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實用臨床中藥學(第三版)
- 祁公任 陳濤主編
- 26810字
- 2020-08-28 11:48:22
第一章 解表藥
第一節 辛溫解表藥
麻黃
【基源】 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黃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賊麻黃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質莖。
【成分研究】
1.生物堿類 麻黃中主要含有生物堿,成分隨種而異[1]。
2.揮發油類 主要有2,3,5,6-四甲基吡嗪、L-α-萜品烯醇、β-萜品烯醇、萜品烯醇-4、月桂烯、二氫葛縷醇等。
3.有機酸類 主要為對羥基苯甲酸、香草酸、肉桂酸、對香豆素、原兒茶酸等。
4.其他 含麻黃多糖A、麻黃多糖B、麻黃多糖C、麻黃多糖D、麻黃多糖E,兒茶酚鞣質,無機元素硒(Se)及鉬(Mo)等。
【藥理研究】
1.發汗 給大鼠口服麻黃揮發油的水溶性提取物,在75~300mg/kg范圍內,呈現劑量依賴性發汗作用。
2.解熱 牛乳引起人工發熱的家兔,麻黃揮發油乳劑對其有解熱作用。
3.對中樞神經系統作用 麻黃堿的中樞興奮作用遠較腎上腺素強,治療劑量即可興奮大腦皮質,引起精神興奮、失眠等;亦可興奮中腦、延腦呼吸中樞和血管運動中樞。
4.對心血管系統作用 麻黃堿能使心肌收縮力增強,心輸出量增加,皮膚黏膜血管和內臟血管收縮,冠狀動脈、腦血管和骨骼肌血管擴張,總外周阻力增加,血壓升高緩慢而持久,收縮壓比舒張壓升高明顯,脈壓加大,反復應用或應用大劑量則對心臟有抑制作用。
5.平喘 麻黃堿、偽麻黃堿、甲基麻黃堿均能舒張支氣管平滑肌。
6.抑制腹瀉 其機制可能有3種:①抑制芳香氨基酸脫氨基酶催化的5-羥色氨酸(5-HTP)轉化為5-羥色胺(5-HT);②阻斷5-HT與腸道受體結合;③抑制胃腸道蠕動。
7.利尿 D-偽麻黃堿有顯著的利尿作用,其機制可能是阻礙腎小管鈉離子重吸收及擴張腎血管使腎血流增加。
8.胰島素樣作用 麻黃可促進由葡萄糖轉化的脂肪合成,尚可抑制由去甲腎上腺素(NE)促進的脂肪分解作用。
9.免疫調節 麻黃能減輕二硝基氯苯所致的小鼠耳郭腫脹,調整二硝基氯苯所致的血液中CD4/CD8失調。其機制一方面是使胸腺萎縮,導致T淋巴細胞的形成減少,另一方面可能與調整輔助性T淋巴細胞和抑制性T淋巴細胞的比例有關[2]。
10.清除氧自由基 從麻黃中提取的水溶性麻黃多糖對鄰苯三酚的氧化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炮制研究】 麻黃生品中揮發油含量為0.1150%,蜜炙麻黃中含量為0.0555%,炒麻黃中含量為0.0655%。在蜜炙品中,具有平喘作用的L-α-萜品烯醇、2,3,5,6-四甲基吡嗪、石竹烯及具有鎮咳祛痰、抗菌、抗病毒作用的檸檬烯、芳樟醇等含量增高[3~5]。從而進一步證明了麻黃經蜜炙后發汗作用降低、平喘作用增強的傳統經驗。
麻黃絨的制取,不管采用哪種方法,均不同程度地損失部分有效成分,主要損失其髓部的麻黃堿和偽麻黃堿,而皮部的揮發油成分并未受到過多損失。故麻黃絨較麻黃作用緩和,主要由于總生物堿含量較低之故。
古代本草記載麻黃去節使用。在理論上這是有一定根據的,但在實際操作中難以執行。麻黃含多種麻黃型生物堿,主要在莖的節間,尤其在髓部。節中所含生物堿類型與節間相同,但含量較少,約為節間的1/3,但節中的偽麻黃堿含量較節間高。藥理實驗結果表明,節和節間兩者的藥理作用相同,但節比節間作用弱[6]。麻黃各部分的毒性研究表明,節的毒性最大,說明毒性大小并非與總生物堿含量的多寡成正比[7]。
【性味歸經】 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
【功效主治】 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用于風寒感冒,咳嗽氣喘,風水水腫。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1)變應性鼻炎 加味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5g,制附子10g,細辛3g,黃芪30g,熟地黃10g,防風6g,白術15g,墨旱蓮、蒼耳子、地龍、鹿角霜各10g,全蝎3g,烏梅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8]。
(2)老年皮膚干燥癥 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12g、白芍12g、杏仁10g、甘草6g、炙麻黃6g、生姜3片、大棗5枚,每日1劑,10天為一個療程[9]。
(3)惡性胸腔積液 麻黃、白芥子、熟地黃、生黃芪各30g,干姜3g,附子12g,鹿角膠10g(烊化)、桂枝5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10]。
(4)緩慢性心律失常 加味麻黃附子細辛湯:炙麻黃7g,制附子9g,細辛3g,人參15g,黃芪20g,麥冬10g,五味子10g,桂枝10g,丹參15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11]。
(5)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 射干10g、炙麻黃10g、細辛3g、半夏10g、紫菀15g、款冬花15g、五味子5g、生姜10g、大棗6枚、地龍10g、蟬蛻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12]。
(6)小兒遺尿癥 麻黃,5~7歲3g,8~15歲5g,15歲以上10g。水煎1次,去上沫,每晚睡前頓服。連服1個月[13]。
2.配伍應用
(1)用于發汗解表
麻黃配桂枝:發汗散寒。用于風寒表實證。癥見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脈浮緊等。如麻黃湯(《傷寒論》)。
麻黃配薏苡仁:解表祛濕。用于風濕在表證。癥見一身盡痛、發熱日晡加劇等。如麻杏薏甘湯(《金匱要略》)。
麻黃配葛根:升散發汗,解表祛邪。用于風寒客于肌表,衛氣被外邪郁閉所致的發熱、無汗、項背強直不適等。如葛根湯(《傷寒論》)。
麻黃配羌活、獨活:祛風解表、除濕止痛。用于外感風寒表實證之身痛無汗及風濕痹痛。
(2)用于宣肺平喘
麻黃配杏仁:宣肺解表,止咳平喘。用于感冒風邪。癥見鼻塞聲重,語音不出,咳嗽胸悶等。如三拗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麻黃配生石膏:清肺平喘。用于表邪未解,肺熱咳喘。癥見發熱、喘急、苔黃、脈數等。如麻杏石甘湯(《傷寒論》)。
麻黃配細辛:溫肺,化痰止咳。用于寒痰停飲。癥見咳嗽氣喘,痰多清稀。如小青龍湯(《傷寒論》)。
麻黃配射干:宣肺降氣,消痰平喘。用于風寒束表、肺失宣降、痰飲上逆之喘咳氣急等癥。如射干麻黃湯(《傷寒論》)。
(3)用于利水消腫
麻黃配赤芍:利水消腫,涼血活血。用于血熱夾瘀之小便不利、水腫、尿血,血熱所致的衄血、吐血等(《施今墨對藥》)。
麻黃配白術:發汗解表,散寒祛濕。用于風寒襲表,肺失宣降,水道不通所致的頭面眼瞼水腫之風水證。如越婢加術湯(《金匱要略》)。
麻黃配浮萍:發表宣肺,利水消腫。用于水腫,小便不利兼風熱表證。
麻黃配車前子:利水消腫,平喘止咳。用于外邪襲肺,肺氣郁閉,水道不通所致的發熱惡風,頭面四肢水腫兼有胸悶氣喘、咳嗽痰多者。
3.鑒別應用
(1)生麻黃、蜜炙麻黃、麻黃絨 生麻黃發散力強,多用于風寒表實證及風水水腫。蜜炙麻黃發散力弱,兼有潤肺作用,多用于咳喘證。麻黃絨其發散之力緩于生麻黃,適用于體虛及老弱患者而外感風寒者。
(2)麻黃、麻黃根 麻黃的藥用部位為地上部分的草質莖,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作用。麻黃根的藥用部位為根及根莖,其性收澀,具有斂汗固表之功,常用于自汗、盜汗癥。
(3)麻黃、桂枝 兩者均能解表散寒發汗,用于風寒表證。麻黃發汗解表力強,適用于風寒表實證;桂枝發汗力不及麻黃,外感風寒表實、表虛證皆可用。麻黃且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可用于多種原因引起的咳喘及風水、小便不利。桂枝具有溫陽化飲、溫通經脈的功效,可以治痰飲水濕及寒凝所致的月經不調、風濕痹痛、中焦虛寒等證。
(4)麻黃、香薷 兩者均有發汗解表作用。但香薷兼有和中化濕祛暑功能,習稱“夏月麻黃”,多用于夏季外感風寒,陽氣被遏之頭痛、形寒、發熱無汗及腹痛吐瀉。此外,香薷也可治腳氣腫痛。麻黃發汗力強,善治風寒表實無汗,又能宣肺平喘,可用于治療肺氣壅遏之咳喘。
(5)麻黃、浮萍 麻黃性溫,適用于風寒表證,且能宣肺平喘,用于肺氣壅塞的咳嗽氣喘證。浮萍性寒,適用于風熱表證,且能透疹止癢而治麻疹不透、風疹瘙癢等。
【用量用法】 水煎服,2~9g。發汗解表宜生用,體虛及老弱者宜用麻黃絨;止咳平喘多炙用。
【制劑與成藥】
1.麻黃止咳丸 麻黃、甘草、桔梗,按1∶1∶2比例煉蜜為丸。用于支氣管哮喘。口服,每次3~9g。孕婦及高血壓患者忌服,體弱多汗者慎服。
2.氣喘沖劑 麻黃、生姜、五味子、炙甘草,按8∶8∶1∶0.3比例制成。用于肺寒咳嗽,氣喘。5g/次,2次/天,早、晚開水沖服。心源性氣喘、高血壓患者忌服。
3.止喘靈注射液 麻黃、洋金花等。用于寒痰伏肺之各型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肌注,每次2ml,2~3次/天;7歲以下兒童酌減,3歲以下兒童慎用。1~2周為一個療程。
【不良反應】 麻黃常規治療劑量水煎服,一般無不良反應。但麻黃堿的毒性較大,口服麻黃堿治療量的5~10倍時即可中毒,一般在服藥后30min至2h可出現癥狀,主要表現為交感神經及中樞神經系統興奮。中毒早期可見煩躁不安、焦慮譫妄、失眠、心悸氣短、頭暈震顫、惡心嘔吐、血壓升高、大量出汗、鼻黏膜干燥、排尿困難、尿潴留、心前區痛、瞳孔散大等。重度中毒者,可見休克、昏迷、呼吸困難、驚厥、心律失常,甚至呼吸衰竭、心室纖顫等。
【中毒急救】 氯丙嗪有抗麻黃堿中毒之效,急救可采用肌注或加入葡萄糖溶液靜滴,常用量為25~50mg。忌用氨茶堿及中樞興奮劑。
【使用注意】 表虛自汗、陰虛盜汗、肺虛喘咳、失眠、高血壓、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心臟病患者忌服。哺乳期婦女、前列腺增生患者慎服。
參考文獻
[1] 王曉光等.常用中藥藥理研究與臨床新用.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
[2] 孔增科等.常用中藥藥理研究與臨床應用.赤峰: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3] 曾詮等.中國中藥雜志,1992,(2):83.
