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成熟的父母讓孩子自己掌舵

人生是一場自我發現之旅,越早找到自我的人距離成功越近。相信孩子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喚醒、激勵和鼓舞他,給孩子做他自己的機會,這是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大尊重與關愛。

成功是內在的幸福體驗

今天社會上大多數人都在追求成功,而且把成功等同于名與利。“貧窮意味著恥辱和失敗!”曾有一位北大教授在微博上如是說,“當你40歲時,沒有4000萬身價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的學生,這是我對研究生的要求。”這樣的話從一位大學教授嘴里說出來,比從商人口中聽到更令人驚訝,它把我們這個社會對金錢的過度迷戀赤裸裸地表露出來。這句話等于在說:一個人,不論品質多么高尚,才華多么出眾,工作多么敬業,只要沒有錢,一切都是枉費,就算不得成功,就是恥辱和失敗。

在如此拜金的教育觀下,如何能教育出真正的人才呢?曾幾何時,成功的內涵與金錢畫了等號?2008年金融風暴之際,華爾街很多的高薪一族一夜之間就失了業,很多人甚至開始靠救濟金度日。如果金錢是成功的標準,他們之前毫無疑問都非常“成功”,后來就是“慘敗”,這樣的定義無疑是膚淺、經不起推敲的。

我在中國大陸授課已有十幾年的時間,我的學生幾乎都是企業老總或高管。他們都屬于“成功人士”。但通過了解,我知道其中一些人過得并不快樂,有的人甚至根本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一個人如果總做自己不感興趣或者不認可的事,內心會處于一種分裂狀態。表面雖然呼風喚雨,內心其實很難產生幸福感,這種“成功”根本算不上成功。遺憾的是,這些用名利衡量自己人生成敗的人,盡管自己過得不幸福,卻依然這樣去教育孩子,比較典型的做法就是“望子成龍”,要求孩子念書一定要拿到高分,考進名校。還有人越俎代庖地給孩子規劃人生方向,花錢托關系讓孩子學習熱門專業等。

其實,金錢本身并沒什么錯,但成功的本質絕不是金錢,金錢充其量是成功的副產品。父母如果不理解成功的含義,誤把名利當作幸福和成功,就不可能真正教育好孩子。成功是一種由內向外的幸福體驗,其價值是由當事人自己界定的。一個人只有走在適合自己的道路上,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心中有希望、有夢想,才能不斷發揮自身的潛力和創造力,不斷向夢想靠近,內心獲得滿足感和價值感,繼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巴菲特是世界上最有錢的人之一,但他不是為錢工作,而是真心喜歡商業。他的兒子彼得·巴菲特說:“每當父親工作時,就像進入了另一個世界,簡直如癡如醉。面對數以千計的公司股票統計分析,他全神貫注,心無旁騖,臉上流露的神情既像投入游戲之中的孩子,又像佛教僧人正在沉思一樣。”彼得·巴菲特是一位音樂家,他走上了與父親完全不同的藝術之路。20多年前,當他第一次與父親談起自己的音樂夢想時,老巴菲特認真傾聽,不做評論,也不直接提建議,而是十分理解地說:“彼得,你和我其實都在做相同的事情,音樂是你的畫布,而公司就是我的畫布,我每天都在上面畫上幾筆。”

“歐元之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蒙代爾70多歲的時候,依舊每天工作18個小時,對枯燥的科研工作從未厭倦。他說:“我喜歡我的工作,絲毫不覺得有壓力,只有你認為工作是快樂的,才可能成功。”

讓孩子做他自己

很多父母自己追名逐利,疲憊不堪,一直活在隨波逐流的旋渦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父母自己的心智就不成熟。“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如果作為教育者的父母自己都利令智昏,又如何能給孩子做出正確的引導呢?隨波逐流的人往往都是迷失了自我的人,真正成功的人都是堅持做自己的人,而且做到了“最好的自己”。憑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部電影再次摘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桂冠的李安就是一例。

◆ 李安從小只對戲劇和舞臺感興趣,17歲的他就曾立志做導演!如今他依然說:“我只會當導演!”這個堅持夢想、享譽世界的大導演,在念書時卻是個失敗者,是父親眼中不爭氣的兒子。李安當時就讀的中學是臺灣地區的名校臺南一中,父親就是這所中學的校長。出生于書香門第,又是長子,父親對他期望甚高,希望他將來“學而優則仕”。但李安念書不行,功課非常差,連續兩次參加高考名落孫山,最后考入臺灣藝術專科學校——這在當時是被許多人看不上眼、連本科文憑都沒有的專科學校。父親對李安很失望,李安的內心也承受著莫大的壓力,以至于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他一見父親就轉身逃開。

