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城市建設工程投資決策
第一節 工程經濟分析基本原理
一、工程經濟分析要素
(一)工程經濟分析要素構成
工程經濟分析評價就是要對工程投資方案投入運營后預期的經濟效果做出評估,為投資決策提供依據。因此,工程經濟分析評價需要首先確定工程所處的特定環境下實施方案的投資、成本、營業收入、利潤和稅金等方面的基本數據,這些就構成了工程經濟分析的基本經濟要素。
1.投資
投資是投資主體以一定的資源投入某項計劃或工程,以獲取期望回報的活動。投資是人類的一種有目的的經濟行為。建設工程項目經濟評價中的投資又稱評估用總投資,由建設投資、建設期利息和流動資金投資三大部分構成。
(1)建設投資 建設投資亦稱固定投資,包括固定資產投資、無形資產投資、其他資產投資。
① 固定資產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包括固定資產購建費和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2000年已停止征收),最終形成固定資產。固定資產指使用期限較長(使用壽命超過一個會計年度),單位價值在規定標準以上,在生產過程中為多個生產周期服務,在使用過程中保持原來的物質形態的資產,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機器設備、運輸設備、工具器具等。
② 無形資產投資。指無形資產的獲取費用。無形資產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的非貨幣性資產,如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非專利技術、版權、商譽等。
③ 其他資產投資。其他資產(原稱遞延資產)是指除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以外的其他資產。
④ 預備費。包括基本預備費和漲價預備費。預備費主要用于投資過程中因不確定因素的出現而造成的投資額增加。
工程項目建成后,建設投資轉化為各類資產。在會計核算中,購建固定資產的實際支出(包括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耕地占用稅等)即為固定資產的原始價值,簡稱為固定資產原值。獲取無形資產的實際支出即為無形資產原值。在項目籌建期內,實際發生的各項費用,除應計入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價值者外,均應計入開辦費,視為其他資產。
(2)建設期利息 建設期利息是指籌措債務資金時在建設期內發生并按規定允許在投產后計入固定資產原值的利息,即資本化利息,包括銀行借款和其他債務資金的利息,以及其他融資費用。
(3)流動資金投資 流動資金是指運營期內長期占用并周轉使用的營運資金,不包含運營中需要的臨時性營運資金。當項目壽命期結束,流動資金成為企業在期末的一項可回收的現金流入。
2.成本
工程經濟分析中的成本有多種不同視角的概念。
(1)經營成本與總成本 經營成本是一種付現成本,是以現金流量實現為依據的成本耗費。而總成本則是從企業財務會計角度,核算生產產品的全部資源耗費。投資項目投產后產品的總成本和經營成本之間的關系如下:
經營成本=外購原材料、燃料和動力費+工資和福利費+修理費+其他費用
總成本=外購原材料、燃料和動力費+工資和福利費+折舊費+攤銷費+財務費用+修理費+其他費用
經營成本=總成本–折舊費–攤銷費–財務費用
需注意的是,產品的總成本中包含有固定資產的折舊費用、采掘采伐類企業維持簡單再生產的維簡費和無形資產的攤銷費,它們是對項目初期投資所形成資產的補償價值。而在工程經濟分析中,它們并不是現金支出,而只是在方案內部的一種現金轉移,所以為方便起見,利息支出并不列入經營成本中,當在分析中需要考慮利息時,則可在經營成本之外,作為現金流出單獨列出。
(2)固定成本與可變成本 按照各種成本費用與產品產量的關系,可將產品總成本構成要素劃分為固定成本與可變成本兩部分。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生產規模限度內不隨產品產量而變動的費用;可變成本是指產品成本中隨產量變動而變動的費用,亦稱為變動成本。長期借款利息應視為固定成本,短期借款利息如果用于購置流動資產,可能部分與產品產量有關,其利息可視為半固定半可變,通常為簡化計算,也可視為固定成本。
