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談幾項大事

既然用“聽”來指導“彈”是正確的學習“路子”,對初學者來說應從何處著手呢?如何將“聽”置于首位呢?我想主要抓三點。

(一)旋律

旋律是音樂中最重要的元素,起源于人類最基本的語言與歌唱。無論何種形式的音樂,最直接深入人們心靈的首先就是旋律。

所以初學鋼琴的人,在認識鍵盤之后,最大的樂趣就是能在琴上彈出一個調調來。在這兒我們一定要給學生樹立一個最基本的概念:彈鋼琴絕不是將琴鍵按出聲就ok了,而是有很多很多更重要的事情!

即使最簡單的單手旋律,也必須要求學生努力彈得好聽,像唱歌一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會唱歌,這個要求并不過分。我們不妨觀察一下,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歡唱歌,特別在幼兒園里,唱歌和做游戲一樣,是孩子們最主要的“課程”。應該把鋼琴看成是唱歌的延續與提高,讓他們用樂器“唱”出自己心里會唱的“歌”。當聽到用自己的手使樂器“唱”出自己心里的歌,難道不是一件具有成就感的樂事嗎?我見到很多對彈鋼琴一直抱有興趣的孩子,就是找到了這種感覺,我們將其稱為“旋律感”。而對鋼琴學習產生厭煩的孩子,都是沒有這種感覺,即心里不“唱”,耳朵不聽。二十世紀匈牙利最偉大的音樂教育家佐爾丹·柯達伊(Zoltán Kodály,1882—1967)有一句名言:“不先唱歌就開始學樂器的兒童,注定其一生沒有音樂感。”

我很慶幸自己在童年就喜歡唱歌,不僅在小學的音樂課上學習了不少歌曲,又參加了北京市少年宮的“友誼童聲合唱團”,直到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還被選進了學校的童聲合唱團。由于切身體會到唱歌對于彈琴的直接幫助實在太大,所以我一直建議學鋼琴的孩子一定要會唱歌,愛唱歌,常唱歌,這是培養“旋律感”的必由之路。有些本來喜愛唱歌的小朋友,在學習彈鋼琴后反而遠離了唱歌,實在不應該,也實在太可惜了。

請切記:從初學就要培養“旋律感”!

(二)節拍

其實節拍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與旋律結合一體的。要讓學生知道并能聽出:節拍有錯誤的旋律,或是節拍不穩定的旋律一定是不好聽的!我在這里故意沒有用“節奏”這個詞(節奏可能包含了更多的意義,后文我會專門論述),就是想對初學者更簡單明了地強調:“一定要把拍子數對!”這是日后具備良好“節奏感”的基礎,非常重要!

舉例說,如果一個孩子在一條三拍曲子中的某一小節多出或少了一拍、半拍,卻沒有感覺到錯誤與不適,即說明他還沒有找到節奏的本能感覺,就該引起老師的注意了,不要當成小事。

李斯特的女婿德國指揮家和作曲家漢斯·吉多·馮·彪羅(Hans Guido Freiherr von Bülow,1830—1894)有一句名言:“萬物之初,先有節奏。”我在年輕時一直將這句格言牢記于心,用于自己的學習和教學中。隨著閱歷的增長我又逐漸加深了認識:“節奏”其實遠遠存在于音樂之外的無限世界,而“節奏感”則更是我們從事各行各業的行事能力中必不可少的潛在素質。想想看,一個孩子從初學鋼琴就得到了節奏感的教育,一定會具備這種潛在的素質。

我走過很多國家,發現我們中國人的“節奏感”相對而言比較薄弱,也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為此我常常設想:如果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夠通過學習音樂,從小培養出良好的“節奏感”,即使以后從事音樂以外的其他工作也都是大有裨益的。我們的社會一定會變得更有紀律,我們的各行各業也一定會更有效率。

因此,對初學者在起步階段強調“數拍子”就格外重要,這是逐步培養“節奏感”的起點和基石。如果等到他已具備相當的彈奏能力之時,再回頭去補“數拍子”的課,那將是相當費力與苦惱的事,甚至已“無法補救”了。我碰到過不少這樣的學生,實在令我束手無策!

