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xiàn)代實用臨床中藥學(第三版)
- 祁公任 陳濤主編
- 19984字
- 2020-08-28 11:48:22
第二節(jié) 辛涼解表藥
薄荷
【基源】 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
【成分研究】
1.揮發(fā)油類 主要含左旋薄荷醇、旋薄荷酮、異薄荷酮等。
2.黃酮類 包括薄荷異黃酮苷、異瑞福、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等。
3.其他 有機酸、氨基酸等。
【藥理研究】
1.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作用 內服少量薄荷或薄荷油可通過興奮中樞神經,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促進汗腺分泌,增加散熱,有發(fā)汗解熱作用。薄荷醇能加強戊巴比妥鈉的中樞抑制作用。
2.對消化系統(tǒng)的作用 薄荷醇有較強的利膽作用,薄荷酮與薄荷醇的作用相似,但較持久,對CCl4造成的大鼠肝損害有一定保護作用。
3.對呼吸系統(tǒng)的作用 薄荷醇的刺激作用導致氣管分泌增加,使稠厚的黏液易于排出,有祛痰作用[1]。薄荷醇能減少呼吸道的泡沫痰,使有效通氣腔道增大。
4.抗炎 薄荷提取物腹腔注射可抑制大鼠角叉菜膠性足腫脹,主要有效成分為薄荷醇。
5.其他 抗病原微生物、影響平滑肌張力、促透等作用。
【性味歸經】 辛,涼。歸肺、肝經。
【功效主治】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理氣。用于風熱感冒,風溫初起,風熱頭痛,目赤多眵,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風疹瘙癢;肝郁氣滯,胸悶脅痛。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1)促進腸蠕動 用0.5~1.0ml薄荷油,滴入干棉球放至臍部(神闕穴),其上覆蓋濕熱毛巾(干毛巾放入40℃溫水中浸透,疊成6~8層,擰至不滴水為度),再覆蓋塑料薄膜,恒溫30min,每8h敷1次,直至排便或排氣[2]。
(2)放射性口腔炎 薄荷6g、金銀花10g、板藍根15g、麥冬20g、桔梗10g、生地榆10g、牡丹皮10g、白及10g、玄參10g、生地黃10g、生甘草3g。用150ml開水沖化,攪勻成稀糊狀,小口頻服,1日2劑。連服5日[3]。
2.配伍應用
(1)用于疏散風熱
薄荷配金銀花、連翹: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用于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如銀翹散(《溫病條辨》)。
薄荷配菊花: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用于外感風熱或肝火上炎所致的頭痛頭暈、目赤腫痛。
(2)用于清頭目,利咽喉
薄荷配牛蒡子:疏散風熱,透疹。用于風熱表證或溫病初起、發(fā)熱咽痛等;麻疹初起、疹透不暢及風疹、隱疹。
薄荷配桔梗、僵蠶:清熱利咽。用于風熱上攻,咽喉腫痛。如六味湯(《喉科秘旨》)。
薄荷配蔓荊子:清利頭目。用于風熱上攻,頭痛目赤。
(3)用于透疹,止癢
薄荷配蟬蛻: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用于風熱為患,溫疫發(fā)疹;麻疹初起,疹出不透;風疹塊,皮膚癢癥及小兒夜啼不眠等(《施今墨對藥》)。
薄荷配苦參、白鮮皮:疏風止癢。用于風疹瘙癢。
薄荷配浮萍:疏散風熱,透疹。用于風熱表證,發(fā)熱無汗;麻疹初起,透發(fā)不暢。
薄荷配滑石:收濕止癢。用于痱子。
(4)用于疏肝解郁
薄荷配柴胡:疏肝解郁。用于肝氣郁結,肋脅不舒。如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5)用于辟穢氣
薄荷配廣藿香:芳香化濕辟穢。用于夏令感受暑濕穢濁之氣,痧脹腹痛。
薄荷配香薷、厚樸:清熱祛暑。用于暑令痧證,脘腹脹痛,嘔吐泄瀉。如薄荷湯(《痧脹玉衡》)。
3.鑒別應用
薄荷、菊花:兩者皆有發(fā)散風熱,清利頭目之功效。薄荷偏于發(fā)散,辛涼解表之力較菊花強,且有清暑辟穢的作用,夏季傷暑可用。菊花解表之力不及薄荷,偏于清肝熱、祛肝風,兼有養(yǎng)肝明目的作用,常用于肝經風熱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肝風或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等。此外,薄荷能疏肝解郁、透疹,可用于肝郁氣滯、麻疹初起或風熱外束而疹出不暢等;菊花尚能清熱解毒,可用于治療瘡瘍腫毒。
【用量用法】 水煎服,3~6g,宜后下。
【制劑與成藥】 薄荷油:新鮮薄荷莖葉經蒸餾而得的揮發(fā)油。用于風熱頭痛,目赤腫痛,咽痛,齒痛及皮膚癢痛等。每次0.01~0.2ml,3次/天。外用,搽患處。
【使用注意】 本品芳香辛散,體虛多汗者慎用。
參考文獻
[1] 梁呈元等.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3,22(3):10.
[2] 施永敏等.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護理版,2007,3(3):23-24.
[3] 王洪真等.四川中醫(yī),2006,24(10):88.
桑葉
【基源】 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葉。
【成分研究】
1.黃酮類 主要包括蕓香苷等。
2.生物堿類 主要有1-脫氧野尻霉素(DNJ)、N-甲基-1-DNJ、fagomine、1α,2β,3α,4β-四羥基-去甲莨菪烷等。
3.多糖類 桑葉多糖等。
4.甾醇類 β-谷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β-D-葡萄糖苷等。
5.其他 揮發(fā)油、氨基酸、微量元素等。
【藥理研究】
1.降血糖 桑葉可抑制胰島的病變進展,維持胰島素分泌,抑制血糖升高,延緩糖尿病的發(fā)作和惡化。同時可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催化反應[1]。
2.降脂、抗粥樣硬化 桑葉丁醇提取物具有抑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氧化變性的作用,桑葉提取物對高脂血癥血清脂質升高及動脈粥樣硬化有抑制作用,有效成分主要是黃芪苷、異槲皮苷、東莨菪苷及苯甲醇的糖苷等。
3.抗炎 以桑葉水煎劑給小鼠灌胃,對巴豆所致的小鼠耳腫脹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對醋酸所致的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升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其他 抗衰老、抗腫瘤、抗病毒等作用。
【炮制研究】 桑葉中主要含蕓香苷等黃酮類化合物,以蕓香苷為成分指標,對不同采集期的桑葉進行比較。結果表明,霜前桑葉中蕓香苷含量比經霜桑葉高。霜前(每年8~10月)蕓香苷含量逐漸升高,經霜后含量驟然下降,自然脫落葉的含量最低[2]。因此桑葉在每年9~10月經霜前采收為宜。
【性味歸經】 甘、苦,寒。歸肺、肝經。
【功效主治】 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肝明目。用于風熱感冒,肺熱燥咳,頭暈頭痛,目赤昏花。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1)小兒支氣管炎 桑葉6g、連翹6g、貝母6g、枇杷葉6g、杏仁6g、蟬蛻3g、前胡6g、桔梗3g、甘草3g。每日1劑,水煎后分多次服[3]。
(2)面部褐色斑 桑葉,隔水蒸煮消毒,干燥后備用。每日15g,沸水浸泡后當茶飲,連服1個月為一個療程[4]。
(3)絲蟲病下肢象皮腫 桑葉制成25%口服液,每次200ml,日服3次,1個月為一個療程。連用6個療程[5]。
2.配伍應用
(1)用于疏散風熱
桑葉配菊花:疏散風熱,平肝明目。用于外感風熱之頭昏目眩、咳嗽有痰,肝陽上亢之頭暈目眩,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如桑菊飲(《溫病條辨》)。
桑葉配桑枝:疏風清熱,通絡止痛。用于外感風熱初起,身熱不甚,頭痛身痛等;風濕痹痛,四肢拘攣,關節(jié)疼痛等癥;風熱癢疹等(《施今墨對藥》)。
桑葉配杏仁:疏散風熱、宣肺止咳。用于風熱犯肺或肺燥咳嗽。如桑杏湯(《溫病條辨》)。
(2)用于清肺潤燥
桑葉配石膏、麥冬:清燥潤肺。用于溫燥傷肺,頭痛身熱,干咳無痰,氣逆而喘,鼻燥,舌干無苔者。如清燥救肺湯(《醫(yī)門法律》)。
(3)用于平肝明目
桑葉配決明子:平肝明目。用于肝陽上亢,頭目眩暈,頭脹頭痛;風熱或肝火所致的目赤腫痛。
桑葉配黑芝麻:滋補肝腎明目。用于肝腎不足之眼目昏花,發(fā)須早白脫發(fā)。如桑麻丸(《胡僧方》)。
3.鑒別應用
(1)桑葉、桑枝、桑白皮、桑椹 桑葉為桑樹的葉片,桑枝為桑樹的干燥嫩枝,桑白皮為桑樹的干燥根皮,桑椹為桑樹的成熟果實。桑葉具有疏風散熱、清肺潤燥、平肝明目的作用,多用于風熱感冒、溫病初起、肺熱燥咳、目赤腫痛、眩暈等。桑枝具有祛風濕、通經絡、利關節(jié)的作用,常用于風濕肢節(jié)疼痛、四肢拘急麻木,尤宜用于治療上肢痹痛麻木。桑白皮具有瀉肺平喘、利水消腫的作用,常用于肺熱咳喘、肺氣壅實之水腫脹滿、小便不利等。桑椹具有滋陰補血、生津潤腸的作用,常用于治療陰血不足、眩暈、失眠、耳鳴、目暗、須發(fā)早白等癥。
(2)桑葉、菊花 兩者均能疏散風熱、平肝明目。但桑葉性寒,疏散力較菊花強,又能潤肺止咳,治肺燥咳嗽。菊花性微寒,清肝、平肝、明目力較桑葉為勝,常用于肝陽眩暈、肝風頭痛、目赤昏花,且兼有清熱解毒之功,也可用于瘡癰腫毒。
【用量用法】 水煎服,5~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眼。用于解表、平肝明目,宜生用;用于潤肺止咳,宜蜜炙用。
參考文獻
[1] 歐陽臻等.江蘇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4(6):39.