[4] 孫靜蕓.中草藥,1983,14(8):9.
[5] 孫靜蕓等.中國中藥雜志,1995,20(6):331.
[6] 顧關云.中成藥研究,1985,10:20.
[7] 杜建等.臺灣中醫藥概覽.北京:中國醫藥出版社,1990.
[8] 林丹娜.中醫藥學刊,2006,24(11):2133.
[9] 景文川.山東中醫雜志,1999,12:567.
[10] 劉淑英.湖北中醫雜志,2006,28(10):25.
[11] 張福平.河北中醫,2007,29(9):811.
[12] 李虹樂.中國中醫藥科技,2008,15(2):92.
[13] 宋立人等.臨床驗方手冊.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桂枝
【基源】 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
【成分研究】 桂枝中含有酚類、有機酸、鞣質、多糖、苷類、甾體、內酯、香豆精、揮發油等成分[1]。
【藥理研究】
1.抗病原微生物 桂枝醇提物在體外能抑制大腸桿菌、枯草芽孢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效濃度為25mg/ml或以下;對白色葡萄球菌、志賀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甲桿菌、肺炎鏈球菌、產氣桿菌、變形桿菌、炭疽桿菌、腸炎沙門菌、霍亂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
2.解熱降溫 桂枝湯對小鼠正常體溫和傷寒疫苗、副傷寒疫苗所致小鼠及兔發熱均有降溫解熱作用。
3.鎮痛鎮靜 桂枝水提物、桂皮醇和桂皮醛對小鼠的醋酸扭體反應有抑制作用;桂皮醛鎮靜作用明顯,可使小鼠自主活動減少,被動活動失調,有拮抗中樞興奮、延長巴比妥麻醉時間的作用。
4.抗炎 桂枝湯對角叉菜膠所致的足腫脹有很強的抑制作用,可影響前列腺素合成,桂枝揮發油部分從呼吸道排出有消除炎癥的作用[2]。
【性味歸經】 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
【功效主治】 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用于風寒感冒,寒凝血滯諸痛證,痰飲、蓄水證,心悸。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1)原發性低血壓 桂枝、炙甘草為基本方,氣虛者加黃芪,血虛者加當歸,陰虛者加五味子、麥冬[3]。
(2)頸椎病 以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棗、葛根為基本方,按神經根型、交感型、椎動脈型、脊髓型加減,并配合牽引[4]。
(3)糖尿病性疼痛 桂枝6g、白芍10g、干姜6g、蒼術6g、甘草5g、大棗4枚。每日1劑,水煎服[5]。
(4)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桂枝15g、白芍15g、葛根25g、當歸15g、全蝎(沖服)5g、生姜5g、大棗3枚、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連服30天[6]。
(5)活動期類風濕關節炎 桂枝10g、白芍20g、赤芍30g、知母20g、防風10g、黃柏15g、薏苡仁30g、蒼術15g、懷牛膝30g、忍冬藤30g、穿山龍50g、地龍20g、土茯苓30g、甘草15g。每日1劑,分2次服[7]。
2.配伍應用
(1)用于發汗解肌
桂枝配白芍:調和營衛,解肌發表。用于風寒表虛之證。癥見發熱、惡風、汗出、脈浮緩等。如桂枝湯(《傷寒論》)。
桂枝配柴胡:解表退熱,透泄少陽。用于風寒表證未解,半里邪熱已見之太陽、少陽合病者。如柴胡桂枝干姜湯(《傷寒論》)。
桂枝配青蒿:透達調衛,解肌退熱。用于無汗之久熱不退等癥。
(2)用于溫經通脈
桂枝配枳實、薤白:溫經通陽,理氣止痛。用于胸陽不振,心脈瘀阻,胸痹心痛。如枳實薤白桂枝湯(《金匱要略》)。
桂枝配牛膝:溫中散寒,活血止痛。用于肢節疼痛、血寒閉經諸證。
桂枝配當歸、吳茱萸: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用于血寒瘀阻之經閉腹痛、脈沉緊等。如溫經湯(《婦人良方》)。
桂枝配附子:溫經通脈,散寒祛濕。用于風寒濕痹之肩臂疼痛等。如桂枝附子湯(《金匱要略》)。
桂枝配川芎:祛風寒,溫經脈,利關節,止痹痛。用于風寒濕痹、胸痹屬胸陽閉阻、脈絡不通者;痛經、閉經屬寒凝經脈者。
桂枝配姜黃:溫經散寒,活血,通脈止痛。用于風濕痹證,氣滯血瘀之痛經、閉經、產后腹痛,跌打損傷之瘀阻腫痛。
(3)用于助陽化氣
桂枝配茯苓:溫陽化飲,健脾利濕。用于脾陽不運,痰飲眩悸,舌苔白滑,脈弦滑等。如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
桂枝配防己:祛風除濕,通陽利水。用于著痹、水腫、腳氣。
桂枝配甘草、人參:溫陽,補心,安神。用于心氣不足之心動悸,脈結代。如炙甘草湯(《傷寒論》)。
【用量用法】 水煎服,3~9g;大劑量可用至15~30g。或入丸、散。
【制劑與成藥】 桂枝茯苓膠囊:由桂枝、茯苓、牡丹皮、芍藥、桃仁組成,0.31g/粒。活血化瘀,消癥。用于婦人瘀血阻絡所致癥塊、閉經、痛經、產后惡露不盡;子宮肌瘤、慢性盆腔炎包塊、卵巢囊腫等。口服,每次3粒,3次/天。
【使用注意】 溫熱病及陽盛陰虛之證,血熱妄行所致的血證均忌服。孕婦慎用。
參考文獻
[1] 王曉光等.常用中藥藥理研究與臨床新用.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
[2] 孔增科等.常用中藥藥理研究與臨床應用.赤峰: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3] 高天德.實用中醫藥雜志,2001,17(6):20.
[4] 曹俊壽等.福建中醫藥,2001,32(1):13.
[5] 董慧詠等.河北中醫,2008,30(5):499-500.
[6] 王武軍.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8,15(2):77-78.
[7] 劉茂祥.山東中醫雜志,2008,27(6):374-375.
紫蘇
【異名】 蘇葉。
【基源】 為唇形科植物紫蘇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的全草。
【成分研究】
1.揮發油類 紫蘇莖、葉中含有0.3%~0.7%的揮發油,主要為萜類化合物,且絕大多數為單萜,如紫蘇醛、紫蘇醇、左旋檸檬烯、紫蘇酮、丁香油酚等。還有少數為倍半萜,如β-丁香烯、α-葎草烯等[1]。
2.黃酮及其苷類 從成熟的紫蘇葉、種子中分離出16種黃酮類化合物,包括5種花色素苷、2種黃酮及9種黃酮苷。
3.脂肪酸類 紫蘇籽有與油菜籽相當的含油量,且多數為高度不飽和甘油酯,此外還具有特異活性的ω-3系脂肪酸,其中α-亞麻酸是一種功能性油脂。
4.蛋白質類 紫蘇籽中含蛋白質20.96%,其氨基酸組成為蘇氨酸、纈氨酸、蛋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丙氨酸和賴氨酸[2]。
5.其他 如類胡蘿卜素、色素等。
【藥理研究】
1.解熱 紫蘇葉95%乙醇浸液既可刺激汗腺分泌、擴張皮膚血管,又具揮發性,帶走機體大量熱量,從而發揮解熱降溫作用。
2.抗病原微生物 紫蘇葉水煎劑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揮發油對自然污染真菌(如酵母)的抑制力明顯優于尼泊金乙酯和苯甲酸;紫蘇醛、蒎烯、苧烯等具有抗綠膿桿菌活性;紫蘇醛和檸檬醛為抗真菌的主要活性成分,兩者亦有協同作用,特別對皮膚絲狀真菌生長有協同抑制作用[3]。
3.抗炎 紫蘇葉揮發油能抑制由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激活的內皮細胞表面細胞間黏附因子(ICAM-1)的表達,阻止血管內皮細胞與白細胞的黏附,抑制白細胞向血管外移行,發揮抗炎作用[4]。
4.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紫蘇醛與豆甾醇協同具有鎮靜、鎮痛作用。紫蘇水提物和紫蘇醛對貓的喉部反射有明顯抑制作用,對離體蝸牛神經元和青蛙坐骨神經纖維的可興奮細胞膜有抑制作用。
5.抗腫瘤 紫蘇中富含β-胡蘿卜素,能激活免疫系統功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抑制癌癥[2]。
6.其他 如抗自由基、抗脂質過氧化和降血脂作用[3]。
【性味歸經】 辛,溫。歸肺、脾經。
【功效主治】 解表散寒,行氣寬中。用于風寒感冒,咳嗽痰多;脾胃氣滯,胸悶嘔吐;胎氣不和,妊娠惡阻;魚蟹中毒,腹痛吐瀉。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1)慢性原發性腎小球疾病 紫蘇葉、蟬蛻、桔梗、薄荷各15g,金銀花、白茅根各20g,僵蠶、地膚子、牛蒡子、玄參、麥冬各10g,甘草6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5]。
(2)慢性胃炎 紫蘇、草豆蔻、黨參各15g,吳茱萸6g,黃連、半夏、川楝子、枳實、桔梗、甘草各10g,白芍3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6]。
(3)膽汁反流性胃炎 香附、法半夏各10g,紫蘇、陳皮各6g,甘草5g,黨參15g,黃連3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7]。
(4)蕁麻疹 取新鮮紫蘇和新鮮樟樹葉各500g,洗凈加水5L,燒開后用小火煎15min,將煎液倒入小桶中,先用蒸汽熏浴全身,待水溫降至40℃時,再用煎劑擦洗全身10min,每日1次,連用7天[8]。
2.配伍應用
(1)用于發汗解表
紫蘇配廣藿香:疏解表邪,化濕理氣,和胃止嘔。用于外感風寒濕邪而夾有里濕;內傷暑濕之嘔吐,及脾胃氣滯、濕濁內停。如藿香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紫蘇配前胡、苦杏仁:輕宣涼燥,理肺止咳。用于外感涼燥證。癥見惡寒無汗,咳嗽稀痰,咽干,苔白,脈弦等。如杏蘇散(《溫病條辨》)。
(2)用于行氣寬中
紫蘇梗配桔梗:開胸順氣,消脹除滿。用于一切氣機不暢,以致胸悶不舒,氣逆諸證(《施今墨對藥》)。
紫蘇梗配藿香梗:理氣寬中,消脹止痛。用于脾胃不和,氣機不暢,濕滯中阻。癥見胸腹滿悶,納食不化,喛氣嘔吐等(《施今墨對藥》)。
紫蘇配黃連:清熱和胃,理肺暢中。用于濕熱阻困上中二焦,惡心嘔吐,胸悶不舒;胃中氣滯熱郁,胃失和降之胃脘痞滿、噫氣、嘔惡、不寐、眩暈等;肝胃郁熱,胃氣上逆所致的妊娠惡阻,胎動不安;外感風寒或脾胃氣滯兼見嘔惡,腹瀉偏有里熱者。如蘇葉黃連湯(《溫熱病篇》)。
3.鑒別應用
紫蘇、紫蘇梗:紫蘇用其葉,簡稱蘇葉;紫蘇梗為紫蘇的莖。紫蘇梗的性味雖與蘇葉相同,而發汗解表之力較弱,長于理氣寬中安胎,適用于氣郁食滯、胸腹滿悶、胎動不安、惡心嘔吐等。而紫蘇葉長于發散風寒,解魚蟹毒,適用于外感風寒表證及魚蟹中毒。
【用量用法】 水煎服,5~9g,不宜久煎。
參考文獻
[1] 王曉光等.常用中藥藥理研究與臨床新用.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
[2] 張衛明等.中國野生植物資源,1998,17(2):32.
