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銀行理財機構現狀與競爭格局

一、理財規模增長放緩,增速創新低

2017年中國銀行理財業務規模擴張增速較2016年大幅放緩。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共計562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發布有存續的理財產品,存續余額29.54萬億元(包括保本型產品),較年初增加0.49萬億元,同比增長1.69%,全年增速同比下降21.94個百分點,為歷史新低。月度同比增速也曾連續8個月下降,市場增長承壓,具體情況如圖2-1所示。

圖2-1 2013—2017年銀行理財市場規模及增速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

從不同機構類型產品余額情況看,截至2017年年底,國有大型銀行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為9.97萬億元,較年初增長5.73%,市場占比33.75%。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存續余額為11.95萬億元,較年初減少2.45%,市場占比40.45%。城市商業銀行存續余額為4.72萬億元,較年初增長7.27%;農村金融機構存續余額為1.57萬億元,較年初下降4.27%。國有大型銀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仍是理財產品的主要發行方。

二、非保本型產品仍保持較大占比

以2013—2017年年底存續的理財產品資金余額來看,非保本產品的占比一直維持在60%以上,并在近年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但在2017年,新發行的保本產品數量和籌資規模呈現較大幅度的增長,導致保本產品的占比有所上升,達到24.9%,較2016年上升4.5個百分點。但隨著資管新規的推出,保本保收益產品也不被納入資產管理產品范圍中,納入銀行表內核算,視同存款管理,相應納入存款準備金和存款保險基金的繳納范圍,相關資產應按銀監會規定計提資本和撥備,保本產品的發行規模將持續減少。嚴格來說,只有非保本理財產品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財產品。在這一口徑下,截至2017年年底,非保本的存續余額為22.17萬億元,較2016年減少0.94萬億元,同比下降4.07%。相關占比如圖2-2所示。

圖2-2 2013—2017年保本和非保本產品存續余額占比

資料來源:《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

具體到不同類型機構的產品分布情況,截至2017年年底,按存續余額計,國有大型銀行非保本產品占比76.1%,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占比75.9%,城市商業銀行占比75.7%,農村金融機構占比67.1%;外資銀行的非保本產品占比最低,僅為27.2%。可以看出,理財產品的三類主體發行銀行的非保本產品占比基本相當,而發行規模較小的銀行機構,尤其是外資銀行仍有相當大部分的保本產品,未來將面臨較大的轉型壓力。相關占比如圖2-3所示。

圖2-3 不同類型銀行業金融機構保本和非保本理財產品分布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

三、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的增幅高于募集資金

2017年,全國共有591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行了理財產品,共發行25.77萬只,平均每月新發行產品2.15萬只,累計募集資金173.59萬億元。從發行數量上看,較2016年增加了5.56萬只,同比增長27.51%,從累計募集資金看,較2016年增加了5.65萬億元,同比增長3.36%。可以明顯發現,發行數量的增幅遠高于募集資金。2013—2017年銀行理財市場發行數量和資金募集情況如圖2-4所示。

圖2-4 2013—2017年銀行理財市場發行數量和資金募集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

用單位產品募集資金來衡量,2017年全年單位銀行理財產品平均募集的資金為6.74億元,遠低于2016年的8.31億元。銀行理財產品單位募集金額的降低,側面說明了兩個現象:一是理財產品種類呈現多樣化,主動迎合投資者的個性化要求;二是產品的平均期限有所增加,銀行在理財產品市場中籌集短期資金的意愿減弱。

四、零售客戶產品規模增速放緩,理財客戶機構化趨勢嚴峻

從中債登披露的銀行理財客戶構成情況來看,將一般個人客戶和私人專屬客戶劃分為零售客戶,機構客戶專屬和銀行同業專屬劃分為機構客戶。可以看出,在2016年前,零售客戶的產品規模增速有所放緩,2014—2016年年末的同比增速分別為40.1%、31.8%和16.8%,呈逐年遞減的趨勢。相較之下,機構客戶占比持續上升,由2013年年末的29.7%上升至2016年年末的46.5%,尤其是2015年和2016年,銀行同業產品規模呈現大規模增長,帶動機構客戶的占比大幅上升。然而在2017年情況有較大的改變,2017年年末零售客戶和機構客戶產品的存續余額占比分別為67%和33%,零售客戶規模開始實現較大的增長,而在2017年銀行同業產品在監管機構的重點整治下出現了較大的萎縮,規模從2016年年末的5.99萬億元下降至3.25萬億元,同期的占比也由20.61%下降至11%。面向不同投資者的銀行理財產品資金余額情況,如表2-1所示。

