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醫大師名方驗方選
- 李志更 趙暉 岳利峰主編
- 8137字
- 2019-12-25 19:18:50
高血壓病(眩暈)
高血壓病浴足方
(國醫大師鄧鐵濤方)
【藥物組成】懷牛膝30g,川芎30g,天麻10g,鉤藤(后下)10g,夏枯草10g,吳茱萸10g,肉桂10g。
【使用方法】上方加水2000ml煎煮,水沸后再煮20分鐘,取汁溫熱(夏季38~41℃,冬季41~43℃),倒進恒溫浴足盆內浴足30分鐘,每日2次。
【功效主治】平肝潛陽,滋水涵木。用于治療高血壓病,尤其是陰虛陽亢型高血壓病。
【方劑分析】方中懷牛膝、川芎、肉桂活血行氣通脈,補益肝腎。配合吳茱萸、夏枯草疏肝解郁,引肝氣下降,氣降火亦降。天麻、鉤藤清熱息風、平肝潛陽。全方合用,含滋水涵木、釜底抽薪之意。
【參考文獻】黃桂寶,陳笑銀,張立軍,等.鄧鐵濤浴足方治療高血壓病60例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8,35(7):1041-1042.
外用降壓湯
(國醫大師任繼學方)
【藥物組成】炮附子15g,吳茱萸15g,透骨草15g,羅布麻15g,茺蔚子15g等。
【使用方法】上藥水煎取汁2500ml,晨泡20分鐘,晚泡30分鐘,1劑用3日。
【功效主治】引火下行。水煎泡足治療高血壓病療效顯著。
【方劑分析】炮附子“稟雄壯之質,有斬關奪將之氣”(虞摶),性味辛熱,走而不守,通行諸經,助行藥勢,“能引火下行”(《本草備要》),炮制后,“毒性盡去,且令下行”(《藥性解》),故外治高血壓病效果良好,且可避免內服產生的毒副作用,但需重用至15g。吳茱萸辛熱性上,味苦善降,“下氣最速”(《本草便讀),研末醋調敷足心,可治療口舌生瘡、高血壓病。《理瀹駢文》指出:“引熱下行……皆宜用附子、吳茱萸等藥敷足心”,故二者配伍,可引火歸元,導龍入窟以安其位。透骨草辛散善行,苦溫燥濕,功專祛風濕、舒筋活血、止痛解毒。效如其名,透骨草還可引藥入骨,促進藥物的透皮吸收。“凡藥中用透骨草少許,即能深入骨髓”(《理瀹駢文》),其在方中作為佐使藥,引藥力透皮入骨,直達病所,但宜重用至30g。羅布麻平肝降壓,茺蔚子“清肝散熱和血”(《本草經疏》),“重墜下降,故能平逆”(《本草正義》)。全方配伍,藥力透皮入骨,走竄經絡,引火下行,平肝降壓,且外用避免了內服易導致傷脾敗胃等之虞。
【加減運用】陰虛陽亢證,加大生地黃、玄參、生龜甲、生石決明、女貞子。風陽上擾證,加熟地黃、鉤藤、生牡蠣、蒺藜、磁石、天麻、赤芍。痰瘀阻絡證,加地龍、酒大黃、紅花、炙膽南星、絲瓜絡、生蒲黃、川芎、蘇木。
【參考文獻】任喜堯,吳強.任繼學教授“降壓湯”解[J].陜西中醫,2005,26(11):1240.
孫氏定眩湯
(國醫大師孫光榮方)
【藥物組成】石決明(先煎)30g,杜仲15g,川牛膝15g,天麻20g,制何首烏15g,菊花15g,珍珠母(先煎)30g,鉤藤(后下)20g,桑寄生15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滋補肝腎,息風潛陽。適用于肝風內動導致的眩暈癥。
【方劑分析】孫老認為,眩暈病癥的風主要由肝風內動引起,創制“孫氏定眩湯”,方中石決明、杜仲、川牛膝為君,石決明平肝潛陽,杜仲補肝腎,川牛膝助杜仲滋補肝腎,又引血下行,助石決明平肝潛陽。制何首烏、天麻、菊花,補肝腎,潛肝陽、息肝風。鉤藤、珍珠母、桑寄生補腎平肝。王組藥相合,共奏滋補肝腎、息風潛陽之功。火邪多與心火、肝火相關,上沖頭目,則合蔓荊子清利頭目。
【加減運用】孫老還常常根據患者的脈證,輔助健脾、益氣,調理脾胃的藥組治療。
【參考文獻】曹柏龍.孫光榮教授臨床經驗總結及補腎化瘀法治療糖尿病腎病Ⅳ期療效觀察[D].北京中醫藥大學,2016.
