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天然藥物的命名和分類

一、天然藥物的命名

(一)天然藥物中文名的命名

天然藥物來源廣泛,品種繁多,它們的中文命名具有一定的來歷和意義,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方面:

1.根據產地命名

一般以主產區來命名,多為當地的道地藥材。在古代有按當時的國名來命名的:如秦艽、秦椒、吳茱萸等;后世則多以行政區來命名:如四川產的川烏、川芎、川貝母、川楝子、川牛膝等,東北產的北細辛、北口芪、關防風、關木通、遼五味等;浙江的杭白芍、杭菊花等;河南懷慶府(今新鄉地區)產的“四大懷藥”(懷生地、懷牛膝、懷山藥、懷菊花)等;阿膠為山東東阿縣阿井之水熬驢皮而制成;江蘇產的蘇薄荷、蘇藿香等。從國外進口或少數民族引進的藥物的則多冠以胡、番之名:如胡椒、胡麻仁、胡桃仁、胡黃連、番木鱉、番瀉葉等。有些外來藥物是以譯音命名的,如訶黎勒、曼陀羅、阿芙蓉等。

2.根據形狀命名

天然藥物的原植物和生藥形狀,往往有其特殊之處,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人們常常以它們的形態特征而命名。如人參藥材形如人體;鉤藤節上對生兩個向下彎曲的鉤;烏頭形似烏鴉之頭;木蝴蝶形似白色蝶翅;貓爪草為數個呈紡錘形的塊根簇生一起形似貓爪;狗脊形似狗之脊骨;因全體密披金黃色茸毛又名金毛狗脊;罌粟殼、金櫻子都是因其形狀似罌(口小腹大的瓶子)而得名等,都是按照藥材形狀命名。金銀花原植物開花時一蒂二花、黃白相映;牛膝的莖節膨大,似牛的膝關節,故名牛膝等,都是按藥物原植物形態命名的。

3.根據藥用部位命名

以入藥部分命名的中藥最為廣泛,大多數的藥物多以其部位作為命名的依據。如葛根、蘆根、山豆根等是以根入藥;枇杷葉、桑葉等是以葉入藥的;以花入藥的有芫花、金銀花、菊花等;以種子、種仁入藥的有車前子、青葙子、菟絲子、桃仁、杏仁、火麻仁等,以莖皮及根皮入藥的有秦皮、地骨皮、桑白皮、五加皮等;以全草入藥的有仙鶴草、車前草、金錢草等;以莖枝入藥的有桑枝、桂枝等;以藤莖入藥的有青風藤、絡石藤、雞血藤等。而動物藥中鹿角、熊膽、海狗腎、刺猬皮、虎骨、獺肝、犀角、羚羊角等名稱,均以動物的器官、組織等入藥部位而命名的。

4.根據氣味命名

以藥物特有的氣、味來命名,對于藥物的真偽鑒別有一定的意義。如麝香、丁香、木香、沉香、檀香、乳香等,是以其具有特異香氣而得名的;具魚腥氣的魚腥草、敗醬氣的敗醬草等,是以其具有特異氣味而得名的;而苦味的龍膽草、苦參、苦楝皮等,甜味的甘草、甜杏仁等,辣味的細辛等,酸味者酸棗仁等,咸味的咸秋石、咸蓯蓉等,淡味的淡竹葉等,五味俱備的五味子(因皮肉甘酸,核中辛苦,全果皆有咸味),這些均以其藥味作為命名的依據。

5.根據顏色命名

有的藥物以固有的色澤命名,如:白色的白芷、白芍、白及、白附子等,紫色的紫草、紫丹參等,紅色的紅花、紅藤、紅豆蔻、丹參、朱砂等,青色的青黛、青蒿等,黃色的黃連、黃柏、黃芩、大黃等,黑色的玄參、黑丑等。

6.根據功用命名

有的藥物根據其性能功用而命名,如:活血調經可治婦產科病的益母草,清肝明目的決明子、石決明,治創傷骨折的續斷、骨碎補,瀉熱導滯的番瀉葉,治瘡瘍的蚤休,舒筋通絡的伸筋草,治風通用的防風,烏須黑發的何首烏,益智安神的遠志等。

7.根據生長特性而命名

有些藥用植物,生長時有些不同的特性,為了便于識別,古人就按照這些植物的特性命名。如夏枯草夏至后花葉枯萎;半夏成熟于仲夏,夏天無入夏后枯萎;忍冬之葉凌冬不凋,冬青之葉嚴寒尤青;冬蟲夏草冬天是蟲子,夏初長出的真菌子實體像草等,都是以其生長特性作為命名之依據。

8.根據典故命名

有些藥物的命名帶有傳說色彩,這些藥多半是以發現者或最初使用者的名字來作藥名。如:使君子,相傳是潘州郭使君治療兒科病的常用藥;劉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傳說此藥是由劉裕發現的;杜仲一藥,相傳是古代有一位叫杜仲的人,因服食此藥而得道,后人遂以杜仲而命名;牽牛子傳說是由田野老人牽牛謝醫而得名;何首烏一藥,據說是古代一姓何的老人,因采食此藥,130歲仍然須發烏黑發亮,故名何首烏;其他如徐長卿等,皆與傳說有關。

