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城市建設與建設工程管理
第一節 城市歷史進程與城市發展
一、城市及其歷史概述
(一)城市與城市系統概述
與城市這個名詞相對應的名詞應該是農村,城市是一種完全不同于農村的復雜的社會與自然復合、人與物復合的綜合巨大系統。城市是以非農業產業和非農業人口集聚形成的較大居民點。城市是人口較稠密的地區,一般包括了住宅區、工業區和商業區,具體還有居民區、廠區、街道、醫院、學校、公共綠地、寫字樓、商業賣場、廣場、公園等設施。城市還具備行政管轄功能,這涉及較其本身更廣泛的區域。
城市是“城”與“市”的組合詞。從城市的起源來說,最早的城市就等于城+市,反映早期城市的防御和交易兩大功能。“城”主要是為了防衛,并且用城墻等圍起來的地域;“市”則是指進行交易的場所,“日中為市”。這兩者都是城市最原始的形態。城市是個由物質硬件及其環境等物質性要素,人口、信息、能源、資金及其他核心為軟件性質的非物質要素共同構成有機聯系的復雜大系統。人們已經開始運用系統工程思想來研究、分析和認識、處理城市系統的運作、推進及調整等問題。
(二)城市的由來及歷史
1.城市的六種起源說
一是防御說。認為古代城市的興起是出于防御上的需要。在居民集中居住的地方或氏族首領、統治者居住地修筑墻垣城郭,形成要塞,以抵御和防止別的部落、氏族、國家的侵犯,保護居民的財富不受掠奪。
二是社會分工說。認為隨著社會大分工逐漸形成了城市和鄉村的分離。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是在原始社會后期農業與畜牧業的分工。不僅產生了以農業為主的固定居民,而且帶來了產品剩余,創造了交換的前提。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是隨著金屬工具制造和使用,引起手工業和農業分離,產生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使固定居民點脫離了農業土地的束縛。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是隨著商品生產的發展和市場的擴大,促使專門從事商業活動的商人出現,從而引起工商業勞動和農業勞動的分離,并形成城市和鄉村的分離。
三是私有制說。認為城市是私有制的產物,是隨著奴隸制國家的建立而產生的。
四是階級說。認為從本質上看,城市是階級社會的產物,是統治階級奴隸主、封建主用以壓迫被統治階級的一種工具。
五是集市說。認為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形成了集市貿易,促使居民和商品交換活動的集中,從而出現了城市。
六是地利說。用自然地理條件解釋城市的產生和發展。認為有些城市的興起是由于地處商路交叉點、河川渡口或港灣,交通運輸方便,自然資源豐富等優越條件的原因。
2.關于城市起源與演進的評述
城市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歸根結底,城市的產生歸結于自然、地理、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諸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考古資料證明,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是位于約旦河注入死海北岸的古里喬,距今已有9000年左右。考古學家發現,那里堆積有從中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晚期厚達17層的文化層,遺址范圍達4萬平方米。《圣經》上稱為“棕櫚之城”,曾繁榮一時,居住有約2千人。城市作為一種復雜的經濟社會綜合體,“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是有個逐漸的演進過程,必須經過一段漫長的歷史發展時期。
(三)早期城市及其發育
1.早期城市發展形成的一般模式
城市形成的規律一般為:原始聚落→分散的鄉村→集市→早期城市。
2.早期城市形成模式的主要內容
(1)原始聚落 遠在距今約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人們開始了對野生動植物的馴化、耕作,農業和養殖業也產生了,繼而發生了農業與畜牧業分離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人類的生產活動從選擇有適合耕作土地的地方定居下來開始了,形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新的以原始農業生產為主的固定居民點—聚落。所謂聚落是人類各種形式的聚居點的總稱,包括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的房屋建筑以及各種生產、生活設施,是人類集體進行各種生產、勞動、居住、生活、休息及各種社會活動的場所。聚落的形成使原始人群可以充分地利用集體的力量,互助合作,共同應對自然的挑戰,提高了戰勝自然的能力,改善了生存的質量,對于人類的文明發展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2)分散的鄉村 鄉村是以農業活動和農業人口為主的聚居地。一般在水源、交通路口等地帶易于形成鄉村。當然,當時鄉村規模還比較小,人口一般很少超過200人,居民之間可能有著密切的血緣關系。