清眩降壓煎
(國醫大師雷忠義方)
【藥物組成】天麻15g,鉤藤20g,枳殼10g,淡竹茹10g,清半夏10g,陳皮10g,茯苓20g,葛根30g,黃連10g,川芎15g,澤瀉18g,野菊花15g,木賊10g,草決明30g,懷牛膝10g。
【使用方法】每日1劑,每劑水煎400ml,每次200ml,分2次早晚溫服。
【功效主治】活血化痰,清熱解毒,補益肝腎,平肝潛陽。適用于陰虛陽亢,瘀毒上擾之眩暈病。
【方劑分析】方中用天麻,鉤藤平肝潛陽、祛風通絡,且鉤藤有清熱作用;淡竹茹清熱化痰;枳殼、清半夏、陳皮、茯苓理氣健脾化痰;葛根舒筋活絡,川芎清利頭目,懷牛膝引血下行,三者共奏活血化瘀通絡之功;草決明清肝瀉火、平肝潛陽;黃連、野菊花、木賊清肝熱解毒;澤瀉甘淡滲利,引熱下行。
【參考文獻】武雪萍,范虹,于小勇,等.清眩降壓煎治療高血壓病30例臨床觀察[J].四川中醫,2012,30(1):77-78.
平肝息風潛陽湯
(國醫大師陳可冀方)
【藥物組成】苦丁茶15~30g,天麻15g,鉤藤(后下)15~30g,決明子15g,野菊花15g,羅布麻葉15g,珍珠母(先煎)30g,玄參15g,桑葉15g,車前草15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清熱平肝潛陽。用于治療肝陽上亢的高血壓病。
【方劑分析】方中苦丁茶平肝清熱,活血通脈,天麻、鉤藤、珍珠母平肝潛陽息風為主,野菊花、羅布麻清熱降壓,桑葉、玄參清肝明目,平肝陽,車前草利尿降壓、明目化痰。
【加減運用】肢麻不利加臭梧桐葉、豨薟草;頭暈甚加白蒺藜、蟬蛻;面紅目赤、鼻衄便秘加龍膽草、黑山梔或大黃。
【參考文獻】馬曉昌.陳可冀教授對高血壓病的中醫辨治[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8,6(2):135-136.
清熱化痰方
(國醫大師陳可冀方)
【藥物組成】法半夏10g,膽南星6g,炒黃芩10g,夏枯草12g,僵蠶10g,海藻10g,牡蠣(先煎)30g,澤瀉15g,鮮竹瀝(分兌服)10~20ml。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本方清熱化痰,散結通絡。用于治療痰火內盛證的高血壓病。
【方劑分析】方中半夏、膽南星燥濕化痰,黃芩、夏枯草清肝火,平肝潛陽,僵蠶化痰活血通絡,海藻、牡蠣化痰散結,澤瀉化痰利濕,鮮竹瀝清熱化痰通絡。全方共奏清熱化痰通路之功。
【加減運用】心煩夢多加黃連、蓮子心、茯神;神志異常加郁金、天竺黃;胸悶、痰多、便秘加瓜蔞、石菖蒲。
【參考文獻】馬曉昌.陳可冀教授對高血壓病的中醫辨治[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8,6(2):135-136.
調和氣血方
(國醫大師陳可冀方)
【藥物組成】丹參12g,川芎10g,大薊15g,懷牛膝10g,首烏藤12g,生槐米10g,地龍10g,赭石(先煎)30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調氣活血通絡。用于治療氣血失調證的高血壓病。
【方劑分析】方中丹參偏于活血養血,川芎重在行氣活血,大薊涼血散瘀,懷牛膝補肝腎、潛肝陽,佐以地龍化痰活血通絡,首烏藤補肝腎、通絡、安神;槐米潤腸通便、清肝涼血降壓,赭石鎮肝息風、降氣化痰,全方共奏行氣活血、通絡之功。
【加減運用】頭昏加蒺藜;頸項強痛加葛根;胸悶、胸痛加瓜蔞皮、延胡索;肢麻不利加雞血藤、紅花;胸脅脹滿或竄痛加柴胡、青木香;婦女月經不調加益母草、女貞子、墨旱蓮。
【參考文獻】馬曉昌.陳可冀教授對高血壓病的中醫辨治[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8,6(2):135-136.