9.因為避諱而命名

在封建時代,為了避帝王的名諱,藥物也改換名稱。如玄參一藥,因避清代康熙(玄燁)諱,改“玄”作“元”而得元參之名。又如山藥原名“薯蕷”,至唐朝因避代宗(名“豫”)諱改為“薯藥”,至宋代又為了避英宗(名“曙”)諱而改為山藥。

此外,尚有以大、小命名,如大棗、大薊、大戟、大茴香、小茴香、小薊;因貯日久質佳而命名,如陳皮;藥材珍貴難得或高效,其命名常加“寶”,如馬寶;高效者如千年健、威靈仙等。

在歷史發展過程,天然藥物的命名都有一定的來歷和意義,知道天然藥物的命名原則,有利于我們更好地學習和理解這些藥物的某些知識,但不可以過于望文生義,將天然藥物神秘化。

(二)天然藥物拉丁名的命名

藥物的拉丁名是國際通用的名稱,有利于國際間的交流,貿易和合作研究,使藥物的名稱規范化、標準化和國際化。為便于國際貿易和交流,《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中國藥典》)收載的藥材使用了拉丁文名稱。2010年版《中國藥典》首次將拉丁名命名的基本格式調整為:屬名或屬名+種加詞(名詞單數,屬格)在先,藥用部位名(名詞單數,主格)在后;中藥拉丁名中的名詞和形容詞第一個字母均大寫,連詞和前置詞一般均小寫。

天然藥物拉丁名的基本格式為:

藥用部位名常見的有:根Radix,根莖Rhizoma,木材Lignum,枝Ramulus,樹皮Cortex,葉Folium,花Flos,果實Fructus,種子Semen,全草Herba,樹脂Resina,分泌物Venenum等。

天然藥物常見的命名方法如下:

1.植(動)物藥類

(1)屬名+藥用部位名 適用于一屬中只有一個種作藥用,或一屬中有幾個種作同一藥材使用的中藥。前者如牛黃Bovis Calculus、杜仲Eucommiae Coatex;后者如黃連Coptidis Rhizoma、麻黃Ephedrae Herba。

(2)屬名+種名+藥用部位名 適用于同屬中有幾個品種來源,分別作為不同藥材使用的中藥。如當歸Angelicae sinensis Radix、白芷Angelicae dahuricae Radix等。如果某藥材已采用屬名命名,則只將同屬其他種的藥材用屬、種名命名,以利區分,如川烏Aconiti Radix、草烏Aconiti kusnezoffii Radix。

(3)屬名(或種名)+藥用部位名+形容詞(或屬名+形容詞) 如有形容詞修飾藥用部位名或屬名時,形容詞置于后,并與所修飾的詞保持性、數、格一致。如豆蔻Amomi Fructus Rotundus(近圓形的)、附子Aconiti Lateralis(側邊生的)Radix Preparata(制備的)、金錢白花蛇Bungarus Parvus(幼小的)。

(4)屬名+藥用部位名+前置詞短語 適用于有前置詞短語說明藥材的特征和性質時,前置詞in(在……內,呈……狀)和cum(含,帶,同)所組成的前置詞短語置于后。如竹茹Bambusae Caulisin Taenia(呈帶狀)、鉤藤Uncariae Ramuluscum Uncis(帶鉤狀)等。

(5)屬名+藥用部位名+et或seu+藥用部位名 適用于有兩個不同的藥用部位時,把主要的列在前面,用et(和)或seu(或)相連接。如大黃Rhei Radix et Rhzoma、甘草Glycyrrhizae Radix et Rhzoma。

(6)“屬名1;屬名2”或“屬名1+藥用部位名;屬名2+藥用部位名” 適用于來源于兩個不同屬植(動)物的藥材,如土鱉蟲以兩個屬名分別命名,中間以分號分開或另起一行(Eupolyphaga;Steleophaga);山慈菇以“屬名1+藥用部位名”與“屬名2+藥用部位名”分別命名,中間以分號分開或另起一行(Cremastrae Pseudobulbus;Pleiones Pseudobulbus)。