(3)集市 奴隸制社會初期,產生了由石器工具向金屬工具的飛躍。農民中兼做工具的手工匠獨立出來,成為專門從事工具生產的手工業者,從而產生了農業與手工業的分離—第二次社會大分工。產品開始有了剩余,商業交換應運而生。手工業者為便于生產和交換,選擇交易方便的地方集中居住,導致集市的產生。集市已經包含了城市最基本的內容和功能,是城市胚胎的發育形態。在約旦河口西北約15km處發現的耶利哥遺跡,面積達4hm2,該村落約有2000人,時代為前陶與新石器時代,住房以黏土筑墻。這類村落逐步發展,就有可能演化為城市。
(4)早期城市 原始社會瓦解,私有制社會隨之產生。商品交換日益頻繁,交換地區不斷擴大,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交換的中間人即商人,產生了商業與農業、手工業的分離—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更加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在社會制度變革、商業經濟發展和政治統治需求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早期的城市誕生了。
(四)遠古時期的城市
1.兩河流域地區
自公元前5000年至前2500年,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和蘇美爾地區誕生了很多城市國家,如烏爾、埃利都、烏魯克、拉迦什等。其中最為著名的城市遺址是烏爾城邦。巴比倫古城則是公元前19世紀建立的巴比倫王朝的都城。該城橫跨幼發拉底河兩岸,面積約88km2,呈長方形,人口50萬~60萬。
2.尼羅河流域
從公元前3200年到332年,共經歷了30個王朝,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產生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批城市,如孟菲斯、卡洪城、底比斯、法雍等。孟菲斯是第一王朝美尼斯所建的首都,考古發現了較完整的城市遺址。位于開羅以南約100km處,是第十二王朝(公元前1991~前1786年)建造的卡洪城。
3.印度河流域
位于現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兩岸信德地區摩亨卓達羅城,存在于公元前2500年至前1500年之間,當時的居民以從事農業為主,但手工業與商業已相當發達。該城的鼎盛時期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面積約260hm2,近似長方形布局,人口有3萬~4萬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4.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
最新考古發現表明,位于長江、巢湖流域的安徽含山陵家灘原始部落遺址,是中國最早的城市。這里遠古時期是一座繁華的城市,養殖業、畜牧業、手工業初步形成規模,并具備了初步的城市規劃水平。山東日照的丹士村,也距今有40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7世紀,黃河流域出現夏王朝。據傳當時夏的統治者禹,在嵩山之陽修筑城池,建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由于夏王朝實施分封制,封侯紛紛筑墻圍城,由此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建立了很多作為統治中心的早期城市,形成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建城熱潮。
第二次建城熱潮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史料記載,從黃河兩岸向南向北擴展建設,當時已經分布有了100多座城市。另外,蘇州(吳)、成都(蜀)等許多著名城市就是誕生在這一時期的。
5.歐洲的早期城市
(1)古代地中海沿岸城市。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希臘和古羅馬先后建立馬西利亞、敘拉古、拜占庭、斯巴達、雅典和羅馬等城市。
(2)古希臘。古希臘時期的城市規模一般不大,很少有超過5000人的。但發展到公元前5世紀時,雅典城的人口已達到30萬人左右。希臘城內有兩個明顯的功能區,即衛城和人民會場。城內還修建了許多供商業活動的廣場,在廣場周圍還建有許多飲食店。
(3)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興起并逐步實現對地中海周圍地區的控制,歐洲的中心城市轉向了羅馬。盡管在公元4世紀時羅馬帝國崩潰后城市也隨之衰落了,但像巴黎、倫敦、維也納等世界名城,仍然是后世在其舊址的基礎上修建發展起來的。
6.中美洲的城市
中美洲最古老的城市為瑪雅文明的代表蒂卡爾城。該城是瑪雅地區中央低地的古典文化中心,位于今危地馬拉東部。大約在公元初期出現城邦,到9世紀時衰落,直到19世紀才被發掘。城區面積較大,估計約有4萬居民。城中央的衛城是祭祀和行政管理中心,眾多的金字塔式臺廟、宮殿和官署組成復雜的建筑群,與道路、廣場和球場等建筑設施配套設計,十分壯觀。
(五)中古時期的城市
1.中古時期
是指世界各國的封建社會時期,時間跨度大約從公元5世紀到16世紀(在中國則為1840年的鴉片戰爭前),其主要特點在政治上的表現是封建制度的產生和發展,在經濟上的表現是自然經濟開始向商品經濟轉化。
2.中古時期的歐洲城市