滋陰柔肝益腎方
(國醫大師陳可冀方)
【藥物組成】生地黃30g,枸杞子10g,女貞子10g,制何首烏12g,桑寄生12g,石決明(先煎)30g,菊花10g,蒺藜10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本方滋陰補腎,平肝潛陽。用于治療肝腎陰虛證的高血壓病。
【方劑分析】方中生地黃、枸杞子、女貞子、制何首烏滋補肝腎之陰,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全方共奏滋陰補腎、平肝潛陽之功。
【加減運用】頭眩、面色潮紅加牡蠣、鱉甲;煩熱加知母、黃柏;肢體麻木加白芍;失眠多夢加酸棗仁、首烏藤、合歡皮。
【參考文獻】馬曉昌.陳可冀教授對高血壓病的中醫辨治[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8,6(2):135-136.
溫補肝腎方
(國醫大師陳可冀方)
【藥物組成】仙茅10g,淫羊藿10g,肉蓯蓉10g,當歸12g,生地黃、熟地黃各15g,磁石(先煎)30g,黃柏6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溫補肝腎。用于治療肝腎陽虛證的高血壓病。
【方劑分析】本方是以二仙湯為基礎加減化裁的,方中仙茅、淫羊藿(仙靈脾)溫腎陽,補腎精,并加入肉蓯蓉溫潤肝腎陽氣,潤腸通便;黃柏瀉腎火、滋腎陰;當歸、生熟地黃,滋補肝腎之陰,溫潤養血;磁石潛降肝陽,與溫陽藥相配伍,有補斂陽氣之功。全方配伍特點是壯陽藥與滋陰瀉火藥同用,以適應陰陽俱虛于下,而又有虛火上炎的復雜證候。
【加減運用】頭昏目花加沙苑子;心悸氣短加生黃芪、五味子;倦怠、大便不實加黨參、淮山藥;畏寒、足腫加附子、白術、車前草。
【參考文獻】馬曉昌.陳可冀教授對高血壓病的中醫辨治[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8,6(2):135-136.
周老高血壓基本方
(國醫大師周仲瑛方)
【藥物組成】天麻、法半夏、茯苓、川芎、苦丁茶各10g,生大黃(后下)5g,澤瀉15g。
【使用方法】每日1劑,水煎溫服。
【功效主治】息風化痰。適用于風痰瘀阻之高血壓病。
【方劑分析】風痰瘀阻之高血壓病因風火相煽,肝風內動較急,故周老首先選用天麻、苦丁茶二味藥物。天麻味甘性平歸經入肝,本品厚重堅實,明凈光潤,肝經氣分,一可抑肝陽、平風木;二可養肝血、育肝陰、抑膽氣、息內風。既為養陰滋液息風之要藥,又為平肝潛陽息風之上品。苦丁茶味苦甘性大寒歸經入肝,可清肝瀉火,息風止眩。二藥相伍,標本同治,功補兼施,肝大得清,肝陰得養,肝陰得潛,肝風自息。茯苓,本品味甘淡性平歸經心、肺、脾、腎、本品味甘而淡,甘則補,淡則滲,能補中氣、健脾胃、滲水濕、調氣機、益中州、促氣化、泄膀胱,為補養滲濕之要藥,健脾益氣之上品。由于風因痰動,痰壅于清竅則風搖,故周老在方中又伍以半夏,本品味辛性溫歸經脾、肺、胃,本品辛散溫燥,具走竄溫通之性,一可開瀉滑利,能運脾燥濕,滌痰除垢,溫化寒痰,逐飲除眩,降氣止咳;二可燥濕行氣,能祛痰散結,化飲消痞。二者相伍,既可運脾燥濕以治本,又能化痰息風以治標,脾健濕祛,濕除痰消,痰無風息,則諸癥自愈。周老采用了釜底抽薪,通利二便之法。在方中配用生大黃、澤瀉這兩味藥物。生大黃味苦性寒歸經脾胃、大腸、肝及心包,本品大苦大寒、氣味重濁、直降下行、走而不守、能通積滯,攻下結熱,可瀉肝火、涼血熱,通胃腑,蕩積垢,導熱下行,瀉火解毒,為瀉熱通便要藥。澤瀉氣平,味甘而淡,淡能滲泄,氣味俱薄。所以利水而泄下。二者相伍,可使火邪與濕邪由二便分消,火清濕去,其風眩自息。周老在方中又配伍了川芎這味藥物,本品味辛性溫歸經肝膽,此藥辛散溫通,味清氣雄,性最疏通,善行血中之氣滯,通行十二經脈,能開郁結、行氣血、疏肝郁、通血脈、破瘀蓄、散結氣、止疼痛。氣血調和,百脈暢利,風無所起,其眩自止。
【參考文獻】高尚社.國醫大師周仲瑛教授治療高血壓驗案賞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16):9-14.