(7)種名或俗名+藥用部位名 前者如人參Ginseng Radix;后者如牡丹皮Moutan Cortex。

(8)直接以屬名、種名或俗名命名 如冬蟲夏草Cordyceps、兒茶Catechu、蜂蜜Mel等。

(9)屬名或種名+藥用部位名+加工品名 如阿膠Asini Corii Colla。加工品名用名詞主格,藥用部位名、屬名或種名均用名詞屬格。

2.礦物藥類

(1)用礦物主成分的拉丁名(或+形容詞) 如芒硝Natrii Sulfas、玄明粉Natrii Sulfas Exsiccatus(干燥的)。

(2)用原礦物的拉丁名 如爐甘石Calamina、滑石Talcum、磁石Magnetitum。

二、天然藥物的分類

天然藥物學的品種繁多,為了便于學習、研究和應用,必須按一定的規律進行分類。藥物分類的方法是根據人們對于藥物認識的逐漸深化而不斷發展的。

(一)古代分類法

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把當時常用的藥物按照毒性強弱和用藥目的不同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是延年益壽藥,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中品是防病補虛藥,有毒無毒;下品是治病愈疾的藥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這種分類方法雖然簡單而粗糙,其中有些藥物的分類也不一定恰當,但在避免因用錯藥物而中毒的問題上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梁代陶弘景編《本草經集注》時,將藥物分為玉石、草、木、果、菜、米食、有名未用7類,每類又各分上、中、下三品,這是根據藥物自然屬性進行分類的開端。明代李時珍編《本草綱目》一書中,分類方法有重大的發展。他把藥物分為水、火、土、石、草、谷、菜、果、木、器、蟲、鱗、介、禽、獸、人等十六部,又把各部的藥物按照其生態及性質分為六十類。例如草部分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雜草等。而且他還把親緣相近或相同科屬的植物排列在一起,例如草部之四、隰草類中的53種藥物中,有21種屬于菊科,而且其中10種是連排在一起的。這種分類方法有助于藥材原植物(或動物)的辨認與采收,對于澄清當時許多藥材的混亂情況起了很大作用。

(二)近代分類法

現代記載天然藥物的書籍所采用的分類方法可大致分為下列5種:

1.按字首筆畫順序編排

按天然藥物的中文名筆畫順序,以字典形式編排。例如,與天然藥物教學、科研密切相關的《中國藥典》(一部)、《中藥大辭典》及《中藥志》等。這是最簡單的一種編排法,便于查閱,但各天然藥物之間缺少相互聯系,天然藥物學教材中多不采用此法。

2.按藥用部位分類

先把藥物分為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植物藥再按藥用部分的不同分為根類、根莖類、皮類、莖木類、葉類、花類、果實類、種子類等。這種分類便于比較各類藥物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有利于學習生藥的性狀鑒別和顯微鑒定,尤其是各類粉末生藥的鑒定,也有利于學習和提高傳統的藥材性狀鑒定經驗。其缺點是不利于學習和研究生藥的理化鑒定和品質優良度鑒定。

3.按化學成分分類

根據生藥所含有效成分或主要成分的類別來分類,如含生物堿類生藥、含苷類生藥、含揮發油類生藥等。這種分類有利于學習和研究生藥的有效成分和理化鑒定、品質評價,以及有效成分、功效和生藥科屬來源之間的關系。但是,天然藥物中的化學成分十分復雜,如甘草的活性成分中甘草酸屬于皂苷類,而一些黃酮類成分也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這樣,只能按主要的有效成分來分類。

4.按功能分類

按藥物的中醫用途分為解表藥、清熱藥、理氣藥、活血化瘀藥等;按藥物的藥理作用分為中樞神經興奮藥(如五味子、馬錢子)、鎮痛藥(如延胡索、阿片)、抗菌藥(如黃連、黃柏)、抗瘧藥(如常山)或作用于胃腸道藥、神經系統藥、循環系統藥等類。這種分類方法有利于學習和研究天然藥物的作用和功效,以指導臨床用藥。

5.按自然分類系統分類

根據天然藥物的原植(動)物在分類學上的位置和親緣關系,按門、綱、目、科分類排列,如毛茛科、傘形科、唇形科、菊科、百合科等。同科屬的藥物在植物形態、生藥性狀、組織構造、化學成分和功效方面常有相似之處,這種分類方法的優點是:便于學生學習和研究這些共同點,比較其異同點,以提示其規律性;也有利于從同科屬中尋找類似成分、功效的植(動)物,以擴大藥物資源。

以上各種分類方法各有優缺點。從教學的要求出發,本教材采用按入藥部位分類,便于學習研究藥物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掌握各類藥物的外部形態、顯微特征及鑒定方法,也便于比較同類不同藥物間在外部形態和顯微特征上的異同點。

天然藥物的國際市場

天然來源的化合物具有結構新穎、活性高、不良反應少的特點,因此是制藥工業中新藥研發的重要來源,在國際醫藥市場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歐洲是最大的植物藥消費市場,市場占有率達到44.8%,其中,德國和法國的消費量最高,北美地區占10.3%,其余被日本、韓國及東南亞等國家占有。目前,在全世界25萬種高等植物中被開發利用和研究過的雖然不超過10%,但制成的植物藥已超過4000種,總產值達上百億美元。預計到2050年全球常用植物藥將達6000種,這顯示了天然藥物在國際醫藥市場上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安县| 玉溪市| 台安县| 宝清县| 柳江县| 门头沟区| 当涂县| 舞阳县| 观塘区| 通河县| 谷城县| 资源县| 仙桃市| 荆门市| 嘉鱼县| 太湖县| 台州市| 汉沽区| 黔东| 区。| 博客| 平山县| 万州区| 阆中市| 仙桃市| 万荣县| 明溪县| 伊通| 防城港市| 揭阳市| 厦门市| 台北县| 丰顺县| 霸州市| 新邵县| 大埔区| 铁岭县| 左贡县| 霍林郭勒市| 桐梓县| 大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