(3)平均成本與邊際成本 平均成本是指產品總成本與產品總產量之比,即單位產品成本。邊際成本是經濟學上的一個重要概念,用以判斷增減產量在經濟上是否合算。由于固定成本與產量增減無關,在作短期增減產量決策時,不必考慮固定成本因素,所以邊際成本實際上就是產品變動成本。
(4)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是指本方案實施之前已經發生或者按某種憑證而必需的費用。由于沉沒成本是在過去發生的,它并不因為采納或拒絕某個項目的決策而改變,因此對方案是否采納的決策不應造成影響。例如,已使用多年的設備,其沉沒成本是指設備的賬面凈值與其現時市場價值之差,它與是否選擇新設備進行設備更新的決策無關。沉沒成本不計入工程經濟分析的現金流中。
(5)機會成本 當一種有限的資源具有多種用途時,可能有許多投入這種資源獲得相應收益的機會,如果將這種資源置于某種特定用途,必然要放棄其他資源的投入機會,同時也放棄了相應的收益。機會成本就是指將一種具有多種用途的稀缺資源用于該方案放棄的其他用途中的最大收益。例如,一定量的資金用于城市建設項目投資,有甲、乙兩個項目,若選擇甲,就只能放棄乙的投資機會,則乙項目的可能收益即是甲項目的機會成本;一噸煤炭,用于發電可以產生一定的效益,但是就不得不放棄將這一噸煤炭用于取暖所獲得的收益;一臺施工機械用于某道路工程施工,就失去了出租或用于其他建設工程的現金收益。工程經濟分析中要計入機會成本。
(6)全壽命周期成本 全壽命周期成本是一種系統的經濟分析思想,又稱全壽命費用,是指技術方案在其壽命周期內發生的全部費用,包括以初期的方案研究開發、設計制造到使用期間運行和維護直至壽命結束時的全部成本支出。
3.營業收入
營業收入是企業生產經營階段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指銷售產品或者提供服務所獲得的收入。營業收入是反映建設工程項目真實收益的經濟要素,也是工程經濟分析中現金流入的一個重要項目。
4.稅金
稅金是建設工程項目投資活動和經營活動過程中向國家繳納的稅收,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參與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種方式,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的特點。工程經濟分析中涉及的稅金主要有以下幾種。
(1)銷售稅及其附加
① 增值稅。增值稅是以商品生產和流通中各環節的新增價值和商品附加值作為征稅對象的一種流轉稅。增值稅的基本稅率為17%。計算公式
增值稅=銷項稅–進項稅
銷項稅=運營銷售收入×稅率
進項稅=運營外購原材料、燃料和動力等支出×稅率
值得說明的是,我國于2012年啟動了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的轉型改革,并在上海等地的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進行試點。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出臺的《關于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6]36號)的規定,自2016年5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等全部營業稅納稅人納入試點范圍,由繳納營業稅改為繳納增值稅,規定交通運輸、郵政、基礎電信、建筑、不動產租賃服務,銷售不動產,轉讓土地使用權,稅率為11%。
② 銷售稅附加。銷售稅附加包括教育費附加和城鄉維護建設稅,它們以增值稅和營業稅為基數征收,在稅制分類中屬于特別行為稅。計算公式
銷售稅附加=增值稅(或營業稅)×相應稅率
(2)所得稅 所得稅以企業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為征稅對象,屬于收益稅。
所得稅=應稅所得額×所得稅稅率
應稅所得額=銷售收入–總成本–銷售稅及附加–彌補以前年度虧損
(3)其他稅 如房產稅、土地使用稅、車船使用稅和印花稅等,這些稅通常計入經營成本的其他費用中。
5.利潤
(1)利潤總額 利潤總額又稱為所得稅前利潤(簡稱“稅前利潤”)。
利潤總額=銷售收入–總成本–銷售稅金及附加
(2)稅后利潤(凈利潤)
稅后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
6.效益、費用與效果
