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國內外研究綜述

隨著常規農業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多,農業面源污染越來越嚴重,以為人類提供健康、安全的農產品,合理循環利用資源,不斷改善生態環境為宗旨的有機農業開始有所發展,針對有機農業及其產業化的研究文獻在世界各國學術界不斷出現。

一、有機農業及其產業化的正外部效應

國內外學者在研究有機農業發展的正外部效應方面,主要從有機農業為人類提供健康、安全的有機農產品,減少農業面源對環境的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界生物多樣性,提高農民收入等角度進行研究。

Stephen Scoones等對中國17個有代表性的有機農業生產基地進行了調查,他們認為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從事有機耕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高價格有機農產品的市場份額不斷增加。Stephen Scoones. 中國有機農業——現狀與挑戰. http://www.docin.com/p-22114197.htmlPimentelet等研究認為,有機農業生產可以減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投入,提高土壤有機物質含量,還能協助土壤保濕、保護水資源、減少水土流失、增加生物多樣性。David Pimentel, et al. Environmental, energetic, and economic comparisons of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farming systems. BioScience, 2005(7):573~582Stolze等提出有機農業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機物質含量、提高土壤中的生物活性以及土壤的生產力。Stolze M, et al.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organic farming in Europe. Organic Farming in Europe. Economics and Policy, 2000(6):1437~1512Ademir等研究認為,有機農業生產能夠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提高土壤中植物所需的營養元素,降低土壤的容重。Ademir S F, et al. Soil microbial activity in conventional and organic agricultural systems. Sustainability, 2009,1(2):268~276Thomas van ElsenThomas van Elsen. Practical Approaches on Organic Farms in Germany to Integrate Aims and Objectives of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Landscape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Organic Agriculture(FiBL e.V.),2000: 101~109、Bates F.S.和Harris S.認為,發展有機農業有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恢復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Bates F S, Harris S. Does hedgerow management on organic farms benefit small mammal populations? Agr Ecosyst Environ, 2009,129: 124~130Jeremy Rifkin認為,有機農業可以為人類提供安全健康農產品,有助于提高人類的身體免疫力,可以修復、改善生態環境,減少農業對土壤、水、大氣的污染。Jeremy Rifkin. The European Dream: Buil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 Globally Connected World. http://www.emagazine.com/author/guest/jeremy-rifkin/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局的科學家經過9年的研究發現,有機農業耕種有利于增加土壤中的有機碳和有機氮元素。Lampkin和Padel研究認為,有機農業生產者比常規農業生產者更具有環保意識,有機農業生產方式可以解決環境退化問題。Lampkin, Padel. The Economics of Organic Farming—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University of Wales, Aberystwyth, UK: CAB International, 1994