[3] 王靜珍等.中國中藥雜志,1997,22(1):48.
[4] 顧文娟等.黑龍江畜牧獸醫,2006,(8):26.
[5] 潘競霞等.新中醫,2008,40(9):40.
[6] 張玉潤等.陜西中醫,2008,29(7):843.
[7] 阮兜喜.新中醫,2005,37(1):38-39.
[8] 陳細定等.湖北中醫雜志,2007,29(10):41.
香薷
【基源】 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Mosla chinensis Maxim.或江香薷Mosla chinensis‘Jiangxiangru’的干燥地上部分。
【成分研究】
1.黃酮類 香薷主要含有5-羥基-6,7-二甲氧基黃酮、5-羥基-7,8-二甲氧基黃酮、5,7-二羥基-4'-甲氧基黃酮、5,5'-二羥基-7-甲氧基-6,3″,3″-三甲基-3',4'-并吡喃黃酮、5-羥基-6-甲基-7-O-α-D-半乳吡喃糖雙氫黃酮苷等[1]。
2.揮發油類 香薷主要含有百里香酚;石香薷主要含有百里香酚、香荊芥酚、對聚傘花素;密花香薷主要含有香薷二醇和香薷酮;木香薷主要含有桉葉油素和莰醌;萼果香薷主要含有百里香酚、香荊芥酚和香薷醇。
3.香豆素類 香薷主要含有5-(3″-甲基丁基)-8-甲氧基呋喃香豆素、5-(3″-羥基-3″-甲基丁基)-8-甲氧基呋喃香豆素、5-(3″,3″-甲基烯丙基)-8-甲氧基呋喃香豆素等。
4.萜類 香薷主要含有β-谷甾醇-3-β-D-葡萄糖苷、β-谷甾醇等。
5.脂肪酸類 香薷主要含有棕櫚酸、亞油酸、亞麻酸、琥珀酸、丁二酸等。
【藥理研究】
1.抗病原微生物 香薷揮發油對引起急性胃腸炎和細菌性痢疾的沙門桿菌、志賀桿菌、致病性大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都有較強的體外抗菌活性。
2.解熱 香薷揮發油對注射啤酒酵母導致發熱的大鼠,連續給藥3次有顯著的解熱作用。
3.鎮痛鎮靜 香薷揮發油具有鎮痛作用,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抑制作用。
4.降壓降脂 香薷揮發油對動物的離體平滑肌具有松弛作用,可降低大鼠血壓,還能降低高血脂患者血清中的β-脂蛋白含量[2]。
5.增強免疫功能 香薷揮發油能增加小鼠血清溶菌酶含量,提高溶血素水平,提高血清綿羊紅細胞(SRBC)抗體效價及外周血T淋巴細胞的百分率。
【性味歸經】 辛,微溫。歸肺、胃經。
【功效主治】 發汗解表,和中化濕,利水消腫。用于暑天風寒感冒,兼有脾胃濕阻者,見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脘腹疼痛,嘔吐腹瀉;或水腫腳氣,小便不利,兼有表證者。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1)口瘡 香薷草液清洗口腔潰瘍面,然后含香薷草液并保留3min。每天用藥3次,嚴重者用藥4次,一周為一個療程[3]。
(2)暑濕感冒 香薷15g、柴胡10g、廣藿香10g、羌活10g、薄荷(后下)8g、厚樸10g、金銀花15g、板藍根15g、六一散(包)10g,每日1劑,水煎服[4]。
(3)小兒皰疹性咽炎 香薷、佩蘭、厚樸各3g,金銀花、連翹各5g,生大黃2g(另包),扁豆6g,共為粗末,每天1劑,年長兒劑量酌加。將上述藥倒入保溫杯中,加開水200ml左右浸泡30min以上。首次服藥20~30ml,以后可小量頻服[5]。
(4)濕疹 香薷12g,天竺黃10g,蟬蛻、杭菊花各10g,防風8g,黃芪、金銀花各15g,牡丹皮、玄參各12g,水牛角15g,石決明10g,陳皮6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6]。
2.配伍應用
(1)用于發汗解表、和中化濕
香薷配廣藿香、佩蘭:祛暑解表,和中化濕。用于夏令外感之頭痛身熱,嘔惡脘悶,腹痛腹瀉等。
香薷配厚樸、扁豆:發汗解表,化濕和中。用于暑天貪涼飲冷,風寒感冒兼脾胃濕困,惡寒發熱,頭痛身重,無汗胸悶,或腹痛吐瀉者。如三物香薷飲(《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香薷配白茅根:和中利濕。用于夏日外感之身熱頭痛,小便赤澀不利。
香薷配杏仁:發散表邪,降肺和胃。用于夏月外感寒濕所致的惡寒發熱、無汗咳嗽等。
(2)用于利水消腫
香薷配白術:宣肺利水,健脾消腫。用于水氣泛濫之小便不利,腳氣水腫。如薷術丸(《僧深集方》)。
香薷配車前子:和中滲濕,止瀉。用于暑熱吐瀉,煩悶口渴,小便不利。如車前子散(《證治準繩》)。
3.鑒別應用
香薷、廣藿香:兩者均芳香辛散,具解暑發表、芳化濕濁之功,常相須為用,用于暑季貪涼飲冷而致寒熱頭痛,嘔吐腹瀉及濕阻中焦之證。但香薷發汗解表之力較廣藿香強,主要用于夏令感暑傷寒,且有利水消腫的作用,也可用于水腫腳氣、小便不利。而廣藿香善于止嘔,治濕郁嘔吐,四季皆可使用。
【用量用法】 水煎服,3~9g。
【使用注意】 本品發汗力強,適用于陰暑證,表虛有汗及陽暑證當忌服。
參考文獻
[1] 孔增科等.常用中藥藥理研究與臨床應用.赤峰: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2] 丁晨旭等.上海中醫藥雜志,2005,39(5):63.
[3] 戴珍華.湖南中醫藥導報,2003,9(7):32.
[4] 王靖.江蘇中醫,2000,21(2):17.
[5] 張碩等.陜西中醫,2003,24(3):224.
[6] 王業龍.光明中醫,2006,21(4):68.
荊芥
【基源】 為唇形科植物荊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
【成分研究】
1.萜類 荊芥主要含有荊芥二醇、荊芥苷E、荊芥苷B、3-羥基-4(8)-烯-p-薄荷烷-3(9)-內酯、1,2-二羥基-8(9)-烯-p-薄荷烷、β-谷甾醇、齊墩果酸、熊果酸等。
2.揮發油類 荊芥主要含有薄荷酮、胡薄荷酮、2-甲基-6-異丙基-2-環己烯-1-酮、月桂烯等。
【藥理研究】
1.抗病毒 荊芥醇提物具有較好的抗H1N1病毒作用[1]。
2.解熱、抗炎 荊芥煎劑對傷寒、副傷寒甲聯合疫苗與破傷風類毒素混合制劑所致家兔發熱有顯著解熱作用,對醋酸引起的炎癥有明顯的抗炎作用。
3.抗氧化 荊芥甲醇提取物中含有能抑制大鼠腦勻漿過氧化脂(LPO)生成的物質,在這些物質中,迷迭香酸相關化合物的作用較強,并在甲酯化后活性增強。
【炮制研究】 荊芥與荊芥穗效用相同,荊芥穗發散力較強,荊芥梗中止痛活性成分薄荷酮含量較高。荊芥炒炭后,原所含揮發油成分產生變化,可檢出乙酰呋喃、苯甲酰甲酯、2-甲基-2-丙烯基苯等9種新成分[2]。生荊芥無止血作用,炒炭后能止血,其止血成分為脂溶性物質[3]。
【性味歸經】 辛,微溫。歸肺、肝經。
【功效主治】 祛風解表,透疹消瘡,止血(炒炭后)。用于外感表證;風疹瘙癢,麻疹不透;瘡瘍初起兼有表證;吐衄下血。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1)慢性下肢潰瘍 荊芥20g、防風12g、白芷12g、柴胡6g、薄荷12g、連翹15g、黃芩15g、黃連15g、黃柏20g、梔子15g、生地黃15g、川芎12g、枳殼12g、黃芪25g、甘草3g、當歸15g、白芍15g、桔梗15g。每日1劑。加水1500~2000ml,煎熬15min后斷火。稍后待溫,以不燙為宜,將患部置入藥液中浸泡30min。分泌物多者每天4~5次,分泌物少者每天2~3次,創面干凈者每天2次,泡后用無菌敷料覆蓋創面。若患部不便浸泡者,可用消毒敷料蘸洗及濕敷亦可。治療以1個月為一個療程[4]。
(2)中重度尋常性痤瘡 生地黃15g,荊芥、連翹、當歸、白芍(或赤芍)、川芎、黃芩、梔子、防風、枳殼、柴胡、白芷、桔梗各10g,黃連、薄荷、甘草各6g。水煎取汁300ml,口服,每日2次[5]。
(3)外陰白色病變 荊芥、防風、蘇木、艾葉、川椒、黃柏、川烏、草烏各10g,將藥物倒入能加溫的盆中,加水1500ml,浸泡30min后,文火煮沸10~15min即可使用。首先用蒸汽熏洗,待藥液稍涼后,再用毛巾熱敷外陰,而后坐于藥液中,使外陰浸在藥液中,每次約20min,每日1~2次。熏洗坐浴后用干凈紗布拭干外陰。局部用氟輕松軟膏外涂,藥液每天1劑。10次為一個療程[6]。
(4)支氣管哮喘 荊芥、防風、前胡、柴胡、黃芩各10g,炙麻黃6g,當歸12g,川芎、蘇子、郁金各15g,黃芪30g,五味子、補骨脂各20g,生甘草3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7]。
2.配伍應用
(1)用于發表散風
荊芥配防風:發散風寒。用于風寒感冒,風疹瘙癢,蕁麻疹。如荊防敗毒散(《攝生眾妙方》)。
荊芥配當歸:養血祛風。用于腸風下血,產后外感,產后血虛之風動暈仆等。
荊芥配黃芩:解表退熱。用于外感風寒,內有郁熱,惡寒發熱,身痛無汗,口渴煩躁,脈浮緊,或脈浮數(《施今墨對藥》)。
(2)用于透疹消瘡
荊芥配蟬蛻、薄荷:解表透疹。用于表邪外束,小兒麻疹不透。如透疹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荊芥配苦參:疏風清熱,除濕止癢。用于風疹,濕疹。如消風散(《外科正宗》)。
荊芥配僵蠶:祛風清熱,清肝明目,消腫散結。用于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身痛,鼻塞流涕,咽喉腫痛,目赤口瘡。如白僵蠶散(《證治準繩》)。
荊芥配胡荽:發汗透疹。用于風寒外束,疹出不暢,或疹出又復隱者。
(3)用于止血
荊芥炭配棕櫚炭:固崩止血。用于婦女崩漏、月經過多等。
荊芥炭配槐花:涼血止血。用于腸風痔漏下血。
3.鑒別應用
(1)荊芥、荊芥穗、荊芥炭 荊芥為全草入藥,荊芥之花穗入藥稱荊芥穗,荊芥炒炭后入藥稱荊芥炭。荊芥性較平和,為發表散風之通用藥,無論風寒、風熱表證均可配伍應用,且能透表消瘡。荊芥穗性味功能與荊芥相同,但藥力較強,其發汗解表之力大于荊芥。荊芥炭無辛散之性,功專收澀,止血較好。
(2)荊芥、防風 兩者皆有祛風解表、止癢的作用,用于外感表證(風寒、風熱表證皆可),風疹瘙癢,且常相須為用。但防風偏溫而質潤,為“風藥中之潤劑”,祛風之力比荊芥強,且能勝濕止痛、止痙,也可用于風濕痹痛、破傷風證等。荊芥性質輕揚宣散,發汗之力比防風強,且有透疹消瘡、止血(炒炭后)功效,可用于麻疹不透、瘡瘍初起及吐衄下血。
【用量用法】 水煎服,4.5~9g,不宜久煎。發表、透疹及消瘡宜生用,止血宜炒用。
【制劑與成藥】 荊防沖劑:由荊芥、防風、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茯苓、桔梗、甘草組成,制成顆粒沖劑。用于風寒感冒、頭痛發熱、惡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白痰。亦可用于瘡瘍初起,腫痛、發熱、惡寒者。
【不良反應】 荊芥內服引起過敏反應,出現上腹不適、腹痛、惡心、嘔吐、胸悶、皮膚疼痛、瘙癢、瘀血及皮疹等[8,9]。口服荊芥后食魚、蝦,也有致敏反應報道[10]。
【使用注意】 表虛自汗、陰虛頭痛者慎服。
參考文獻
[1] 周麗娜.中醫藥學刊,2004,22(10):1935.