寒凝湯
(國醫大師李士懋方)
【藥物組成】炙麻黃10g,炮附子(久煎)10~15g,細辛6g,蜈蚣2條,全蝎10g。【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溫陽散寒,解痙通絡。用于治療寒凝血瘀的高血壓病。
【方劑分析】麻黃細辛附子湯見于《傷寒論》,曰:“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性溫味辛,功效散寒解表,利水消腫,廣泛用于風寒、咳喘、水腫等病癥;附子味辛、甘,性大熱,有毒,是溫陽救逆、散寒回厥的要藥,臨床多用于治療亡陽厥逆,身涼肢冷、脈微欲絕等多種疾病,因療效顯著而受到歷代醫家的重視。細辛用量一般不超過3g,具有溫腎,行陽化氣之功,常用于風寒感冒、頭痛等病癥。《金匱要略》“防己黃芪湯方加減法”中更明確記載“下有陳寒者加細辛”,故細辛是專以散寒的良品。三藥合用,共奏溫陽散寒、溫通經脈、通達上下之效。止痙散中蜈蚣、全蝎可以解痙止痛。蜈蚣具有息風止痙、通絡止痛的功能,配以全蝎息風止痙之力更強。然此“痙”非邪風導致血脈抽搐之痙證,乃寒凝導致血脈痙攣之痙證。二者雖臨床表現不同,但病機相同,因此治療上“異病同治”。兩方合用,寒散痙解,血脈舒緩,血壓自可降低。此方標本兼顧,是治療寒凝證高血壓病的良方。
【參考文獻】林燕,張明泉,張琳琳,等.李士懋辨治寒凝證高血壓病經驗[J].中醫雜志,2017,58(8):644-646.
高血壓基本方(一)
(國醫大師周信有方)
【藥物組成】夏枯草20g,黃芩9g,桑葉9g,菊花20g,鉤藤(后下)20g,茺蔚子20g,決明子20g,澤瀉9g,生龍骨(先煎)、生牡蠣(先煎)各30g,石決明(先煎)30g,生地黃20g,玄參20g,懷牛膝9g,桑寄生15g,丹參20g。
【使用方法】每日1劑,水煎2次,混勻后分2次溫服。
【功效主治】清泄肝膽,明目止眩,育陰潛陽,養血通絡。適用于陽亢,陰虛陽亢,肝腎陰虛型高血壓。
【方劑分析】方以夏枯草、黃芩之苦寒,清泄肝膽,瀉火降壓;以桑葉、菊花、鉤藤、茺蔚子、決明子明目止眩;生地黃、玄參、龍骨、牡蠣育陰潛陽;澤瀉利水降脂;懷牛膝、桑寄生培補下元;復以丹參一味,養血通絡,以防瘀塞。諸藥合用,共奏清肝明目、育陰潛陽、養血通絡之功。
【加減運用】血熱上攻,顏面潮紅,肝陽上亢顯著者,可酌加黃連、龍膽草、梔子、青黛等苦降之品,以瀉火降逆;大便燥結者加生大黃以通便;頭痛,眩暈明顯者,加珍珠母、赭石、天麻、僵蠶、蟬蛻等重鎮肝陽,息風止眩;血壓長期波動或持續升高,表現頭重腳輕,腰膝酸軟等肝腎陰虛之候者,可酌加女貞子、墨旱蓮、石斛、玉竹、桑椹、何首烏等滋腎養液;胸悶、胸痛、肢麻者,加廣地龍、赤芍、紅花、桃仁、郁金以宣陽通痹,活血通脈。心悸者加遠志、酸棗仁、柏子仁等養心安神。
【參考文獻】何永強,殷世鵬.周信有教授高血壓病辨治經驗[J].光明中醫,2012,27(11):2182-2184.