國內學者林宏程則是通過對有機農業基本特征、生產標準和環境要求的分析,認為有機農業可以恢復、保持甚至改善生態環境的。林宏程. 基于生態環境恢復改善的視角探討發展有機農業的必要性[J]. 廣東農業科學,2011(13):201~203張紀兵等認為,有機農業通過自身的物質循環系統,將各種有機肥有效地轉化為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最主要的是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機磷,特別是活性磷的含量,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減少土壤中有機氮的流失。張紀兵,席運官,肖興基. 發展有機農業,控制農業面源污染[J]. 農業科技管理,2011(5):10~13張新民通過對農戶的調查數據分析發現,有機水稻生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態環境,具有正外部環境效應。張新民. 有機農業生產的環境效益——基于農戶認知角度的實證分析[J]. 農業經濟,2011,25(7):92~96但有機水稻生產者在環境改善中獲得的收益小于有機水稻生產過程付出的機會成本,呈現明顯的正外部環境效益。因此,必須增加政府的支持力度,通過市場溢價或政府補貼彌補有機水稻生產過程中的投入成本,以使有機水稻生產能持續發展。劉月仙等、王璐等通過綜述國外關于有機農業的研究,發現有機農業生產能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劉月仙,吳文良,蔡新顏. 有機農業發展的低碳機理分析[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1,19(2):441~446 王璐,肖健. 發展有機農業對緩解氣候變化的作用[J]. 河北農業科學,2010,14(7):162~165謝標等、歐陽喜輝等也得出類似結論。謝標,王曉蓉,丁竹紅. 有機農業的環境效益評估[J]. 水土保持通報,2002(2):71~74 歐陽喜輝,周緒寶,王宇. 有機農業對土壤固碳和生物多樣性的作用研究進展[J]. 中國農業通報,2011(11):224~230劉瑞峰等通過對新疆伊吾縣有機農業發展的案例分析,發現發展有機農業能夠促進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增加農民收入。劉瑞峰,陳彤,Rainer Haas. 有機農業對農村經濟發展促進作用淺析——以新疆伊吾縣有機農業發展為例[J]. 農業考古,2008(3):305~307劉容珍等研究認為,發展有機農業可以提高農民在農村的就業率、增加農民收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加快城鄉一體化,還能增強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有助于“三農”問題的解決。劉容珍,田允波. 發展有機農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J]. 安徽農業科學,2007(15):4632~4633席運官等研究認為,有機農業生產能增強土壤的肥力,增強土壤所含生物的活性,還能提高土壤的養分、植物與土壤的能量轉換率,降低土壤中所含的氮、磷、鉀等養分淋溶,減少土壤對大氣的溫室氣體排放,提高有機農業生產系統中的生物多樣(包括植物和動物)。席運官,陳瑞冰. 論有機農業的環境保護功能[J]. 環境保護,2006(9):48~52

Lockeretz研究認為,進行有機農業生產的農民應該由有機農業組織對其進行有機農業技術支持,以及幫其獲得有機農業的最新相關信息,使農民生產出的有機農產品有良好的銷售渠道Lockeretz. Quarity and communication for the organic market. IFOAM Organic Trade Conference. 20-23 Oct. 1999.。Rigby等研究認為,有機農業產業化很有必要,因為農民從常規農業向有機農業轉換的過程中,還沒有熟練地掌握有機農業種植技術,也缺少有機農產品的銷售渠道Rigby. D, Caceres D. Organie faming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agricultural systems. Agricultural Systems, 2001,21-40.。他還認為,實行有機農業產業化,相關的有機農業組織可以為轉換期轉換期為常規農業轉向有機農業過渡時農作物本身逐漸適應生產方式變換的過程,轉換期通常最少要1年,最多要3年。農民引進有機農業技術,并可利用組織的資源為其開拓有機農產品的銷售渠道。Dimitri和Greene研究發現,消費者希望自己所購買的有機食品不僅在種植環節上采取有機種植方法,在后續各環節上也都經過有機技術處理,使有機農產品從“田間到消費者手中”處于一個完整的有機產業鏈中。Recent Growth Patterns in the U.S. Organic Foods Market by Carolyn Dimitri and Catherine Green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Bulletin.2002:44