中古時期歐洲城市的發展經歷了一個由衰亡到復興的過程。在公元4世紀,歐洲北方以游牧生活和自給型農業經濟為主的日耳曼民族南下,挑起新的持續不斷的戰亂,5世紀羅馬帝國滅亡。城市大多在戰爭中遭到破壞,歐洲分裂成許多小國家,城市人口銳減。如當時已經有近百萬人口的羅馬城,降到6世紀的4萬人,10世紀的3萬人。大約在10世紀到11世紀,西歐城市開始復興。11世紀后,歐洲東部一些地方的中小城鎮的手工業和商品經濟日趨活躍,使城市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歐洲城市逐步進入一個復興時期。
該期歐洲城市的發展表現出如下幾個特點:一是完成了由“城”到“市”的轉變,“城”的防御功能逐漸淡化,商業流通使“市”的職能明顯增強;二是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城市功能;三是城市行會組織和市民運動興起,城市自治權擴大及城市國家出現;四是城市的科技文化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出現許多大師和藝術作品,對此后的歐洲思想文化產生重要而深刻的影響。
3.中古時期的中國城市
(1)秦、漢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實行郡縣制,全國分為36郡,郡下設縣,各行政中心都發展成規模不等的城市,建立起全國范圍內從上到下的統治中心—城市系統。秦朝鼎盛時期約有800~900個城市。首都咸陽的人口規模達80萬之眾,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漢代城市更是蓬勃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漢代有城市670座,城市主要集中在經濟較為發達的黃河流域;同時,河西走廊、云貴等邊疆地區也出現了城市。西漢首都長安城的外形較完好地保留至今。目前中國東部地區城市分布的基本輪廓就是在漢代形成的。
(2)魏、晉、南北朝時期。此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前期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該階段城市的空間分布中心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推進,拓展了沿運河、長江兩條城市發展軸線。并因北方漢族大量南遷與漢族政權南移,促進了南方的經濟發展。當時建康(今南京)“城中二十八萬余戶,東西南北各四十里”,總人口逾百萬,是我國都城發展史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特大城市,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隋、唐時期。隋唐兩代是中國城市迅速發展的時期。隋統一中國后,開辟運河貫通南北,密切南北兩大區域的經濟聯系,為城市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大運河沿岸,因為航運的緣故,促使以淮安、揚州、蘇州、杭州所謂“四大都市”牽頭的一批運河城市發展興起。
唐代建成了以長安為中心,東到汴梁、商丘,西到岐州、成都,南到長沙、廣州,北抵范陽(今北京)的城市網。唐代的城市文明對世界特別是對亞洲地區具有重大影響,這種影響通過絲綢之路波及中亞和歐洲。
(4)五代、宋、元時期。該時期城市規模有了進一步的擴大,人口超過10萬的城市達40多座,中國目前的歷史名城大多是在這一時期奠定的。
北宋都城汴梁(開封)是當時最繁華的城市。名畫《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北宋末年都城開封的繁榮景觀。元時的都城元大都(今北京)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城市。
(5)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明、清兩代是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的頂峰時期,也是中國古代城市向近代城市過渡的時期。明、清全國共有大中城市100多個,小城鎮2000多個。特別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大規模地建設了北京城,成為中外歷史上經典的城建之作。明、清兩代出現了一批專業化的著名城市,如以陶瓷業為主的景德鎮,在明時人口已達10萬,清初已擴展到方圓10余里。清代畫家徐揚《盛世滋生圖》所描繪的就是乾隆時期,蘇州城外塘路市面的繁華盛況。
(六)工業革命與近代城市的發展
1.工業革命對近代城市發展的推動作用
① 使城市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大大增強了城市的經濟實力,促進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使各類公共服務設施有了全新的發展,為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方便的條件,整體上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倫敦于1863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條地鐵,1890年形成了電氣化的地鐵網絡。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全球已有12個城市修建了或大或小的地鐵,形成了名副其實的城市立體交通體系。