[2] 葉定江等.中藥通報,1985,10(7):19.
[3] 丁安偉等.中國中藥雜志,1993,(9):535.
[4] 劉學清等.江西中醫藥,2006,37(2):33.
[5] 劉立.陜西中醫,2007,28(12):1639.
[6] 石增蘭.現代醫藥衛生,2008,24(3):404.
[7] 柳慧明.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08,31(5):19.
[8] 謝中志.四川中醫,1998,11(2):56.
[9] 朱德梓.山東中醫雜志,1989,8(1):11.
[10] 侯昕.中國中醫雜志,1990,1(2):54.
防風
【基源】 為傘形科植物防風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Schischk.的干燥根。
【成分研究】
1.揮發油類 辛醛、β-沒藥烯、壬醛、7-辛烯-4-醇、乙醛、花側柏烯和β-桉葉醇等。
2.色原酮類 吡喃色原酮(亥茅酚、乙酰亥茅酚等)、呋喃色原酮(升麻素、升麻苷等)。
3.香豆素及聚乙炔類 花椒毒素、東莨菪素、歐前胡素及香豆內酯等。
【藥理研究】
1.解熱、鎮痛、抗炎 防風揮發油對小鼠醋酸扭體反應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色原酮類成分對酵母菌誘導的大鼠發熱有明顯的退熱作用;對腹膜化學性刺激引起的疼痛及溫度刺激引起的小鼠疼痛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同時具有明顯的抗炎作用。
2.抗腫瘤 防風多糖體內應用,能明顯抑制S180實體瘤的生長(抑瘤率為52.92%),提高S180荷瘤小鼠腹腔巨噬細胞(Mφ)的吞噬活性[1]。
3.抗凝 防風正丁醇提取物能明顯延長小鼠的凝血時間和出血時間,提示其可抑制凝血因子、血小板和毛細血管的功能,具有明顯的抗凝作用[2]。
【性味歸經】 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
【功效主治】 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用于外感表證,風疹瘙癢,風濕痹痛,破傷風證,及肝郁侮脾之腹痛泄瀉。
【臨床應用】
1. 單方驗方
(1)腸易激綜合征 白術(土炒)、白芍各15~20g,陳皮、防風各9~12g,葛根10~15g,枳實6~9g,木香7~10g,甘草6~10g為基本方,治療肝旺脾虛之腸易激綜合征[3]。
(2)尋常性痤瘡 防風15g、白芷10g、桔梗6g、桑白皮10g、枇杷葉10g、黃芩9g、白花蛇舌草15g、生地黃12g、滑石粉15g、丹參15g、姜半夏6g、牡丹皮10g,水煎取汁250ml,每日3次,飯后0.5h口服[4]。
(3)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防風10g、蒼術10g、白術10g、茯苓10g、白芍10g、黨參15g、黃芪30g、佛手10g、肉桂3g(后下)、黃連3g、田三七5g。每日1劑,水煎分2次口服[5]。
2.配伍應用
(1)用于發表散風
防風配黃芪:祛風固表。用于表虛腠理不密之自汗盜汗,及衛氣不固肌表易于感冒者。如玉屏風散(《醫方類聚》)。
防風配苦參、荊芥:疏風清熱,除濕止癢。用于風疹,濕疹。如消風散(《外科正宗》)。
防風配白芷:祛風止痛。用于外感風寒頭痛及鼻淵頭痛。
防風配川芎:祛風止痛。用于外感之頭痛身痛等癥。
防風配羌活:祛風散寒,勝濕止痛。用于風濕在表之偏正頭痛,身重關節痛而偏于游走性者。如九味羌活湯(《此事難知》)。
防風配大黃、黃芩:表里雙解。用于外感風邪,內有蘊熱,表里俱實之證。如防風通圣散(《宣明論方》)。
防風配菊花:疏清風熱。用于風熱襲表之惡風、頭痛目癢,風疹。
防風配谷精草:疏風明目止癢。用于目生翳膜,視物不清;風邪客于肌表之瘙癢。
(2)用于勝濕止痛
防風配防己:祛風勝濕,利水止痛。用于風寒熱痹,全身關節疼痛。
防風配烏梢蛇:祛風通絡。用于手足緩,不能伸舉之行痹。如烏蛇丸(《太平圣惠方》)。
防風配秦艽: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用于風寒濕痹,筋脈拘急,肢體麻木等(《中藥藥對大全》)。
(3)用于止痙
防風配天麻、天南星:祛風定痙。用于破傷風。癥見牙關緊閉、角弓反張等。如玉真散(《外科正宗》)。
(4)用于止瀉
防風配白術、白芍:補脾柔肝,祛濕止瀉。用于肝郁侮脾,腹痛泄瀉等。如痛瀉要方(《醫學正傳》)。
3.鑒別應用
防風、羌活:兩者皆有祛風解表、除濕的作用。但羌活辛溫發散,氣味雄烈,善于升散發表,有較強的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之功,其祛風勝濕之力較防風強,多用于外感風寒表證或風濕表證、風寒濕痹等。防風為“風藥中之潤劑”,以祛風解表為主,雖不長于散寒,但能勝濕、止痛,因其藥性甘緩微溫不峻烈,故外感風寒、風濕、風熱表證均可配伍使用。
【用量用法】 水煎服,4.5~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熏洗。
【不良反應】 內服防風可引起過敏反應,停藥后即愈。
【使用注意】 血虛發痙、陰虛火旺者慎服。
參考文獻
[1] 楊震等.黑龍江醫藥,2005,18(1):36.
[2] 李莉等.北京醫藥大學學報,1999,22(3):38.
[3] 李偉等.陜西中醫,2000,21(6):255.
[4] 葉文偉.浙江臨床醫學,2006,8(5):471.
[5] 王小婷.湖南中醫雜志,2002,18(1):20.
羌活
【基源】 為傘形科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 T. Chang或寬葉羌活Notopterygium franchetii Boiss.的干燥根莖及根。
【成分研究】
1.揮發油類 α-蒎烯、β-蒎烯、檸檬烯等。
2.香豆素類 異歐芹素乙、佛手柑內酯、羌活酚、羌活醇、花椒毒酚、7-異戊烯氧基-6-甲氧基香豆精等[1]。
3.糖類 鼠李糖、果糖、葡萄糖和蔗糖。
4.有機酸及有機酸酯類 油酸、亞油酸、阿魏酸、茴香酸對羥基苯乙酯、苯乙基阿魏酸酯等。
5.其他 β-谷甾醇、β-谷甾醇葡萄糖苷、胡蘿卜苷、4-羥基-3,5-二甲氧基芪等。
【藥理研究】
1.鎮痛 羌活水提物、乙酸乙酯提取物及正丁醇提取物,均能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扭體次數,而乙酸乙酯提取物的鎮痛作用略強于正丁醇提取物。
2.抗炎 羌活水提醇沉溶液能抑制大鼠蛋清性足腫脹,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腫脹,抑制紙片所致小鼠炎性增生,抑制小鼠胸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弗氏完全佐劑所致大鼠第Ⅰ、Ⅱ期炎癥足腫脹[2]。
3.解熱 羌活揮發油能使致熱性大鼠體溫明顯降低,具有顯著的解熱作用。
4.抗過敏 羌活揮發油經灌胃和腹腔注射給藥,對2,4-二硝基氯苯所致小鼠遲發型超敏反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5.對免疫系統作用 羌活水提醇沉溶液能顯著促進佐劑性關節炎模型大鼠全血白細胞的吞噬功能和全血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并提高其紅細胞免疫功能。
【性味歸經】 辛、苦,溫。歸膀胱、腎經。
【功效主治】 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用于風寒感冒,頭痛身疼;風寒濕痹,肩臂酸痛。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1)白癜風 內服九味羌活湯,由羌活、防風、白芷、川芎、生地黃、蒼術、黃芩、細辛、甘草組成。外用加減九味羌活湯酊,由羌活10g、防風10g、白芷10g、川芎10g、細辛5g、紅花5g組成,加入200ml 75%乙醇中浸泡1周,過濾備用。每日2~3次,外涂白斑區[3]。
(2)偏頭痛 川芎30g、白芷12g、羌活15g、蒿本10g、當歸15g、白芍20g、僵蠶10g、蔓荊子10g、紅花10g。隨證加減。每日1劑,水煎服。15天為一個療程[4]。
(3)肩周炎 羌活、秦艽、木瓜、防風各10g,海風藤30g,五加皮、川續斷各15g,細辛3g。每日1劑。10天為一個療程[5]。
2.配伍應用
(1)用于解表散寒
羌活配細辛、蒼術:解表散寒,祛濕止痛。用于外感風寒夾濕,惡寒發熱,肌表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痛較重者。如九味羌活湯(《此事難知》)。
(2)用于祛風勝濕止痛
羌活配獨活、川芎:發散風寒,除濕通痹,活絡止痛。用于風寒濕痹,頭痛身痛等。如羌活勝濕湯(《內外傷辨惑論》)。
羌活配威靈仙: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用于風寒濕痹,尤以上半身痹痛最宜。
羌活配當歸、姜黃:活血祛風,勝濕止痛。用于風寒濕痹,肩背肢體疼痛,腿腳沉重。如蠲痹湯(《是齋百一選方》)。
羌活配川芎、藁本:祛風濕,通瘀滯,止痹痛。用于風寒濕邪侵襲肌表,凝阻脈絡之偏正頭痛,或一身肢節疼痛、重著酸楚。如羌活芎藁湯(《審視瑤函》)。
3.鑒別應用
羌活、獨活:兩者皆有祛風勝濕、止痛作用。但羌活性較燥烈,發散力強,長于發散肌表風寒,及偏上半身之風寒濕邪,且可通利關節而止痛,故常用于治療風寒或風濕在表之頭痛、身痛及上半身之風濕痹痛。獨活性較和緩,發散力較羌活弱,而勝濕通痹止痛作用較羌活為強,且長于祛下半身風濕,故治療風濕痹痛而以腰以下為甚者及少陰頭痛則用獨活為佳。若風寒濕痹,一身盡痛,兩者常相須為用。
【用量用法】 水煎服,3~9g。
【制劑與成藥】 九味羌活顆粒:由羌活、防風、蒼術、細辛、川芎、白芷、黃芩、甘草、地黃組成,制成顆粒劑。用于惡寒發熱、無汗、頭疼口干、肢體酸痛。1次5g,1日2~3次,溫開水沖服。陰虛氣弱者慎用。
【使用注意】 本品燥烈,易傷陰動血,故陰虛外感、血虛痹痛者慎服。
參考文獻
[1] 王曙等.中國中藥雜志,1996,21(5):295.