二、有機農業及其產業化與常規農業及其產業化比較

Rodele Ressearch通過30年的農場實踐經驗研究發現,有機農業生產優于常規農業,有機農業生產比常規農業生產可以節約45%的能耗。Rodele Ressearch. Organic foods were just as nutritious as conventional foods. www.mariasfarmcountrykitchen.com干旱時期,有機農業的產量高于常規農業,有機農業可以修復土壤,減少溫室氣體排放。Pimentel等研究認為,有機農業每公頃凈經濟效益等于或大于常規農業每公頃凈經濟效益。David Pimentel, et al. Environmental, energetic and economic comparisons of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farming systems. BioScience, 2005(7):573~582Clark以印第安納州有機谷類作物生產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該地區的有機谷類作物與常規谷物生產相比,有機谷物產量比較低,生產成本也較低,但價格比較高。Samuel F Clark. The profitability of transitioning to organic grain crops in Indiana.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9,91(5):1497~1504如果有機谷類作物與常規谷類作物價格相同,則常規谷類作物會比有機谷類作物具有更高的經濟效益。但是在有機谷類作物價格比較高的現實情況下,有機谷類作物的經濟效益相對更高。德國有機農業專家Paul Mader和David Dubois領導的研究小組經過長期的觀察得出:有機生產的收成是常規農業收成的八成,認為有機農業是最經濟的。Impact of long-term conventional and organic farming on the diversity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March 2004: 574~583A. De Jager等研究認為,有機農業的經濟效益等于或高于傳統農業和常規農業。A De Jager, et al. Assessing sustainability of low-external-input farm anagement systems with the nutrient monitoring approach: a case study in Kenya. Agricultural Systems, 2001: 99~118Mcbride和Greene對有機乳制品的成本-收益進行了研究,發現每英擔有機乳制品的生產平均成本比常規乳制品的生產平均成本高5~8美元,其中自帶牧場的奶牛場生產有機牛奶的平均成本僅比常規的平均成本高3~4美元。William D McBride, Catherine Greene. Costs of organic milk production on U.S. dairy farms.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9,31(4):793~8132005年每英擔有機牛奶平均價格比常規牛奶的平均價格高6.69美元,因此他們認為生產有機乳制品相對而言能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Klepper等選擇14對匹配的有機玉米和常規玉米帶進行對比研究,發現2種玉米生產的凈經濟效益相同。

Durham研究認為,有機農產品比常規農產品營養更豐富Robert Klepper, et al.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energy intensiveness on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farms in the corn belt: a preliminary comparison.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77,59(1):1~12。Schulze Pals(1994)認為,有機農業比常規農業更注重各種農作物之間的互補關系。D G Hole, et al. Does organic farming benefit biodiversity?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05(1):113~130Brandt對比有機蔬果和常規蔬果之間存在的差異,發現2種同類產品所含的礦物質、維生素、蛋白質和糖類等重要的營養物質含量長期內沒有顯著差別,但平均而言,有機蔬果比常規蔬果含有更多的次生代謝產物。Kirsten Brandt, Jens Peter M?lgaard. Organic agriculture: does it enhance or reduce the nutritional value of plant foods?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01(9):924~931

Wright Julia研究認為,從長期發展來看,有機農業比常規農業具有優勢,有機農業不但可以產生較高的產量,而且可以提供安全食品,減少外部農用化學制劑投入。Wright Julia. Organic Agriculture and HIV/AIDS in Sub-Saharan Africa. Policy Document.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al Movements(IFOAM),Germany.2008Hole等通過長達21年的研究發現,與常規生產相比,有機生產過程中化肥和能源投入減少34%~53%,農藥減少97%,認為有機農業能有效利用資源,還能提高花卉和動物的多樣性。Younie和Watson專門針對有機農業與常規農業關于氮淋失問題進行了對比研究,發現有機農業氮淋失的潛力低于常規農業。Younie D, Watson C A. Soil nitrate—N levels in organically and intensively managed grassland systems. Aspects of Applied Biology, 1992(30):235~238Alfons Oude Lansink研究發現,由于常規農業所用的常規農業技術以及農用化學制劑致使常規農業的產量高于有機農業的產量,但同時資金、土地、勞動力的生產力均低于常規農業。Alfons Oude Lansink, et al.Sustainable Energy in Agriculture: Issues and Scope. Economics of Sustainabl Energy in Agriculture.2006: 1~7Karen Klonsky和Laura Tourte認為,由于有機農業要按有機產品的相關規定和制度進行操作,所以有機農業產業化的各個環節受到的約束比常規農業產業化要多。

