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弱宋:造極之世
- 陳勝利
- 5240字
- 2021-12-31 16:14:48
權相的崛起標志著文人政治的異化
在兩宋的一百三十余位宰相中,蔡京、秦檜、史彌遠、賈似道四人任職時間最長,均在十四年以上。蔡京創設“應奉局”,大興“花石綱”,為滿足徽宗的享樂上做出了很大貢獻。然而,他在任相期間,徽宗輕而易舉地三次將他罷免,他的命運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秦檜、史彌遠、賈似道則不同,他們不僅精于權謀,長期把持朝政,而且能控制皇帝的意志,甚至擅自廢立皇太子,這種情勢是整個北宋時期所未有的。
秦檜,江寧府人。徽宗政和間進士及第,曾任太學學正。靖康元年(1126),金兵進攻開封,要求南宋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宋廷派秦檜和程璃為代表同金人談判。秦檜在談判中表現出強硬姿態,升為殿中侍御史、左司諫。朝中百官在討論中,范宗尹等七十人同意割地,秦檜等三十六人認為不可。
徽宗、欽宗被俘后,金人立張邦昌為大楚皇帝,命他負責統治黃河以南地區。御史馬伸等人上書反對,要求時任御史中丞的秦檜也簽名。秦檜起先不同意,但數十名官員先后簽名,加之馬伸“固請”,秦檜無奈,只得簽名。因在上書者中秦檜官職較高,于是在靖康二年,金人以秦檜反立張邦昌為名,將他及妻王氏一并捉去。被俘北上后,秦檜暗中投靠金人,幾經周折,逐漸成為金太宗之弟完顏撻懶的親信。建炎四年(1130),撻懶率軍進攻楚州,秦檜與王氏隨軍南下,投奔了南宋在漣水軍的水寨,十一月航海到達南宋當時的行在越州。
秦檜南歸后,馬上向高宗提出“南人歸南,北人歸北”主張。這一條規的核心內容是,將原籍在南宋境內的漢人歸南宋,原籍在金國境內的漢人、契丹、女真人歸金國。建炎元年九月,金帥完顏希尹授交南宋的國書中就提及這一要求。建炎三年二月金人占領揚州時又曾聲言過,當時“金人揭榜于揚州市,西北人愿還者聽之,去者萬余人”。由于南宋將領和軍隊主要是西北、河北和山東等地人士組成,如果按照“北人歸北”主張辦,就等于是把北方土地全部奉獻給女真貴族,而且大批不愿降金而南下的北方人士,都得回去受金人統治。高宗覺得這個投降路線太過露骨,未采納。
秦檜還帶回了完顏撻懶議和的意愿。高宗大喜過望,說秦檜的回歸使自己“又得一佳士也”。時人有指出,秦檜可能是金人派來的奸細,但高宗迫切需要主和派,對他格外信任,一路擢拔,三個月后拜其為參知政事,旋即擢為右相,雖然一年后被罷免,但很快又起用。紹興八年(1138)十月,趙鼎罷相出朝后,秦檜獨居相位,而且一干就是十七年。
建立南宋以后,高宗經常動搖于和、戰之間的。高宗專意乞和,則是在紹興八年秦檜再相以后。在媾和方面,秦檜成了金人的代理人。《宋史·秦檜傳》說:“始,朝廷雖數遣使,但且守且和,而專與金人解仇議和,實自檜始。”金朝張通古來使,議和緊鑼密鼓地進行。張浚在永州五次上疏,反對和議。岳飛認為和議“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在鄂州加緊軍事訓練,以備不虞。紹興九年(1139),高宗不顧張浚、岳飛、韓世忠、胡銓等人的激烈反對,令秦檜等宰執大臣代替他向金使行跪拜禮,正式與金議和。和約規定:金朝送還偽齊舊地,南宋向金稱臣,歲貢銀絹共五十萬匹兩。
