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影響評價(第二版)
- 李淑芹 孟憲林主編
- 3862字
- 2020-09-03 15:37:37
1.3 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特點
自1979年我國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確立以來,經過近40年的發展,我國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不斷完善,逐步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點。
1.3.1 具有法律強制性
我國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明確規定的一項法律制度,是為了防止造成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而約束人們在制定規劃和從事建設活動時必須遵照執行的工作準則,所以這項制度與其他法律制度一樣具有不可違抗的強制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明確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涉及單位的法律責任,包括規劃編制機關、規劃審批機關、建設單位、建設項目審批部門、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及其他相關部門等單位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1.3.2 納入基本建設程序
我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開展的時間較長,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程序通過法律規定納入到基本建設程序,對建設項目實行統一管理,這是我國獨有的管理模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均明確規定,依法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建設單位應當在建設項目開工建設前,將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報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未依法經審批部門審查或者審查后未予批準的,建設單位不得開工建設。
1.3.3 分類管理
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千差萬別,不僅不同行業、不同產品、不同規模、不同工藝、不同原材料產生的污染物種類和數量不同,對環境的影響也不同。而且即使是相同類型的企業,在不同地點、區域,對環境的影響也不一樣。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第十六條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具體規定了國家依據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將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實行分類管理。可能造成重大環境影響的建設項目,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對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全面評價;可能造成輕度環境影響的建設項目,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表,對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或者專項評價;對環境影響很小、不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建設項目,應當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
建設單位應當按照《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的規定,分別組織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
自1999年原環境保護總局首次發布實施了《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分類管理名錄(試行)》以來,先后對該名錄進行了4次修訂。
2017年9月1日起施行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將建設項目分成具體的50個大類192項。其大類包括:畜牧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酒、飲料制造業,煙草制品業,紡織業,紡織服裝、服飾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家具制造業,造紙和紙制品業,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業,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環境治理業,公共設施管理業,房地產,研究和試驗發展,專業技術服務業,衛生,社會事業與服務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水利,農業、林業、漁業,海洋工程,交通運輸業、管道運輸業和倉儲業,核與輻射。
納入目錄的建設項目是指開發建設、運行和退役過程中人類活動導致環境要素發生變化(包括有利和不利)的開發建設工程。根據建設項目特征和所處區域環境的敏感程度,綜合考慮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對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實行分類管理。
該名錄所稱環境敏感區是指依法設立的各級各類保護區域和對建設項目產生的環境影響特別敏感的區域,主要包括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或者其外的下列區域:
①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地、海洋特別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
②基本農田保護區、基本草原、森林公園、地質公園、重要濕地、天然林、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生長繁殖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天然漁場、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封閉及半封閉海域;
③以居住、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辦公等為主要功能的區域,以及文物保護單位。
建設項目所處環境的敏感性質和敏感程度是確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類別的重要依據。建設涉及環境敏感區的項目,應當嚴格按照名錄確定其環境影響評價類別,不得擅自提高或降低環境影響評價類別。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應就該項目對環境敏感區的影響作重點分析。
跨行業、復合型建設項目,按其中最高的類別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定,對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規劃也實行分類管理。明確要求對“一地三域”規劃及“十專項”規劃中的指導性規劃應當編制有關環境影響的篇章或說明;對“十專項”規劃中的非指導性規劃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其中“一地三域”規劃指土地利用的有關規劃和區域、流域、海域的建設、開發利用規劃;“十專項”規劃指工業、農業、畜牧業、林業、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設、旅游、自然資源開發的有關專項規劃。
1.3.4 分級審批
分級審批是指建設對環境有影響的項目,不論投資主體、資金來源、項目性質和投資規模,其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均按照規定確定分級審批權限,由環境保護部、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市、縣等不同級別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審批。分級審批的依據是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該條例規定的各級環境保護部門負責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審批工作如下。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建設項目類型有:①核設施、絕密工程等特殊性質的建設項目;②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的建設項目;③由國務院審批的或者國務院授權有關部門審批的建設項目。除此以外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審批權限,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建設項目造成跨行政區域環境影響,有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環境影響評價結論有爭議的,其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由共同的上一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1.3.5 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制度
我國從2004年4月1日開始實施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制度納入全國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統一管理。
1.3.5.1 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及報考條件
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實行全國統一大綱、統一命題、統一組織的考試制度。考試設《環境影響評價相關法律法規》《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與標準》《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和《環境影響評價案例分析》4個科目,各科考試時間均為3小時,采用閉卷筆答方式,考試時間為每年的第2季度。
考試成績實行兩年為一周期的滾動管理辦法。參加全部4個科目考試人員必須在連續的兩個考試年度內通過全部科目;免試部分科目的人員必須在一個年度內通過應試科目考試。
凡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恪守職業道德,并具備表1-1中條件之一者,可申請參加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
表1-1 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報考條件

1.3.5.2 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從業情況管理
為了規范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從業情況申報管理工作,環境保護部于2015年10月29日發布了《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從業情況管理規定》,對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從業情況申報制度、申報條件、提交材料、申報程序、資格注銷申報等進行了規定。
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的專業類別分為11類,包括輕工紡織化纖、化工石化醫藥、冶金機電、建材火電、農林水利、采掘、交通運輸、社會區域、海洋工程、輸變電及廣電通信、核工業。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可根據自身專業能力和特長,選擇確定其中1個類別作為本人的專業類別。
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實行從業情況申報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應當申報從業情況,主要包括本人全日制專職工作的機構名稱和專業類別。環境保護部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從業情況信息管理系統,記錄環評機構中的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申報信息,為其核發登記編號,并及時向社會公開。
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從業機構和專業類別發生變更的,應當及時申報相應變更情況。
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申報滿3年后仍需在環評機構全日制專職工作的,應當于有效期屆滿30個工作日前再次申報從業情況,并需要提交3年內接受繼續教育的證明。
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專業類別申報累計滿3年可進行變更。
取得職業資格證書3年后首次申報從業情況的,還應當提交近3年接受繼續教育的證明。
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接受繼續教育的時間年均不少于16學時,不滿1年按1年計,同一申報有效期內的繼續教育學時可累計。
1.3.5.3 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的職責
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在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業務活動時,嚴格遵守2010年環境保護部制定的《環境影響評價從業人員職業道德規范(試行)》,應當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遵行職業操守,規范日常行為,堅持做到依法遵規、公正誠信、忠于職守、服務社會、廉潔自律。
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可主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影響后評價、環境影響技術評估或環境保護設施驗收,并在主持編制的相關技術文件上簽字,對其主持完成的相關技術文件承擔相應責任。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主持的相關業務領域應與從業申報類別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