[2] 梅全喜等.藥學通報,1988,23(11):660.
[3] 劉芝平.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05,26(5):65.
[4] 朱庚甫.浙江中醫(yī)雜志,1992,27(9):432.
[5] 王培義等.山東中醫(yī)雜志,1991,10(5):20.
菊花
【基源】 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頭狀花序。
【成分研究】
1.揮發(fā)油類 主要為龍腦、樟腦、菊油環(huán)酮等。
2.黃酮類 主要有香葉木素、木犀草素、芹菜素、香葉木素-7-O-β-D-葡萄糖、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刺槐苷、金合歡素-7-O-(6-O-乙酰)-β-D-葡萄糖苷等。
3.其他 氨基酸、綠原酸、微量元素等。
【藥理研究】
1.抗菌 菊花揮發(fā)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抗炎 鮮菊花可增強毛細血管的抵抗力,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而具有抗炎作用。
3.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 杭白菊黃酮類化合物,可明顯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對抗烏頭堿和三氯甲烷(氯仿)誘發(fā)的心律失常,拮抗Ca2+內流從而改善心肌細胞收縮力,且具有明顯的舒張血管和降血脂作用[1]。
4.抗氧化 菊花水提液能明顯抑制D-半乳糖所致脂質過氧化,降低血中丙二醛含量、單胺氧化酶活性,提高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發(fā)揮抗氧化作用。
5.其他 抗腫瘤、驅鉛等作用。
【炮制研究】 用烘干法制備的菊花,揮發(fā)油含量略低于生曬品,高于硫熏品、蒸曬品和炕干品。烘干溫度控制在60℃以下,可保證質量。不同加工法的菊花中揮發(fā)油含量由高至低為生曬品>烘干品>熏曬品>蒸曬品>炕干品[2,3]。由于烘干法較生曬法干燥時間短,生產效率高,有推廣應用價值。
【性味歸經】 辛、甘、苦,微寒。歸肺、肝經。
【功效主治】 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用于風熱感冒,目赤腫痛,頭痛眩暈,瘡癰腫毒。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1)天行赤眼 取菊花15g、黃柏15g搗細,冷開水煎煮3次合并,取藥液250~300ml,澄清待涼,裝瓶備用。用消毒不帶針頭注射器吸藥液沖洗患眼或用吸管吸液滴眼,亦可用小酒杯倒入藥液直接按罩在患眼上浸洗,5次/天。睡前可用無菌紗布浸藥液濕敷于患眼上,用膠布固定,第2天早上揭去,效果更佳[4]。
(2)小兒急性支氣管炎 鮮白菊花適量,水煎,頭煎沸后煎20min,二、三煎沸后煎5min即可,1日3劑。3~5歲用30~60g,6~12歲用60~90g。服藥期間禁食生冷、辛辣、油膩。一般服用3~5天[5]。
2.配伍應用
(1)用于疏散風熱
菊花配川芎:清熱,祛風,止痛。用于風熱上攻,頭暈目眩,發(fā)熱口干,苔薄黃,脈浮數(shù);肝陽上亢所致的偏正頭痛。如菊花茶調散(《醫(yī)方集解》)。
菊花配蟬蛻:疏散風熱,清肝明目。用于風熱壅盛或肝經風熱的目赤腫痛、翳膜遮睛;麻疹后疹毒未凈所致的翳膜遮睛、目赤流淚等;外傷性角膜損害遺留的翳障、視物不清。
菊花配蔓荊子:祛風清熱止痛。用于風熱上攻所致的頭痛頭暈等。
菊花配僵蠶:疏風散熱,消腫解毒。用于風熱上壅頭面諸證及風熱郁表,風疹瘙癢等癥。
(2)用于平肝明目
菊花配枸杞子:滋補肝腎明目。用于肝腎不足之眼目昏花。如杞菊地黃丸(《醫(yī)級》)。
菊花配石決明:清火平肝潛陽。用于肝火上攻或肝陽上亢,頭痛眩暈,目赤腫痛。如菊花決明散(《證治準繩》)。
菊花配夏枯草:清肝泄熱明目。用于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頭暈目眩等。
菊花配天麻:平肝息風。用于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肝風內動之抽搐、小兒熱痙。
(3)用于清熱解毒
菊花配金銀花:清熱解毒。用于癰疽瘡瘍,疔毒腫痛。如銀菊散(《驗方》)。
菊花配生甘草:清熱解毒。用于疔瘡腫痛。如甘菊散(《揣摩有得集》)。
3.鑒別應用
(1)菊花、野菊花 菊花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頭狀花序,野菊花為菊科植物野菊的干燥頭狀花序。兩者雖為同科植物,但不同種。野菊花在古代本草上別名“苦薏”,外形與菊花無異,但葉薄小而多尖,花小而蕊多,如蜂窩狀。兩者均有清熱解毒之功,但野菊花苦寒之性尤勝,長于解毒消癰,多鮮用搗爛取汁內服或外敷,對于疔毒腫痛有良好療效。菊花辛散之力較強,長于疏風清熱、清肝明目。
(2)白菊花、黃菊花 由于產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商品菊花有白菊花、黃菊花之分。兩者功效相同,但白菊花味偏甘,清熱之力稍弱,能益陰,長于養(yǎng)肝明目;黃菊花味偏苦,泄熱作用較強,長于疏散風熱。
【用量用法】 水煎服,5~9g。疏散風熱宜用黃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制劑與成藥】 菊花沖劑:每包10g,相當于原生藥3g。用于風熱感冒,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高血壓。1次1包,1日2~3次,開水沖服。
參考文獻
[1] 張清華等.進展食品與藥品,2007,9(2):60.
[2] 王琦等.中藥材,1986,(6):35.
[3] 張素芹等.中草藥,1990,21(1):35.
[4] 趙玉良等.光明中醫(yī),2003,18(104):55-56.
[5] 談宇武等.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2005,55:82-83.
