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徑運動教程
- 李建臣 王永安 文世林主編
- 2474字
- 2020-09-11 15:03:15
第三章 田徑運動教學理論與方法
第一節 田徑教學的一般規律
現代教育學認為,教學過程是對學生的知識技能、能力和體力、思想道德及意志品質的綜合教育和全面發展的過程。基于現代教學論的觀點,田徑運動教學就是學生在田徑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指導下,積極、自覺地學習和掌握系統的田徑基礎知識、基本技術和技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種實踐活動。教學過程是教學活動的啟動、發展、變化和結束在時間上連續展開的程序結構,就具體的田徑課堂教學和單元教學而言,田徑運動教學過程的概念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指以一節田徑課為時間單位,從開始上課到下課的教學過程;二是指為完成一個田徑教學單元或一個相對獨立的田徑教學課題的教學任務,從開始到結束的整個教學過程。
田徑運動教學過程的本質與其他任何教學一樣,不是一種單純的認知過程,而是師生以交往互動、平等對話為表現形式的生命意義的實現過程,是生命力量呈現的過程,是師生對于生命內涵的體驗過程。對學生而言,身體性活動的體驗使學習進入生命領域,因為有了這種身體體驗,知識、技能的學習,不再僅僅居于認知、理性范疇,而是擴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領域,從而使學習過程不僅是知識、技能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實現知識與技能的習得,更為重要的是理解生命的意義,積累對生命的體驗,實現人生的價值。
所以,在田徑運動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好田徑運動教學和學生發展的關系,認識到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輔相成,辯證統一。一方面,有系統、有組織的田徑運動教學可促進學生個體發展;另一方面,學生發展又為實現田徑運動教學任務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謹記:田徑運動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技術的過程,也是形成學生的世界觀與社會適應的育人過程。
一、田徑運動教學的主要規律
1.處理好教學與學生體能之間的關系
從運動訓練學角度講,田徑運動屬于體能類項目,受運動者身體素質水平制約較大。身體素質綜合水平高,說明各種身體素質之間較為均衡,有好的運動基礎;身體素質綜合水平低,說明各種身體素質發展欠均衡,整體運動能力較差。所以,在田徑運動教學中處理好教學與學生體能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學生的體能水平是學習田徑運動技術的基礎;另一方面,田徑技術的學習反過來又能促進學生體能水平的提高。
2.處理好體能與課堂教學趣味性之間的關系
由于田徑運動項目的體能特征,特別是跑類項目較少借助器械的緣故,使得人體運動呈現出單調、枯燥的心理特點。因此,如何通過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與手段的變換、教學過程的控制、教學互動的設計等,調動學生學習田徑運動的積極性和潛能,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就變得非常重要。此外,為了提高趣味性,教學中可多采用游戲和比賽的教學方法。游戲與田徑運動項目結合較為緊密,不論從走、跑、跳、投,還是從速度、力量、耐力、靈敏和柔韌等身體素質劃分,包羅了龐大的田徑游戲手段。這些豐富的教學內容與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田徑運動的積極性。
3.處理好實效性和技術含量的關系
經濟性和實效性是田徑運動技術評定的標準,可測量性使得田徑運動追求實效,規避任何不實用的花架子。無論徑賽還是田賽,運動的結果均是可以量化的,徑賽項目以時間來計算成績、田賽項目以遠度和高度來計量成績。因此,田徑運動的技術教學應遵循項目的這一評價規律,在教學中倡導粗線條的學習意識,在盡量節省體力的情況下收到較大的效益。
4.處理好分解教學和完整教學之間的關系
根據田徑運動的特點,不論是周期性項目還是非周期性項目,完整教學法應是田徑運動教學較為常用的基本方法。在一個田徑運動項目的教學單元中,一般用于分解的課時所占比例較小,而盡早進入完整技術動作的學習。總之,田徑運動的體能性特點,縮短了學生分解練習的時間,相對延長了學生完整練習的時間,體現出田徑運動教學方法完整性的特點。
5.處理好教育價值和教育功能之間的關系
田徑運動教學中蘊含著眾多潛在的教育因素。田徑運動包括走、跑、跳、投,項目眾多,每一個運動項目均有其獨特的價值與教育因素。如短跑的價值主要在于培養學生的競爭心理與拼搏的能力;耐久跑的價值主要在于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和長久運動中與自己寂寞對話的心理承受能力;跳遠的價值主要在于培養學生一種果敢的心理品質與控制能力;跳高的價值主要在于培養學生征服橫桿的勇氣和精神;投擲的價值主要在于培養學生人與器材和諧統一的思想和人體力量與速度結合的能力。教師應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所學項目的特點與價值,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教育。
6.處理好社會性和開放性之間的關系
除接力跑,田徑運動項目以個體運動為本,顯示出單打獨斗的項目特征,跑類項目,運動者是在各自獨立的固定跑道上前行;跳類和投類項目,運動者往往是在向前面的自己挑戰,每一次試跳或試投都是在沒有時空競爭對象的情況下進行,這樣的運動方式,造成運動者較強的自我意識。
受教學條件所限,相對其他運動項目,田徑教學一般在室外進行,開闊的田徑運動場地賦予田徑運動教學環境開放性的特點,為教學調控增加了難度。學生上課時容易受其他運動項目的干擾,尤其是與跑道內突沿之內的田賽場地進行的足球教學間的互擾,成為田徑運動教學安全和干擾的主要問題。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教學負荷等,并在教學過程中隨時保持高度的注意,既要保證學生學習的安全,又要使出渾身解數,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田徑運動教學上來,在有限的條件下保證高質量地完成田徑運動的教學任務。
二、田徑教學過程中要需注意的問題
(1)要轉變單一的教學質量觀,樹立全面的教學質量觀。學生掌握技術的情況和運動成績確實是評價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但不應是唯一的標準。
(2)轉變單向的教學模式,樹立雙邊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將教學主體定在了教師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應注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很好的有機結合,給學生更多的探索學習的空間。
(3)培養學生運動實踐能力和自學自練能力,要想很好的掌握田徑技術和理論知識并很好地運用就必須提高實踐的能力,培養學生自學自練的能力,這樣學生由于自我探索學習,會加深他們對田徑運動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