高血壓基本方(二)
(國醫大師周信有方)
【藥物組成】夏枯草20g,桑葉9g,菊花20g,鉤藤20g,決明子20g,茺蔚子20g,制何首烏20g,桑椹15g,生山楂20g,川芎15g,丹參30g,當歸9g,赤芍30g,地龍20g。
【使用方法】每日1劑,水煎2次,混勻后分2次溫服。
【功效主治】清肝明目,滋腎培元,降脂通脈。適用于陰虛陽亢,血壓升高且伴有濁瘀閉絡、中風、胸痹發展趨勢之高血壓病證。
【方劑分析】方中夏枯草、桑葉、菊花、鉤藤、茺蔚子、決明子等有清肝明目之功,針對肝陽上亢,血壓升高而施治。何首烏、桑椹有填精益髓,滋補陰津作用。根據整體調節的原則,養血活血通絡法為治療本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故以丹參、川芎、當歸、赤芍、生山楂、地龍等活血化瘀,養血通絡,能明顯改變血流動力學,具有明顯改善微循環障礙及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且地龍尚能息風止痙,可防肝風上擾而致中風之變。
【加減運用】肝陽上亢,血壓升高顯著者,可酌加黃芩、龍膽草、梔子等苦寒清降之品;視物昏花者加枸杞子、菊花;頭項強痛者加葛根;肢麻者加豨薟草;面部麻木者加僵蠶、全蝎;肌肉跳動者加白芍、木瓜;胸悶、胸痛者加瓜蔞、半夏;頭重腳輕,腰膝酸軟者加女貞子、墨旱蓮、懷牛膝、桑寄生。
【參考文獻】何永強,殷世鵬.周信有教授高血壓病辨治經驗[J].光明中醫,2012,27(11):2182-2184.
高血壓基本方(三)
(國醫大師周信有方)
【藥物組成】制何首烏20g,桑椹20g,女貞子20g,桑寄生20g,懷牛膝15g,炒白術15g,黃芪20g,枸杞子15g,菊花20g,益母草20g,鉤藤20g,澤瀉20g,豬苓、茯苓各15g,車前子(包煎)20g,丹參20g。
【使用方法】每日1劑,水煎2次,混勻后分2次溫服。
【功效主治】培補脾腎,滋潛降壓,利水通脈。適用于陰陽兩虛型,見于血壓長期不愈,病累及腎,出現腎功能不全者。
【方劑分析】方以制何首烏、桑椹、女貞子、桑寄生、懷牛膝、白術、黃芪、枸杞子調補脾腎之品,以冀扶正培元,恢復腎臟功能,以為治本;復以菊花、鉤藤清肝明目,潛陽降壓,以為治標。以澤瀉、豬苓、茯苓、車前子利水泄濁;以丹參、益母草活血化瘀。諸藥合用,共奏調補脾腎、育陰潛陽、利水通脈之功。
【參考文獻】何永強,殷世鵬.周信有教授高血壓病辨治經驗[J].光明中醫,2012,27(11):2182-2184.
變通天麻鉤藤飲
(國醫大師張學文方)
【藥物組成】天麻10g,鉤藤10g,磁石(先煎)30g,菊花10g,川牛膝15g,地龍10g,川芎10g,生龍骨(先煎)30g,草決明20g,杜仲12g,桑寄生15g,梔子10g,炒麥芽10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平肝息風,益腎活血。適用于肝腎不足,肝陽偏亢,肝風上擾,頭痛,眩暈,頭麻,耳鳴,腰酸,肢乏,煩躁易怒,手足腫脹,血壓高,或睡眠不佳,脈弦數者。
【方劑分析】此方為針對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而設。此類患者臨床十分常見。鎮肝息風湯雖為常用,但其力甚猛,胃弱者不宜。天麻鉤藤飲清肝安神雖優,平肝益腎活血之力不足。故變通此兩方之義,結合現代中藥研究成果而擬成此方。方中用天麻、磁石、生龍骨平肝陽之上亢,鉤藤、菊花、梔子、草決明清泄肝熱,重用草決明還可通便泄熱,杜仲、桑寄生補益肝腎以治本,地龍通經絡而降血壓,川芎、牛膝活血化瘀,引血下行,炒麥芽健脾護胃,防止重鎮藥損傷胃氣。全方具有清肝平肝、益腎活血、通絡降壓之功效。
【參考文獻】張學文.疑難病證治[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499-500.