牛蒡子
【異名】 鼠粘子,大力子。
【基源】 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實。
【成分研究】
1.甾體化合物 胡蘿卜苷、β-谷甾醇、豆甾醇等。
2.木脂素類 牛蒡子苷元、牛蒡子苷、羅漢松脂素等。
3.其他 生物堿、維生素、氨基酸等。
【藥理研究】
1.抗病原微生物 牛蒡子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乙型鏈球菌、傷寒桿菌等有抑制作用。
2.增強免疫 牛蒡子醇提物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可使正常小鼠淋巴細胞轉化率和小鼠的α-醋酸萘酯酶陽性率顯著提高,并可明顯增加抗體生成細胞的形成,增強小鼠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
3.降糖 牛蒡子提取物可顯著降低正常小鼠口服高糖所致的高血糖水平和四氧嘧啶型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1]。
4.擴張血管 牛蒡苷對蛙下肢及兔耳血管有擴張作用,能短暫降低兔血壓。
5.其他 利尿、瀉下、抗腫瘤、抗突變等作用。
【性味歸經】 辛、苦,寒。歸肺、胃經。
【功效主治】 疏散風熱,透疹利咽,宣肺祛痰,解毒散腫。用于風熱感冒,咽喉腫痛,麻疹不透;癰腫瘡毒,痄腮喉痹。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1)扁平疣 炒牛蒡子200g,研細末去皮,口服,每日3次,每次3~5g[2]。
(2)高脂血癥 大黃6g,水蛭6g,牛蒡子10g,制成腦脂平口服液[3]。
(3)頸椎病 牛蒡子、僵蠶、半夏各10g,蒺藜、桑枝各15g,獨活、秦艽各9g,白芷5g,每日1劑,早晚煎服,15日為一個療程[4]。
(4)乳癰 炒牛蒡子15g,青皮15g,蒲公英30g。水煎服,每日1劑[5]。
2.配伍應用
(1)用于疏散風熱,利咽
牛蒡子配金銀花、連翹:辛涼透表,解毒利咽。用于發(fā)熱,微惡風寒,頭痛,咽喉腫痛,脈浮數(shù)等。如銀翹散(《溫病條辨》)。
牛蒡子配桔梗:疏散風熱,宣肺止咳。用于風熱咳嗽,痰多不暢等。
(2)用于透疹
牛蒡子配浮萍:疏風透疹,利咽消腫。用于痘疹初發(fā)或透發(fā)不暢;風熱感冒,咽喉腫痛。
牛蒡子配連翹:疏散解毒,透疹。用于風熱癢疹,斑疹等(《施今墨對藥》)。
牛蒡子配升麻:疏散風熱,透疹解毒。用于外感風熱,咽喉腫痛及麻疹初起,疹透不暢。
(3)用于解毒消腫
牛蒡子配瓜蔞:清熱解毒消癰。用于肝郁化火,胃絡壅滯之乳癰癥。如瓜蔞牛蒡湯(《醫(yī)宗金鑒》)。
牛蒡子配玄參:清熱解毒,利咽。用于風熱犯肺,咽喉腫痛,及虛火上炎之咽喉疼痛而兼有外感風熱者。
牛蒡子配大黃:清火通便,解毒。用于風火外襲,火毒內結,癰腫瘡毒,兼有便秘者。
【用量用法】 水煎服,6~12g,本品炒后搗碎入煎,可提高有效成分的溶出率。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滑腸通便,氣虛便溏者慎用。
參考文獻
[1] 蔣淑敏.時珍國醫(yī)國藥,2001,12(10):941.
[2] 姜輝等.四川中醫(yī),1999,17(9):32.
[3] 繆燦銘等.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9,16(4):296.
[4] 王亦專等.浙江中醫(yī)雜志,2005,40(12):12.
[5] 顧伯華.實用中醫(yī)外科學.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1985.
蔓荊子
【基源】 為馬鞭草科植物單葉蔓荊Vitex trifolia L.var.simplicifolia Cham. 或蔓荊Vitex trifolia L.的干燥成熟果實。
【成分研究】
1.二萜類 主要為半日花烷型二萜,亦有部分松香烷型二萜。
2.黃酮類 包括紫花牡荊素、木犀草素、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異葒草素、牡荊素等。
3.其他 苯丙素類、環(huán)烯醚萜類、甾體類、三萜類等。
【藥理研究】
1.鎮(zhèn)痛抗炎 蔓荊子果實提取物具有血管松弛和鎮(zhèn)痛作用,鎮(zhèn)痛成分主要為苯丁基糖苷類、環(huán)烯醚萜類及木脂素類化合物,部分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具有抗炎活性。
2.抗腫瘤 蔓荊子果實中得到的木犀草素能夠抑制人骨髓白血病細胞株(HL-60)的增殖并誘導其凋亡。蔓荊子黃素對淋巴細胞增殖具有很強的抑制作用[1]。
3.對呼吸系統(tǒng)的作用 蔓荊子揮發(fā)油灌胃和腹腔注射給藥,對實驗性哮喘有顯著的保護作用,明顯降低組胺對離體豚鼠氣管平滑肌的收縮作用。蔓荊中分離得到的viteosin-A和紫花牡荊素能阻斷由組胺引起的雄性豚鼠氣管的自發(fā)性收縮。
4.其他 抗氧化、抗突變、降血壓等作用。
【性味歸經】 辛、苦,微寒。歸膀胱、肝、胃經。
【功效主治】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祛風止痛。用于風熱感冒,頭昏頭痛;目赤腫痛,目昏多淚,耳鳴耳聾;風濕痹痛。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1)三叉神經痛 蔓荊子60g,白酒500ml,將蔓荊子炒至焦黃,研為粗末,入酒內浸泡3~7天(夏季泡3天,冬季泡7天),兌涼開水200ml,取汁700ml。每次服50ml,每日2次,7天為一個療程[2]。
(2)急性乳腺炎 蔓荊子200~300g,炒黃后研末,用白酒調成糊狀。先用溫鹽水輕輕擦洗乳頭及乳房,然后用吸乳器排空乳汁,將藥敷于患處,用大青葉覆蓋,再蓋上紗布,外以膠布固定,12h更換1次。若成膿者,行穿刺抽膿后再敷藥[3]。
(3)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蔓荊子15~20g,升麻12~15g,前胡8~12g,桑白皮12~15g,甘草3~9g,麥冬14~18g,茯苓18g,赤芍藥15~20g。水煎,1日1劑,分2次服,直至外耳道停止流膿、恢復干燥。服藥同時,每天將外耳道洗凈,吹入紅棉散(量宜少,鼓室內覆蓋薄薄一層即可,以防結塊妨礙引流。紅棉散組成:枯礬15g、龍骨12g、海螵蛸15g,洗凈,切碎,與冰片2g共為末,消毒,貯瓶中備用),1日1次[4]。
(4)坐骨神經痛 蔓荊子50g,炒至焦黃,軋為粗末,加入白酒500ml,浸泡3~7天(夏天泡3天,冬天泡7天),兌涼開水200ml,取汁700ml,每天分早、晚兩次各飲50ml,7天為一個療程,觀察3個療程[5]。
2.配伍應用
(1)用于疏散風熱
蔓荊子配連翹:解表清熱。用于風熱壅于上焦,頭痛頭昏發(fā)熱,暴發(fā)火眼等(《施今墨對藥》)。
(2)用于清利頭目
蔓荊子配蒺藜:疏散清利,平肝明目。用于肝經風熱或肝火上炎所致的頭痛頭暈、頭脹、目赤腫痛。
蔓荊子配蟬蛻:疏風清利。用于風火上攻,目赤腫痛,目昏多淚者。
蔓荊子配生石膏、黃連:清胃解毒。用于胃火上沖,牙齦腫痛。
蔓荊子配連翹:解表清熱,解毒止痛。用于風熱聚于上焦,以致頭痛、頭暈、發(fā)熱;風火頭痛,暴發(fā)火眼等(《施今墨對藥》)。
(3)用于祛風止痛
蔓荊子配川芎:活血,祛風止痛。用于外感風邪之頭痛、牙痛、關節(jié)疼痛。
蔓荊子配羌活、獨活:祛風止痛。用于風濕痹痛。如羌活勝濕湯(《內外傷辨惑論》)。
3.鑒別應用
蔓荊子、蒺藜:兩者皆可用于風熱所致頭痛眩暈,目赤腫痛,亦常相須為用。但蔓荊子性微寒,以疏散風熱為主,更宜用于風熱上攻而致的頭痛、眩暈。蒺藜性平,以平肝潛陽為主,更適用于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此外,蒺藜有疏肝解郁、祛風止癢之功,可用于肝氣郁結之證及風疹瘙癢。
【用量用法】 水煎服,5~9g。生用,長于疏散風熱,多用于風熱表證及偏正頭痛;炒用,辛散作用緩和,用于目疾及耳竅失聰。
參考文獻
[1] 盛習鋒等.湖南中醫(yī)雜志,2007,23(3):107.
[2] 劉永業(yè).中醫(yī)雜志,2000,41(12):712.
[3] 向愛蘭.湖南中醫(yī)雜志,1999,15(3):48.
[4] 郭萍等.河北中醫(yī),2003,25(7):508.
[5] 王士國.河北中醫(yī)藥學報,2001,16(4):24.