Offerman和Nieberg經過對不同國家有機農場和常規農場進行比較發現,有機農場的產量低于常規農場,終端銷售價格高于常規農場,整個產業鏈的平均單位成本低于常規農場。Karen Klonsky, Laura Tourte. Organic Agricutural Produ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Debates and Direc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 80,No.5,Proceedings Issue, 1998: 1119~1124Venkateshwarlu通過對有機農業產業化模式和非有機農業產業化模式研究發現,有機農業生產成本低于非有機農業生產成本,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無法比較。Offerman, Nieberg.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Organic Farms in Europe / Frank Offermann and Hiltrud Nieberg. Stuttgart-Hohenheim, 2000Kasturi研究認為,有機農業產業化較常規農業產業化復雜,有機農業產業化的各個環節都規定了可以使用的物質、技術、生產設備以及禁止使用的物質、技術和生產設備,有機農業產業化各環節要求相關人員了解有機農業知識Center for Farm Financial Management, 2010. FINBIN Farm Financial Database. Available at www.finbin.umn.edu。Lockeretz等通過5年的實地調研,收集了同一地區有機農場與普通農場的管理數據與農產品產出數據,并進行對比分析,發現有機農場的有機農產品產量沒有普通農場農產品的產量高,但同時有機農場的生產成本也低于普通農場管明,馬國勝,薛譽華. 江蘇太湖流域發展有機低碳農業效益分析和金融支持對策[J]. 江蘇農業科學,2012,40(7):13~15。可是,有機農場的經濟收益和普通農場的經濟收益基本相同。明尼蘇達州大學農業經濟管理研究中心通過收集2006—2009年明尼蘇達州有機農業公司與常規農業公司的財務收支數據發現,有機農業公司的總體收益好于普通農業公司。

國內學者有關這方面的研究也比較多,管明等對比有機水稻與常規水稻栽培模式發現,有機水稻栽培模式可顯著增加經濟收益。陳瑞冰等研究了3個不同的有機水稻生產地區,將有機水稻和常規水稻生產的產量、成本、價格與利潤進行比較。陳瑞冰,等. 有機水稻與常規水稻生產的經濟效益比較[J]. 貴州農業科學,2009,37(6):96~98研究結果發現3個地區有機水稻的生產成本比常規水稻生產成本分別高46.28%、24.95%和21.69%,而有機水稻產量分別是常規水稻產量的55%、93.78%和81.65%。他們認為不同的有機生產基地由于轉換期和生產技術不同,生產的成本收益差別較大。盧東則選擇3個典型的有機農業生產基地,將之與周圍常規農業生產地進行比較,通過監測土壤、地下水以及食品品質與安全等方面的代表性指標進行分析,發現有機農業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能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還能減少對地下水的污染、提高食品品質。盧東. 有機農業典型案例生態環境效益的比較研究[D]. 南京:南京農業大學環境工程專業,2003陳懷鍋將有機稻田和常規稻田進行比較,通過測定稻田中動物群落的種類、數量、豐富度、多樣性指數等多項指標研究有機農業在提高生物多樣性方面的作用。陳懷鍋. 有機栽培對稻田動物多樣性及生態環境的作用和影響[D].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2研究證實,在稻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及無機環境的保護和修復方面,有機水稻栽培均顯著優于常規水稻栽培。陳玉珍等對有機農業生產方式栽培的萵苣、芹菜和常規農業生產方式栽培的萵苣、芹菜的質量進行對比,發現有機生產方式栽培的萵苣、芹菜中所含的維生素、糖分、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均顯著高于常規農業生產方式栽培的萵苣、芹菜的營養物質。陳玉珍,等. 有機與常規設施栽培下2種綠葉菜產量和品質的比較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0(4):155~157生吉萍等采用食品檢測的ICP-AES法對有機農業生產方式栽培的櫻桃、番茄和常規農業生產方式栽培櫻桃、番茄所含的各種營養成分和礦物元素進行測定。生吉萍,劉燦,申琳. 有機和常規種植條件下櫻桃番茄的營養物質含量與礦物元素ICP-AES分析[J].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09,29(8):2244~2246研究發現,有機農業生產方式栽培的櫻桃、番茄中所含的鉀、鈣、鋅比常規農業生產方式栽培的櫻桃、番茄所含的鉀、鈣、鋅分別高出4.52%、129.81%和65.43%,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蛋白質的含量也明顯高于常規農業生產方式栽培的櫻桃、番茄,而錳的含量則相對低11.22%,所含的其他礦物元素和營養成分則沒有顯著差別。

