標,制定了實施方案。至此,環境影響評價進入了改革和優化階段。

2016年12月8日環境保護部發布了修訂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總綱》(HJ 2.1—2016),于2017年1月1日起實施;2017年1月5日發布了《排污許可證管理暫行規定》,同年5月25日發布了《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征求意見稿)》。

2017年6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國務院關于修改<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的決定(草案)》,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與原條例相比,該條例刪除了有關行政審批事項;取消了對環境影響評價單位的資質管理;將環境影響登記表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將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由環境保護部門驗收改為建設單位自主驗收;簡化了環境影響評價程序;細化了審批要求;強化了事中事后監管;加大了處罰力度;強化了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

隨后,環境保護部發布了修訂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于2017年9月1日起施行;同年8月7日公布了《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大氣環境(征求意見稿)》(HJ 2.2—201□),開始了大氣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標準的更新。接著新一輪的相關技術方法、標準等即將隨之更新,這將使我國環境影響評價方法與制度更加優化與完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林左旗| 德令哈市| 南城县| 虞城县| 望城县| 丰宁| 遂平县| 文化| 额尔古纳市| 肃南| 文安县| 淳安县| 南通市| 丰城市| 惠州市| 邢台市| 武川县| 乡城县| 东乌珠穆沁旗| 黄平县| 河源市| 南汇区| 永和县| 武平县| 河东区| 金乡县| 庆安县| 时尚| 乌审旗| 贵定县| 梧州市| 南京市| 天祝| 平远县| 宁南县| 康乐县| 理塘县| 永吉县| 浦东新区| 安溪县| 将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