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影響評價(第二版)
- 李淑芹 孟憲林主編
- 3808字
- 2020-09-03 15:37:37
1.1 概述
1.1.1 基本概念
1.1.1.1 環境
環境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是相對于主體(中心事物)而言的,因主體(中心事物)的不同而異。環境科學中的環境,是以人為主體的環境。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濕地、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這里的環境作為環境保護的對象,有三個特點:一是其主體是人類;二是既包括天然的自然環境,也包括人工改造后的自然環境;三是不含社會因素。所以,治安環境、文化環境、法律環境等并非《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所指的環境。
1.1.1.2 環境質量
環境質量表述環境優劣的程度,指一個具體環境中,環境總體或某些要素對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會經濟發展適宜程度的量化表達。環境質量是因人對環境的具體要求而形成的評定環境的一種概念。
1.1.1.3 環境容量
環境容量是指一定地區(一般應是地理單元)在特定的產業結構和污染源分布的前提下,根據地區的自然凈化能力,為達到環境目標值所能承受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
1.1.1.4 環境影響
環境影響是指人類活動(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對環境的作用和導致的環境變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對人類社會和經濟的效應。它包括人類活動對環境的作用和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反作用,這兩個方面的作用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環境影響按來源可分為直接影響、間接影響和累積影響;按影響效果可分為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按影響性質可分為可恢復影響和不可恢復影響。另外環境影響還可分為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地方影響、區域影響、國家影響和全球影響;建設階段影響和運行階段影響;單體影響和綜合影響等。
1.1.1.5 環境影響評價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環境影響評價,是指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
環境影響評價(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個層面指的是技術方法,涉及物理學、化學、生態學、文化與社會經濟等領域;另一個層面指的是管理制度,是以法律形式將環境影響評價作為環境管理中的一項制度規定下來。此外,還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理解環境影響評價概念的內涵:①評價對象是擬訂中的政府有關的經濟發展規劃和建設單位欲興建的項目;②評價單位要分析、預測和評估評價對象在實施過程中及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③評價單位要提出具體而明確的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④環境保護部門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的實際環境影響,要進行跟蹤監測和分析、評估。以上四點再加上“方法”和“制度”共六個方面,相輔相成,構成了環境影響評價概念的完整體系。
環境影響評價按照評價對象可分為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按照環境要素和專題可分為大氣環境影響評價、地表水環境影響評價、聲環境影響評價、生態影響評價、固體廢物環境影響評價、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等;按照時間順序可分為環境質量現狀評價、環境影響預測評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后評價(或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
環境質量現狀評價一般是根據近兩三年的環境監測或現場實地調查資料,對環境質量現狀進行的評價。通過現狀評價,可以闡明環境的污染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為環境影響的預測與評價、環境保護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礎與依據。
環境影響預測評價,即環境影響評價,通過預測與評價規劃或建設項目可能對環境產生的影響,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為決策部門提供依據。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后評價是指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建設項目在通過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且穩定運行一定時期后,對其實際產生的環境影響以及污染防治、生態保護和風險防范措施的有效性進行跟蹤監測和驗證評價,并提出補救方案或者改進措施,提高環境影響評價有效性的方法與制度。
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是指規劃編制機關在規劃實施過程中對規劃已經或正在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監測、分析和評價的過程,用以檢驗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準確性以及不良環境影響減緩措施的有效性,并根據評價結果,采取減緩不良環境影響的改進措施,或者對正在實施的規劃方案進行修訂,甚至終止其實施。它是應對規劃不確定性的有效手段之一。
1.1.2 環境影響評價的由來
環境影響評價的概念是1964年在加拿大召開的“國際環境質量評價會議”上首次提出的。
環境影響評價作為一項正式的法律制度,在1969年美國國會通過的《國家環境政策法》(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NEPA)首次出現。該法案在隨后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為其他國家提供了極富價值的參考。
繼美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確立之后,很多國家都建立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先是發達國家,如瑞典(1970年)、前蘇聯(1972年)、日本(1972年)、新西蘭(1973年)、加拿大(1973年)、澳大利亞(1974年)、德國(1976年)、法國(1976年)等,繼而發展中國家也建立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如馬來西亞(1974年)、印度(1978年)、中國(1979年)、泰國(1979年)、印度尼西亞(1979年)等,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期,非洲和南美洲的一些國家也先后制定了環境影響評價政策法規。