三、有機農業產業化模式

Carolyn Dimitri統計,加利福尼亞、華盛頓、賓夕法尼亞州、威斯康星州、俄勒岡州、紐約州采用有機農業公司帶動模式的比例較高。Carolyn Dimitri. Organic Agriculture: An Agrarian or Industrial Revolution?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Review, 2010: 384~395Dimitri和Oberholtzer研究認為,有機農業公司在有機農產品生產者與有機農產品分銷商之間的作用很關鍵,有機農業公司不但負責監管有機農產品的耕種,還負責加工環節以及分銷、分配環節,有機農業公司模式最適合有機農業產業化發展。Singh認為,小型有機農場要有效實行有機農業產業化,有機農場主不但要進行有機農業生產技術培訓,還要進行有機農業經營管理培訓,以提升農場主的管理能力,與其他有機農場合作或協作,提高有機農場的整體市場競爭力。Dimitri, Oberholtzer. Marketing U.S. Organic Foods. 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 2009(9)

宋新平研究認為,有機農業經營模式有有機農產品直供模式、有機農業體驗式農莊模式、觀光生態農業模式、CSA生態農場模式和原產地有機農產品模式等。宋新平. 新興有機農業模式探析[J]. 世界農業,2013(5):45~47,68曾愛強則將我國有機農業經營模式分為“公司+農戶”聯合模式,“公司+農民”組織機構、農戶三方聯合模式和公司反租倒包模式。曾愛強. 我國有機農業發展模式及理論探討[J]. 北京農業,2013(9):247~248丁長琴通過對有機農業組織模式和技術模式的研究,認為我國最主要的有機農業組織模式是“公司+農戶”模式,主要的技術模式包括單個有機農產品生產模式、種養結合型生產模式和“整建制”生產模式。丁長琴. 我國有機農業發展模式及理論探討[J]. 農業技術經濟,2012(2):122~128高璟等認為辛集有機雞蛋模式主要采取“公司+基地”模式、“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模式,以公司為核心,以產業鏈中的價值增值為紐帶帶動農戶發展,公司和農戶的基礎是互補性分工,原則是互惠互利,公司負責合理配置資源,降低成本,使利益最大化,農戶負責專業化生產。高璟,等. 河北石家莊市典型地區有機農業模式研究[J]. 農機化研究,2011(9):19~22藁城發展有機肥主要采取“公司+基地”模式,公司依靠雄厚的資金實力,掌握的高新技術,引進先進的設備,雇用農民進行生產,公司主要進行銷售。但這兩種模式下,都存在企業主體力量趨勢不明顯、營銷網絡體系不健全、銷售渠道不暢、企業在監督農戶方面的問題,農戶有機生產熱情也不高。楊松等認為,我國云南省有機農業以“公司+農戶+基地”模式發展,是唯一一種模式,這種模式可以很好地解決資金問題,但農民積極性不強,難以持續性發展。楊松,等. 云南省有機農業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 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8):5573~5575李春紅研究認為,由于我國具有農民多、耕地少,形成規模小、分散經營等特點,單個農戶難以承擔有機認證風險,所以“龍頭企業+農戶”經營模式成了有機農業的必然選擇。李春紅. 有機農業發展模式研究[J]. 