[2] 李云霞等.遼寧中醫學院學報,2004,6(1):22.
[3] 顧仲明.上海中醫藥雜志,2005,39(5):25.
[4] 張玲等.時珍國醫國藥,2005,16(7):647.
[5] 趙國英.浙江中醫雜志,2008,43(5):280.
白芷
【基源】 為傘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 et Hook.f.或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 f. var. formosana(Boiss.)Shan et Yuan的干燥根。
【成分研究】
1.香豆素類 主要有效成分為香豆精類。
2.揮發油類 主要有甲基環癸烷、1-十四碳烯、有機酸類、碳烯類及醇類等。
【藥理研究】
1.鎮痛 川白芷鎮痛抗炎的有效成分是脂溶性部分,滇白芷亦有鎮痛作用。
2.抗病原微生物 白芷對大腸桿菌、宋氏痢疾桿菌、弗氏痢疾桿菌、變形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霍亂弧菌、革蘭陽性菌及人型結核桿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3.抗過敏 白芷酊外用對豚鼠二硝基氯苯變應性接觸性皮炎有明顯抑制作用。
4.對血管的作用 比克白芷素對冠狀血管有擴張作用,白芷和杭白芷的醚溶性成分對離體兔耳血管有顯著擴張作用,而白芷的水溶性成分有血管收縮作用。
5.對平滑肌的作用 白芷及其多種有效成分具有解痙作用[1]。
6.其他 主要有拮抗副交感神經、中樞興奮、呼吸興奮、升高血壓、減慢心率、抑制肝藥酶、抗腫瘤等作用。
【炮制研究】 白芷臨床以生用為主,取其芳香通竅,散風止痛作用。白芷的產地及加工方法不同對其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影響很大。以歐前胡素、異歐前胡素為指標,用分光光度法測定不同加工、干燥方法對成分的影響,結果以石灰干燥法含量最高,曬干法、烘干法含量稍降低,硫熏法含量明顯降低,主成分損失約40%[2]。
【性味歸經】 辛,溫。歸肺、胃、大腸經。
【功效主治】 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鼻竅,燥濕止帶,消腫排膿。用于風寒感冒,頭痛鼻塞;陽明頭痛,齒痛,鼻淵,風濕痹痛;白帶過多,瘡瘍腫毒及皮膚風濕瘙癢。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1)慢性腸炎 茵陳白芷湯(茵陳、白芷、秦皮、茯苓皮、黃柏、廣藿香)為基本方,隨癥加減,1次/天,1個月為一個療程[3]。
(2)壓瘡 取白芷20g,放入容器內搗碎,用細紗布過濾后備用,用0.15%碘伏徹底消毒壓瘡部位,再用棉簽或棉球蘸取白芷粉涂于患處[4]。
(3)嬰兒濕疹、尿布疹 紫草270g、白芷170g,軋成粗粉,加石蠟油3000g浸潤24h,加熱至130℃,維持約30min使白芷至焦黃色為止,兩層紗布過濾,去渣,濾液中加入尼泊金乙酯4g、蜂蠟800g攪拌至全溶,繼續攪拌至冷凝即得紅臀軟膏,每日3次,洗凈,涂抹[5]。
2.配伍應用
(1)用于解表散寒
白芷配葛根:發表解肌,退熱。用于外感風寒,表邪未解,郁于肌腠化熱之惡寒發熱、無汗項強、頭痛心煩等。
白芷配藁本:祛風解表,散寒止痛。用于風寒頭痛以巔頂為甚者;婦人濕勝之帶下病;濕盛下注之腹痛腹瀉。
(2)用于通竅止痛
白芷配蒼耳子:通竅止痛。用于鼻淵頭痛,時流濁涕。如蒼耳子散(《嚴氏濟生方》)。
白芷配升麻:清胃火,散風熱,止痛。用于陽明頭痛,以前額痛甚者及齒痛。
白芷配細辛:通竅止痛。用于外感頭面疼痛較重者,及眉棱骨痛,齒痛等。如一捻金散(《御藥院方》)。
白芷配石膏:祛風清火,消腫止痛。用于風熱牙痛。如風熱散(《仙拈集》)。
白芷配僵蠶:祛風止痛,勝濕止帶。用于風熱上攻,眉棱骨痛;婦人帶下;黃褐斑(《施今墨對藥》)。
(3)用于燥濕止帶
白芷配鹿角霜:溫陽燥濕止帶。用于寒濕帶下等。
白芷配黃柏:清熱燥濕止帶。用于濕熱帶下。
白芷配烏賊骨、血余炭:清熱燥濕止帶。用于婦人赤白帶下。如白芷散(《婦人良方》)。
白芷配蒼術:健脾燥濕。用于婦人濕濁帶下。
(4)用于消腫排膿
白芷配金銀花、當歸: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用于癰疽初起,紅腫疼痛等。如仙方活命飲(《校注婦人良方》)。
白芷配黃芩: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用于乳癰、瘡腫。
3.鑒別應用
(1)白芷、細辛 兩者均能祛風散寒、通竅止痛。但細辛散寒力強,既散在表之風寒,又除在里之痼冷,且能溫肺化飲,可治陽虛外感、寒痰停飲、氣逆喘咳。此外,細辛兼能通利關節、開竅醒神、吹鼻取嚏,用于中惡、痰厥之神昏竅閉證。白芷善治眉棱骨痛、風冷牙痛,并能燥濕止帶、消腫排膿,又為寒濕帶下、風濕瘙癢、癰腫瘡毒必用之品。
(2)白芷、羌活 兩者均為治療頭痛的常用藥,但白芷所治以陽明經頭痛(前額部)為主,羌活所治以膀胱經頭痛(后枕部)為主。
【用量用法】 水煎服,3~9g。外用適量。
【不良反應】 近年發現,大劑量內服白芷可致惡心、嘔吐、頭暈、心慌、氣短、大量出汗、血壓升高、驚厥、煩躁不安、呼吸困難等,嚴重者,最后因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其毒性成分為白芷毒素、東莨菪素、花椒毒素等[6]。
采挖白芷可引起接觸性皮炎,癥狀見皮膚紅斑、水腫、水皰、丘疹、滲液、瘙癢、灼痛、脹木感及結膜充血水腫等[7]。在治療白癜風的過程中,用白芷制劑于局部,如日光照射時間過長,也可產生類似癥狀。
銀屑病患者內服光敏膠囊(杭白芷提取物)1.5~2h后,照射長波紫外線(UVA),有的患者出現頭暈、惡心、上腹不適、皮膚瘙癢及轉氨酶升高等反應[8,9],而且使外周血淋巴細胞的姊妹染色單體互換率明顯高于治療前(P<0.01),因此認為此療法有潛在致癌危險[10]。
【使用注意】 本品辛溫香燥,陰虛血熱者忌服。
參考文獻
[1] 張富強等.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18(3):190.
[2] 葉定江等.中藥炮制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3] 潘振南.江蘇臨床醫學雜志,2000,21(3):258.
[4] 張宇慈等.吉林中醫藥,2006,26(11):30.
[5] 朱增燕等.山西醫藥雜志,2008,37(11):1039.
[6] 夏麗英.現代中藥毒理學.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5.
[7] 張振楷等.臨床皮膚科雜志,1986,15(4):212.
[8] 重慶市銀屑病防治研究協作組.中華皮膚科雜志,1981,14(3):129.
[9] 潘龍剛.中成藥研究,1983,(3):30.
[10] 蔣仲無等.中華理療雜志,1987,10(1):2.