但金內部主戰、主和兩派矛盾激化,不久發生政變,主和派完顏宗磬、撻懶被殺。主戰派重新上臺后,隨即于次年進攻南宋,占領剛剛讓出的河南、陜西地并揮軍南下。宋軍在三個戰場防御、反擊。川陜方面,吳璘部阻擋住金將撒離喝的攻勢。東路方面,韓世忠與張俊部小有勝績。中部方面,岳飛、劉锜部與完顏宗弼率領的金軍主力對陣,劉锜部在順昌之戰中取勝,岳飛軍取得郾城大捷,進抵開封西南四十五里的朱仙鎮。北方義軍紛紛響應,宋軍形勢一派大好。高宗、秦檜為向金朝求和,連下十二道金牌,強令岳飛班師。
紹興十一年四月,高宗將張俊、韓世忠、岳飛召到臨安,任命張俊、韓世忠為樞密使,岳飛為副樞密使,把三大將原先主持的淮西、淮東與京湖三宣撫司統制以下的官兵都劃歸三省、樞密院統一指揮調動,一律改稱統制御前諸軍。岳飛在“中興四將”中資歷最淺,功勛最著,抗金最堅決,性格最耿直,為高宗和秦檜所忌。岳飛被害前,辭官在家的韓世忠質問秦檜,岳飛何罪,秦檜無恥地答道:“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韓世忠氣憤地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岳飛被害后,家屬流放嶺南,被株連者或坐牢或流放,或死于獄中,相反,凡跟著秦檜陷害岳飛的,都各有升遷。為控制言路,秦檜將自己親信安插到臺諫,使之成為打擊政敵的工具。紹興和議還有一個重要的附帶性條款,就是“不許以無罪去首相”,確保了秦檜的政治地位。秦檜“挾虜勢以要君”,總攬大權,排除異己,大興文字獄,殘酷打擊趙鼎、李光、胡銓等反對自己的人。而朝廷生殺之權,“唯視秦檜一時之私意,死則死之,生則生之。笞、杖、徒、流,一切希望(秦檜)風旨。故檜權益重,勢益盛,天下之人益畏而忌之”。據說后來高宗上朝時,褲腿里都要暗藏一把匕首,以防秦檜加害。
秦檜執政期間是兩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南宋初年軍民的抗敵銳氣,喪失殆盡。紹興二十年正月,殿前司武官施全在秦檜上朝途中謀刺未遂,面對秦檜的親自審問,施全大義凜然地說:全天下都要去殺金人,只有你不肯,我就要殺你。秦檜大怒,將施全處以極刑。秦檜自此心驚膽戰,凡出門都要以五十武士執長梃護衛。秦檜又命令特務人員“察事卒”數百名整天在街市上巡察,聽到有人議論自己,就逮捕處死。秦檜還唯恐人們引起對岳飛的懷念,采納一個黨羽的建議,把帶有岳字的地名全都改掉。如岳州改為純州,岳陽軍改為華容軍等。
紹興二十五年十月,秦檜病死,高宗賜謚號“忠獻”。秦檜死后,高宗令其子秦熺退閑,其孫秦塤、秦堪免官。秦檜一生作惡多端,死后群情激憤。高宗被迫恢復了一些被秦檜迫害誣陷的官員的名譽,但又擔心引起金的不滿。次年三月,高宗采萬俟卨、湯思退等人的建議,下詔說明,降金講和之策,“斷自朕志”,“故相秦檜,但能贊朕而已”,自覺擔當了秦檜的保護傘。
史彌遠,明州鄞縣人,孝宗朝右相史浩之子。開禧元年(1205)任司封郎中。韓侂胄任平章軍國事后,史彌遠受到重用,到開禧三年升為禮部侍郎兼刑部侍郎。史彌遠權位迅速升遷,助長了他的政治野心。
開禧三年,韓侂胄北伐受挫,威望下降,史彌遠與楊皇后偽造了御批密旨,與錢象祖等合謀殺害了韓侂胄。