1978年,李安報考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戲劇電影系,父親強烈反對,他給李安列了個數字:在美國百老匯,每年只有200個角色,卻有50000人爭奪。李安不顧父親勸阻,決意登上了去美國的班機。父子關系從此惡化,有20年的時間里,兩人說話不超過100句。

長時間的受挫和失意,使李安與人相處時顯得懦弱、含蓄,但他內心深處十分叛逆和執著,從未停止對電影夢的追尋。從發現自我、確定理想那刻起,他便開始了與父親傳統價值觀的抗爭。親子之間的沖突和依戀十分復雜,父親雖然百般阻攔兒子的選擇,仍出錢供他讀書(當時留學美國的費用相當昂貴),多年來一直用行動默默支持兒子。

在與父親的拉鋸關系中,李安加深了對家庭、對父權、對自我的認識和理解,這些思索直接促成了他早期成名作《父親三部曲》的產生。所以,李安非常感謝他的父親,認為是父親成就了他的電影。我想,李安的意思其實是感謝父親成就了自己,使他對人性的認識更深刻,對自我的教育更堅定,最終讓他挖掘出一個真實、勇敢、富有藝術天分的自己。

那些因為“做最好的自己”而成功的人,往往在很小的年紀夢想就開始在心中萌芽,李安是這樣,林書豪也是這樣。

◆ 林書豪從5歲開始打籃球,高中時對籃球達到了癡迷的程度。他刻苦學習文化課,完全是為了讓父母安心,因為父母只有認為打球不影響學業時,才可能允許他留在球隊。從名校哈佛大學畢業,眼前的就業前景可謂一片光明。林書豪依然選擇進NBA打球,決意把籃球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

在林書豪追逐自己夢想的過程中,他的父母一直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父親是林書豪打籃球的啟蒙老師,母親不顧朋友們“打籃球是浪費時間”的告誡,一直支持林書豪的興趣,因為她“希望兒子做他自己想做的事,希望他獲得真心的快樂”。雖然她不阻攔兒子打球,但不允許籃球影響到學業,這是一個做母親的良苦用心:因為靠打球謀生畢竟風險大。她的嚴格使林書豪更加明確和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林書豪說:“我最感謝父母的是,他們與我談論籃球時談的不是輸贏,不是我得了多少分,而是討論我的打球習慣、態度、舉止禮儀等。有很多次,我在賽場上得了很高的分,但是情緒控制得不好,有時脾氣很差。賽后,他們就會與我談談情緒的問題,而不是恭喜我得了多少分。我很佩服他們的教育視角,我現在還在向他們學習。他們看比賽的角度,判斷我成功與否的標準,對我來說是比任何人的評價都有價值。”當林書豪決心去闖NBA時,他的父母全力支持他的決定,并對他說:“你放心去打,大不了我們就再多養你幾年。但是不要打太多,我們養不起你那么多年。”所以,每一個有勇氣做自己的孩子,都離不開父母的支持。如果不是生在一個開明的家庭里,林書豪的志向就不會被尊重,他的籃球夢也不容易實現。

人生其實是一場自我發現之旅,越早找到自我的人距離成功越近。只有父母給孩子空間,孩子才能有機會進行自我發現、自我教育。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家庭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孩子能夠自我教育,掌舵自己的人生!

孩子不是一張白紙,而是一粒種子

孩子不是一張白紙,而是一粒種子,父母也許能夠決定把它種在哪里,卻不可能讓松樹的種子長成一棵楊樹。現在很多父母的控制欲太強了,總想著去“塑造”孩子,完全忽視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他們雖然抱著培養優秀孩子的美好愿望,很多做法卻是在毀掉孩子。對孩子來說,父母有著天然的權威,當他們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規劃選擇人生道路時,意志力尚弱的孩子大多難以堅持自我,強勢、控制欲強的父母會成為孩子終身的陰影。所以,成熟的父母懂得放手,尤其當孩子漸漸長大以后,要相信孩子自己的判斷,讓他們自己決定“成為誰”。

因參加“中國達人秀”而廣為人知的雜技達人胡啟志,從小在尊崇孩子天性的家庭中長大。他就是循著自己內心的聲音,依靠直覺找到了成功之路。他和林書豪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的父母都是第一代從中國臺灣移民到美國的人(我本人也是),他們則是在美國出生的“80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ABC,美國出生的華人或美籍華人。