表2-1 面向不同投資者的銀行理財產品資金余額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

從市場參與者的角度上看,機構投資者的占比越高,越能避免投資的同質化和“散戶化”,這對于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近幾年的理財客戶機構化趨勢實際上主要是因為銀行同業客戶的快速增長,銀行同業增長的根本原因是中小銀行為了能夠突破地域的限制,參與到全國的金融市場中,以獲得更高的資金回報和更快的投資規模擴張,然而中小銀行自身有限的風險管理手段與高風險、高收益的同業理財產品并不完全匹配,而且銀行同業產品的資金端更多的是中小銀行的負債,一旦產品出現大面積虧損,則會引發較嚴重的連鎖反應。誠然,在低利率環境下,同業理財產品相對于零售理財產品的價格優勢更大,資金募集也相對容易,但是由于同業理財的市場利率彈性較大,一旦銀行的同業理財占比過大,資金來源和成本都會極其不穩定,也會放大市場流動性波動。2016年年末的“資金荒”也印證了以上說法。2017年機構客戶占比的下降也說明,理財客戶機構化趨勢依舊嚴峻,需要通過銀行積極的轉型來實現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

五、理財市場份額變化,大型銀行理財業務增速放緩

部分上市銀行已披露的理財產品余額和增速統計如表2-2所示。根據18家上市銀行的2017年年報,多數銀行理財業務規模都呈現增速放緩的跡象,甚至部分銀行的理財產品余額出現不同程度的收縮,與2016年的整體繁榮景象形成巨大反差。其中,交通銀行、工商銀行和興業銀行是為數不多能實現同比增速提高的銀行,相較而言,招商銀行、建設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南京銀行和杭州銀行8家銀行出現了理財業務收縮的現象。各銀行理財業務增長乏力的情況與前文理財市場整體規模增長放緩的事實相印證。2016年,以股份制銀行為代表的大中型銀行在銀行理財市場中開展規模競賽,以達到萬億元門檻為榮。從表2-2的數據也可發現,2016年,理財產品規模在萬億元以下的銀行基本上都實現了30%以上的增長。然而,自2017年年初的一系列監管措施極大地消除了銀行理財的套利空間,理財發行市場得到較好的規范,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各銀行理財產品余額的增長放緩,未來銀行應在資產管理業務上積極尋求轉型,尤其在產品凈值化上應投入更多的資源,以適應新的市場和監管環境。從2018年的情況來看,在強監管的背景下,各銀行的理財產品余額增速將持續放緩。

表2-2 部分上市銀行已披露的理財產品余額和增速統計

資料來源:上市銀行年報

六、傳統債券、“非標”資產和現金類資產仍是理財配置主流

為了進一步明確理財資金的投向,理財登記系統于2017年年初對理財資金投向的資產進行了重新分類,部分資產分類與過去年度發布的理財市場報告不具可比性。即便如此,從歷年的資金投向來看,債券、非標準化資產、現金及銀行存款仍然為理財產品重點配置的三種產品,近三年的配置占比分別為67.6%、77.87%和73.32%。

隨著2016年“委外熱”的出現,銀行理財資金加配債券市場以捕捉交易性投資機會,導致債券成為最大的配置標的,占比從2015年的29.49%上升至2016年的43.76%,這也側面反映出規模龐大的銀行理財并沒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渠道。實際上,委外擴張更多的是來自資產荒壓力下的被動行為,并無通盤遠期規劃,一方面對管理人的篩選缺乏科學性,另一方面對于承諾預期收益和過往兌付情況缺少基于市場環境的清晰判斷,這實際上是一種資金外包,缺少基于大類資產配置的戰略指引,盲目地將自己無法完成的回報目標轉移給其他機構。

“非標”資產被銀行理財視作超額收益的最后一道防線,在2013年時占比為27.49%,隨著監管力度的加大,近三年的占比都維持在15%~18%。雖然“非標”資產并不符合監管導向和銀行轉型方向,但非標債權資產仍然是銀行理財最核心的高收益基礎資產。能否獲得可靠、穩定的非標資產來源,仍然是理財業務利潤保障的決定因素。在低利率、寬松流動性的市場環境下,信用評級高的企業法人往往對于融資成本有較強的議價能力,無法滿足銀行理財對于非標資產高收益的期望。同時,為了追逐高收益而放松對融資主體信用風險的管控也會導致不良率居高不下,因此銀行理財投資于“非標”資產往往會陷入“低收益不想投,高收益不敢投”的兩難局面。監管機構對于銀行理財投資于“非標”資產有嚴格的額度限制和投向限制,2017年年初銀監會將股票質押回購等具有債券實質的資本市場類資產納入“非標”統計口徑后,部分銀行“非標”債權資產額度驟然緊張,開始出現“非標轉標”的業務模式。隨著資管新規對標準化資產給出嚴格定義,并將不符合條件的資產都劃入“非標”資產的范圍中,這種類似于“白名單”的劃分方式使得“非標”資產的范圍變大,“非標轉標”的難度也有所加大。圍繞“非標”開展的投資業務將得到進一步規范,同樣也考驗著銀行對于多元化投資渠道的建設能力。近五年銀行理財大類資產配置對比情況如表2-3所示。