② 為農村提供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工具,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效率;解放了大批的農業勞動力,為城市的工業化提供了充足的勞動人口,儲備了豐富的后備勞動力資源;使城市服務農村的能力得到極大的提高。
③ 工業革命對各類人才和技術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促進了城市的科學技術研究與教育、服務業的蓬勃發展,使城市的創新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各種新思想、新科學和新技術紛紛問世,極大地強化了城市作為科技文化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2.近代城市的發展狀況及特點
(1)城市數量大幅度增加 形成了數目眾多、規模巨大、結構復雜的近代城市。經濟發達的西歐、北美地區國家的城市發展十分迅速。例如英國從1801年時5000人以上的106個城鎮數目猛增到1891年的622個,格拉斯哥、曼徹斯特、伯明翰、利茲等一大批工業城市迅速成長為現代名城。同時,靠近交通線路、樞紐的地點,工業原材料產地等的地區,涌現建設了一大批新興城市和煤炭、鋼鐵、紡織等專門化城市。
(2)城市人口迅猛增加,規模急劇膨脹 英國在1600年,城市居民只占總人口的2%,而到1890年時有60%的人住在城市。同時,不斷涌現出了許多100萬人以上的特大城市,以至500萬人以上的巨型城市,并出現了如墨西哥城、圣保羅、里約熱內盧、紐約、東京、上海、北京等千萬以上人口的超級大城市。
(3)城市分布的區域范圍擴展 通過工業革命獲得技術、市場優勢的國家,實施殖民擴張,殖民經濟的刺激使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出現大量殖民地城市,如亞洲的孟買、新加坡、科倫坡、雅加達以及我國的上海、廣州等,非洲的內羅畢、金沙薩等,并且殖民城市在這些地區趨向沿海、沿江、沿湖和沿鐵路、公路線多向分布發展。
3.中國近代城市發展
(1)通商口岸城市 由于帝國主義的侵略、脅迫、滲透,迫使我國在沿海、沿江、陸路邊界等地區開港開埠,從而形成了一系列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的對外通商口岸城市,如香港、青島、大連、哈爾濱等城市,在30年左右的時間內,城市人口規模均由原來的數百人或數千人,上升為50萬人口以上的中等城市。
(2)近代工業化城市 早期投資重點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帶的城市,其后以上海及其周邊地區為重點,上海至此成為全國最大的工業中心城市。統計表明,產業結構中商業資本大大強于工業資本,工業處于商業和貿易業等的附庸地位,是中國近代工業化城市的基本特征。
(3)近代交通運輸型城市 伴隨著新型鐵路、公路等陸路交通干線的修建,沿線興起了一批交通型城市,原有的一些城市發展成為鐵路樞紐,擴大了城市的功能和影響力,如北京、濟南、徐州、南昌、衡陽、柳州等;推動了像蚌埠、石家莊等一批新城市的迅猛發展。石家莊在1900年時是一個僅有800余人的村莊,因京漢、石太鐵路建設、建成,40多年內人口增長了300余倍,1949年達到28萬人。
在內地的中西部地區,缺乏水運干線,鐵路修建滯后,公路成為主要交通運輸方式。像寶雞、雙石鋪、天水、華家嶺、廣元、騰沖等內地城市,最初都是在新建公路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
(4)近代礦業城市 有以煤炭開采為主的基隆、開平、廣濟、興國、池州、陽泉、焦作、唐山、井陘、灤州、阜新、撫順、本溪、扎賚諾爾、萍鄉、淄博、棗莊(峰縣)等城市;有新型金屬礦產城市,如漠河(金礦)、大冶(鐵礦)、張家口(外科爾沁山鉛礦)、承德(三山銀礦)、建平(金礦)、山東淄川(鉛礦)、湖南水口山(鉛鋅礦)、銅仁(汞礦)、招遠(金礦)、觀音山(金礦)、琿春天寶山(銀礦)等以金屬采礦業為核心的礦業化城市。
(5)近代商業城市 上海、天津因交通、地理、歷史等原因發展成商業重鎮。上海1843年辟為商埠,1857年帝國主義國家取得長江航運權,大大提高了上海對于內地尤其是長江流域的輻射力和影響力,上海得到迅速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進出口貿易港口城市,東亞地區國際性的經濟大都市。
二、城市發展與城市化意義評述
(一)城市化進程的啟動與推進
工業革命后,隨之迅速發展壯大的城市,又隨著全球范圍的前進趨勢,由第一次產業,向第二次產業、第三次產業不斷轉化與推進,或先或后、或快或慢地開始了波瀾壯闊的城市化進程。
城市化就是鄉村轉變為城市,具體表現為:一是農業人口不斷向城市集聚;二是轉入城市人口的素質相對總體不斷提高;三是第三次產業在城市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不斷擴大。從全球范圍內的發展情況看,現代社會的城市化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加快城市化進程是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方式、提高人口素質的客觀要求。城市化水平的高低,相當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達程度、文明進步程度,是社會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
