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醫大師名方驗方選
- 李志更 趙暉 岳利峰主編
- 2494字
- 2019-12-25 19:18:50
心律失常(驚悸)
鄧老心悸方
(國醫大師鄧鐵濤方)
【藥物組成】橘紅6g,法半夏10g,茯苓12g,生甘草5g,枳殼6g,竹茹10g,黨參24g,丹參12g,珍珠粉(分沖)0.6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益氣安心,化痰行瘀。用于心律失常屬氣虛痰瘀者,癥見:心悸動,氣短,胸悶,善太息,精神差,舌質嫩,舌體胖舌邊見齒印,脈弱或虛大,或同時兼有舌苔濁膩、脈滑或弦。
【方劑分析】方中用黨參補氣扶正,半夏降逆化痰為君;竹茹化痰、除煩寧心為臣;橘紅理氣化痰、降逆消痞,茯苓健脾滲濕,丹參活血化瘀,枳殼寬中又不破氣傷正,珍珠粉安神寧心,共為佐;使以甘草調和諸藥,共奏益氣安心、化痰行瘀之功。
【加減運用】氣虛甚加黃芪、白術或吉林參;偏虛寒去竹茹加桂枝或肉桂;心陰虛兼痰以生脈散合溫膽湯;兼瘀加紅花、三七粉或失笑散之類;以上兩類型兼有高血壓者,選加草決明、鉤藤、牛膝或川芎、代赭石、杜仲;兼高脂血癥者,酌加草決明、山楂、何首烏之屬;若心陰陽虛兼瘀或痰者,酌情合并使用上述方劑加減化裁;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者,多屬痰瘀閉阻而兼虛,當以治標為主,加養心安神之品隨證加減。
【參考文獻】周文斌,尹克春,蔣麗媛.鄧鐵濤調脾護心法治療心悸的經驗[J].遼寧中醫雜志,2005,32(8):758-760.
伍老驚悸方
(國醫大師伍炳彩方)
【藥物組成】法半夏10g,茯苓15g,陳皮10g,枳實15g,竹茹15g,甘草6g,黃連6g,全瓜蔞15g,紫蘇梗、香附、厚樸各10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化痰清熱。用于治療驚悸痰熱內擾證。
【方劑分析】以溫膽湯合小陷胸湯加寬胸理氣之香附、紫蘇梗、厚樸等,使熱除痰消而心神自定,是為治本之法。
【參考文獻】吳松華.伍炳彩運用溫膽湯合小陷胸湯化裁異病同治驗案舉隅[J].中醫藥通報,2012,11(4):54-58.
養陰益心湯
(國醫大師李振華方)
【藥物組成】紅參6g,麥冬15g,生地黃12g,阿膠(烊化)10g,丹參15g,桂枝1~3g,茯苓15g,遠志10g,石菖蒲10g,龍骨(先煎)15g,炙甘草6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養陰益氣,寧心安神。用于室性期前收縮,氣陰虧虛型。臨床以心悸胸悶,氣短易躁,口燥咽干,失眠多夢,頭暈或面色不華,舌質微紅,少苔,脈或結或代為主癥。
【加減運用】心悸失眠甚者加琥珀3g(分2次沖服);氣滯血瘀者加郁金10g,桃仁、紅花各10g,以理氣化瘀;氣虛甚者加黃芪30g,以益氣補中;胸部悶痛者加薤白10g,檀香10g以理氣寬胸。
【參考文獻】徐江雁,劉文禮.國醫大師李振華教授臨證經驗點滴[J].光明中醫,2009,24(9):1652-1653.