上海農村經濟,2011(3):14~16“龍頭企業+農戶”在我國發展過程中有以下3種形式:一種是有機農業企業與有機農業種植農戶直接簽訂有機農產品生產與購銷合同,在農戶進行有機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有機農業龍頭企業為農戶提供有機農業生產技術以及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主要物資,企業按合同規定的價格收購合格的有機農產品;二是有機農業龍頭企業與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簽訂購銷合同,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再與農戶簽訂生產合同;三是有機農業龍頭企業轉租農戶的土地,然后吸收農戶耕種土地。李靜通過國內外有機農業對比研究,提出龍頭企業帶動模式,實施品牌戰略發展新疆有機農業。李靜. 新疆有機農業發展優勢分析[J]. 新疆農墾科技,2007(6):53~54邢瑞芬認為,發展有機農業的辦法就是有機農業產業化,主要模式包括:管理模式——“公司(龍頭企業)+基地(加工廠、農場)+農戶(種養)”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運營模式——連鎖經營模式。邢瑞芬. 挖掘有機農業金礦促進農業持續發展[J]. 農業科技,2006(9):245李恩東根據貴州環境承載能力提出城市近郊發展有機休閑農業的4種模型李恩東. 貴州有機休閑農業開發模式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0,38(35):20191~20192:一是有機休閑型果園,將有機水果的生產和觀光、旅游、休閑于一體,生產者獲得銷售有機水果的經濟收入以及發展有機水果旅游產業的經濟回報;消費者獲得新鮮、安全的有機水果,同時也享受到田園生活。二是生態科技觀光農業園區,增加游客對有機農業高新技術以及高新農業設施的了解,增加游客的有機農業知識,提高游客對有機農業的認知。三是草原有機休閑養殖基地,使游客品嘗純野生養殖的美味,置身于純自然風光之中。四是“有機農業+農家寄宿”模式,綜合利用生態模式,生產多樣化有機農產品,發展農家寄宿,使游客完全體驗農家生活。尹立成研究發現,博山區采取“整建制”發展模式,即“整建制村-整建制鎮-整建制區”模式發展有機農業,使有機農業基地規模化,創建龍頭企業集群,使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快速發展起來。尹立成. 有機農業發展新模式:“整建制”建設有機農產品區[J]. 農業開發研究,2010(5):43~46席運官提出5種有機農業生產模式:公司租賃經營模式、“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國有農場模式、有機生產協會組織模式以及地方政府帶動有機農業生產模式。席運官. 我國有機食品開發模式與保障體系建設[J]. 環境保護,2005(7):25~28李顯軍等將我國有機農業發展模式分為以下4類:政府主導發展型、龍頭企業帶動發展型、特色產業升級發展型、環境保護推動發展型。李顯軍,劉建華,張慧. 我國有機農業發展模式、成效與對策研究[J]. 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3(2):58~61楊成才等從要素資源稟賦的視角研究國外有機農業發展模式,認為國外有機農業發展模式主要為自然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3種模式。楊成才,周志翔,羅曼. 有機農業發展模式與生產技術概況[J]. 湖北農業科學,2011,51(22):4969~4973,4977