韓侂胄被殺后,史彌遠拜右相,軍政大權由楊后、史彌遠操縱。嘉定元年(1208),他們遵照金朝的要求,將韓侂胄的棺槨打開,割下頭顱裝在盒子里送去,屈辱地簽訂“嘉定和議”。史彌遠專權后,凡是贊同過北伐恢復的都被視為韓黨,受到清洗。名臣葉適被奪職奉祠達十三年之久,陸游也以“黨韓改節”罪被革職。秦檜的申王爵位及“忠獻”謚號被恢復。
史彌遠與楊皇后內外勾結,專權擅政,引起皇子趙竑的不滿,史彌遠有所覺察,圖謀廢掉趙竑。史彌遠委托門客余天錫物色宗室子弟趙貴誠,以便將來替代趙竑。趙竑的老師真德秀曾勸趙竑,要韜光養晦,孝敬楊皇后,善待史彌遠,不可鋒芒太露,否則會很危險,但趙竑不聽。真德秀擔心招致殺身之禍,辭去了趙竑老師的職位。趙竑失去了一個重要的謀臣,在與史彌遠的斗爭中更顯孤立。
嘉定十七年(1224)八月,寧宗病重不能處理朝政,史彌遠加快了策劃宮廷政變步伐。同年閏八月,寧宗病死的當天黃昏,史彌遠逼迫楊皇后同意,偽造寧宗遺詔,幫助平民出身的理宗即位。
理宗即位后不久,趙竑賜第湖州,被趕出了京師。湖州人潘壬、潘丙兄弟及堂兄潘甫等人感憤史彌遠擅自廢立皇子,與山東紅襖軍李全聯絡,準備擁立趙竑為帝。結果到了約定日期,不見李全一兵一卒。潘壬等人遂組織起鹽販、太湖漁民乘夜進入湖州城,擁立趙竑。趙竑知道事難成,一面派人向朝廷告變,一面率領州兵追捕潘壬等人。事變很快平息,史彌遠乘機派秦天錫逼趙竑自殺,并殺害了趙竑的幼子。
理宗和史彌遠為平息朝野內外對殺害趙竑父子的非議,輟朝表示哀悼,追贈趙竑為少師。不久,理宗就在史彌遠的建議下收回成命,追貶趙竑為巴陵縣公,將他打成朝廷的罪人。真德秀、魏了翁、洪咨夔、鄧若水等人紛紛上書,為趙竑鳴不平,指責理宗處理此事不當。理宗卻說:“朕待濟王亦至矣。”為趙竑鳴冤叫屈的人士被貶離朝。
理宗毫無根基,親政之初,完全看史彌遠臉色行事,史彌遠又獨相九年。史彌遠兩朝擅權達二十五年之久,權傾內外,對內廣布爪牙,控制言路,打擊政敵,對金屈服妥協。
史彌遠為改善其形象,起用理學派人士,追贈朱熹太師官號,追封信國公爵位。還追賜岳飛的謚號為“忠武”,企圖以此掩蓋他奸臣面目。史彌遠一直得到寧宗、理宗的信用,紹定六年(1233)病死后,被追封衛王,謚“忠獻”。由于史彌遠的倡導,他死后不久,理學被確定為南宋官方的統治思想,元代理學人士對他心懷感激之情,沒有把他列入《宋史·奸臣傳》。但理宗贈給他的謚號為“忠獻”,與秦檜的謚號一致,不免令人產生聯想。
后人評價,比起韓侂胄,史彌遠為害更烈,韓侂胄專政,“天下之勢,如人少壯而得疾,其療之也易為功”;史彌遠專政二十五年,“天下之勢,如人垂老而得疾,故其療之也難為功”。韓侂胄與史彌遠前后折騰了近四十年,南宋后期的衰勢已不可逆轉。
南宋最后的一位權臣賈似道同樣膽大妄為。蒙古軍第二次攻宋時,忽必烈圍困鄂州,理宗以賈似道為右相兼樞密使,派他屯兵漢陽以援鄂州。賈似道見蒙古鐵騎驍勇,秘密派人去向忽必烈求和,提出:“北兵若旋師,愿割江為界,且歲奉銀、絹各二十萬。”忽必烈本不想議和,但因蒙哥汗在四川合州釣魚城下被火炮擊傷后死去,他為趕回蒙古爭奪汗位,就順水推舟答應了議和條件,率軍北撤。