在經濟分析中,項目的效益是指項目對國民經濟所作的貢獻,分為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項目的費用是指國民經濟為項目付出的代價,分為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
(1)直接效益和直接費用 直接效益是指項目(包括產品和服務)帶來的,并在項目范圍內計算的,體現為生產者和消費者受益的經濟效益,一般表現為項目為社會生產提供的物質產品、科技文化成果和各種各樣的服務所產生的效益。
直接費用是指項目使用社會資源并在項目范圍內計算的經濟費用,一般表現為投入項目的各種物料、人工、資金、技術以及自然資源帶來的社會資源的消耗。
(2)間接效益與間接費用 間接效益是指項目為國民經濟作了貢獻,但在直接效益中未得以反映的效益。間接費用是指國民經濟為項目付出了代價,但在項目的直接費用中未得以反映的費用。
在經濟分析中,應關注項目的外部性。習慣上將間接效益和間接費用統稱為外部效果。間接效益和間接費用就是由于項目的外部性所導致的項目對外部的影響,而項目本身并未因此實際獲得收入或支付費用。
(3)效果 效果是指引起的效應或效能,表示項目目標的實現程度,往往不能或難于貨幣量化。
(二)工程經濟分析要素之間的關系
1.投資、資產和成本的關系
投資(包括資金來源)和投資所形成的資產及項目投入運營后的產出產品的成本之間的關系,可用圖4-1概要表述。

圖4-1 投資、資產和成本關系圖
2.營業收入、總成本、稅金和利潤之間的關系
營業收入、總成本、稅金和利潤之間的關系可用圖4-2概要表述。

圖4-2 營業收入、總成本、稅金和利潤關系圖
二、工程經濟分析的基本原則與比較原理
(一)工程經濟分析的基本原則
工程經濟分析一般要遵循以下八項原則。
1.系統分析原則
將工程經濟分析對象看成一個系統,明確系統的功能目的,剖析系統的要素構成、各自的特征及其相互聯系,實現要素的有機結合,達到系統的整體優化。工程項目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系統,提高經濟效益、實現利潤最大化是系統的整體目標。在這個系統中還有許多子系統,如生產系統、財務系統、供銷系統等,企業要想提高經濟效益必須首先具備優良的生產、財務、供銷子系統,使之有機地結合,才能達到整體目標。
另外,任何工程項目都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都處于社會經濟大系統之中,與外部有著信息和能量的交換,并對社會、生態環境產生影響。工程經濟分析人員要堅持系統論的觀點,在提高項目經濟效益的同時必須兼顧社會效益。
2.資源最優配置原則
使有限的資源為社會創造出更多、更好的產品和勞務是經濟性分析評價的最終目的。因此,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如何生產就成為這一客觀矛盾的中心。解決好這些問題需要工程經濟分析人員對工程項目進行綜合分析、合理籌劃,以資源的最優配置為原則,選擇那些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的項目上馬。
3.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原則
定性分析是以主觀判斷為基礎,在占有一定資料、掌握相應政策的基礎上,根據決策人員的經驗、直覺、學識、邏輯推理能力等進行評價的方法;定量分析則是以客觀、具體的計算結果為依據,以得出的項目的各項經濟效益指標為尺度,通過對項目經濟數量關系的分析、推導和測算,對項目進行客觀評價。定量分析不僅使得分析評價更加科學化,還有利于在定量分析中發現研究對象的實質和規律。但在實際項目或方案評價中,由于有些問題的復雜性以及有些內容很難(或不能)量化,定性分析也十分必要。故項目經濟性評價應堅持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原則,以有利于發揮各自在分析上的優勢,互相補充。
4.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相結合原則
靜態與動態之分在于是否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對項目評價不考慮時間價值稱為靜態評價,它適用于對項目的粗略評價;考慮時間價值稱為動態評價,它適用于對項目進行詳細評價。比如,在確定投資機會和對項目進行初步選擇時一般只進行靜態評價。為了更科學、更全面地反映項目的經濟情況,必須對其進行詳細評價,所以對工程項目進行評價時應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相結合,并以動態評價為主。
5.統計分析與預測分析相結合原則