四、國外發展有機農業的經驗借鑒

鄭渝研究認為,北京應借鑒加拿大發展有機農業的經驗,嚴格要求有機農業生產者按照有機農產品標準進行生產,加工過程中要注意有機農產品的保鮮度,銷售者要銷售有嚴格認證程序的有機農產品,以培育消費者的信心,擴大有機農產品消費市場,加大對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以及各種銷售渠道的規范與監管。鄭渝. 加拿大有機農業發展及對北京市的主要啟示[J]. 都市農業,2011(11):1~5解衛華、汪云崗、俞開錦研究發現,加拿大在最近幾年發展有機農業的過程中,政府出資幫助有機農產品生產者掌握市場發展趨勢,協助農民由常規農業向有機農業轉換,建立有機農業科研單位,資助相關部門制定有機農業標準、政策以及法規;加拿大有機農業的相關私營、政府組織的研究機構比較多,這些機構對加拿大有機農業發展起了很關鍵的作用。解衛華,汪云崗,俞開錦. 加拿大有機農業的發展及啟示[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0(6):81~85羅芳和徐丹認為,我國應該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借鑒日本有機農業發展經驗。羅芳,徐丹. 資源消耗農業的可持續經營——日本有機農業發展對中國的借鑒[J]. 安徽農業科學,2010,38(5):2613~2615一是轉變農業發展思想與觀念,建立有機農業發展理念,發展農業不能只追求農業的經濟效益,而應該關注農業的生態效益以及為人類提供健康、安全的農產品為主。二是建立網狀有機農業協會,借鑒日本協會中的“提攜”系統,銷售渠道不依賴傳統市場,建立消費者與生產者直接對話與接觸的分銷系統,使消費者與生產者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提攜”系統的方針主要有:在生態學原理的基礎上發展自給自足農業;消費者在有機農業生產者生產過程中適當協助生產者,體驗農業生產樂趣;簡單包裝以及節約挑選農產品的時間;自行分銷,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要對稱;改變飲食習慣,摒棄反季節農產品,食用時令農產品;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協商,達成協議價格。三是完善有機農業與有機產品的管理制度。張文勝研究的日本產銷協作與“提攜”系統相似,認為我國可以借鑒。張文勝. 日本有機農業的經營與產銷協作[J]. 現代日本經濟,2010(1):53~57石嫣等通過對印度的田野調查,認為中國可以借鑒印度的經驗,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提供自我認證以及相互認證以節約認證費用,利用外部資源增加銷售渠道;農戶聯合起來形成合作社,形成規模經營,農戶自己建立有機農業中介服務組織,以解決有機農業經營中遇到的風險。石嫣,等. 印度農民的有機農業技術、組織和制度創新及對我國的啟示——基于印度卡納塔克邦的田野調查[J]. 生態經濟,2010(11):125~128袁涓文認為,荷蘭有機農業之所以最近20年能快速發展,主要有以下原因:政府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制定發展規劃、對有機農業生產者進行補貼、設立有機農業培訓學校。袁涓文. 荷蘭有機農業生產狀況及啟示[J]. 貴州農業科學,2010,38(1):207~210強百發認為中國和韓國毗鄰,國情以及農情有相同之處,所以中國可以借鑒韓國的有機農業發展經驗,建立與國際有機認證相符的認證標準,對有機農業進行直接補貼,對農民進行有機農業知識培訓,充分利用非政府組織建立統一的有機農產品營銷網絡,加強有機農業政策和法規的建設。強百發. 中韓有機農業的發展比較與借鑒[J]. 科技管理研究,2009(8):79~81同時強百發在另一篇文獻中研究認為,中國應該參照韓國發展有機農業的經驗,不能過分夸大有機農業的正面效應,而忽視糧食自給自足問題;在發展有機農業過程中,要明確方向,樹立品牌,而且應該將中國有機農業重點放在經濟農作物以及園藝作物上,提高有機農作物的經濟價值;要對進行有機農業生產的農民進行有機農業生產技術以及知識培訓,提高農民的耕種水平。強百發. 韓國有機農業的發展及對我國的借鑒意義[J]. 產業觀察,2009(12):132~135周清、鄧健通過對歐盟各國有機農業支持政策的比較認為:中國政府要從政策上扶持和引導有機農業生產者進行有機農業生產,從稅收、財政、信貸等方面扶持有機農業生產者和有機農業組織建立有機農業生產基地,根據國情,制定符合中國發展有機農業的長期規劃。周清,鄧健. 歐盟各國有機農業支持政策比較研究[J]. 農機化研究,2008(9):220~223中國應該建立有機農業研究機構,加強與有機農產品相關的生產、加工、儲運等技術的研究。發揮技術推廣以及農協等相關部門的作用,為有機農業生產者進行技術培訓服務。政府應引導建立有機農業生產者聯盟,方便生產者之間交流,共同進行有機認證,降低成本。政府應為有機農業生產者與有機農業科研人員、有機農產品消費者之間進行交流提供平臺,建立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的信任,加強社會公眾對有機農業正面效應的認識。政府應完善有機農業相關法規,與國際規則接軌,避免有機農產品出口貿易摩擦,擴大有機農產品對外貿易。楊蓮娜認為,歐盟有機農業經驗對中國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中國應加強政府支持與推動,完善有機農業認證,加大對有機農業的宣傳,引導有機產品消費,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開發適合的有機農產品。楊蓮娜. 歐盟有機農業的新發展及啟示[J]. 世界農業,2007(1):48~51