在前面講“旋律”時我曾提出要在心里會唱歌(也有人將其稱為“內心聽覺”),培養“節奏感”也同樣依靠唱。我發現孩子們唱歌時很少出現這兒多一拍那兒少半拍的現象,怎么一彈琴就容易出錯呢?所以在這里我還要強調:心里的“歌”一定要“唱”的有拍子才行!我可以借助柯達伊的話引申為:“唱歌不數拍子的兒童學鋼琴,注定其一生沒有節奏感。”

對于初學者,要牢牢抓住“旋律感”與“節奏感”的培養,兩者既同等重要,又互為一體,“數拍子”則是基礎的基礎!

(三)伴奏部分

初學鋼琴自然是從單手單音開始,但很快就會進入雙手一起彈的階段。只要雙手一起彈奏,立刻就出現了主次的問題。

讓孩子分清誰是主奏、誰是伴奏幾乎沒有問題,可他們為什么總是把伴奏部分彈得太響呢?恐怕未必是他們沒有“聽”到主旋律,也未必是他們心里沒有“唱”主旋律,而是他還沒有能力將耳朵的注意力全方位打開。我覺得這正好是啟發孩子“打開”耳朵的大好時機。首先要讓他們“聽”到(感受到)伴奏部分重與輕的區別,再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聽覺選擇一個好聽的、適度的音量比例。如果這時教師能示范彈奏幾種不同音量比例的組合(幾小節足夠)讓他們選擇,則是非常好的辦法。孩子在自己不彈的時候,耳朵是很敏感的,讓他們選擇一個好聽的組合實在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當他們選擇對了,便鼓勵他們自己去做。于是用“聽”指導“彈”的狀態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凡事“偏聽則暗,兼聽則明”,通過對伴奏與旋律的聆聽,使孩子的耳朵能夠從“偏聽”鍛煉成為“兼聽”,如同從“單聲道”升級到“立體聲”。如果一個初學的孩子能夠很快地做到這點,千萬不要小看這個進步,這可是一個難能可貴的飛躍!有了這樣的聽覺感受,就有了用耳朵經過頭腦支配雙手做不同事情的能力,從支配雙手不同的力度開始,進而支配雙手完成不同的音色和不同的音樂特性。千萬不要忽視這方面的培養,這可是一種涉及心理因素及生理因素的高級能力的培養,而且是在學習其他任何樂器中都得不到的東西!

從初級教材就培養孩子聽伴奏部分,隨著程度的逐步加深,孩子將自然而然獲得良好的和聲感覺。“和聲”是音樂中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對于初學者,特別是幼兒,要求他們掌握和聲理論未免不切實際,但從聽覺上加深和聲感覺應該是最方便的辦法。初學的孩子彈錯音是常事,可又是訓練他們聽覺的大好時機。一旦在和聲中出現了錯音,就要通過對比,讓他們用聽覺去分辨錯音的難聽和正確的好聽,而不是簡單地在錯音上畫個圈了事。常見不少已學了多年鋼琴的學生,仍然對自己彈錯的和弦茫然不覺;反之有的學生不僅能敏感地發現自己的讀譜錯誤,甚至還能質疑樂譜上偶然出現的印刷錯誤的和弦。二者差別之大,足以說明培養和聲感覺的重要性,也足以證明初學階段就要培養“全面”聆聽音樂的重要性。

可能有人會提出,僅此三項就夠了嗎?當然不夠。但對待初學者掌握住這三項,即是走對了“路子”。“路子”對了,日后的漫長學習過程便會由逆水行船變為順水推舟。

歐陽修的名言:“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學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

對于初學者肯定是有太多要學的東西,其中有些問題是階段性的,有些問題會因人而異,這些問題明白了、改正了或做到了,就可以過去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盟| 阿拉善盟| 珲春市| 葫芦岛市| 梧州市| 那曲县| 贵定县| 古蔺县| 昌宁县| 宜昌市| 辉县市| 四会市| 赤壁市| 沐川县| 广水市| 潜山县| 锡林郭勒盟| 鄂托克前旗| 华池县| 平南县| 安福县| 黔南| 钟祥市| 盘锦市| 射洪县| 平和县| 广宗县| 永顺县| 松潘县| 朔州市| 保康县| 古浪县| 克山县| 南川市| 酒泉市| 舟曲县| 华亭县| 黔西县| 凤庆县| 深水埗区| 阜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