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內科常見病癥

中醫學的理論體系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人體為一整體,內科病癥的康復與治療離不開中醫學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理論的指導。

一、整體觀念

整體就是統一性和完整性。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協調、互為補充,在病理上則相互影響。而且人體與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變化隨時影響著人體,人類在能動地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維持著正常的生命活動。這種機體自身整體性和內環境統一性的思想即整體觀念。整體觀念是中國古代唯物論和辨證思想在中醫學中的體現;它貫穿于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法、辨證和治療等各個方面。

(一)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人體是由若干臟腑、組織和器官所組成的。每個臟腑、組織或器官各有其獨特的生理功能,而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體整體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就決定了人體內部的統一性。也就是說,人體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聯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約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響的。人體的這種統一性,是以五臟為中心,配以六腑,通過經絡系統“內屬于腑臟,外絡于肢節”的作用而實現的。五臟是代表著整個人體的五個系統,人體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這個系統之中。人體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聯系成有機的整體,并通過精、氣、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

中醫學在整體觀念指導下,認為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一方面依靠各臟腑組織發揮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則又要靠臟腑組織之間相輔相成的協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約作用,才能維持其生理上的平衡。每個臟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體活動下的分工合作、有機配合,這就是人體局部與整體的統一。

在認識和分析疾病的病理狀況時,中醫學也是首先從整體出發,將重點放在局部病變引起的整體病理變化上,并把局部病理變化與整體病理反應統一起來。一般來說,人體某一局部的病理變化,往往與全身的臟腑、氣血、陰陽的盛衰有關。由于臟腑、組織和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因而就決定了在診治疾病時,可以通過面色、形體、舌象、脈象等外在的變化,來了解和判斷其內在的病變,以作出正確的診斷,從而進行適當的治療。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治療局部病變時,也必須從整體出發,采取適當的措施。如,心開竅于舌,心與小腸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熱瀉小腸火的方法治療口舌糜爛。

(二)人與自然界具有統一性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同時,自然界的變化又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而機體則相應地產生反應,屬于生理范圍內的,即是生理的適應性;超越了這個范圍,即是病理性反應。這種人與自然相統一的特點被中國古代學者稱為“天人合一”。

春溫、夏熱、長夏濕、秋燥、冬寒,表示一年中氣候變化的一般規律。生物在這種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就會有春生、夏長、長夏化、秋收、冬藏等相應的適應性變化。人體也與之相適應,如春夏陽氣發泄,氣血容易趨向于體表,表現為皮膚松弛、腠理開、汗多;而秋冬季陽氣收藏,氣血容易趨向于里,表現為皮膚致密、少汗多尿的變化。人體的脈象也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不同。許多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也與季節變化密切相關,如春季常見溫病,夏季多發中暑,秋季常見燥證,冬季多有傷寒。

在晝夜晨昏的變化過程中,人體也必須與之相適應。白晝為陽,夜晚為陰,人體也是早晨陽氣初生,中午陽氣隆盛,到了夜晚則陽氣內斂,便于人體休息,恢復精力。許多疾病的發病時間及引起死亡的時間也是有一定規律的。如研究表明,五臟衰竭所致死亡的高峰時間在下半夜至黎明前,春夏季時期急性心肌梗死多發生在子時至巳時,而秋冬季,該病的發作多在午時至亥時。此外據觀察,人的脈搏、體溫、耗氧量、二氧化碳的釋放量、激素的分泌等,都具有24小時的節律變化。

根據中醫運氣學說,氣候有著十二年和六十年的周期性變化,因而人體的發病也會受其影響。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這種十二年或六十年的變化規律與太陽黑子活動周期(11年或12年)有關。太陽黑子的活動會使太陽光輻射產生周期性變化,并強烈干擾地磁,改變氣候,從而對人體的生理、病理產生影響。

因為地域的差異,人們的生活習慣和身體狀況也有很大不同。如江南多濕熱,人體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體腠理多致密。因此每個地區也各有其特有的地方病。甚至不同地區人們的平均壽命也有很大的差別。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醫家就對此有所認識,在《素問》中就這個問題作了較詳盡的論述。如《素問·五常政大論》說:“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地之小大異也,小者小異,大者大異。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

正是由于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及人與自然界之間存在著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所以對待疾病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就成為中醫治療學上的重要原則。因此在對病人作診斷和決定治療方案時,必須注意分析和考慮外在環境與人體情況的有機聯系以及人體局部病變與全身情況的有機聯系,這就是中醫學的重要特點即整體觀念。

二、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

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系,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因而它比癥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質。

“辨證”就是把四診(望診、聞診、問診、切診)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又稱為“施治”,即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過辨證論治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論治的正確與否。辨證論治的過程,就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過程。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藥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是指導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

中醫臨床認識和治療疾病,既辨病又辨證,但主要不是著眼于“病”的異同,而是將重點放在“證”的區別上,通過辨證而進一步認識疾病。辨證與那種對于頭痛給予止痛藥、對于發熱給予退燒藥,僅針對某一癥狀采取具體對策的對癥治療完全不同,也根本不同于用同樣的方藥治療所有患同一疾病的被按摩者的單純辨病治療。

中醫認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可以出現不同的證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又可能出現同樣的證型。因此在治療疾病時就可以分別采取“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的原則。“同病異治”即對同一疾病不同階段出現的不同證型,采用不同的治法。例如,麻疹初期,疹未出透時,應當用發表透疹的治療方法;麻疹中期通常肺熱明顯,治療則須清解肺熱;而至麻疹后期,多有余熱未盡,傷及肺陰胃陰,此時治療則應以養陰清熱為主。“異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發展過程中出現性質相同的證型,因而可以采用同樣的治療方法。比如,心律失常與閉經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但均可出現血瘀的證型,治療都可用血府逐瘀湯進行活血化瘀。這種針對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同質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的原則,正是辨證論治實質的體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关岭| 高青县| 隆安县| 新和县| 辉县市| 靖宇县| 会东县| 平塘县| 朝阳区| 阳新县| 柯坪县| 沙坪坝区| 北宁市| 舒城县| 松滋市| 松原市| 唐海县| 新竹县| 茂名市| 绩溪县| 岢岚县| 墨竹工卡县| 怀来县| 扎囊县| 托里县| 江口县| 临澧县| 黄龙县| 兴安县| 云南省| 堆龙德庆县| SHOW| 张北县| 泰顺县| 明溪县| 东乡| 盐源县| 丹巴县| 宜君县| 永仁县| 威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