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城市建設也邁出前所未有的大步伐。在人口老齡化、能源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治理任務繁重的巨大壓力下,中國城市建設的奮力推進,極大增進了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速度和質量,極大改善了城市公共設施的建設規模和水平,優化了城市生態環境,提高了城市發展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水平。在中國城市化的宏大進程中,中國城市建設也迎來了輝煌的建設與推進熱潮。
(二)城市化概念及內涵
1.城市化概念
城市化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在一個國家或地區范圍內產生的,以人口的非農業結構比重的增加和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以及城市規模的擴大為主要標志的一種經濟、社會和人口的發展過程;也就是指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
從城市化的進程來分析把握,狹義城市化指農業人口不斷轉變為非農業人口的過程;廣義城市化是社會經濟變化過程,包括農業人口非農業化,城市人口規模不斷擴張,城市用地不斷向郊區擴展,城市數量不斷增加以及城市社會、經濟、技術變革擴張進入并改造鄉村的過程。
城市化過程包括人口職業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轉變、土地及地域空間的變化。2011年12月,中國社會藍皮書發布,中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首次超過50%,標志著中國城市化首次突破50%。
2.城市化進程的基本意義
現代社會的城市化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加快城市化進程是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方式、提高人口素質的現實要求。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達程度、文明進步程度,是社會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
一是人口聚集,城市土地、設施、環境集約高效利用,取得優化效果。
二是人口結構改變,不斷推進人口素質提高,為人類社會進步提供最重要的基礎性保障。
三是生產資料聚集,集約節約高效生產、經營、使用,推進節約型社會城市的建設和實現。
四是不斷推進科學技術發展,建設科技型、創新型、智慧型、綠色生態型城市,不斷提高城市科技創新水平和可持續發展水平。
五是促進服務行業高水平高品質發展。城市人口的增加,文明的進步,環境的改善,發展的提升,使得第三產業成為現代城市的主導主流產業,對服務行業的發展和提升要求不斷加強。
六是社會經濟發展增長基礎逐漸變強。現代社會城市建設集聚有巨量的房地產、龐大而便利的各類交通、能源、郵電資訊、產業制造及其生產經營設施與平臺等巨量價值的經濟財富,還有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行政、社團等廣泛而豐富的社會資源。現代城市的這些巨量財富和資源,是保證人類社會不斷前進與發展的強大基礎和保障。
七是教育質量得到廣泛提高。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教育的普及,現代社會城市的教育手段、教育資源、教育環境、教育理念等教育硬軟件條件不斷配備、完善、先進和豐富,必將導致現代城市教育質量的高速發展和提升。
八是促進人才集聚和作用發揮。現代城市對人才資源有無窮的吸引力和利用能力,現代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才資源集聚是一對互相促進、互相對接、互相適應的良性循環關系。處理好這種關系,人才資源集聚效益大增,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如虎添翼。
九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全面完善提升。路、水、電、氣、暖、通信、網絡、環衛、環保等基礎設施是承載、支撐現代城市社會發展和運轉的基礎平臺和手段。教、科、文、衛、體、政等以及園林綠化和各類社會公益的公共設施是輔助、服務、配合現代城市社會發展和城市功能發揮的重要公共服務手段和設施。
十是社會整合管理系統體系得到加強。現代城市的綜合管理治理是個復雜的大問題,科學化、人性化、時代化的城市綜合管理和治理是現代城市進步和發展的前提。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既加大了城市管理和治理的難度與復雜性,又為這些問題的解決和運作提供了有效有益的應對手段、理念和環境、條件。
(三)城市化演進進程
1.城市化四階段演進進程
正常的城市化進程都會經歷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進程。
2.城市化進程具體階段