蟬蛻
【異名】 蟬衣。
【基源】 為蟬科昆蟲黑蚱Cryptotympana pustulata Fabricius若蟲羽化時脫落的皮殼。
【成分研究】 含甲殼素、殼聚糖、蛋白質、氨基酸、酚類化合物、鈣、鋁、鎂、磷等。
【藥理研究】
1.解熱 解熱作用以頭、足部為強,全蟬蛻次之。
2.鎮(zhèn)靜、抗驚厥 蟬蛻能拮抗咖啡因的興奮作用,與戊巴比妥類藥物有協(xié)同作用;提取物能減少士的寧引起的驚厥死亡率,并能延長驚厥動物的存活期[1]。
3.免疫抑制 蟬蛻對非特異性免疫有抑制作用,對Ⅳ型超敏反應及細胞免疫功能也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4.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 靜脈注射蟬蛻醇提物對家兔血壓、呼吸無顯著影響,但使心率顯著減緩,且無過敏反應,無溶血作用,具有一定的膜保護作用。
【炮制研究】 蟬蛻大多生用。部分地區(qū)應用蟬蛻有去頭足習慣?,F(xiàn)代研究認為,蟬蛻各部位化學成分相同,都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和抗驚厥藥理作用,其強度為蟬蛻整體>身>頭足。抗驚厥實驗表明,去頭足蟬蛻煎液與連頭足蟬蛻煎液均有非常顯著的對抗士的寧驚厥作用。因此認為可不必去頭足[2,3]。
【性味歸經】 甘,寒。歸肺、肝經。
【功效主治】 疏散風熱,利咽開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風止痙。用于風熱感冒,咽痛音?。宦檎畈煌福L疹瘙癢;目赤翳障;驚風抽搐,破傷風證。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1)產后急性尿潴留 蟬蛻10g、通草5g、生大黃9g(后下)。根據病情適當加味,如脾虛加白術、茯苓;腎虛加杜仲、桑寄生;肝郁加柴胡、郁金;膀胱郁熱加淡竹葉、益元散。上藥加水500~600ml,急煎5~20min,頓服[4]。
(2)小兒陰莖水腫 蟬蛻、生甘草梢加水煎煮,取汁溫洗小兒患處并外敷[5]。
(3)百日咳 蟬蛻10g、百部5g、桑白皮5g、苦杏仁10g、浙貝母10g、厚樸5g、茯苓10g、陳皮5g。每日1劑,服10~20日[6]。
(4)皰疹性咽峽炎發(fā)熱 薄荷20g,蟬蛻20g,加涼水1000ml,浸泡10min后文火煎開5min,自然涼至常溫。小于1歲患兒100ml、1~2歲患兒200ml,保留灌腸15~30min,灌腸結束后將患兒臀部抬高30°,每日2次,至體溫正常停用[7]。
(5)小兒夜啼 鉤藤6~9g、蟬蛻3~6g、白芍3~6g、木香1.5~3g、川芎3~6g、延胡索6~9g。每日1劑,水煎服[8]。
(6)急性腎炎 水腫期:蟬蛻10~15g、麻黃8g、連翹15g、防己10g、赤小豆30g、桑白皮30g、黃芪30g、薏苡仁30g。水腫緩解期:蟬蛻10~15g、茯苓10g、白術10g、淮山藥10g、薏苡仁30g、黃芪30g、黨參10g、白茅根30g、地榆30g、大棗5枚。以上藥物劑量,均為成人劑量,小兒酌減。水煎服,每日1劑[9]。
2.配伍應用
(1)用于疏散風熱,利咽
蟬蛻配薄荷、牛蒡子:疏散風熱,利咽開音。用于風熱上攻,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如蟬薄湯(《中國當代名中醫(yī)秘驗方臨證備要》)。
蟬蛻配胖大海:疏利咽喉。用于風熱郁肺,肺氣失宣,咽痛音啞。如海蟬散(《驗方》)。
蟬蛻配石菖蒲:散風熱,開清竅。用于風熱夾痰、阻塞清竅之耳鳴、耳聾,頭暈。
蟬蛻配鳳凰衣:疏風,利咽開音。用于風熱郁肺,氣失宣降之咽炎、喉炎;風熱壅滯之目赤腫痛、流淚、翳障等。
(2)用于透疹止癢
蟬蛻配紫草:清熱涼血透疹。用于熱盛疹出不暢者。
蟬蛻配烏梢蛇:祛除肌肉皮膚之風邪濕毒。用于慢性濕疹、隱疹、皮膚瘙癢等。
蟬蛻配荊芥、防風:祛風止癢。用于風疹、濕疹,皮膚瘙癢。如消風散(《外科正宗》)。
(3)用于明目退翳
蟬蛻配木賊:散風熱,明目退翳。用于外感風熱,目赤翳障多淚,兼有表證者。如神消散(《證治準繩》)。
蟬蛻配菊花:明目退翳。用于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翳膜遮睛。如蟬花散(《銀海精微》)。
(4)用于祛風止痙
蟬蛻配天麻:祛風止痙。用于破傷風。如五虎追風散(《晉南·史全恩家傳方》)。
蟬蛻配牛黃:清肝息風。用于小兒急熱驚風。
蟬蛻配鉤藤:疏風定驚。用于小兒感冒夾驚,驚癇夜啼。
蟬蛻配全蝎:息風止痙。用于小兒驚風、破傷風等驚癇、抽搐等癥。
3.鑒別應用
(1)蟬蛻、僵蠶:兩者皆有祛風止痙、止痛、止癢的作用,常相須配伍同用。蟬蛻能透疹退翳,可用于麻疹透發(fā)不暢、翳膜遮睛、胬肉攀睛。僵蠶有化痰散結之功,長于治療痰熱壅盛及風痰郁阻之證,如腦卒中、面癱、瘰疬痰核等。
(2)蟬蛻、蛇蛻 蛇蛻為多種蛇蛻下的干燥表皮膜,也可入藥。兩者皆有祛風止痙、止癢、退翳功能,用于小兒驚風、抽搐痙攣、目赤翳障、皮膚瘙癢等癥。但蟬蛻更長于疏散風熱,透疹,故常用于風熱感冒、咽痛音啞、麻疹不透等;蛇蛻則多用于皮膚瘙癢、目赤翳障等癥。蛇蛻煎服每次2~3g,研末服每次0.3~0.6g。
【用量用法】 水煎服,3~6g;或單味研末沖服。治療驚風抽搐、破傷風,劑量要大,一般為15~30g。
【不良反應】 少數(shù)患者服用本品煎劑后有上腹部持續(xù)疼痛,并伴有腹脹、腸鳴,30min后自行消失[10]。也有服用含蟬蛻煎劑后出現(xiàn)皮膚過敏反應的報道[11]。
【使用注意】 自《名醫(yī)別錄》有“主婦人生子不下”的記載以來,歷代本草一直將其作為妊娠禁忌藥。現(xiàn)代研究證實本品對生育確有一定影響,故孕婦應慎用。
參考文獻
[1] 何敏.內蒙古中醫(yī)藥,1999,(1):42.
[2] 王喜云等.中藥通報,1986,11(4):25.
[3] 楊梅香.中藥材,1985,(3):39.
[4] 徐妙燕.中醫(yī)雜志,2000,41(4):245.
[5] 李新等.中醫(yī)外治雜志,1999,8(4):53.
[6] 俞嫻秋.甘肅中醫(yī),1999,12(2):40.
[7] 胡慶梅等.中國全科醫(yī)學,2005,8(23):1966.
[8] 楊文慶等.福建中醫(yī)藥,2002,33(1):18.
[9] 丁祖杰.湖南中醫(yī)雜志,2000,16(4):9-10.
[10] 夏承義.中國中藥雜志,1989,14(10)∶636.
[11] 陳淑桂.河北醫(yī)藥,2001,23(5)∶336.