工程經濟分析是項目投資之前所進行的主要工作,大量經濟數據都來自預測。預測方法在工程經濟分析中是很重要的。評價結論的準確性很大程度上依賴預測。同時,工程經濟分析人員要學習和掌握不同的預測方法以便于實際工作中的應用。此外,工程經濟分析離不開統計分析。許多模型的建立、經驗數據(系數)的取得都離不開統計、回歸分析,因此,掌握適當的統計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
6.考慮未來情況的不確定性原則
對項目進行評價主要基于對項目未來效益的估計。然而,影響未來的因素是眾多的。決策者要充分考慮(估計到)項目未來的發展或變化情況,并做出相應的風險分析。
7.微觀經濟效益與宏觀經濟效益相統一原則
微觀經濟效益是個體的、局部的,是宏觀經濟效益的基礎。沒有微觀經濟效益的提高,宏觀經濟效益的提高也是難以實現的。所謂“小河有水大河滿,小河無水大河干”正是強調微觀經濟的作用。企業(項目)在追求其微觀經濟效益的同時決不能影響甚至損害宏觀經濟效益,比如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和對社會安定、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決不能以犧牲宏觀經濟效益為代價而達到發展微觀經濟效益的目的。要正確處理微觀經濟效益與宏觀經濟效益的關系,在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與生態的前提下,以盡量少的勞動消耗生產和提供更多、更好的符合人和社會需要的產品和服務。
8.短期經濟效益與長期經濟效益相統一原則
任何項目上馬都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以發展的眼光,從長遠的角度看問題,使項目具有長久的生命力,要正確處理短期經濟效益與長期經濟效益的關系。作為一個企業,要合理的安排人力、物力、財力資源,把握好項目的發展方向,加大技術和創新投資力度,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長期保持較好的經濟效益。凡是只圖眼前利益,無計劃地盲目生產,不注重設備的維修與保養以及設備的更新,不及時進行技術改造,其結果必然損壞其長遠經濟利益。
(二)工程經濟分析的比較原理
工程經濟分析的實質,就是對可實現某一預定目標的多種工程實施方案進行比較,從中選出最優方案。根據技術經濟分析的比較原理,對兩個以上的工程實施方案進行經濟效益比較時,必須遵循以下四個可比原則:滿足需要上的可比、消耗費用上的可比、價格指標上的可比和時間上的可比。
1.滿足需要可比性
任何技術方案都以其產量、質量和品種滿足特定的需要。滿足需要可比是指相比較的各個技術方案應該滿足同樣的社會實際需要。從技術經濟的觀點來看,一個方案要與另一個方案相比較,必須以滿足相同需要為條件,否則就無法相互比較和相互替代。具體要求如下。
(1)產量可比 產量可比是指各技術方案實際滿足社會需要的產品產量應該相等,即被比較方案的實際產出量(也稱凈產出量)可比。對比方案時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① 產量相等時,其投資和經營成本可直接比較。
② 產量不等且差別不顯著時,可用單位產品投資額和單位產品經營成本相比較。
③ 產量不等且差別顯著時,可重復建設一個方案,再用上述方法比較。
(2)質量可比 產品質量可比有兩個基本要求:一是各方案的產品質量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質量標準;二是當某一技術方案的產品質量有很大提高(如產品的使用壽命或可靠性等),對方案的比較有明顯影響時,為了做到滿足需要的可比,應作質量可比的修正計算,即將質量的差異換算成可比的產量。
進行質量修正的常用方法是:首先,按質量差異程度計算出使用效果系數;其次,使用效果系數調整其中一個方案的產量指標以及有關投資和成本指標;最后進行方案比較。
使用效果系數為
式中,EG為使用效果系數;G1、G2分別為方案1、方案2的產品使用效果。
(3)品種可比 相互比較的方案不僅在數量上、質量上要可比,在產品的品種上也要可比。對品種不同的技術方案也要先進行滿足需要的等同化處理。品種不同的等同化處理可采用的調整方法有:
① 可采用折算系數對不同的品種進行折算。
② 采用使用效果系數EG進行修正。
例如,石油和煤,從滿足電廠燃料需要的角度看,1t油相當于2t煤,即油與煤的使用效果系數EG=2/1=2。但是作為機動車燃料滿足城市鐵路運輸的需要時,內燃機車1t油的運輸量相當于蒸汽機車7t煤的運輸量,即EG=7。求出了EG,再對其中一個方案的投資額與經營費用進行調整,用調整后的指標來對用石油還是用煤兩種燃料方案進行比較。