表2-3 銀行理財大類資產配置對比

資料來源:《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

七、累計兌付客戶收益穩步增長,收益率出現回升

如圖2-5所示,2017年銀行業理財市場共有28.46萬只產品發生兌付,理財產品累計兌付客戶收益11 854.5億元,較2016年增長2 081.8億元,同比增長21.30%。收益率方面,2015年至2017年,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的客戶實際年化收益率基本在3.5%~5.0%。從2017年全年來看,封閉式產品按募集資金額加權平均兌付客戶年化收益率為4.06%,較2016年上升27個基點,改變了過去幾年產品收益率持續下降的趨勢。

圖2-5 2013—2017年銀行理財市場兌付客戶收益規模和收益率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

如表2-4所示,從分機構類型來看,國有大型銀行3 731.9億元,占31.48%;全國性股份制銀行4 765.4億元,占40.20%;此外,城市商業銀行、農村金融機構和外資銀行分別占17.58%、6.21%和1.24%。股份制銀行逐漸超越國有大型銀行,成為累計兌付客戶收益最多的銀行機構。

表2-4 歷年不同類型銀行機構累計兌付客戶收益規模占比

資料來源:《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

八、凈值型理財存續增量明顯,市場前景巨大

資管新規明確規定了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實行凈值化管理的要求,向凈值化轉型成為未來銀行理財產品的重要發展方向。凈值型產品通過合理的凈值波動客觀反映投融資市場的真實風險與收益,實現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實現理財產品服務實體經濟的需求。

從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來看,根據普益標準的數據,統計2017年各月份期間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存續量變化,我們發現其存續量增速明顯,市場潛力巨大。具體如圖2-6所示,2017年12月達到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量峰值766款,相比年初的491款,增長率高達56.01%。

圖2-6 2017年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存續量月度比較

資料來源:普益標準

從發行銀行統計結果來看,截至2017年年末,發行凈值型產品銀行包括國有行、股份行、城商行與農商行。從發行數量看,首先是股份行發行數量最多,占比51.3%;其次是城商行,產品數量占比為38.0%;國有行產品數量占比為9.5%,農商行產品數量占比1.3%。具體分布如圖2-7所示。

圖2-7 2017年年末不同性質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份額

資料來源:普益標準

至于收益率情況,如圖2-8所示,以凈值化程度最高的基金產品和券商資管產品作為對比,銀行凈值型理財年化收益率為4.27%,全面優于債券型和貨幣型的基金產品;券商資管產品中混合型產品收益最高,為7.03%;公募基金中股票型產品收益最高,為22.20%。與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產品相比,銀行凈值型理財收益優于主要投資債券類資產(債券型和貨幣型)的產品,劣于主要投資權益類資產(混合型和股票型)的相關理財產品。

圖2-8 2017年年末銀行凈值型與基金、券商資管不同類型產品收益占比

資料來源:普益標準

作為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依然具有銀行理財的特有屬性,即所投資產組合更偏好于固定收益類。固收類產品按照標準化程度差異進一步分為標準化產品和非標準化產品,圖2-9反映了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與標準化類固收產品年化收益表現。由于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厭惡程度高,現階段仍是以傳統的債權類資產為主,并配以少量的權益類資產。與債券類基金產品相比,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收益高于包括中短期純債型、長期純債型、混合一級型和混合二級型4種債券類基金產品,其中,混合一級型投資于股票僅限于由認購新股所得,不在二級市場買入,混合二級型投資于股票的方式不局限于新股認購,也可以在二級股票交易市場直接買入。從收益率上看,銀行凈值型理財收益高于不同債券類基金產品,其中,長期純債型債券類基金產品收益最低,僅為2.02%,中短純債型產品收益最高,為4.23%。

圖2-9 2017年年末銀行凈值型與不同債券基金產品收益占比

資料來源:普益標準

按不同類型機構來看,國有行和股份行的收益領先,均為4.45%;城商行次之,年化收益為4.06%;農商行年化收益最低,為2.32%。由于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對發行主體的投研能力和信息披露程度要求較高,與全國性大行相比,目前區域性銀行凈值型產品整體投資能力較弱,但城商行有后來居上之勢,與股份行的差距大大縮小。從趨勢來看,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未來會成為主流,區域性銀行還需加快推進人才培養建設,提升主動投資管理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济宁市| 水城县| 定陶县| 云阳县| 恭城| 唐河县| 措美县| 疏勒县| 四子王旗| 临邑县| 安多县| 扎鲁特旗| 平武县| 琼结县| 渝北区| 南宫市| 武川县| 台湾省| 顺义区| 玉田县| 清河县| 双峰县| 涿州市| 神农架林区| 凉城县| 阿坝县| 南昌市| 突泉县| 喜德县| 尉犁县| 邳州市| 姚安县| 象山县| 吴旗县| 金湖县| 南澳县| 隆子县| 平遥县| 镇江市| 和硕县| 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