豁痰寧心湯
(國醫大師李振華方)
【藥物組成】黨參10g,白術10g,茯苓15g,橘紅10g,清半夏10g,石菖蒲10g,遠志10g,枳殼6g,厚樸10g,郁金10g,砂仁8g,桂枝6g,薏苡仁30g,甘草3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健脾益氣,豁痰寧心。用于室性期前收縮痰濕阻滯型。臨床以心悸胸悶,氣短喘促,體倦乏力,四肢沉重,或逐漸腫胖,脘腹脹滿,大便溏薄,頭暈頭沉,口干不欲飲,噯氣,舌質淡暗,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白膩,脈弦滑或濡緩為主證。
【加減運用】氣虛甚者加黃芪30g,生山藥30g益氣健脾;大便溏薄甚者加煨肉蔻10g,蒼術10g以燥濕固澀;脘腹脹滿者加木香6g,大腹皮10g理氣化濕,除滿消脹;痰郁化熱者,加黃連6g,膽南星10g,竹茹15g以清熱化痰;痰瘀交阻者,加當歸10g,丹參15g,瓜蔞12g以寬胸理氣,養血活血;心悸明顯者加龍齒10g,琥珀粉(分沖)3g以鎮心安神。
【參考文獻】徐江雁,劉文禮.國醫大師李振華教授臨證經驗點滴[J].光明中醫,2009,24(9):1652-1653.
心二號
(國醫大師蘇榮扎布方)
【藥物組成】肉豆蔻、沉香、兔心、廣棗、白云香(后下)、石膏(先煎)等。
【使用方法】中午使用。
【功效主治】清赫依熱,涼血,安神。治療心悸具有很好的療效。
【方劑分析】方中沉香抑赫依、清熱、止痛;兔心抑赫依、鎮痙;白云香燥黃水、止痛、解毒;石膏清熱、止咳。
【注意事項】在使用同時,要注意心熱失眠情況,有熱不寐,經常加服七味檀香散或三味檀香散為引清熱安神;如無熱,則平調寒熱、調虛補元、解毒,配用大劑湯為引。(七味檀香散為蘇榮扎布老師自擬方劑,具有清熱、安神、補心功能,用于治療心熱心悸、心痛煩躁、失眠等;三味檀香散由檀香、廣棗、肉豆蔻組成,具有清熱、補心功能。主要用于治療心熱心悸、煩躁不安;大劑湯由紅花、訶子、毛訶子、余甘子、藏木香等二十五味組成,具有收斂、解毒、調節寒熱功能。用于治療赫依、希拉、巴達干失調,久病不愈的身倦體怠、食欲缺乏、胃脘疼痛等。)
【參考文獻】李鵬.蘇榮扎布教授治療心臟病的經驗[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6,40(10):8-9.
心悸寧
(國醫大師雷忠義方)
【藥物組成】西洋參10g(或黨參、太子參),麥冬18g,五味子10g,丹參30g,珍珠母(先煎)30g,紫石英(先煎)10g,黃連10g,甘松10g,徐長卿15g,苦參10g,茵陳30g,琥珀粉(分沖)3g,蓮子15g。
【使用方法】每日1劑,水煎400ml,每次200ml,分早晚服用。
【功效主治】養心寧心,活血復脈。適用于氣陰兩虛,瘀熱內蘊之心悸病。
【方劑分析】本方采用生脈散益氣養陰;丹參養血活血;珍珠母、紫石英重鎮安神定悸;黃連清心火;蓮子滋心陰。諸藥合用,益氣養陰,清心火,滋心陰,活血通脈,寧心定悸復脈。甘松徐長卿理氣止痛,氣機調暢,瘀血易散;苦參、茵陳清熱利濕,清心火,去濕熱;琥珀粉可活血散瘀,通血脈,利心竅,助丹參養血活血之功。
【參考文獻】武雪萍,范虹.心悸寧治療心律失常30例臨床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1:30(18):31-32.
安神定悸湯
(國醫大師熊繼柏方)
【藥物組成】西洋參10g,炙甘草15g,桂枝4g,麥冬15g,生地黃15g,火麻仁15g,阿膠(烊化)15g,炒酸棗仁20g。
【使用方法】水煎服,400ml,早晚服,每次200ml。
【功效主治】滋陰養血,益氣溫陽,復脈定悸。治療心陰不足,陽氣虛弱之心悸。
【方劑分析】本方采用炙甘草湯之意,方中炙甘草、生地黃益氣滋陰養血,為君藥。西洋參益心氣,補脾氣;阿膠、麥冬、火麻仁滋心陰,養心血,共為臣藥。桂枝辛溫走散,溫心陽,通血脈,皆為佐藥。諸藥合用,溫而不燥,滋而不膩,共奏益氣養血、滋陰復脈之功。
【參考文獻】熊繼柏學術思想與臨證經驗研究小組.熊繼柏臨證醫案實錄(1)[M].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