胡啟志從小就有很多奇怪的夢:他夢想到少林寺學功夫、學雜技、學表演。他不喜歡念書,高中畢業后,他沒有像哥哥那樣念大學、找工作。雖然他一時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不要沉悶的辦公室工作,不要朝九晚五的束縛。”父母沒有強迫他,反而給了他充分的自由,甚至允許他“流浪”。為了找到他想要的東西,胡啟志到丹麥、加拿大的藝術學校學習表演。在胡啟志去歐洲打工的旅途中,他和朋友結伴在街頭表演雜技。生活雖然顛沛流離,清貧辛苦,但他再也找不到比表演更加讓自己醉心和投入的事情了。為了生活,24歲后,胡啟志決定定居臺灣,開始在臺北從事街頭表演藝術。

雜技表演需要特別刻苦的訓練,尤其是一些高難度動作,更是要經過千錘百煉才能呈現出精彩完美的效果。這些動作很具危險性,比如后來在“中國達人秀”人民大會堂的舞臺上大放異彩的“大環特技”,就曾使胡啟志的額頭皮開肉綻,縫了13針。為了練成獨家秘技,他還摔傷臥床兩個月。胡啟志說:“雖然偶爾也會因長時間練習而感到疲倦,然而至今我想不出還有什么事情會比表演雜技更能讓我滿足。”正是因為有著濃厚的興趣,胡啟志才能不斷探索,超越自我,追求完美。他可以隨時站在街頭表演,盡情揮灑。在帶給觀眾美的享受同時,胡啟志自己的身心也得到極大的滿足。當地媒體發現了胡啟志,高度評價他為“臺灣街頭罕見的天才型表演者”。

在參加第一次“中國達人秀”時,胡啟志優雅的水晶球表演和他陽剛的外形形成強烈反差。評委感嘆:“水晶球到了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與他合而為一了,這個境界好令人感動!”水晶球表演當晚被評為最具藝術感染力的節目。胡啟志發表感言說:“我不是為比賽而來,是為享受而來。”我想,很多看過他表演的人,一定被他嫻熟高超的藝術技巧所征服,同樣會為他淡定、沉穩、祥和、真誠的氣質所吸引。正如胡啟志自己形容的那樣:“我是個簡單的人,我熱愛我的工作,樂在其中。”

胡啟志在20多歲時發現了自己,點亮了自己生命的火把。在30歲時,胡啟志展示了自己,這支火把不僅照亮了自己,也給別人帶來了光明與歡樂。胡啟志的幸運之處與林書豪相同,都生在尊重自由和夢想的家庭,都有一對把選擇權交到他們自己手中的父母。如果胡啟志的父母“望子成龍”心切,他不得不每日在繁重的功課和巨大的考試壓力下過活,他又怎么可能在高中畢業后“周游列國”,像流浪漢一樣追尋自己的夢?說不定早被父母送去參加補習班強化學習,今天也就會泯然眾人矣。

父母必須要明白一個道理,當孩子對某項事物產生了興趣,就會主動探索、追問、實踐,在整個探索過程中獲得極大的心理滿足,獲得愉快的情緒和體驗。這是做其他任何事都不能替代的,也是父母和其他人不能體會和理解的。所以,孩子的內心其實知道自己將來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也許他們的夢想在一開始并不清晰、忽明忽暗,但只要父母不強加阻攔,每一個孩子的夢想都有機會開花結果。父母要做的事情,不是費心盡力地去改變“種子”的基因,而是用耐心和愛去澆灌土壤,讓這粒小小的種子獲得更多的營養、更大的成長空間,這樣它們才可能成長得更好、更健康!

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最大權利就是探索屬于自己的人生。相信孩子有自我教育的能力,給孩子做他自己的機會,這是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大尊重與關愛。當孩子那幼小而混沌的自我仍在生長之時,父母要盡力喚醒、激勵和鼓舞之,引導他發現自己的真正興趣,找到人生的理想。記住,孩子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點燃的火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方山县| 广昌县| 游戏| 陇南市| 湘潭市| 封开县| 广宁县| 镇坪县| 山西省| 芦溪县| 梁平县| 张家界市| 长沙市| 监利县| 察雅县| 洛阳市| 嘉兴市| 鸡西市| 和田市| 竹山县| 聊城市| 阿拉善盟| 宁国市| 卢龙县| 墨玉县| 北安市| 连州市| 怀柔区| 惠东县| 花莲县| 广南县| 固安县| 东方市| 南开区| 普陀区| 仪陇县| 西贡区| 饶阳县| 丰镇市| 将乐县| 义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