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藝療法
園藝養生,現代已經發展成為系統完善的“園藝療法”,簡單的定義是:利用園藝來治療。美國越來越多的衛生醫療機構,從醫院到老年護理院,再到精神病院等,都在青睞“園藝療法”,用參與園藝活動來作為治療患者的一種手段。中國的醫學專家通過近20年的研究,發現了“園藝療法”能夠有效地減緩心跳速度,改善情緒,減輕疼痛,對患者康復具有很大的幫助。
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下園藝如何能夠達到養生、治療的目的。

1.治療作用
(1)消除不安心理與急躁情緒
在醫院病房周圍種植草木,患者于其中散步或通過門窗眺望,可使其心態安靜。據報道,在可以看見花草樹木的場所勞動,不僅可以減輕勞動強度,還可以使勞動者產生滿足感,如果是在園藝栽培活動地勞作的話,效果則更佳。
(2)增加活力
投身于園藝活動中,使患者,特別是精神病患者忘卻煩惱,產生疲勞感,加快入睡速度,起床后精神更加充沛。
(3)張揚氣氛
一般來講,紅花使人產生激動感,黃花使人產生明快感,藍花、白花使人產生寧靜感。鑒賞花木,可調節大腦。
(4)培養創作激情
盆栽花木、花壇制作以及庭園花卉種植等各種園藝活動,是把具有自然美的植物材料按照自己的想象進行布置處理,使其成為藝術品。這種活動可以激發創作靈感。
(5)抑制沖動
在自然環境中進行整地、挖坑、搬運花木、種植培土以及澆水施肥,在消耗體力的同時,還可抑制沖動,久而久之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性格。
(6)培養忍耐力與注意力
園藝的對象是有生命的花木,在進行園藝活動時要求慎重并有持續性。
例如,修剪花木時應有選擇地剪除,播種時則應根據種粒的大小覆蓋不同深度的土壤,這些都需要慎重與注意力。若在栽植花木的中途去干其他事情,等想起再栽植時,花木可能已枯萎。因此,長期進行園藝活動的結果,無疑會培養忍耐力與注意力。
(7)增強行動的計劃性
何時播種、何時移植、何時修剪、何時施肥……植物種類不同、操作內容不同,則時間與季節亦不同。園藝活動,必先制訂計劃,或書面計劃或腦中謀劃,因人而異。此項工作或愛好可以增強自己與植物的感情,把握好時間節奏和長短(早、晚、季節的變化等)。
(8)增強責任感
采取責任到人的方法,患者必須清楚哪些是自己管理的盆花、花壇等。因為花木為有生命之物,如果管理不當或疏忽,會導致枯萎。這些規律化的操作,能夠使患者認識到哪些是自己不得不做的工作,從而產生與增強存在感、責任感和價值感、成就感。
(9)樹立自信心
待到自己培植的花木開花、結果時,會受到人們的稱贊,這說明自己的辛勤勞作得到人們的承認,自己在滿足的同時還會增強自信心。這對失去生活信心的精神病患者有更佳的醫治效果。當然,為了不讓患者失望,應該選擇易于管理、易于開花的花木種類。
2.社會作用
(1)提高社交能力
參加集體性的園藝療法活動,患者以花木園藝為話題,產生共鳴,促進交流,這樣可以培養與他人的協調性,提高社交能力。
(2)增強公共道德觀念
對自己的生活環境利用花木進行美化綠化,或者自己所負責的盆花、花壇開出漂亮的花朵,在增強自信的同時,還體會到自己為大家做了有益的事情。另外,為花壇除草、摘除枯萎花朵、掃除落葉等活動,可以培養自己的環境美化意識和習慣,增強公共道德觀念。
3.生理作用
(1)刺激感官
植物的色、形對視覺,香味對嗅覺,可食用植物對味覺,植物的花、莖、葉的質感(粗糙、光滑、毛茸茸)對觸覺都有刺激作用,激發器官功能,提高個人心理的存在感暗示,從而產生積極的愉悅感。
自然界的蟲鳴、鳥語、水聲、風吹以及雨打植物葉片的聲音,也對聽覺具有喚醒、刺激作用。臥病在床的患者或者長久閉戶不出門的人,到室外去沐浴自然大氣,接受日光明暗給予視覺的刺激,感受冷暖對皮膚的刺激,這可稱為自然療法,也是園藝療法的內容之一。白天進行園藝活動、接受日光浴,晚上疲勞后上床休息,有利于養成正常的積極生活習慣,保持體內生物鐘的正常運轉,這對失眠癥患者有一定的療效。
(2)強化運動機能
流水不腐,人的精神、身體如果不頻繁地使用的話,其機能則會出現衰退現象。局部性衰退會導致關節、筋骨萎縮,而全身性衰退則會導致心臟與消化器官機能低下,易于疲勞等。園藝活動,從播種、扦插、上盆、種植配置等的坐態活動到整地、澆水、施肥等站立活動,每時每刻都在使用眼睛,同時頭、手指、手、足都要運動,亦即它為一項全身性綜合運動。殘疾人、臥病在床者以及高齡老人容易引起精神、身體的衰老,而園藝活動是防止衰老的最好措施之一。
4.目的和意義
園藝服務的對象是人,特別是觀賞園藝的目的是為了人的身心健康。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與少子化社會,中國正在進入這種社會。人情淡薄,價值觀喪失,青少年犯罪增加,社會與家庭問題突出。園藝療法被認為是最能緩和與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手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