2.滿足消耗費用可比性
消耗費用的可比原則是:在計算和比較費用指標時,不僅要計算和比較方案本身的各種費用,還應考慮相關費用,并且應采用統一的計算原則和方法來計算各種費用。相關費用是指實現本方案而引起生產上相關的環節(或部門)所增加(或節約)的費用。采用統一的原則是指在計算技術方案的消耗費用時,各方案的費用構成項目的計算范圍必須一致。
3.滿足價格可比性
價格可比的原則是:在對技術方案進行經濟計算時,必須采用合理的、一致的價格。“合理的價格”是指價格必須正確反映產品價值,各種產品之間的比價合理。“一致的價格”是指價格種類的一致。在對不同技術方案進行比較和評價時,必須采用相應時期的價格。具體處理時要考慮工程經濟分析的性質和范圍。從性質上說,工程經濟分析的財務分析用現行價格(市場價格);國民經濟分析用影子價格。從范圍上說,微觀工程經濟分析用現行價格;宏觀工程經濟分析用影子價格。
4.滿足時間因素可比性
時間因素的可比原則主要考慮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經濟壽命不同的技術方案進行比較時,應采用相同的計算期作為基礎;二是技術方案在不同時期內發生的效益與費用,不能直接相加,必須考慮時間因素。
(1)對經濟壽命不同的技術方案進行比較時,必須采用相同的計算期作為比較的基礎。關于采用相同計算期的問題,有下述三種情況。
① 當相比較的各技術方案的經濟壽命周期有倍數關系時,應采用它們的最小公倍數作為各技術方案的共同計算期。
② 當相比較的各技術方案的經濟壽命周期沒有倍數關系時,一般可采用20年作為統一的計算期。
③ 如果相互比較的各技術方案由于投入期、服務期和退役期不一致,而使它們的壽命周期有所不同,應采用約定的計算期作為共同基礎,進行相應的計算比較。
(2)技術方案在不同時期內發生的效益和費用,不能直接簡單地相加,必須考慮時間因素。
三、工程經濟分析的基本程序
1.確定目標
工程經濟分析的第一步就是通過調查研究尋找經濟環境中顯在和潛在的需求,確立工作目標。只有通過市場調查,明確了市場需求目標,才能談得上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
2.尋找關鍵要素
關鍵要素就是實現目標的制約因素,確定關鍵要素是工程經濟分析的重要一環。只有找出了主要矛盾,確定了系統的各種關鍵要素,才能集中力量,采取最有效的措施,為目標的實現掃清道路。尋找關鍵要素,實際上是一個系統分析的過程,需要樹立系統思想方法,綜合地運用各相關學科的知識和技能。
例如,1933年以前的田納西河不僅不能給兩岸人民造福,而且經常泛濫成災。1933年成立了管委會對田納西河進行開發。如果僅建設治洪系統,那么被洪水沖下山的泥沙很快會堵塞系統;如果兩岸人民收入低到連電都用不起,那么水力發電的效果就無法體現;如果生產不發展,沒有貨物可運,航運就無法發揮效益。因此,管委會決定運用系統工程的分析方法,對整個流域進行治理。他們經過論證確定了整個開發系統的6個關鍵要素:控制水患;改善通航條件;發展水電;通過綠化進行水土保持;改變沿岸的耕作方式;不斷提高兩岸人民生產和生活水平。
3.窮舉方案
關鍵要素找到后,緊接著要做的工作就是制訂各種備選方案。工程經濟分析過程本身就是要盡可能多地提出潛在方案,包括什么都不做的方案,也就是維持現狀的方案。實際工作中往往有這樣的情況,雖然在分析時考慮了若干方案,然而,由于恰恰沒有考慮更為合理的某個方案,導致了不明智的決策結果。很明顯,一個較差的方案與一個更差的方案相比時自然會變得有吸引力。窮舉方案需要多專業交叉配合。分析人員也不應輕率地淘汰方案,有時經仔細地定量研究后會發現,開始已憑感覺拒絕的方案其實就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案。
4.評價方案
從工程技術的角度提出的方案往往都是技術上可行的,但效果一定時,只有費用最低的方案才能成為最佳方案,這就需要對備選方案進行經濟效果評價。評價方案,首先必須將參與分析的各種因素定量化,一般將方案的投入和產出轉化為用貨幣表示的收益和費用,即確定各種對比方案的現金流量,并估計現金流量發生的時點,然后運用數學的手段進行綜合運算、分析對比,從中選出最優的方案。
5.方案決策
決策即是從若干行動方案中選擇令人滿意的實施方案,它對工程項目建設的效果有決定性的影響。工程技術人員、經濟分析人員和決策人員應特別注重信息交流和溝通,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分歧,確保各方人員充分了解各方案的工程經濟特點和各方面的效果,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四、財務分析與經濟分析
