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城市建設工程管理》的內容邏輯框架是兩橫一豎的“工”字型結構。“第一橫”是第一~三章,主要從綜合、橫向、總體方面,介紹城市化和城市建設,城市建設和工程管理、建設工程項目系統及其概念,城市建設基本建設程序主要環節、階段等內容;“一豎”是第四~十二章共九章,按工程項目從投資決策立項,到項目建設前準備、預備工作,到項目招投標、項目施工建設,一直到項目施工建設完畢的竣工驗收以及最終移交的全過程,講述其中的工程管理原理與實踐內容;再一橫是第十三~二十章共八章,其中第十三章從橫向角度分別專項介紹了工程管理中安全、合同、信息、節能與創新管理等要素管理內容,以及工程監理、國際工程承包內容;第十四章介紹了貫穿于城市建設始終的建設資金融資問題;第十五章講述了以前基本忽略,而實際是從中國國情現實和特色出發,在中國城市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城市建設重點工程組織協調推進模式的問題;同樣,第十六~十八章針對以前工程管理書本“重房屋、輕設施”和“重建筑、輕構筑”的傾向作了重要而有意義的調整,專門重點討論了城市基礎設施橋梁、隧道、軌道交通以及能源、給排水、環保節能、防災救災設施的建設和管理;專門重點討論了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與管理推進問題;第十九章則緊跟城市建設中新型建筑的發展現狀和方向趨勢,引進了綠色生態、節能環保建筑建設與管理介紹,開展了對城市高層(超高層)建筑、城市綜合體等新型、特大型建筑的建設、開發與管理分析,并對城市新型別墅建設開發進行了討論;第二十章討論了目前已逐步成為熱點的既有建筑改造問題。
《城市建設工程管理》新在案例。首先,補上以前沒有的案例,比如辦理建設手續必需的而讀者一般又因多種原因見不到的如“建設地塊規劃條件要點審批表”“兩證一書”“拆遷補償分戶表”等;還專門引進介紹工程竣工驗收完成后,政府協調移交后的有關單位管理責任分工落實案例;專門引入城建重點工程辦公室的工作流程實例。
其次,跟蹤城市建設的新情況、新特點、新問題,引入大量城市建設中出現的新案例。引入城市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工程項目案例,包括北京奧運會場館建設,杭州G20峰會場館改造建設,港珠澳大橋、蘇通大橋,中國國際貿易中心城市綜合體等案例;引入“一帶一路”所涉案例;引入涉及生態、環保、土地改良、地質環境災害治理、海洋等方面的案例等。
第三,對新型建筑如綠色生態建筑、節能環保建筑,以及綠色城市、智慧城市、海綿城市、城市綜合體都有示例涉及;傳統工程管理方面的涉及“三控兩管一協調”方案的案例也十分豐富。
新在內容。
這是一本關于城市建設工程管理全過程內容的教材。著重增加了以前《工程管理》教材中一般沒有但又是必需的內容,如工程規劃設計概念、程序等,土地房屋征收拆遷等內容;主要講述城市建設工程管理理論與實踐新發展的有關新內容,包括綠色建筑、建筑環保、建設資金市場運作等,以及節能、信息和全壽命工程、可持續發展工程、建筑科技與管理創新工程等問題;引入建設工程資本市場投資、融資運作,BT、PPP方式承攬工程任務,重大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的建設工程項目管理,城建重點工程項目管理與協調等問題。同時在以往工程管理比較關注建筑物工程的基礎上,本書在內容處理時,結合當前現實,特別是結合“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推進的現實與前景,結合當前城市建設熱點,加大了交通、環保、大型商服一體化設施等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工程項目的工程管理內容,加大了對構筑物工程建設內容的關注等。考察利用現代金融工具手段,在金融資本市場上進行工程項目投資的投資、融資運作等問題;綠色、生態、環保理念在城市建設工程管理中的影響評價和應用等;可持續發展理念、全壽命工程理念在城市建設工程管理中的引入和應用等。還有環保工程,綠色建筑,以及應用電子化、智能化、信息化等創新科技應用的工程項目管理內容。
從理論上看,工程管理是門相對比較成熟的學科,但豐富多彩、瞬息萬變、氣象萬千的社會建設與發展現實,不斷豐富和提升著工程管理尤其是城市建設工程管理實踐。“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長青”,我們無力用面前的這本新書、這本小書,概括和總結豐富多彩的現實,只愿在迎接即將到來的偉大而美好的建設春天時代里,做一朵小小迎春花……
本書的兩名合作編寫者聶琦波、申玲,共同對全書的結構框架、內容理念、案例分析、編寫協作進行了全面而有益的較為深入、豐富的討論,形成了一致意見,由聶琦波具體執筆第一~三章、第五、六章、第八、九章、第十一~十三章、第十五~十九章;申玲具體執筆第四章、第七章、第十四章、第二十章,并參與修改第三章部分內容;聶琦波、申玲共同執筆第十章。
衷心感謝王建平教授對本書編撰、出版的關心、支持和幫助,并十分感謝他的指導、協閱和鼓勵。深深感謝周振華同志的寶貴幫助,他對本書相關撰寫、出版工作的幫助、支持,尤其在第十章的撰寫工作上以及其他一些章節資料的幫助,都讓我們十分難忘。
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對案例中出現的多數單位名稱及人員姓名等作了隱去處理;某些數據進行了必要而合適的技術性調整。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通過閱讀網絡信息,得到許多教益和啟發,一般修改引用、調整引用了部分信息內容參編,但因下述多方面原因無法準確標明出處:一是同樣信息多處多時出現,無法判明源頭;二是名字地址不清,多數是網名或非正常用名,或不能確認系本人名情況等;三是本身不清楚或多義之處較多,作了較大改動或只引用個別話語或段落,也查不到標題和出處等。在此一并致謝!并懇請廣大讀者提出寶貴意見,我們將十分珍惜,十分感激,將從多種途徑予以整改提高。
編著者
201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