同時,一些國際組織和機構也紛紛制定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如1970年世界銀行設立環境與健康事務辦公室,對其每一個投資項目的環境影響作出審查和評價;1974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加拿大聯合召開了第一次環境影響評價會議;1984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理事會第12屆會議建議組織各國環境影響評價專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研究,為各國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提供了方法和理論基礎;1987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理事會作出了“關于環境影響評價的目標和原則”的第14/25號決議;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里約熱內盧召開,會議通過的《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原則17宣告:對于擬議中可能對環境產生重大不利影響的活動,應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并由國家相關主管部門作出決策;1994年加拿大和國際環境影響評價學會在魁北克市聯合召開了第一屆國際環境影響評價部長級會議,52個國家和組織機構參加了會議,會議作出了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有效性研究的決定。許多國際環境條約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等也對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作了相應規定。
經過近50年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全球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建立、健全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標志著環境影響評價已作為一項成熟的制度在全球范圍內普及開來。
1.1.3 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性
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保證建設項目選址和布局的合理性 合理的經濟布局是保證環境與經濟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而不合理的布局則是造成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環境影響評價是從開發活動所在地區的整體出發,考察建設項目的不同選址和布局對區域整體的不同影響,并進行比較和取舍,選擇最有利的方案,保證建設項目選址和布局的合理性。
(2)指導環境保護措施的設計 一般建設項目的開發建設活動和生產活動都要消耗一定的資源,給環境帶來一定的污染與破壞,因此必須采取相應的環境保護措施。環境影響評價是針對具體的開發建設活動或生產活動,綜合考慮活動特點和環境特征,通過對污染治理措施的技術、經濟和環境論證,可以得到相對合理的環境保護對策和措施,指導環境保護措施的設計,強化環境管理,把因人類活動而產生的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限制在最小范圍。
(3)為制定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規劃提供依據 環境影響評價,特別是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對區域的自然條件、資源條件、社會條件和經濟發展狀況等進行綜合分析,并依據該地區的資源、環境和社會承受能力,為制定區域發展總體規劃,確定適宜的經濟發展方向、建設規模、產業結構和布局等提供科學依據。同時通過環境影響評價,掌握區域環境狀況,預測和評價開發建設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為制定區域環境保護目標、計劃和措施提供科學依據,從而達到宏觀調控和全過程污染防控的目的。
(4)提供最佳環境管理手段 環境管理的目的是在保證環境質量的前提下發展經濟、提高經濟效益;反過來環境管理也必須講求經濟效益,要把經濟發展和環境效益二者統一起來,選擇它們之間最佳的“結合點”,即以最小的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環境影響評價就是找出這個最佳“結合點”的環境管理手段。
(5)促進相關環境科學技術的發展 環境影響評價涉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眾多領域,包括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技術開發。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必然是對相關環境科學技術的挑戰,進而推動相關環境科學技術的發展。
1.1.4 環境影響評價的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第四條規定:“環境影響評價必須客觀、公開、公正,綜合考慮規劃或者建設項目實施后對各種環境因素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系統可能造成的影響,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這是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原則。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總綱》(HJ 2.1—2016)按照突出環境影響評價的源頭預防作用,堅持保護和改善環境質量的要求,提出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應遵循的工作原則如下:
(1)依法評價原則 應貫徹執行我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標準、政策和規劃等,優化項目建設,服務環境管理。
(2)科學評價原則 應規范環境影響評價方法,科學分析項目建設對環境質量的影響。
(3)突出重點原則 應根據建設項目的工程內容及其特點,明確與環境要素間的作用效應關系,根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結論和審查意見,充分利用符合時效的數據資料及成果,對建設項目主要環境影響予以重點分析和評價。
- 銀川平原城市供水水源地安全與保護
- 厭氧系統中產甲烷微生態對酸和氨脅迫的響應機制研究
- 少兒安全行為手冊(學前)
- 國家重點環境保護實用技術及示范工程匯編2016
- 面向復雜環境監測的無線傳感網絡技術研究
- 環境科技項目創新與績效評估:“十一五”水專項科技創新貢獻核算
- 中國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1978~2018)
- 從綠到金:打造企業增長與生態發展的共生模式
- 農戶生活垃圾處理的行為選擇與支付意愿研究
- 污水處理機械設備設計與應用(第二版)
- 環境規制、管理者環境認知與綠色技術創新
- 中國碳排放:區域分異、部門轉移與市場銜接
- 水質控制生態工程 Ecological Engineering for Water Quality Control
- 城市居民PM2.5減排行為影響因素與路徑選擇
- 四川省灰霾污染的經濟社會驅動機制與治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