葛根
【基源】 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或甘葛藤Pueraria thomsonii Benth.的干燥根。
【成分研究】
1.異黃酮類 大豆苷元、大豆苷、葛根素、大豆素-4',7'-二葡萄糖苷、金雀異黃素8-C-芹糖基-葡糖糖苷、金雀異黃素等[1]。
2.葛根苷類 主要為葛根苷A、葛根苷B、葛根苷C,這些葛根苷類被認為是二氫查耳酮的衍生物。
3.三萜類 皂草精醇、槐二醇等。
4.其他 氯化膽堿、二氯化乙酰膽堿、卡塞因、鞣質、乙酰膽堿、胡蘿卜苷等。
【藥理研究】
1.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 降低血壓,減緩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擴張冠狀血管,改善心肌代謝;抑制動脈硬化;改善微循環(huán)[2]。
2.降糖降脂 葛根素可使四氧嘧啶性高血糖大鼠的血糖明顯下降;大劑量的葛根素(500mg/kg)能明顯降低血清膽固醇,但對血清游離脂肪酸和甘油三酯則無明顯影響[3]。
3.抗氧化、解酒 葛根通過清除氧自由基和抗脂質過氧化,使乙醇導致的血清黏度異常變化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
4.其他 葛根總黃酮可升高細胞色素P450的活性。
【炮制研究】 葛根生用,在切制時不宜長時間浸泡,否則淀粉與藥效成分會流失,洗后稍泡,潤軟切片即可。葛根在麩煨炮炙工藝中,傳統(tǒng)的加熱方法是炒制。但現(xiàn)代研究表明,用烘法加熱炮炙成煨葛根,不僅色澤好,無焦斑,有香氣,且藥效成分葛根素含量高,烘法優(yōu)于炒法。實驗中的最佳方案是每10g葛根用4g麥麩(1.6ml水濕潤),在165℃條件下烘制40min即可[4]。
【性味歸經】 甘、辛,涼。歸脾、胃經。
【功效主治】 解肌退熱,透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用于外感表證,項背強痛;麻疹不透;熱病口渴,陰虛消渴;熱泄熱痢,脾虛泄瀉。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1)兒童多發(fā)性抽動癥 葛根、生地黃、菟絲子各12g,天麻、僵蠶、地龍、鉤藤、生牡蠣各9g,甘草3g。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2~3次服[5]。
(2)氣滯血瘀型頸源性眩暈 葛根30g、桂枝10g、川牛膝10g、續(xù)斷10g、三七6g、丹參12g、赤芍15g、川芎10g、補骨脂10g、天麻10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7天為一個療程[6]。
(3)過敏性紫癜 葛根30g、黃芩15g、黃連15g、甘草15g、蟬蛻20g、犀牛角(水牛角代)6g、赤芍15g。水煎服,每日2次,早晚各1次,5天為一個療程[7]。
(4)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桂枝15g、葛根30g、白芍20g、生姜5片、大棗6枚。30天為一個療程[8]。
(5)嬰幼兒病毒性腸炎 葛根10g、黃芩6g、黃連3g、炙甘草3g、茯苓6g、車前子5g、蒼術5g、滑石18g。每日1劑,加水500ml煎服,少量多次口服,不拘量,服用3~5天[9]。
(6)冠心病 石菖蒲20g、葛根30g、白術15g、黃芪15g、丹參15g,隨癥加減。水煎服,每日1劑[10]。
2.配伍應用
(1)用于解肌退熱
葛根配柴胡:解肌退熱。用于外感表證,邪郁化熱,發(fā)熱重,惡寒輕,頭痛鼻干,口微渴,苔薄黃等癥;風疹,麻疹。如柴葛解肌湯(《傷寒六書》)。
葛根配麻黃:發(fā)汗,散寒解肌。用于風寒表證。癥見惡寒無汗,項背強痛。如葛根湯(《傷寒論》)。
葛根配桂枝:解表退熱,舒筋活絡。用于外感風寒,發(fā)熱惡寒,項強拘急不利者。
(2)用于透疹
葛根配升麻:解肌透疹。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透,身熱頭痛,咳嗽,目赤流淚,口渴,舌紅,脈數(shù)。如升麻葛根湯(《閻氏小兒方論》)。
(3)用于生津止渴
葛根配天花粉:清熱,生津止渴。用于熱病津傷口渴;現(xiàn)代用于糖尿病。
葛根配烏梅:滋陰,生津止渴。用于內熱消渴。如玉泉丸(《沈氏尊生書》)。
(4)用于升陽止瀉
葛根配黃連:解肌清熱,堅陰止利。用于表證未解,邪熱入里之熱瀉、熱??;也可用于濕熱痢疾。如葛根芩連湯(《傷寒論》)。
葛根配白術:健脾燥濕止瀉。用于脾虛泄瀉。如七味白術散(《校注婦人良方》)。
(5)用于活血祛瘀,降糖
葛根配丹參:活血化瘀,降低血糖。用于糖尿病,有瘀血者。癥見舌質暗,或有瘀斑、瘀點,舌下靜脈瘀滯等(《施今墨對藥》)。
3.鑒別應用
(1)生葛根、煨葛根:生葛根長于解肌退熱、透疹、生津止渴,多用于治療外感風寒證兼有頸項強痛者,或外感風熱,麻疹初起,疹出不暢,熱病口渴或消渴者。煨葛根發(fā)散作用弱,止瀉作用強,多用于治療濕熱瀉痢或濕熱泄瀉,脾虛泄瀉。
(2)葛根,葛花 兩者為同一植物不同藥用部位,但功效不同,葛花具有解酒和胃功能,主要用于飲酒過度,頭痛頭昏,煩渴,嘔吐,胸膈飽脹等癥。可單用煎水服,常用量9~15g,也可配黃連3~5g同用。
【用量用法】 水煎服,9~15g。解肌退熱、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陽止瀉宜煨用。
【制劑與成藥】
1.愈風寧心片:每片含葛根總黃酮60mg。用于冠心病、心絞痛、高血壓、頭痛、頭暈、頸項疼痛、早期突發(fā)性耳聾??诜?片/次,3次/天。
2.葛根素(片劑,注射液):片劑,25mg;注射劑,100mg、50mg。用于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口服,2片/次,3次/天;靜脈注射,100~200mg/次,2次/天;靜脈滴注,200~400mg/次,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釋,1次/天。
3.冠舒注射液:每支2ml,每毫升相當于葛根、茵陳、丹參各1g,延胡索0.5g。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每次4ml加10%葡萄糖液20ml,靜脈注射;繼以4ml加5%葡萄糖25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
參考文獻
[1] 陳荔炟.時珍國醫(yī)國藥,2006,4(11):2305.
[2] 楊林靜等.武警醫(yī)學院學報,2002,11(2):138.
[3] 張東華等.首都醫(yī)藥,2007,6:44.
[4] 王和平等.中成藥,1991,(6):20.
[5] 張卉等.陜西中醫(yī),2008,29(7):809-810.
[6] 夏志強.中醫(yī)藥導報,2008,14(7):31-32.
[7] 于影.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08,8(3):59.
[8] 敬鴻博等.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08,20(4):416.
[9] 王妙玲.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8,18(8):522-523.
[10] 何志軍.湖南中醫(yī)雜志,2008,24(2):63-64.