細辛
【基源】 為馬兜鈴科植物北細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midt var. mandshuricum(Maxim.)kitag.、漢城細辛Asarum sieboldii Miq.var.seoulense Nakai或華細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干燥根和根莖。
【成分研究】 揮發油為其主要有效成分,此外還含細辛脂素、細辛素等。
【藥理研究】
1.抗炎 細辛揮發油能增強腎上腺皮質的功能,即有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樣作用,對炎癥介質釋放、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滲出、白細胞游走、結締組織增生等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1]。
2.抗衰老 細辛能減少氫化可的松造模小鼠組織內過氧化脂(LPO)含量,能避免有害物質對組織細胞結構和功能的破壞,同時也有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趨勢,增強機體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減少自由基對機體的損傷[2]。
3.對神經系統的作用
(1)解熱、鎮痛 遼細辛揮發油對正常小鼠的體溫有降低作用,細辛對醋酸致小鼠腹痛、熱板法致小鼠足痛均有明顯的鎮痛作用。
(2)抗驚厥 遼細辛揮發油可完全對抗電驚厥,顯著延長戊四氮驚厥潛伏期及死亡時間。
4.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細辛水煎液能增強體外培養乳鼠心肌細胞的搏動頻率,但對搏動強度無明顯影響;細辛油在預先阻斷β受體后,能抑制去甲腎上腺素對兔離體主動脈的收縮作用。
5.其他 免疫抑制、抗腎臟病變、抗真菌等作用。
【性味歸經】 辛,溫;有小毒。歸肺、腎、心經。
【功效主治】 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溫肺化飲。用于風寒感冒,陽虛外感;頭痛,牙痛,鼻塞,鼻淵,風濕痹痛;寒痰停飲,氣逆喘咳。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1)復發性口腔潰瘍 每日取細辛10g,加水100ml,煎煮5~10min,取液60ml,分3次口含、漱口,每次10~15min,吐出,不可吞咽入胃,潰瘍面愈合后即可停藥,最多用2周[3]。
(2)陽痿 細辛5g、韭子7.5g,加開水200ml,浸泡10min后當茶頻頻飲服,每日1劑。治療期間忌房事[4]。
(3)面癱 取細辛葉適量,用75%乙醇浸濕,揉搓成團塞健側鼻孔,以舒適為度,也可取細辛、冰片等量研末,用紗布裹緊塞健側鼻孔,治療腦卒中后遺癥、言語謇澀[5]。
(4)慢性咳嗽 麻黃10g、附子15g(先煎1.5h)、細辛5g。每天1劑,水煎2次,混合后分2次溫服[6]。
(5)變應性鼻炎 生麻黃3g、細辛3g、制附子12g(先煎)、地龍12g。舌質淡紅、舌苔薄潤、無口干咽燥者,加桂枝6g、生黃芪12g;舌質紅、舌苔黃、口干咽燥者,加黃芩12g、桑白皮5g;舌質暗紅者,加赤芍9g、丹參9g;鼻塞癥狀明顯者加辛夷9g(包煎)[7]。
(6)口腔潰瘍 細辛適量研末,每次取2g,生姜汁調和,外敷臍部,上覆塑料薄膜,膠布固定,觀察4~6h揭下,連用5~7天[8]。
(7)牙痛 麻黃5g、細辛10g、制附片20g(先煎1h),以上3味藥以文火煎取300ml藥汁,分3次溫服[9]。
(8)偏頭痛 川芎10g、白芷10g、細辛3g、桃仁10g、紅花10g、僵蠶15g、地龍20g、柴胡10g、白芍藥15g。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每次約300ml。10日為一個療程[10]。
2.配伍應用
(1)用于祛風散寒
細辛配獨活:祛風散寒,止痛。用于風寒外感波及少陰所致的頭痛如劈、痛連齒頰,及外感風寒之肢節疼痛;也可用于寒濕痹痛。
細辛配附子、麻黃:助陽解表。用于陽虛外感風寒,發熱惡寒,脈沉者。如麻黃附子細辛湯(《傷寒論》)。
細辛配松節:溫散寒濕,蠲痹止痛。用于歷節風,風寒濕痹,寒邪偏勝,疼痛明顯者。
(2)用于通竅止痛
細辛配川芎:疏風止痛。用于風邪頭痛,或巔頂作痛,惡寒發熱,目眩鼻塞。如川芎茶調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細辛配辛夷、蒼耳子:疏風通竅。用于風邪犯肺,鼻塞鼻淵,頭痛流涕等。
細辛配熟地黃:養血補腎,祛風止痛。用于腰部酸重疼痛,轉側不利,勞累或遇涼后加重,屬腎虛寒侵,經絡不利及血虛頭痛。
細辛配通草:通經活絡,散寒止痛,通氣下乳。用于寒凝脈絡所致的手足厥冷、乳汁不下及凍瘡、痛經等多種疼痛。
細辛配黃連:清宣心腎郁火。用于心經旺盛,口舌生瘡,疼痛難忍之癥;肝火上炎所致耳腫耳聾、目赤畏光;胃火上沖所致齒齦腫痛、口臭牙宣等。
(3)用于溫肺化飲
細辛配半夏、干姜:溫肺化飲。用于寒飲證。癥見喘咳,痰多清稀,舌苔白滑者。如小青龍湯(《傷寒論》)。
細辛配茯苓:溫肺化飲。用于寒飲咳嗽。癥見咳痰量多,清稀色白,舌苔白滑,脈弦滑。如苓甘五味姜辛湯(《金匱要略》)。
細辛配五味子:一散一收,化飲止咳。用于風寒感冒或肺寒咳嗽、痰多而稀、不渴,以及肺腎兩虛,久咳虛喘。如小青龍湯(《傷寒論》)。
(4)用于通關開竅醒神
細辛配皂莢:通關開竅,醒神。用于中惡或痰厥所致卒然口噤氣塞,昏不知人,面色蒼白,牙關緊閉。如通關散(《丹溪心法附余》)。
【用量用法】 水煎服,1~3g。外用適量。
【制劑與成藥】
1.頭風膏:細辛、白芷、薄荷油各等份,制成黑色藥膏,每張重1g。用于風熱頭痛、產后冒風頭痛。加熱軟化,對貼于兩側太陽穴。
2.細辛皂角栓:細辛、皂角各20g,蜂蜜200g,制成長5cm、直徑1cm的栓劑。用于蛔蟲性腸梗阻、便秘等。1~2粒/次,塞入肛門內。
【不良反應】 細辛所含的揮發油,內含甲基丁香酚及黃樟醚等,在治療中起重要作用,但亦為主要有毒物質,是一種神經阻滯麻醉劑和局部浸潤麻醉劑。服細辛過量中毒,一般在服藥40min至1h后出現中毒癥狀,可見頭痛、嘔吐、出汗、煩躁不安、面赤、呼吸迫促、脈數、頸項強直、瞳孔散大、體溫及血壓升高;嚴重者出現牙關緊閉、角弓反張、意識不清、四肢抽搐,最后因呼吸衰竭而死亡[11]。
有細辛過量致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報道[12,13]。還有服用超量(8g)細辛出現重度中毒的病例,經搶救后恢復[14]。
【使用注意】 細辛毒性成分主要在揮發油部分,故入煎劑煎煮時間不宜太短,可在30min以上,以便其中揮發油逸去而使毒性下降。研末內服一般宜慎,不宜久服。細辛對腎臟有一定毒性,故腎功能不全者慎用。細辛揮發油中有增強脂質代謝及升高血糖的成分,糖尿病患者應慎用[15]。氣虛汗多,陰虛肝陽頭痛,肺燥傷陰干咳等忌服。
參考文獻
[1] 劉興隆等.江蘇中醫藥,2005,26(7):59.
[2] 樊景坡.中醫藥信息,1994,(2):48.
[3] 張善舉.中醫雜志,2003,43(4):281.
[4] 冷長春等.中國民間療法,1999,4:23.
[5] 袁春意.中醫函授通訊,2000,19(6):49.
[6] 農志新.福建中醫藥,2007,38(3):24.
[7] 高建忠等.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8(3):41.
[8] 趙娟等.河南中醫,2006,26(11):22.
[9] 郭渝南等.中國中醫急癥,2002,11(4):315.
[10] 曹國英.河北中醫,2002,24(6):477.
[11] 楊易燦等.常用中草藥中毒與急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12] 陳筱琴等.江蘇中醫,1994,15(1):10.
[13] 周超凡.中國中藥雜志,1995,20(7):440.
[14] 龍月娥等.陜西中醫,1999,20(6):282.
[15] 彭家謀.時珍國醫國藥,1999,10(2):130.
藁本
【基源】 為傘形科植物藁本Ligusticum sinense Olive.或遼藁本Ligusticum jeholense Nakai et Kitag.的干燥根莖及根。
【成分研究】 阿魏酸、藁本酚、藁本內酯、藁本內酯二聚體等。
【藥理研究】
1.抗炎 藁本乙醇提取物對小鼠角叉菜膠性足腫脹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2.鎮痛鎮靜 藁本乙醇提取物具有明顯的抗醋酸扭體作用,并促進動物進入睡眠狀態,具有較強的鎮靜催眠作用。
3.對細胞生長的作用 藁本乙醇提取物對L-M細胞(鼠胸腺激酶缺陷細胞株)神經生長因子的產生有較強的促進作用,對人骨髓白血病細胞株(HL-60)的生長有中等程度的抑制效果[1]。
4.其他 抑制細胞增殖、抗血小板凝聚等作用。
【性味歸經】 辛,溫。歸膀胱、肝經。
【功效主治】 祛風勝濕,散寒止痛。用于風寒感冒,巔頂疼痛,風寒濕痹。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瘀血頭痛:藁本10~30g,天麻、丹參各10~20g,川芎6~20g,乳香、沒藥、菊花各10g,赤芍10~16g,僵蠶、三七、炙甘草各6~10g。每天1劑,水煎2次,混合藥液早晚分服[2]。
2.配伍應用
藁本配蒼術、川芎:發散風寒。用于四時溫疫。癥見惡寒,發熱,頭痛項強,巔頂痛甚等。如神術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藁本配獨活:祛風勝濕,止痛。用于外感風寒濕邪,一身盡痛;或風寒濕痹。如羌活勝濕湯(《內外傷辨惑論》)。
3.鑒別應用
藁本、羌活:兩者均為治療頭痛的常用藥。藁本所治以厥陰經頭痛(巔頂頭痛)為主,羌活所治以膀胱經頭痛(后枕部頭痛)為主。
【用量用法】 水煎服,3~9g。
【使用注意】 血虛頭痛忌服。
參考文獻
[1] 陳若蕓等.中醫藥通報,2005,1(1):44.
[2] 黃士杰等.新中醫,2004,36(4):61.