(1)城市化 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區集聚的過程和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
(2)郊區城市化 一般指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階層人口則移居市郊或外圍地帶。
(3)逆城市化 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以及一些大城市中心市區、郊區人口向外遷移,遷向離城市更遠的農村和小城鎮,出現了與城市化相反的人口流動現象。逆城市化也稱城市中心空洞化。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敗,而是城市化擴展的一種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鄉差別近于消失、形成一體化的基礎上。鄉村、小城鎮的交通、水、電、信息等設施的完善,再加上優越的自然風光,吸引了長久面對渾濁空氣、噪聲的大城市居民回到鄉村、城鎮暫住、定居,從而導致逆城市化現象。
(4)再城市化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環境,例如通過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設施、綠化環境等措施,使得環境向著有利于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和促進社會發展的方向轉變,降低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壓力。作為區域發展的經濟中心,能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而區域經濟水平的提高又促進城市的發展;促使城市聚落形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等的變化。
(四)當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
1.城市化進程大大加速,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速度尤其引人注目
19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為29.2%,1980年上升到39.6%,增加10.4個百分點。預計2020年達到57.4%,即在世界范圍內,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超過居住在鄉村中的人口。
如果把世界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兩大部分,發達國家早在1950年城市化水平已超過50%,1950—1980年間的城市化速度仍較快,30年中上升16.4個百分點。但1980年后的城市化速度開始減緩,這表明發達國家以人口集中為特點的城市化已進入后期階級。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水平在前30年中只增加12.2個百分點,低于發達國家的速度,不過,從20世紀70年代起,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人口數開始超過發達國家,這表明,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已構成當今世界城市化的主體。
2.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大城市所在地域空間不斷擴展,形成大都市區、大都市帶
當代,城市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大城市化趨勢明顯,其后果不僅使人口和財富進一步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數量急劇增加,而且出現了超級城市、巨城市、城市集聚區和大都市帶等新的城市空間組織形式。
3.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若干發達國家從鄉村到城市的人口遷移逐漸退居次要地位,一個全新的規模龐大的城鄉人口流動的逆過程開始出現。據統計,幾乎4000萬(占全美國人口的1/5)的美國人因變換工作及其他原因,每年至少搬家一次,而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階層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圍地帶,這就是所謂郊區城市化。郊區城市化的出現可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時期。
根據發達國家一些城市人口增長的周期變動,一些學者提出了城市化進程的空間周期理論,即由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個連續的變質階段構成大都市區的生命周期。
4.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仍以鄉村向城市移民為主