(一)財務分析
1.財務分析的內容
財務分析(又稱為財務評價)是在國家現行的會計規定、稅收法規和價格體系下,從項目的財務角度,通過對項目的直接效益和直接費用進行預測,編制財務報表,計算評價指標,考察和分析項目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和生存能力,據以判斷項目的財務可行性,明確項目對財務主體及投資者的價值貢獻,為項目決策提供依據。財務分析既是經濟評價的重要核心內容,又為經濟分析提供了調整計算的基礎。
判斷財務可行性的能力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盈利能力分析 主要考察項目投資的盈利水平,它直接關系到項目投產后能否生存和發展,是評價項目在財務上可行性程度的基本標志。盈利能力的大小是企業進行投資活動的原動力,也是企業進行投資決策時考慮的首要因素,應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分析。
① 項目整個壽命周期內的盈利水平,即主要通過計算財務凈現值、財務內部收益率以及投資回收期等動態和靜態指標,考察項目在整個計算期內的盈利能力及投資回收能力,判別項目投資的可行性。
② 項目達到設計生產能力的正常生產年份可能獲得的盈利水平,即主要通過計算總投資收益率、資本金凈利潤率等靜態指標,考察項目在正常生產年份年度投資的盈利能力,以及判別項目是否達到行業的平均水平。
(2)償債能力分析 主要是考察項目的財務狀況和按期償還債務的能力,它直接關系到企業面臨的財務風險和企業的財務信用程度。對需要籌借債務資金的項目,償債能力的大小是企業進行籌資決策的重要依據,應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分析。
① 通過計算利息備付率和償債備付率等比率指標,考察項目是否能按計劃償還所籌措的債務資金,判斷其償債能力。
② 通過計算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等比率指標,考察項目財務狀況和資金結構合理性,分析短期債務償還能力,判斷項目的財務風險。
(3)財務生存能力分析 主要是考察項目在整個計算期內的資金充足程度,分析財務可持續性,判斷在財務上的生存能力。對于非經營性項目,財務生存能力分析還兼有尋求政府補助維持項目持續運營的作用。應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分析。
① 根據財務計劃現金流量表考察項目在計算期內各年的投資、融資和經營活動,通過計算凈現金流量和累計盈余資金,分析項目是否有足夠的凈現金流量維持正常運營。
② 根據累計盈余資金出現負值的年份,分析能否通過適當的調整以滿足財務上可持續的必要條件。
2.財務分析的基本步驟及部分關系圖
按照財務分析與投資估算、融資方案的關系,財務分析應該分為兩個有關聯的階段進行。財務分析大致可分為三個基本步驟,見圖4-3。
第一步,進行財務分析基礎數據與參數的確定、估算與分析,編制財務評價的輔助報表。通過對主要投入物和產出物的市場價格、稅率、利率、計算期、生產負荷、營業收入、成本費用及基準收益率等基礎數據和參數的選取與確定,完成財務評價輔助報表的編制工作。
第二步,編制財務分析的基本報表。將上述輔助報表中的基礎數據進行匯總,編制出現金流量表、利潤與利潤分配表、財務計劃現金流量表、資產負債表等主要財務基本報表。為了保證輔助報表與基本報表間數據的一致性和聯動性,可使用專門的制表工具(Excel),完成表格間的數據鏈接。
第三步,計算財務分析的指標,進行財務分析,判別項目的財務可行性。利用各基本報表,可直接計算出一系列財務評價的指標,包括進行項目能力分析的各項靜態和動態指標。將這些指標值與國家有關部門規定的基準值進行對比,就可得出項目在財務上是否可行的評價結論。為了減少項目在未來實施過程中不確定性因素對經濟評價指標的影響,保證項目效益的兌現,在財務分析中,還要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包括盈虧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圖4-3 財務分析基本步驟及部分關系圖
(二)經濟分析
1.經濟分析的含義及作用
經濟分析(又稱為國民經濟評價)是對投資項目從宏觀角度進行決策分析與評價,判定其經濟合理性的一項重要工作。它是按照資源合理配置的原則,采用影子價格、影子匯率和社會折現率等經濟分析參數,從國家整體角度考察和確定項目的效益和費用,分析計算項目對國民經濟帶來的凈貢獻,以評價項目經濟上的合理性。