蒼耳子
【異名】 山蒼耳。
【基源】 為菊科植物蒼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的干燥成熟帶總苞的果實。
【成分研究】
1.揮發油類 壬醛、反式石竹烯、十八烷醇、2,6,10,14-四甲基十五烷等。
2.甾醇類 蒼耳子苷、豆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等。
3.脂肪油類 亞油酸、油酸、棕櫚酸、硬脂酸等。
4.有機酸類 1,3,5-三-O-咖啡酰基奎寧酸、酒石酸、琥珀酸、延胡索酸、蘋果酸及多種氨基酸。
【藥理研究】
1.抗炎鎮痛 蒼耳子甲醇提取物腹腔注射,對大鼠角叉菜膠性足腫脹具有抑制作用;皮下注射對小鼠醋酸扭體反應具有抑制作用[1]。
2.抗病原微生物 蒼耳子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輕度至中度抑制作用,對乙型鏈球菌和肺炎鏈球菌亦有抑制作用;丙酮或乙醇提取物對紅色發癬菌等有抑制作用[1]。
3. 對免疫功能的作用 蒼耳子煎劑對C57/BL小鼠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均有抑制作用;可顯著抑制DNP-BSA致敏小鼠IgE的產生,延遲和減輕卵蛋白致豚鼠的Ⅰ型超敏反應;蒼耳子對白細胞介素-2受體表達有明顯抑制作用。
4.降血糖 蒼耳子能對抗腎上腺素的升血糖作用,可能與其能顯著降低肝糖原水平有關;羧基蒼術苷能降低四氧嘧啶引起的大鼠血糖升高。
5.其他 抗突變、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作用。
【炮制研究】 蒼耳子含毒性蛋白,內服須制用。蒼耳子經加熱炒制至焦黃,其所含毒性蛋白變性,凝固在細胞中不被溶出,達到去毒目的,以減少服后對胃腸刺激而引起的不良反應。且經炒制后,有利于脂肪油溶出和水溶性成分的煎出[2]。
【性味歸經】 辛、苦,溫;有毒。歸肺經。
【功效主治】 散風除濕,通竅止痛。用于鼻淵頭痛,不聞香臭,時流濁涕,外感風寒;濕痹拘攣,風疹疥癬瘙癢。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1)扁平疣 蒼耳子10g、龍膽草6g、黃芩10g、板藍根15g、薏苡仁15g、甘草6g、紫草15g組成蒼耳子湯,治療肝火內動型扁平疣[3]。
(2)慢性鼻竇炎 蒼耳子10g、辛夷10g、細辛3g、白芷12g、野菊花15g、鵝不食草15g、白芍12g、膽南星10g、薄荷6g、白附子10g。每日1劑,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溫服[4]。
(3)精神抑郁癥 精神蒼耳子15g、白芷15g、辛夷15g、菖蒲12g、郁金12g、合歡皮30g、首烏藤30g、梔子15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5]。
(4)急性乳腺炎 蒼耳子15g、當歸10g、川芎10g、益母草10g、澤蘭10g。水煎沖黃酒服,每日1劑[6]。
2.配伍應用
(1)用于散風除濕
蒼耳子配地膚子:祛風,燥濕止癢。用于風疹瘙癢。
(2)用于通竅止痛
蒼耳子配辛夷:通竅止痛。用于鼻淵,頭痛,不聞香臭。如蒼耳子散(《嚴氏濟生方》)。
3.鑒別應用
蒼耳子、辛夷:兩者均具散風宣肺、宣通鼻竅的作用。但蒼耳子散風除濕作用較強,且能活絡止痛,長于治療鼻淵、風濕痹痛,且可治療疥癬。辛夷芳香走竄,宣通鼻竅作用較強,可用于治療各種鼻病。
【用量用法】 水煎服,3~9g;或入丸、散服。
【不良反應】 蒼耳子所含毒性物質主要是蒼耳子苷、毒蛋白類物質等。其毒性可影響人體各個系統,尤損害肝、腎等內臟。中毒多因誤食引起。成人服用量達90~100g可致急性中毒,多在服藥后1~3天發病。中毒反應輕重不一,輕者表現為全身乏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或便秘,繼則出現頭昏、頭痛、嗜睡或煩躁不安、心率增快或減慢、低熱出汗、兩頰潮紅而口鼻周圍蒼黃,或出現輕度黃疸、肝腫大。嚴重者可發生昏迷、抽搐、休克、閉尿、胃腸道大量出血或肺水腫,以致呼吸、循環或腎功能衰竭而死亡[7]。外用蒼耳子可致接觸性皮炎[8]。
【使用注意】 本品大劑量或長期服用,對肝腎功能都有一定的損害。肝腎功能障礙者應禁用。過敏體質及有本品過敏史者應忌用。年老體弱者及兒童應慎用。
參考文獻
[1] 劉玉紅等.山東醫藥工業,2003,22(1):22.
[2] 徐楚江等.中藥炮制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版社,1985.
[3] 馬敬錄.青海醫藥雜志:中醫藥專輯,1999,29(11):27.
[4] 楊巧紅.光明中醫,2008,23(6):764.
[5] 于天耀.河南中醫,2008,28(5):41.
[6] 孫丹春.實用中醫藥雜志,2007,23(2):169.
[7] 馬銳等.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00,9(3)∶123.
[8] 楊新建等.中草藥,1998,29(9)∶620.
辛夷
【異名】 木筆花。
【基源】 為木蘭科植物望春花Magnolia biondii Pamp.、玉蘭Magnolia denudata Desr.或武當玉蘭Magnolia sprengeri Pamp.的干燥花蕾。
【成分研究】
1.烯類 β-側柏烯、α-蒎烯、莰烯、香檜烯、β-蒎烯等。
2.醇類 γ-香芹苧烯醇、α-松油醇、芳樟醇、月桂烯醇等。
3.酯類 α-佛手柑內酯、丙酸芳樟酯、乙酸龍腦酯、乙酸二氫松油酯、鄰苯二甲酸二乙酯等[1]。
4.黃酮苷類 蕓香苷、紫丁香苷、β-谷甾醇-D-葡萄糖苷及花色苷類化合物。
5.木脂素類 松脂素二甲醚、里立脂素B二甲醚、木蘭脂素、辛夷脂素、芝麻脂素等。
【藥理研究】
1.抗炎 辛夷油有降低炎癥組織毛細血管通透性的作用,能明顯減輕充血、水腫、壞死和炎細胞浸潤等炎性反應,其機制是對白細胞介素1、腫瘤壞死因子和磷脂酶A2等炎癥介質有抑制作用[2]。
2.中樞抑制 阻斷多巴胺受體,抑制交感神經攝取多巴胺。
3.平喘 辛夷油能直接對抗慢反應物質對肺條的收縮,也能拮抗組胺和乙酰膽堿誘發的過敏性哮喘和回腸過敏性收縮。
4.抗病原微生物 高濃度辛夷制劑對白色念珠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鏈球菌、白喉桿菌、痢疾桿菌、炭疽桿菌、流感病毒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5.其他 局部收斂、刺激和麻醉、降壓等作用。
【性味歸經】 辛,溫。歸肺、胃經。
【功效主治】 發散風寒,通鼻竅。用于風寒感冒,鼻塞,鼻淵頭痛,鼻流濁涕。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治療慢性鼻竇炎。用辛夷(包)10g、藁本10g、黃芪30g、杭菊10g、防風10g、荊芥10g、川芎10g、羌活10g、僵蠶10g、升麻10g、薄荷10g、白芷10g、蒼耳子10g、蔓荊子10g、細辛3g、甘草10g。兒童用量減半。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2]。
2.配伍應用
辛夷配天花粉:清熱排膿,通竅。用于鼻淵,流膿涕不止。
【用量用法】 水煎服,3~9g,紗布包煎;或入丸散。外用適量。
【制劑與成藥】
1.鼻通寧滴劑:辛夷、鵝不食草。用于鼻塞不通。滴鼻,每次1~2滴,每日2~3次。
2.鼻炎滴劑:辛夷、黃芩、冰片等。用于肺經風熱或邪熱蘊結所致慢性鼻炎。滴鼻,每次2~4滴,3~4次/天。
【使用注意】 陰虛火旺者忌服。
參考文獻
[1] 朱雄偉等.海峽藥學,2002,14(5):5.
[2] 張超武.四川中醫,2006,24(9):89.
胡荽
【異名】 香菜,芫荽。
【基源】 為傘形科植物芫荽Coriandrum sativum L.的帶根全草。
【成分研究】
1.揮發油類 主要成分為芳樟醇。此外,還含有松油烯、樟腦、對傘花烴、牻牛兒醇等。胡荽特有的氣味成分為壬醛。
2.黃酮類 槲皮素、槲皮素-3-葡萄糖醛酸苷、異槲皮苷和蕓香苷等。
3.有機酸類 氯原酸、咖啡酸、咖啡酰奎尼酸、香豆酰奎尼酸等。
4.其他 膽堿、乙酰膽堿、芫荽素和二氫芫荽素等[1]。
【藥理研究】
1.擬膽堿作用 胡荽水提取物對大鼠血壓、大鼠空腸和蛙腹直肌標本顯示有擬膽堿作用,此作用多在胡荽加熱后出現。
2.影響糖代謝 胡荽對飼喂高膽固醇及高脂肪引起的小白鼠高血糖有降血糖作用,使糖原分解和糖原異生率下降。
3.抗維生素A缺乏 給一日齡小雞以低維生素A飼料造成維生素A缺乏,給予胡荽葉可消除維生素A缺乏癥。
4.其他 具有明顯抗氧化活性[1]。
【性味歸經】 辛,溫。歸肺、胃經。
【功效主治】 發表透疹,開胃消食。用于風寒感冒,麻疹透發不暢;飲食不消,胃納不佳。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治療小兒感冒發熱。將鮮胡荽整棵洗凈曬干留用,勿切。取干胡荽10g用乙醇浸泡10min左右,待胡荽充分軟化后,在小兒的額頭、頸部、腋窩、前胸、后背、手心、腳心反復涂擦2遍[2]。
2.配伍應用
(1)用于發汗透疹
胡荽配蔥白:發表透疹。用于風寒束表,疹出不暢,或疹出而又復隱者。
(2)用于開胃消食
胡荽配神曲、木香:行氣健脾消食。用于飲食積滯,胃納不佳。
3.鑒別應用
胡荽、檉柳:兩者均能發汗透疹,治療疹出不透。胡荽芳香開胃,尚可用于飲食不消、納食不佳;檉柳能祛風除濕止癢,也可用于風疹瘙癢、風濕痹痛等。
【用量用法】 水煎服,9~15g,鮮品15~30g;或鮮品搗汁服。外用適量,煎湯洗或搗敷。
【使用注意】 因熱毒壅盛疹出不暢者忌服。
參考文獻
[1] 王本祥.現代中藥藥理與臨床.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社公司,2004.
[2] 馬春梅.中國民間療法,2008,6:13.
生姜
【基源】 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鮮根莖。
【成分研究】
1.揮發油類 主要為萜類物質。
2.姜辣素類 姜醇類、姜烯酚類、姜酮類、姜二酮類等。
3.二苯基庚烷類。
【藥理研究】
1.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生姜能明顯增加唾液分泌,顯著提高小鼠小腸黏膜的消化酶(脂肪酶、二糖酶、蔗糖酶、麥芽糖酶)活性,同時具有胃黏膜保護作用。
2.抗凝、降脂 生姜能阻礙血小板凝固,降低兔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磷脂水平,減少動脈硬化癥的發生[1]。
3.抗腫瘤 生姜乙醇提取物具有抑制小鼠皮膚腫瘤發生的作用。
4.其他 抗暈動病、抗氧化、抗自由基等作用。
【性味歸經】 辛,溫。歸肺、脾、胃經。
【功效主治】 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毒。用于風寒感冒,胃寒嘔吐,肺寒咳嗽;解半夏、天南星及魚蟹毒。
【臨床應用】
1. 單方驗方
(1)肩手綜合征 先將生姜切成片,厚約0.3cm,20~30片,用白酒炒生姜至熱,然后以熱姜片摩擦肩部、手腕、手指等疼痛或活動不靈活部位,致局部紅潤為止,勿使破皮。然后以桂枝50g,姜片煮沸熏蒸局部約30min,后用紗布包裹殘余熱藥渣,熱敷局部至藥渣冷卻為止。每日可依上法行1~2次[2]。
(2)產后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當歸90g、生姜25g、羊肉500g,加水2500ml,煮至肉熟。食肉飲湯,5天服完,持續1個月[3]。
(3)肝癌腹脹 厚樸20g、生姜20g、半夏12g、炙甘草6g、人參6g。伴腹水者加大腹皮20g;肝區疼痛者加延胡索10g。連服3劑[4]。
(4)腸易激綜合征 生姜10g、干姜8g、黃芩10g、法半夏10g、太子參20g、黃連6g、炒白術12g、防風10g、陳皮6g、大棗3枚、炙甘草6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2次空腹溫服。7天為一個療程,一個療程結束后停藥2天,開始第二個療程[5]。
2.配伍應用
(1)用于發汗解表
生姜配大棗:入解表藥中,發散風寒,調和營衛;入健脾理氣藥中,調補脾胃。用于體虛外感風寒或脾胃內傷。如桂枝湯(《傷寒論》)。
生姜配蔥白:發汗散寒。用于傷寒已發汗或未發汗,頭痛如劈。如連須蔥白湯(《類證活人書》)。
(2)用于溫中止嘔
生姜配半夏:溫中止嘔。用于胃寒嘔吐。如小半夏湯(《金匱要略》)。
生姜配竹茹:降逆止嘔。用于胃氣上逆之嘔惡噦逆,無偏寒偏熱之弊。
(3)用于溫肺止咳
生姜配麻黃、杏仁:散寒止咳。用于風寒咳嗽,痰多,惡寒頭痛者。如三拗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4)用于解毒
生姜配紫蘇:解毒。用于魚蟹中毒后吐瀉等。
【用量用法】 水煎服,3~9g。或搗汁服。
【制劑與成藥】
1.生姜沖劑:用于風寒感冒,胃寒不適,心腹冷痛,痰飲咳喘。每次15g,2次/天,開水沖服。
2.鮮生姜油:新鮮生姜經蒸餾所得的揮發油。用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關節痛、軟組織傷痛等癥。涂于患處。
參考文獻
[1] 何文珊等.中藥材,2001,24(5):376.