柴胡
【基源】 為傘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狹葉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前者習稱“北柴胡”,后者習稱“南柴胡”。
【成分研究】
1.黃酮類 主要為黃酮醇類,包括山柰酚、槲皮素和異鼠李素。
2.皂苷類 主要含有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B、柴胡皂苷C、柴胡皂苷D。
3.木脂素類 有3種結構類型,即木脂內酯類、單環(huán)氧木脂素及雙環(huán)氧木脂素。
4.香豆素類 多為簡單香豆素。
5.多糖類 北柴胡所含多糖基本由阿拉伯糖、核糖、木糖、葡萄糖、半乳糖及鼠李糖組成。南柴胡多糖成分與北柴胡相近,但無鼠李糖而有甘露糖。
【藥理研究】
1.解熱鎮(zhèn)痛 大劑量柴胡煎劑對人工發(fā)熱的家兔有解熱作用;柴胡皂苷對醋酸所致小鼠扭體反應等有明顯的鎮(zhèn)痛作用。
2.抗內毒素 濃度大于25%的柴胡提取液體外對細菌內毒素有明顯的破壞作用,柴胡對內毒素致熱家兔有很好的解熱作用。
3.抗炎 柴胡抗炎的有效成分為柴胡皂苷。柴胡皂苷對多個炎癥過程包括滲出、毛細血管通透性、炎癥介質釋放、白細胞游走和結締組織增生等都有抑制作用[1]。
4.鎮(zhèn)靜、抗驚厥 柴胡提取液能延長環(huán)己異戊巴比妥鈉引起的睡眠時間,對咖啡因引起的驚厥有對抗作用。
5.其他 保肝、降脂等作用。
【炮制研究】 柴胡皂苷只有以皂苷元形式存在才有藥理作用,而在柴胡中僅部分皂苷以皂苷元形式存在,如柴胡皂苷E、柴胡皂苷F、柴胡皂苷G。在酸性條件下加熱,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B、柴胡皂苷C、柴胡皂苷D等被水解,生成具藥理作用的皂苷元及各種糖類,從而增強鎮(zhèn)痛、抗炎作用。但是,所含α-菠菜甾醇在酸性條件下加熱,產生乙酰化衍生物,不具有解熱的藥理作用。加熱后,揮發(fā)油也有損失。所以柴胡醋制后疏肝止痛作用增強,而發(fā)汗解表能力降低。生用發(fā)汗解表能力較制用為強[2]。
柴胡入藥,歷來用根。但目前國內部分地區(qū)除根入藥外,也有以柴胡帶有地上部分的幼苗入藥,習稱竹葉柴胡。研究證明,柴胡根和莖葉的主要成分不一樣,根含柴胡皂苷,而莖葉中不含柴胡皂苷;根與莖葉的揮發(fā)油含量也不一樣,葉含揮發(fā)油量多,約為根的3倍,其組分也有不同,說明根與莖葉的質量有差異。柴胡根有明顯解熱藥理作用,而莖葉沒有明顯。因此,帶莖葉的柴胡不能替代柴胡根[3]。
【性味歸經】 苦、辛,微寒。歸肝、膽經。
【功效主治】 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陽舉陷。用于感冒發(fā)熱,少陽證;肝郁氣滯,胸脅脹痛,月經不調;氣虛下陷,臟器脫垂。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1)膽汁反流性胃炎 柴胡10g、黃芩12g、黨參10g、半夏10g、枳殼12g、佛手片12g、木香10g、郁金10g、沉香10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棗7枚。水煎,每天1劑,分2次服用。4周為一個療程[4]。
(2)更年期綜合征 柴胡9g、桂枝9g、白芍12g、茯苓10g、當歸10g、丹參10g、牡丹皮10g、龍骨30g、牡蠣30g、女貞子10g、墨旱蓮10g、生姜2g、大棗2枚、炙甘草3g。水煎2次,分2次溫服,每日1劑。15~40天為一個療程[5]。
(3)抑郁癥 柴胡15g、黃芩15g、半夏10g、太子參15g、甘草6g、生姜3片、大棗5枚。每日1劑,水煎2次,2次藥液混合早晚分服,30天為一個療程[6]。
(4)肝郁脾虛型慢性丙型肝炎 柴胡、黃芩、赤芍、白芍、黨參或太子參各12g,半夏、枳殼各10g,大棗5枚,白術15g,丹參20g,甘草6g。每日1劑,水煎2次,于早上及午睡、晚上睡前各服1次。3個月為一個療程[7]。
(5)兒童多動癥 醋柴胡10g、郁金10g、黃芩10g、連翹10g、決明子10g、鉤藤10g、石菖蒲12g、天竺黃10g、當歸6g、益智12g、制龜板12g、炙遠志12g等。每日1劑,水煎2次,分早晚2次口服。8周為一個療程[8]。
(6)脂肪肝 柴胡10g、陳皮(醋炒)10g、川芎10g、香附10g、枳殼15g、芍藥20g、炙甘草5g。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9]。
(7)乳腺增生癥 柴胡12g、黃芩9g、桂枝9g、干姜3g、天花粉15g、生牡蠣20g、生麥芽15g、莪術9g、白芷9g、鹿角霜12g。每日1劑,4周為一個療程[10]。
(8)失眠癥 柴胡10g、生龍骨30g(先煎)、生牡蠣30g(先煎)、黃芩10g、半夏10g、茯苓15g、黨參15g、酸棗仁30g、合歡皮30g、首烏藤30g、茯神30g、桂枝15g、珍珠母30g、甘草10g,水煎,分2次服。10天為一個療程[11]。
2.配伍應用
(1)用于解表退熱
柴胡配黃芩:和解少陽,疏泄肝膽。用于邪在少陽,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咽干,脈弦;肝郁氣滯,久而化火見少陽證者。如小柴胡湯(《傷寒論》)。
柴胡配防風、生姜:疏風解表。用于感冒風寒,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如正柴胡飲(《景岳全書》)。
柴胡配大黃:和解攻下。用于少陽未解,里熱已盛,脘腹疼痛,瀉痢下重,苔垢膩等。如大柴胡湯(《傷寒論》)。
柴胡配大豆黃卷:透邪祛濕,解表退熱。用于感受濕溫,腠理郁閉所致的發(fā)熱惡寒、納呆、汗少等癥;濕熱蘊滯所致的發(fā)熱汗出不解、脘悶、嘔惡納少等癥。
(2)用于疏肝解郁
柴胡配白芍、當歸:疏肝斂陰和血。用于肝郁氣血不調,肝脾不和諸證。癥見兩脅作痛,或寒熱往來,頭痛目眩,口燥咽干,脈弦而虛者。如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柴胡配香附:疏肝解郁,行氣止痛。用于肝氣郁滯證。癥見脅肋疼痛,喛氣太息,脘腹脹痛,脈弦者。如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
柴胡配枳實:一升一降,疏肝理氣。用于肝脾不和,脅肋脹悶,脘腹疼痛。如四逆散(《傷寒論》)。
柴胡配牡蠣:調和氣血,疏肝軟堅。用于肝氣郁結,血瘀痰凝所致的胸脅滿痛、脅下痞滿或脅下痞塊等。
(3)用于升陽舉陷
柴胡配黃芪、升麻:補氣升陽。用于氣虛下陷,久泄脫肛,子宮脫垂,泄瀉等。如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3.鑒別應用
(1)生柴胡、醋柴胡、酒柴胡 生柴胡的升散作用較強,多用于解表退熱。醋柴胡能緩和升散之性,且疏肝理氣作用較好,肝氣郁滯導致的脅痛、腹痛、月經不調者適用。酒柴胡增加了升提之性,中氣下陷、清陽不升者更為適宜。
(2)柴胡、銀柴胡 兩者均有解熱作用,但適應證不同。銀柴胡無升散透表之性,以退虛熱見長,專治骨蒸勞熱、陰虛內熱。柴胡善于透表泄熱、和解少陽,有升散之性,善治外感發(fā)熱及少陽病寒熱往來,其退虛熱作用相對較弱。此外,銀柴胡尚能清疳熱,有涼血止血之功,適用于治療小兒疳熱及陰虛內熱所致的出血證。柴胡則有疏肝解郁、升陽舉陷作用,適用于肝氣郁結之證及中氣下陷之證。
【用量用法】 水煎服,3~9g。解表退熱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炒,升陽舉陷宜酒炒。
【制劑與成藥】
1.柴胡注射液:每毫升相當原生藥1g。用于外感發(fā)熱。肌注或靜脈注射,成人每次2ml,周歲以內嬰兒每次1~1.5ml,每日1次。
2.小柴胡沖劑:由柴胡、黃芩、黨參、制半夏、甘草、生姜、大棗組成。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陽證,癥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食欲不振、心煩喜吐、口苦咽干。開水沖服,1次1~2袋(每袋10g),3次/天。
3.正柴胡飲顆粒:由柴胡、陳皮、防風、赤芍、甘草、生姜組成。用于外感風寒初起,癥見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鼻塞、噴嚏、清涕、咽癢、咳嗽、四肢酸痛??诜?,每次1袋,3次/天。小兒酌減或遵醫(yī)囑。
【不良反應】 本品大劑量服用可產生中樞抑制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全身倦怠、嗜睡、工作效率降低等,還可出現(xiàn)食欲減退、腹脹等現(xiàn)象。柴胡注射液肌注可引起過敏反應,嚴重者可出現(xiàn)過敏性休克,應予以注意[12]。柴胡煎劑和柴胡皂苷還有溶血作用,其溶血作用強度與產地、采集時間及不同皂苷的含量有關[13]。
【使用注意】 古人有“柴胡劫肝陰”之說,故肝陽上亢、肝風內動、陰虛火旺及氣機上逆者慎服。
參考文獻
[1] 劉永春等.黑龍江醫(yī)藥,2006,19(3):216.
[2] 葉定江等.中藥炮制學,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3.368.
[3] 馮寶麟等.山東中醫(yī)學院學報,1979,2:19.
[4] 胡為儉.江西中醫(yī)藥,2008,8:60.
[5] 霍彬等.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08,22(8):61.
[6] 韓志琴.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08,24(6):353.
[7] 戴曉萍等.浙江中醫(yī)雜志,2008,43(5):272.
[8] 于濤等.中醫(yī)研究,2008,21(4):40-43.
[9] 唐方榮.四川中醫(yī),2008,26(4):82-83.
[10] 劉春龍.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8,14(5):43.
[11] 李鐵成等.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24(3):282.
[12] 沈映君.中藥藥理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
[13] 靳懷建譯.國外醫(yī)學,中醫(yī)中藥分冊,1986,8(1):3.