新加杞菊地黃湯
(國醫大師張學文方)
【藥物組成】枸杞子10g,菊花10g,生地黃12g,山茱萸12g,山藥15g,澤瀉10g,牡丹皮6g,茯苓10g,磁石(先煎)30g,川牛膝12g,決明子20g,川芎12g,山楂15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益腎潛陽,清腦通絡。適用于肝腎陰虛,肝陽上越之頭昏,目眩眼干澀,視物昏花,頭麻頭搖,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腰膝酸軟,兼血脂高,動脈硬化,血壓高。舌質紅,舌下靜脈色紫而脹,脈弦硬者。
【方劑分析】此方以杞菊地黃丸為主化裁改造而成。方用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即六味地黃丸補益肝腎之陰以治本;枸杞子、菊花補肝腎兼明目,清肝熱兼清腦;磁石滋腎水以潛陽;決明子、山楂清肝降血脂;川牛膝、川芎益腎兼活血通絡。全方合用,益腎潛陽、清腦通絡之力較強,對肝腎陰虧陽亢,兼有肝熱、血瘀之證頗為適宜。
【加減運用】腎虛甚者,可加杜仲、桑寄生,肝陽上亢重者,加石決明、龍骨、牡蠣,大便干者加草決明到30g,并酌加大黃6~10g,血壓高明顯者,加豨薟草,川牛膝增至15~30g,失眠者加炒酸棗仁20~30g,首烏藤20~30g,頭震搖者加天麻10g,記憶力下降者加遠志10g,石菖蒲10g。
【參考文獻】張學文.疑難病證治[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504-505.
雙降湯
(國醫大師朱良春方)
【藥物組成】水蛭0.5~5g,生黃芪30g,丹參30g,生山楂30g,豨薟草30g,廣地龍10g,當歸10g,赤芍10g,川芎10g,澤瀉18g,甘草6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益氣活血,化痰降濁。適用于氣虛痰瘀型高血壓病伴血脂紊亂者。
【方劑分析】方用水蛭、地龍化瘀通脈,赤芍涼血散瘀,生黃芪、當歸補益氣血,丹參、山楂、川芎活血行氣,豨薟草祛風除濕,澤瀉行濕化飲,甘草調和諸藥。
【參考文獻】鄭曉丹,高想.朱良春“培補腎陽治其本,蟲藥活血治其標”法論治心系疾病經驗析[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40(3):255-257.
潛降湯
(國醫大師顏正華方)
【藥物組成】熟地黃15g,白芍12g,生石決明(先煎)30g,生牡蠣(先煎)30g,茯苓10~30g,丹參12~15g,益母草15g,懷牛膝12~15g,首烏藤30g,菊花10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滋陰平肝,潛陽安神。適用于肝腎陰虛、肝陽上亢之眩暈,癥見頭暈目眩,兩目干澀,耳鳴,健忘,脅部隱痛,腰膝酸軟等。
【方劑分析】方中熟地黃甘而微溫,善滋陰養血固本,治陰血虧虛之證;白芍苦酸微寒,善養血斂陰,平肝柔肝,治肝陽上擾清竅而致之眩暈;二藥共為君藥,奏滋補陰血,平抑肝陽之效。石決明質重咸寒,善清肝火、養肝陰、潛肝陽;生牡蠣質重而咸澀微寒,善益陰潛陽,又能鎮心安神;兩藥共為臣藥,既助主藥補陰潛陽,又能鎮心安神。茯苓甘平,寧心安神、健脾;丹參微寒,清心安神活血;牛膝補肝腎而引火引血下行;益母草微寒,清熱利水、活血化瘀;四藥共為佐藥,既助君臣藥潛肝陽、補肝腎、定神志,又引火引血下行以消眩暈。菊花微寒,能平抑肝陽、清利頭目;首烏藤性平,可養心安神、祛風通絡;二藥共為使藥,一則平抑肝陽、養心安神,二則引藥入心肝二經。諸藥合用,滋陰平肝、潛陽安神效宏。
【加減運用】如兼食欲缺乏者,去熟地黃,加制何首烏15g,陳皮10g,炒麥芽10g;兼耳鳴者,加磁石30g;兼腰痛者,加杜仲10g,桑寄生30g;兼盜汗者,加五味子6g,浮小麥30g;兼大便黏滯不爽者,加決明子30g,全瓜蔞30g;偏于陰虛火旺者,去熟地黃,加生地黃15g,麥冬15g;肝火偏旺,癥兼急躁易怒、目赤者,加龍膽草6g,夏枯草15g;頭痛較重者,加蒺藜12g,蔓荊子12g,川芎10g;眩暈較重者,加天麻6~10g,鉤藤15g;失眠較重者,加炒酸棗仁30g,生龍骨、生牡蠣各30g,首烏藤30g。
【參考文獻】吳嘉瑞,張冰.國醫大師顏正華眩暈治驗舉隅[J].中華中醫藥雜志(原中國醫藥學報),2010,25(10):1596-1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