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基礎
有太多的人特別強調基礎的重要性,我是贊同的。但他們常常是以培養(yǎng)專業(yè)的鋼琴演奏家為目的,過多地強調如何加強手指技能等基本功(或稱童子功)的訓練,這我卻不以為然。我認為這個基礎,應該是通過學習鋼琴,去打造理解音樂、感受音樂及表現(xiàn)音樂的基礎,而絕不僅只是演奏技能的基礎。
中國目前業(yè)余學鋼琴的大概有幾千萬人,有人是短期學幾年,有人計劃長期學下去;有人想增加音樂素養(yǎng),有人想成為出色的演奏家;等等。可能還有很多人根本沒想過為什么學。不爭的事實是,其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日后是不會以鋼琴表演為職業(yè)的(能成為優(yōu)秀鋼琴演奏家的肯定更是鳳毛麟角)。何況年輕人日后的成長道路無法預知,更沒有人可以將前人的成功歷程在自己身上復制。然而無論如何,你只要開始學了,就要正規(guī)去學,要找到正確的方法打好基礎,要有目的性地達到“學有所獲”。這個“所獲”就是通過鋼琴這個學習音樂的最佳樂器,使自己逐漸地懂音樂,逐漸地愛音樂,逐漸地能夠感知音樂。 只有這個“所獲”才是貨真價實的。試想,我們幾千萬的琴童都能夠如此有“所獲”的話,其意義將遠比培養(yǎng)出幾個金字塔頂尖的鋼琴家大得多!
以“學有所獲”為目的,學習鋼琴絕對是所有樂器中的不二選擇。鋼琴具備了我們在音樂中使用的所有音符,高音之高超過樂隊中的短笛,低音之低又超過樂隊中之貝斯,這些通過鋼琴的兩行五線譜和手下的八十八個琴鍵都可以輕易認全。只有通過對五線譜與鍵盤的視覺認知,我們才會對音樂有全面立體化的聽覺認知。這恐怕就是全世界學習音樂的人都必須具有鋼琴基礎的主要原因。
我們曾經把另一個鍵盤樂器——電子琴作為學習音樂的基礎樂器也是這個目的,因為相對鋼琴來說電子琴更經濟而且便攜。然而它致命的缺陷是它的鍵盤與電器產品的按鈕一樣,只有接通與斷開兩檔,任何人按下都發(fā)出同樣的聲音。雖然我們可以通過它獲得必要的音樂知識,卻無法通過它像鋼琴或其他樂器那樣獲得音樂的表現(xiàn)力。而鋼琴則是具備最豐富表現(xiàn)力的樂器。
我見過不少學了十幾年鋼琴的人,除了能彈奏上課的曲子之外幾乎什么都不懂。不僅起碼的大小調性、大小和弦都搞不懂、分不清,連什么好聽什么不好聽也分辨不出。如果從小學鋼琴到長大成人,除了長年累月不停地彈曲子(并且不可避免地隨彈隨忘),什么基本知識都沒學到,什么音樂感覺都沒有,何苦呢?
以“學有所獲”為目的,在我們彈奏鋼琴的時候必須將培養(yǎng)“耳朵”置于培養(yǎng)“手指”之上,用“聽”指導“彈”。這樣才能真正使我們在“課余”所付出的時間、精力,甚至諸多的犧牲,換來具有實際意義的回報。
假如你以后成為了鋼琴演奏家,你會切身體會到:正是在基礎學習階段,養(yǎng)成了用“聽”來指導和監(jiān)督你的每一步進程,才由此逐步掌握和控制了鋼琴的聲音,理解了作品。也逐步掌握了練琴方法,提高了演奏技巧。
假如你以后成為了音樂教師,你會發(fā)現(xiàn):會“彈”遠沒有會“聽”重要。你盡可以胸有成竹地指導你的學生如何正確地演奏(也可能是演唱)。重要的是,你完全有能力指導那些你自己力所不及的作品。因為你具備了良好的聽力基礎,心里有了標準,能夠鑒別。正如美國作曲家格什文(George Gershwin,1898—1937)說過的:“音樂聽的越多,就越能品評鑒賞,才能知道音樂怎樣才是好的。”
假如你從事了音樂以外的任何職業(yè),你更會因為曾經的一段“課余”鋼琴學習所獲得的聽力基礎,而具備了超常的音樂感受力,超常的藝術品位和審美水平。盡管不再練琴,“手指”的基礎可能會漸漸衰退,而“耳朵”的基礎則是永遠不會丟失的。你只會越來越愛音樂,越來越多地從音樂中領略到藝術經典中的深邃內涵與精神力量,你的素養(yǎng)與品位也會越來越高。
由于在“課余”學習鋼琴的階段獲取了良好的音樂基礎,你可能又選擇了其他樂器,也可能改學了作曲或指揮,也可能成了音樂評論家或是演員、導演,也可能成了演出經濟人或是樂器制造家……無論在哪兒,你的“音樂耳朵”都將具有高度的價值,令你卓爾不凡。即使從事了與音樂貌似無關的科學、醫(yī)學等專業(yè)也同樣如此。大科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就說過:“沒有早期的音樂教育,干什么事我都會一事無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