升麻
【基源】 為毛茛科植物大三葉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興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Turcz.)Maxim.或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的干燥根莖。
【成分研究】
1.生物堿類 升麻堿等。
2.有機酸類 水楊酸、咖啡酸、阿魏酸、升麻酸等。
3.苷類 升麻苷A、升麻苷E等。
4.其他 升麻酰胺、升麻醇、齒阿米醇等。
【藥理研究】
1.抗菌抗炎 升麻能抑制結核桿菌的生長,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對角叉菜膠所致的大鼠足腫脹有抑制作用。
2.鎮(zhèn)痛、解痙、抗驚厥 升麻提取物能顯著提高小鼠壓尾法刺激痛閾;對豚鼠空腸有明顯的解痙作用;能使小鼠的自主活動減少,抗士的寧引起的小鼠驚厥。
3.其他 降壓、止血、降血脂、保肝、抗腫瘤等作用。
【性味歸經】 辛、微甘,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
【功效主治】 發(fā)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用于外感風熱,頭痛發(fā)熱,麻疹不透;齒痛口瘡,咽喉腫痛,瘟毒發(fā)斑;氣虛下陷,臟器下垂,崩漏下血[1]。
【臨床應用】
1. 單方驗方
(1)神經性皮炎 升麻10g、貫眾12g、白芷10g、金銀花10g、苦參6g、蒲公英10g、紫草6g、牡丹皮6g、千里光12g、甘草10g、繡球防風10g、蟬蛻6g。每日1劑,水煎服,15天為一個療程[2]。
(2)滲出性紅斑 升麻10g、連翹10g、薏苡仁20g、丹參10g、徐長卿15g、地膚子15g、白鮮皮15g、紫蘇10g、生甘草4g。發(fā)熱口干、舌紅苔黃、脈數(shù)者加黃芪15g、生地黃20g、金銀花15g;四肢清冷、皮疹暗紅、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脈沉細者加桂枝10g、黃芪15g、鹿角霜20g。每日1劑,早、中、晚煎3次,服3次。服藥時留少許藥汁搽洗患處。4日為一個療程[3]。
(3)牙痛 升麻10g、細辛3g、白芷10g、黃連5g、川椒6g、骨碎補15g、枸杞子15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下[4]。
(4)化膿性創(chuàng)口 升麻20g、漏蘆15g、芒硝15g、黃芩15g、梔子10g、獨活15g、黃柏30g、乳香20g、沒藥20g、甘草10g。兒童用量可酌減。將上藥(芒硝另包)用紗布包好,加水2000~2500ml,文火燒開煮沸15min后倒出,將芒硝兌入藥液,先熏洗患處,待藥液降至20~30℃時,將患處置藥液中浸泡。若患處無法置入,可用藥液紗布泡洗覆蓋后,用針管持續(xù)向紗布添加藥液,使藥液能充分滲入病灶。泡洗完畢,用浸有藥液的紗布敷蓋患處。每日1劑[5]。
(5)嬰幼兒秋季腹瀉 升麻、甘草各3g,葛根、茯苓、車前子(包煎)各10g,烏梅5g,炒白芍、防風、蒼術各6g,廣藿香8g。上述劑量可隨年齡增減。每日1劑,水煎分服[6]。
2.配伍應用
(1)用于發(fā)表透疹
升麻配葛根:解肌透疹。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透,身熱頭痛,咳嗽,目赤流淚,口渴,舌紅,脈數(shù)。如升麻葛根湯(《閻氏小兒方論》)。
(2)用于清熱解毒
升麻配石膏、生地黃:清胃瀉火,清熱透疹。用于胃火上攻,頭痛,齒齦腫痛,口舌生瘡,舌紅苔黃,脈數(shù);陽明氣分熱毒所致的斑疹。如清胃散(《蘭室秘藏》)。
升麻配鱉甲: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用于外感時疫,陽毒發(fā)斑,咽痛目赤。如升麻鱉甲湯(《金匱要略》)。
升麻配玄參:清熱解毒,涼血滋陰。用于熱毒熾盛發(fā)斑;時邪疫毒,咽喉腫痛不利,口腔糜爛等;陰虛津傷,虛火上浮所致頑固性口腔潰瘍;過敏性紫癜,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屬陰虛熱毒壅盛者;癰腫瘡毒等證。
升麻配淡竹葉:清胃瀉火。用于陽明胃經火熱之牙齦腫痛。
升麻配大青葉:清胃瀉火,升散解毒。用于小兒外感風熱,高熱不退,心胃實熱火毒;時邪疫毒所致的咽喉腫痛,牙齦潰爛,丹毒,大頭瘟,時疫發(fā)斑。
(3)用于升舉陽氣
升麻配桔梗:升舉陽氣。用于胸中大氣下陷,氣短不足以吸。
升麻配人參:補氣升陽止血。用于氣虛崩漏下血。如舉元煎(《景岳全書》)。
升麻配荊芥穗:升陽止血。用于血不循經,尿血,便血,婦人崩中漏下;產褥熱(《施今墨對藥》)。
升麻配黃芪: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用于脾胃虛弱,中氣下陷之內臟下垂、食少便溏、久泄久痢、倦怠無力等。如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3.鑒別應用
(1)生升麻、蜜炙升麻 生升麻長于升散,發(fā)表透疹、清熱解毒力強,多用于治療麻疹初起、疹出不暢,熱毒證,陽明邪熱所致的頭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等。蜜炙后升舉陽氣作用增強,多用于治療因氣虛下陷所致的脫肛、胃下垂、子宮脫垂等。
(2)升麻、葛根、柴胡 三者皆能發(fā)表、升陽,用治外感表證發(fā)熱,及清陽不升等證。其中,柴胡、升麻升陽舉陷,主要用于治療氣虛下陷之證,且升麻的升提之力較柴胡為強;而葛根的升陽作用則通過升發(fā)脾胃清陽之氣,體現(xiàn)在生津止渴、止瀉方面,主要用于熱病煩渴、陰虛消渴和熱泄熱痢、脾虛泄瀉。升麻、葛根兩者均能透疹,用于治療麻疹初起,透發(fā)不暢,常配伍同用。此外,柴胡具有疏肝解郁的功能,可用于肝郁氣滯、胸脅脹痛、婦女月經不調諸證;升麻具有清熱解毒的功能,可用于咽喉腫痛、齒痛口瘡、溫毒發(fā)斑等熱毒所致的多種病證;葛根解肌退熱,用于發(fā)熱惡寒,項背強痛作用顯著。
【用量用法】 水煎服,3~9g。發(fā)表透疹、清熱解毒宜生用,升陽舉陷宜炙用。
【不良反應】 升麻所含升麻堿、升麻素(升麻苦味素),有一定毒性,對運動、呼吸、心臟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均有損害。升麻堿內服的毒性主要是對胃有刺激性,可引起胃腸炎,嚴重時可發(fā)生呼吸困難、譫妄等;升麻素內服過量時可使肌肉松弛、頭暈目眩、戰(zhàn)栗、脈息減弱,對胃有刺激,可引起嘔吐;升麻外用可使皮膚充血乃至形成潰瘍[7]。
【使用注意】 用量不宜過大(應小于30g)。肝陽上亢、陰虛火旺、麻疹已透者當忌用。
參考文獻
[1] 顏正華等.中藥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
[2] 馬應昌.云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0,23(1):38.
[3] 沈同生.湖南中醫(yī)雜志,1999,15(1):18.
[4] 胡立新等.河北職工醫(yī)學院學報,2000,17(3):49-50.
[5] 郭同芳等.中醫(yī)外治雜志,1998,8(3):17.
[6] 江英能.新中醫(yī),1998,30(6):14-15.
[7] 夏麗英.現(xiàn)代中藥毒理學.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5.