景定元年(1260)四月,左相吳潛遭賈似道排擠罷相,賈似道大權獨攬。他隱瞞私訂和約之事,吹噓自己取得“鄂州退敵大捷”。理宗聽信了他的謊話。賈似道將吳潛一貶再貶,在武將中實行所謂“打算法”,借核實軍費開銷之名,夾帶自己立威諸將、排斥異己的私貨。抗蒙有功的向士璧、曹世雄等被他逼死。潼川府路安撫副使兼知瀘州劉整與其上司四川制置使俞興有隙,因害怕被“打算法”報復,以瀘州十五州府、三十萬戶投敵,四川形勢急轉直下。
賈似道還通過“買公田”“經界推排法”等手段從民間搜刮財富,連年濫印紙幣,使物價飛漲,工商業、農業遭到嚴重破壞,南宋國力迅速衰微。
景定五年(1264),理宗病死,度宗即位。咸淳元年(1265)三月,賈似道假意辭相,回到紹興私第,同時讓京湖安撫制置使呂文德謊報蒙古來攻的軍情,恐嚇度宗。度宗不知所措,八次派人到紹興迎請,拜賈似道為太師。賈似道每次上朝行臣子之禮后,度宗都要對他回拜,稱為“師臣”,不敢直呼其名。咸淳三年,度宗拜賈似道為平章軍國事,三日一朝,位在宰相之上。咸淳六年,允許其十日一朝,每日由書吏把三省文書抱到賈似道在西湖邊上的葛嶺私第,由他的門客處理,賈似道則縱情聲色。
咸淳四年七月,史館檢閱黃震上書指出,國家面臨“民窮”“兵弱”“財匱”“士大夫無恥”四弊,被度宗連貶三級。之后,朝中難聞正直聲音。
賈似道專權十七年之久,由于忽必烈北歸爭奪汗位,處理內部事務,這本該是南宋恢復力量、抓緊進行戰爭準備的黃金時期,但由于度宗的昏庸軟弱和賈似道的醉生夢死,南宋實際上是坐等滅亡。
咸淳四年,忽必烈發動第三次侵宋戰爭,派軍進圍襄陽和樊城。邊關告急文書接二連三地傳來,賈似道一律不報。咸淳九年正月,樊城被攻破。二月,襄陽主將呂文煥獻城出降。
咸淳十年七月,度宗去世,四歲的恭帝即位,謝太后垂簾聽政。元軍大舉南下,鄂州失陷,長江沿線全面崩潰。德祐元年(1275)初,賈似道率十三萬大軍迎戰,在丁家洲之戰中大敗。朝臣紛紛要求誅殺賈似道,謝太后只罷去其職,貶為循州安置,抄沒其家。后賈似道在流貶途中被押解官鄭虎臣在漳州木棉庵處死。
權相的養成,或是由于權相本人善于權謀,又遇到了昏庸無能、易于掌控的君主,或是由于時勢的需要。
史彌遠與賈似道屬于前者。史彌遠與楊太后合謀殺害韓侂胄、廢立皇子,顯示出超強的權謀,加之遇到昏庸無能寧宗,以及他扶立的理宗,專政時間長達二十五年之久。賈似道當權時,南宋始終處于戰時或嚴重戰爭威脅之下,他的個人權力達到頂峰之時,正是南宋的滅亡之秋。
秦檜屬于后者,他之所以成為權相,關鍵是迎合了高宗投降、求和的需要。自從秦檜南歸,高宗便從“且守且和”轉變為一意求降,秦檜當政后,宋廷的投降主義路線就從未動搖,秦檜死后,高宗仍奉其為圭臬。
更深層的因素是南宋王朝對文人政治體制的破壞。宋初,為加強集權,太祖采取的一項重要措施便是分割相權,以中書、樞密院分掌政府、軍事大權,號稱“二府”,使之相互牽制。慶歷年間,因對西夏用兵,仁宗以宰相呂夷簡、章得象并兼樞密使,這是宋代宰相第一次兼領兵政,但只是臨時性安排。高宗時,宰相張浚兼樞密使,這也是為應付戰爭局面的臨時行為。但寧宗開禧以后,由于兵警時起,“宰臣兼使,遂為永制”,宰相權力較之北宋有很大的擴展。
此外,自開禧元年(1205)韓侂胄加“平章軍國事”之后,“平章軍國事”成為此后南宋權臣必加的頭銜,史彌遠、賈似道都加此銜而專權,不加此頭銜的宰相,竟成了“平章軍國事”的僚屬,軍政大權日益集中于權臣一人之手,皇權不振、權臣遞相專權局面越發難以遏制,成為南宋敗亡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