[2] 姚木銘.中醫外治雜志,2001,10(2):31.
[3] 李明州等.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07,8(14):37.
[4] 郭宏強等.中國中醫急癥,2006,15(10):1157.
[5] 牛久旺.中國中醫急癥,2005,14(2):99.
蔥白
【基源】 為百合科植物蔥Allium fistulosum L.的鱗莖。
【成分研究】
1.揮發油類 蒜素、二硫化物、多硫化物等。
2.甾醇類 膽甾醇、菜子甾醇、豆甾醇等。
3.維生素類 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
4.其他 胡蘿卜素、糖類、脂類、黏液質等。
【藥理研究】
1.抗病原微生物 蔥白的揮發性成分對白喉桿菌、結核桿菌、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鏈球菌均有抑制作用,抑菌機制與作用于細菌的酶系統有關,所含的硫化物是抗菌的有效成分之一。
2.鎮靜鎮痛 小鼠灌服蔥白水煎劑,能使自主活動減少,痛閾提高[1]。
3.其他 抗腫瘤,驅蟲,保護皮膚和黏膜等作用。
【性味歸經】 辛,溫。歸肺、胃經。
【功效主治】 發汗解表,散寒通陽。用于風寒感冒,少陰病下利脈微,陰寒腹痛;乳汁淤滯不下,乳房脹痛及瘡癰初起。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1)急性乳腺炎 生半夏、蔥白等量,共搗為泥,做成棗核大小的栓劑,塞入健側鼻腔,30min后取出栓劑,每日3~5次[2]。
(2)小兒腹瀉 鮮生姜、蔥白各1份,1歲以內,每次10~20g,1~5歲,每次20~30g,5歲以上,每次30~50g,用紗布包裹,敷臍,每12h更換1次,最多不超過2天[3]。
2.配伍應用
(1)用于發汗解表
蔥白配淡豆豉:發散風寒。用于外感風寒之輕癥,見微熱、惡風、頭痛、流涕等。如蔥豉湯(《肘后方》)。
(2)用于散寒通陽
蔥白配附子、干姜:通陽破陰。用于少陰病下利脈微者。如白通湯(《傷寒論》)。
3.鑒別應用
蔥白、薤白:兩者皆為通陽、散寒之品。薤白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或薤的干燥鱗莖,辛開苦降,長于宣通胸陽,用于胸陽不振之胸痹刺痛;也能下泄行滯,可用于治療赤白下痢、霍亂干嘔。蔥白辛溫發汗解肌,適用于風寒感冒,且能宣通上下之陽氣,散寒凝,利小便,可用于治療少陰寒厥、小便不利。
【用量用法】 水煎服,9~15g;或酒煎。煮粥食,每次可用鮮品15~30g。外用適量,搗敷,炒熨,煎水洗,蜂蜜或醋調敷。
參考文獻
[1] 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第8卷.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2] 曲華清等.中國民間療法,2003,11(3):19.
[3] 王樹國等.河南中醫,2002,22(1):54.
鵝不食草
【異名】 石胡荽,地胡椒。
【基源】 為菊科植物石胡荽Centipeda minima (L.) A.Br. et Aschers.的干燥全草。
【成分研究】
1. 揮發油類 干燥鵝不食草全草中含有約0.1%的揮發油,其中反式乙酸菊烯酯含量高達59.06%,另外還含有桉油精、樟腦、馬鞭草烯醇、香芹酚、異石竹烯、6,6-二甲基-2-亞甲基雙環[3,1,1]庚烷、石竹烯、香檸檬醇、里那醇乙酸酯。
2. 甾醇類 從鵝不食草中發現包括蒲公英甾醇、棕櫚酸蒲公英甾醇酯、醋酸蒲公英甾醇酯、山金車甾醇、β-谷甾醇、γ-菠菜甾醇、豆甾醇、豆甾醇-3-O-β-葡萄糖苷等8個甾體化合物。
3. 黃酮類 鵝不食草中黃酮類化合物主要以槲皮素衍生物的形式存在,包括槲皮素-3,3'-二甲酯、槲皮素-3-甲酯、槲皮素-3-7, 3'-三甲酯、槲皮素-3,7、3',4'-四甲酯、芹黃素、蜜橘黃素等。
4. 三萜類 鵝不食草中三萜類化合物主要以五環三萜皂苷及其苷元的形式存在,如3-α,21-β,22-α,28-四羥基-12-齊墩果烯;3-α、16-α、21-β、22-α、28-五羥基-12-齊墩果烯- 28- O- β- D-吡喃木糖苷等。
5. 愈創木內酯類和偽愈創木內酯類 鵝不食草含有山金車內酯C、短葉老鸛草素、山金車內酯D、堆心菊靈、異丁酸堆心菊靈內酯、四氫堆心菊靈、異戊酸堆心菊靈內酯、當歸酸堆心菊靈內酯、銀膠菊素、千里光酰二氫堆心菊靈。
6. 其他 羽扇豆醇、鞣質、香豆素等[1]。
【藥理研究】
1. 抗過敏 鵝不食草乙醇、石油醚、水提取物均能減輕過敏性鼻炎豚鼠打噴嚏、流鼻涕的癥狀,不同程度減輕鼻黏膜組織的病理損傷,抑制嗜酸性粒細胞浸潤,降低血清卵蛋白特異性IgE的濃度[2]。
2. 抗炎 鵝不食草揮發油對小鼠棉球肉芽腫、蛋清致大鼠足跖腫脹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抗炎機制與抑制炎癥介質組胺和5-羥色胺的釋放有關[3]。
3. 抗腫瘤 鵝不食草乙酸乙酯部位中提取分離的部分單體化合物具有明顯的抗腫瘤活性,包括短葉老鸛草素、二氫堆心菊靈、羽扇豆醇、山金車內酯、山金車內酯B以及鵝不食草酚。另外,還篩選出2個具有一定抗腫瘤活性的化合物,分別為槲皮素和3-甲氧基槲皮素[2]。
4. 抑菌 鵝不食草乙醇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桿菌、大腸埃希菌、藤黃微球菌等尤其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具有顯著的抑菌活性 [4]。
5. 其他 護肝、消除耐藥質粒作用 [2]。
【性味歸經】 辛,溫。歸肺經。
【功效主治】 發散風寒,通鼻竅,止咳。用于風寒頭痛,咳嗽痰多,鼻塞不通,鼻淵流涕。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1)慢性鼻炎 將洗凈曬干后的鵝不食草碾成細粉末,過篩后裝瓶備用。每晚睡前取適量藥粉與紅霉素眼膏充分混合均勻成面團狀,分別涂于雙側鼻腔內。每日1次,3個月為1個療程[5]。
(2)鼻息肉 取鵝不食草 (鮮品)適量搗爛取汁,滴于鼻息肉上,每日數次,連續治療1~2周,直至息肉變小[6]。
(3)骨折 鵝不食草、酸漿草各適量。搗爛加酒外擦內服[7]。
2.配伍應用
(1)用于發散風寒止咳
鵝不食草配麻黃、細辛:發散風寒,止咳平喘。用于風寒所致的咳嗽痰多。
(2)通鼻竅
鵝不食草配蒼耳子、辛夷:發散風寒、宣肺通竅。用于風寒鼻塞、鼻淵。
鵝不食草配薄荷、黃芩:疏散風熱,宣肺通竅。用于風熱鼻塞、鼻淵。
【用量用法】 水煎服,6~9g。外用適量,搗爛塞鼻,或研末搐鼻,或搗敷。
【制劑與成藥】 鼻通寧滴劑:鵝不食草、辛夷。通鼻竅。用于慢性鼻竇炎,感冒鼻塞,對鼻息肉有輔助治療作用。滴鼻,每次1~2滴,每日2~3次。
參考文獻
[1] 林遠燦,高明.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35):303.
[2] 張淑娜,張亞玉.吉林農業,2015,19(39):76.
[3] 覃仁安等.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6,4(26):369.
[4] 李吉華.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14(22):28.
[5] 楊德義.中國民間療法,2014,22(10):24.
[6] 鄒麗.家庭醫藥,2014,(7):52.
[7] 趙能武等.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2,(10):28.
檉柳
【異名】 西河柳。
【基源】 為檉柳科植物檉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的干燥細嫩枝葉。
【成分研究】
1.黃酮類 黃酮苷元、黃酮苷、硫酯化黃酮等。
2.酚酸及多酚鞣質類 主要是沒食子酸,沒食子酸衍生物及其二聚體、三聚體及多聚體,以及一些多酚葡萄糖苷類[1]。
3.苯丙素類 苯丙醛、苯丙酸及其酯和硫酯化物、香豆素、雙四氫呋喃木脂素等。
4.其他 三萜、甾體、生物堿類及脂肪族化合物。
【藥理研究】
1.保肝 檉柳乙醇提取物灌胃給藥,對四氯化碳(CCl4)誘發的急性肝炎模型小鼠有保肝作用,減輕肝重量增加、肝組織變性程度。
2.抗菌 檉柳煎劑在體外對肺炎鏈球菌、甲型鏈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和流感桿菌有抑制作用。檉柳酮及檉柳醇對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3.抗糖尿病 檉柳具有醛糖還原酶抑制劑作用,其提取物可以用來治糖尿病并發癥。
4.其他 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
【性味歸經】 辛,平。歸肺、胃、心經。
【功效主治】 解表透疹,祛風除濕。用于麻疹不透,風疹瘙癢,風濕痹痛。
【臨床應用】
(1)用于解表透疹
檉柳配竹葉、牛蒡子:發表透疹。用于痧疹透發不出,煩悶躁亂,喘咳及咽喉腫痛。如竹葉柳蒡湯(《先醒齋醫學廣筆記》)。
檉柳配荊芥、防風:祛風止癢。用于風疹瘙癢。
檉柳配牛蒡子:解表透疹。用于麻疹透發不暢及隱疹瘙癢者。
(2)用于祛風除濕
檉柳配羌活、獨活:祛風除濕。用于風濕痹證,肢節疼痛。
【用量用法】 水煎服,3~10g。外用適量,煎湯擦洗。
【使用注意】 麻疹已透者不宜用。用量過大者令人心煩。
參考文獻
[1]] 黃時偉等.海峽藥學,2007,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