經濟分析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① 正確反映項目對社會福利的凈貢獻,評價項目的經濟合理性。由于企業利益與國家和社會利益不總是完全一致,因此基于企業(項目)利益的財務分析至少在幾個方面難以全面正確地反映項目的經濟合理性:國家給予項目的補貼;企業向國家繳納的稅金;某些貨物市場價格的扭曲;項目的外部效果(間接效益和間接費用)等。因而,需要按照資源合理配置的原則,從國家(社會)的角度判斷項目對社會福利的凈貢獻。
② 為政府合理配置資源提供依據。在現行經濟體制下,需要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發揮調節作用,經濟分析的結果將有助于政府做出資源配置決策。即對那些本身財務效益好,但經濟效益差的項目實行限制;而對那些本身財務效益差,但經濟效益好的項目予以鼓勵。
③ 政府審批或核準項目的重要依據。在我國新的投資體制下,國家對項目的審批和核準重點放在項目的外部性、公共性方面。而經濟分析強調對項目的外部效果進行分析,因此可以作為政府審批核準項目的重要依據。
④ 為市場化運作的基礎設施等項目提供財務方案的制定依據。對部分或完全市場化運作的基礎設施,例如橋梁、公路、隧道等項目,可通過經濟分析來論證項目的經濟價值,為制定財務方案提供依據。
⑤ 有助于實現企業利益、地區利益和全社會利益有機地結合和平衡。國家實行審批和核準的項目,應當特別強調要從社會經濟的角度評價和考察,支持和發展對社會經濟貢獻大的產業項目。正確運用經濟分析方法,在項目決策中可以有效地察覺盲目建設、重復建設項目,有效地將企業利益、地區利益和全社會利益有機地結合。
2.經濟分析的基本方法
① 經濟分析采用費用效益分析或費用效果分析方法,即效益(效果)與費用比較的理論方法,尋求以最小的投入(費用)獲取最大的產出(效益或效果)。
② 經濟分析采取“有無對比”方法識別項目的效益和費用。
③ 經濟分析采取影子價格估算各項效益和費用。
④ 經濟分析遵循效益和費用的計算范圍對應一致的基本原則。
⑤ 經濟費用效益分析采用費用效益流量分析方法,采用內部收益率、凈現值等經濟性指標進行定量的經濟效益分析。經濟費用效果分析對費用和效果采用不同的度量方法,計算效果費用比或費用效果比指標。
3.經濟分析的適用范圍
并非所有項目都要做經濟分析。例如依賴市場自行調節的行業項目,政府不必參與具體的項目決策,而由投資者通過財務分析自行決策,因此這類項目不必進行經濟分析。而某些項目由于市場配置資源的失靈或者需要由政府進行干預,這類行業的建設項目必須進行經濟分析。
需要進行經濟分析的項目主要有:具有自然壟斷特征的項目;產出具有公共產品特性的項目;外部效果顯著的項目(如對環境和公共利益影響重大的項目);國家控制的戰略性資源開發和關系國家經濟安全的項目;受過度行政干預的項目;國家及地方政府參與投資的項目(如交通運輸、農林水利、基礎產業建設項目)等。
4.經濟分析與財務分析的異同與聯系
(1)經濟分析與財務分析的區別
① 兩種評價的角度和基本出發點不同。財務分析是站在項目的層次上,從項目的財務主體、投資者、未來的債權人角度,分析項目的財務效益和財務可持續性,分析投資各方的實際收益或損失,分析投資或貸款的風險及收益;經濟分析則是站在國家的層次上,從全社會的角度分析評價比較項目對社會經濟的效益和費用。
② 由于分析的角度不同,項目效益和費用的含義和范圍劃分也不同。財務分析只根據項目直接發生的財務收支,計算項目的直接效益和費用;經濟分析則從全社會的角度考察項目的效益和費用,不僅要考慮直接的效益和費用,還要考慮間接的效益和費用。從全社會的角度考慮,項目的有些收入和支出不能作為費用或效益,如企業向政府繳納的大部分稅金和政府給予企業的補貼、國內銀行貸款利息。
③ 財務分析與經濟分析使用的價格體系不同。財務分析使用預測的財務收支價格,經濟分析則使用影子價格。
④ 財務分析要進行盈利能力分析、償債能力分析、財務生存能力分析;而經濟分析只有盈利性,即經濟效益分析。
(2)經濟分析與財務分析的相同之處
① 兩者都使用效益與費用比較的理論方法。
② 兩者都遵循效益和費用識別的“有無對比”原則。
③ 兩者都根據資金時間價值原理,進行動態分析,計算內部收益率和凈現值等指標。
(3)經濟分析與財務分析的聯系 在很多情況下,經濟分析是在財務分析基礎上進行,利用財務分析中已經使用的數據資料,以財務分析為基礎進行必要的調整計算,得到經濟分析的結論。經濟分析也可以獨立進行,即在項目的財務分析之前就進行經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