當代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特點,仍然以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為主。發展中國家不僅出現城市人口增長過快的趨勢,而且由于大城市,特別是首位城市的吸引力,導致大城市數激增,首位城市人口膨脹,出現所謂過度城市化的現象。1980年,發展中國家人口在百萬以上的大城市有119個,400萬人口以上的超級城市有22個,其數量均超過發達國家。隨著首位城市的急劇發展,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城市體系形成很高的城市首位度。1980年,阿根廷的城市首位度為9.57,秘魯為8.61,墨西哥為6.13,委內瑞拉為3.54,埃及為2.67等。城市首位度大,一般地說,反映了這些國家經濟、城市發展水平的區域差異很大。因此,很多發展中國家面臨協調本國城市規模體系的任務,通過發展中小城市,促進區域經濟平衡發展。
三、中國城市化進程
(一)中國城市化進程本質
中國城市化進程本質上是經濟社會結構變革的過程。加快城市化進程的本質并不是到處出現城市,而是要使全體國民享受現代城市的一切城市化成果并實現生活方式、生活觀念、文化教育素質等的轉變。即:實現城鄉空間的融合發展—產業的融合、就業的融合、環境的融合、文化的融合、社會保障的融合、制度的融合等,以期真正實現城市和農村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考察我國城市化進程,總的看來仍處在城市化集中發育成長階段。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① 1949—1957年,是城市化起步發展時期;② 1958—1965年,是城市化的不穩定發展時期;③ 1966—1978年,是城市化停滯發展時期;④ 1979—1997年,是城市化的啟動并加速、快速發展時期;⑤ 1998年至今,是中國城市化進程按照自己的軌道和特色,步入穩步發展而全面推進的發展時期。
(二)中國城市化進程五階段
① 1949年,我國僅有城市132個,城市非農業人口2740萬人,城市化水平(以城市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計算)為5.1%。在國民經濟恢復和“一五”建設時期,隨著156項重點工程建設的開展,出現了一批新興的工礦業城市。與此同時,對一批老城市還進行了擴建和改造,如武漢、成都、太原、西安、洛陽、蘭州等老工業城市。加強發展了鞍山、本溪、哈爾濱、齊齊哈爾、長春等大中城市。一大批新建擴建工業項目在全國城市興建,對土地、勞動力的需求和城市建設、經濟發展以及服務業的興起,都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到1957年末,我國的城市發展到176個,城市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到8.4%。隨著國家政治的穩定和經濟建設的穩步發展,1953—1957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平均年增長率為18.3%,城市人口年均增長16%。
② 1958—1965年期間,經歷了“大躍進”運動。城市發展呈現出由擴大到緊縮的變化。在3年的“大躍進”后,全國城市由1957年的176個,增加到1961年的208個;城市人口由5412萬增長到6906萬,增長了28%;城市非農業人口所占比重由8.4%上升到10.5%。
從1962年開始,陸續撤銷了一大批城市,到1965年年底,只剩下168個,比1961年減少了40個。這個時期,一部分新設置的市恢復到縣級建制,如榆次、侯馬、岳陽等;另一部分地級市實行降級,成為縣級市,如石家莊、保定等。與此同時,由于城市社會經濟出現萎縮,致使城市人口出現負增長,城市化水平也由1961年的10.5%減少到1965年的9.2%。
③ 1966—1978年期間,是城市化發展的低迷徘徊期。整整13年間,城市只增加25個,城市非農業人口長期停滯在6000萬~7000萬,城市化水平在8.5%上下徘徊。
④ 1979—1997年期間,城市化在改革開放中穩步發展,進入了穩定、快速發展的通道。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社會經濟各項事業有了新的活力。“鄉村工業化”和城市工業的空前擴張,對城市化進程起了推動作用。這期間,我國經歷了一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時期。到1997年,我國城市已發展至668個,與1979相比,新增城市452個,相當于前30年增加數的2倍多。城市人口也迅速增加,城市化水平增長到18%。
⑤ 1998年至今,中國城市化進程進入穩步發展、全面推進的時期,至2008年年底,全國城市總數達到655個,城市人口59373.3萬,城市化率提高到45.68%。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城市發展波瀾壯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城市發展帶動了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建設成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城市是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活動的中心,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