淡豆豉
【基源】 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成熟種子發(fā)酵加工品。
【成分研究】 主要為黃酮類,即大豆異黃酮等。
【藥理研究】
1.降血脂 主要是大豆異黃酮通過抗氧化、類雌激素樣作用起作用。
2.類雌激素樣作用 當異黃酮與雌激素同時作用于靶器官時,兩者競爭結合雌激素受體,從而可減輕雌激素的促細胞增殖作用,降低與雌激素有關疾病的發(fā)病率[1]。
3.降低血糖 淡豆豉總提物、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均有一定的降糖作用,其中正丁醇提取物更為明顯。
【性味歸經】 苦、辛,涼。歸肺、胃經。
【功效主治】 解表,除煩,宣發(fā)郁熱。用于外感表證,寒熱頭痛;熱病煩悶,虛煩不眠。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1)不寐 梔子10g、淡豆豉10g、連翹10g、知母10g、茯苓15g、五味子10g、酸棗仁10g、合歡皮15g、首烏藤20g。每日1劑,水煎2次,分3次服,午、晚飯后各1次,睡前1次。連服7劑為一個療程[2]。
(2)痤瘡 淡豆豉、梔子、連翹、皂角刺、赤芍、牡丹皮、浙貝、天花粉、黃芩、半夏、柴胡各10g,黃連6g。水煎服,每日1劑[3]。
2.配伍應用
(1)用于解表
淡豆豉配金銀花、連翹:疏散風熱。用于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發(fā)熱,微惡風寒,頭痛口渴,咽痛等。如銀翹散(《溫病條辨》)。
(2)用于除煩
淡豆豉配梔子:清熱解郁除煩。用于外感熱病,邪熱郁于胸中,心中煩熱不眠。如梔子豉湯(《傷寒論》)。
3.鑒別應用
淡豆豉、大豆黃卷:大豆黃卷系大豆浸水濕潤發(fā)芽,曬干而成。兩者均有解表作用。淡豆豉解表,無論風寒、風熱表證都可用,且具有宣郁、透熱、除煩之功,也可用于熱郁不透諸證。大豆黃卷性味甘、淡,平,長于解表祛暑、清熱利濕,適用于暑濕、濕溫初起,以及濕熱內蘊所致發(fā)熱汗少、惡寒身重、胸悶苔膩等。大豆黃卷又有清水豆卷和制大豆黃卷之分,前者即生品,后者加燈心草、淡竹葉藥汁炮制而得。解表祛暑多用清水豆卷,清熱利濕多用制大豆黃卷。
【用量用法】 水煎服,6~12g。
參考文獻
[1] 葛喜珍等.河北中醫(yī)藥學報,2002,17(3):41.
[2] 盧雨蓓.河南中醫(yī),2005,25(3):38.
[3] 馮瑞雪等.四川中醫(yī),2002,20(9):66-67.
浮萍
【異名】 紫背浮萍。
【基源】 為浮萍科植物紫萍Spirodela polyrrhiza(L.)Schleid.的干燥全草。
【成分研究】
1.黃酮類 芹菜素、木犀草素、芹菜素-7-O-葡萄糖苷等。
2.有機酸類成分 亞麻酸、亞油酸、棕櫚酸等。
3.其他 脂質類、蛋白質類、鉀鹽等。
【藥理研究】
1.利尿 其利尿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為醋酸鉀及硝酸鉀。
2.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 浮萍有強心作用,鈣可使其作用增強。大劑量可使心臟停止于舒張期,并使血管收縮,血壓上升[1]。
3.解熱 浮萍有微弱的解熱作用。
4.殺蟲 浮萍對庫蚊幼蟲及蚊蛹均有一定的殺滅作用。
【性味歸經】 辛,寒。歸肺、膀胱經。
【功效主治】 發(fā)汗解表,透疹止癢,利尿消腫。用于風熱感冒,麻疹不透,風疹瘙癢;水腫尿少。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1)痤瘡 丹參30g,浮萍30g,生地黃20g,桑白皮12g,紅花10g,川芎15g,雞血藤21g,連翹30g,荊芥穗、甘草各10g,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2]。
(2)慢性蕁麻疹 黃芪80g,浮萍20g,黨參、當歸各10g。水煎,早晚飯后溫服。30天為一個療程[3]。
(3)鵝掌風 浮萍、僵蠶、皂莢、荊芥、防風、制川烏、制草烏、羌活、獨活、白鮮皮、黃精、威靈仙各10g,鮮鳳仙花1株,陳醋1kg。將上述藥用陳醋浸泡24h后,放在小火上煮沸,濾去藥渣備用。每日用藥醋浸泡患部2次,每次10~20min,泡后拭干皮膚。3劑為一個療程,一般需1~2個療程[4]。
(4)顏面再發(fā)性皮炎 金銀花、土茯苓、浮萍、生地黃各20g,苦參15g,鮮白皮、地膚子、生槐花、玄參各30g,蒺藜12g,荊芥、當歸各9g,升麻、生甘草各6g。每日1劑,水煎2次溫服,12天為一個療程[5]。
2.配伍應用
浮萍配蟬蛻:祛風止癢。用于風疹瘙癢。
【用量用法】 水煎服,3~9g。外用適量,煎湯浸洗。
【使用注意】 表虛自汗者忌用。
參考文獻
[1] 高學敏等.臨床中藥學.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2] 周世群.河南預防醫(yī)學雜志,2000,11(1):43.
[3] 徐明壽等.陜西中醫(yī),2003,24(9):792-793.
[4] 陳金蘭.湖北中醫(yī)雜志,2002,24(6):35.
[5] 張理梅等.四川中醫(yī),1999,17(8):29-30.
木賊
【異名】 節(jié)節(jié)草。
【基源】 為木賊科植物木賊Equisetum hyemale L.的干燥地上部分。
【成分研究】
1.揮發(fā)油類 含量較高的揮發(fā)油,依次為2-甲氧基3-(1-甲基乙基-吡嗪)、十五烷、9-辛基-十七烷。
2.酚酸類 咖啡酸、阿魏酸、延胡索酸、戊二酸甲酯、對羥基苯甲酸等。
3.黃酮類 山柰素、槲皮素、芹菜素、木犀草素等。
4.酯類 多數(shù)為脂肪酸酯類。
【藥理研究】
1.鎮(zhèn)靜[1] 木賊醇提取物能明顯增強戊巴比妥鈉的中樞抑制作用。
2.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 木賊提取物對離體血管有明顯擴張作用,可預防實驗家兔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2]。阿魏酸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5-羥色胺從血小板中釋放。
3.其他 降壓、利尿、抗衰老、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性味歸經】 甘、苦,平。歸肺、肝經。
【功效主治】 疏散風熱,明目退翳,止血。用于風熱目赤,迎風流淚,目生云翳;出血證。
【臨床應用】
1. 單方驗方
(1)扁平疣、扁平丘疹 香附、木賊各30g,將兩藥加水600ml浸泡30min,水煎外洗患處[3]。
(2)肛周尖銳濕疣 木賊、白鮮皮各20g,土茯苓、薏苡仁、赤芍、龍膽、白頭翁、白茅根各15g,紫草、黃柏各12g,甘草3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藥渣加入鴉膽子15g,加水再煎20min,煎藥汁1000~2000ml坐浴,每次先熏再洗20~30min,常規(guī)換藥[4]。
(3)角膜炎 秦皮、木賊各20g,黃連、紫草、梔子、密蒙花、谷精草、秦艽各15g。水煎2次,將2次藥液混合備用。取干凈毛巾浸于藥液內濕透,然后擰至濕度、溫度適宜(以患者可耐受為宜),敷于患眼處,每次20~30min,每天3~4次。2周為一個療程[5]。
2.配伍應用
(1)用于疏散風熱,明目退翳
木賊配石決明:益肝明目。用于外障目赤,翳障遮睛屬肝虛者。
(2)用于止血
木賊配荊芥、槐角:止血。用于腸風下血。
3.鑒別應用
木賊、決明子、青葙子、密蒙花、谷精草:五者皆有清肝明目功效。木賊主散在表之風熱,發(fā)散之力較明顯,主治風熱感冒,兼治目赤、翳障,且具止血作用,可用于腸風下血、血痢等。決明子清肝熱作用強,且有益腎陰之功,用于肝經實火所致的目赤腫痛,也可用于虛實夾雜之目昏、目暗、頭昏、頭痛,風熱上擾之目赤腫痛及腸燥便秘等。青葙子專瀉肝經實火,用于火熱較盛或熱毒之目疾,具明目消腫、退翳膜功效,但對肝腎不足目疾則不宜使用。密蒙花能補肝血、潤肝燥,長于清補,其治療目疾無論虛實皆可應用,尤宜用于肝腎不足而有熱者。谷精草長于疏散,善除星翳,除用于風熱肝熱之目疾外,尚可治療風熱頭痛、牙痛。
【用量用法】 水煎服,3~9g。
參考文獻
[1] 顏正華等.中藥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
[2] 樸惠順等.時珍國醫(yī)國藥,2006,17(6):1077.
[3] 宋吉樂等.中國民間療法,2001,9(3):39.
[4] 孟德霞.陜西中醫(yī),2008,29(8):1022-1023.
[5] 王躍進.新中醫(yī),2006,3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