五、我國發展有機農業的制約因素

呂迅和何慧麗認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對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農藥不但對農民的身體健康有一定的危害,而且動植物生命力也相對減弱,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農產品的安全性降低。呂迅,何慧麗. 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其對策[J]. 湖北社會科學,2011(12):93~95我國農村的留守人員基本上為婦女、兒童以及老人,這些群體難以從事有機農業需求的有機肥的勞動量以及精耕細作程序;保守與隨大流限制了農民對有機農業的認識;農民缺乏有機農業生產技術與所需要的資金。終端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的認識不足,有機農業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國家有關部門雖然相應出臺了有關有機農業的政策和制度,但實施力度不夠,甚至出現大農業集團尋租現象;在有機認證方面,認證機構需要國家整頓,并需不斷完善。郭紅東和鄭偉強認為,我國中央政府對有機農業的發展雖然持積極的態度,但實質性支持不足,東部地區和南部地區雖然啟動投資研究一些有機農業項目,但主要針對有機認證方面,沒有針對有機農業整體發展給予支持型投資。郭紅東,鄭偉強. 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 農村經濟,2011(12):34~37我國的有機農業生產技術落后,缺乏國家級有機農業研究機構。就目前的研究機構而言,主要集中研究有機農產品質量控制體系,對有機農業生產技術的研究項目較少。同時,地方農技推廣服務體系也缺乏相應的技術和人員來開展有機農業的服務工作,尚未有效發揮對有機農業技術的推廣作用。缺乏高水平有機農業生產者,有機農產品的市場宣傳手段落后,難以建立品牌知名度。馬春節認為,我國發展有機農業的制約因素有以下4個馬春節. 我國發展有機農業優劣勢分析[J]. 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12):20:一是土地極度分散,難以滿足有機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不利于相關部門對有機農業生產者進行內部質量控制與外部檢查與監督;二是認證制度和監督制度缺失,使有機農業生產者有以普通農產品充當有機農產品的機會,相關監管部門的工作重點放在有機農產品的生產環節,而忽視有機農產品加工與銷售環節,相關部門的檢查時間往往被生產商通過各種手段提前知道,針對檢查,生產商有所準備,使相關部門的監督效果嚴重失效;三是生產商缺乏社會責任感與環保意識,誠信的缺失造成有機農產品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出現消費者逆向選擇行為;四是有機農業的前期生產成本高于常規農業,農民自身的資金實力有限,難以完成有機農業生產,而潛在的可合作的有機農業公司很少。吳昌華等認為,針對有機農業生產的科研比較少,而且缺乏研究經費,有機農業生產技術落后,有機農業生產主體——農民的文化素質不高,對有機農業技術的接受程度有限。吳昌華,等. 我國有機農業發展問題探討[J]. 經濟縱橫,2009(11):80~82有機農業標準不夠完善,難以滿足國際要求。我國有機農產品市場狹小,一是有機農產品的價格較高;二是消費者難以直觀辨別出有機農產品。所以,我國有機農產品消費者以高消費以及特殊消費群體為主。我國國內有機認證機構執行標準不同,認證程序不規范,導致有機農產品的公信度不高。發展有機農業的配套設施比較滯后。吳越研究認為,海峽兩岸發展有機農業存在的共同制約因素有生態與生產環境脆弱,兩岸生產有機農產品的成本相對較高,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的信任度低,有機農業技術滯后。吳越. 海峽兩岸有機農業協同發展研究[J].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2010 13(5):19~22張新民的研究認為,我國貧困地區的農民不易接受新事物,尤其不愿意接受和常規農業相比前期成本投入較多的有機農業,沒見效益之前會對有機農業產生抵觸心理;農民難以主動將新技術與當地有機農業特征相結合,過分依賴技術指導與培訓,對沒有文化基礎以及培訓力量薄弱的地區進行技術引導十分困難;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差,如交通設施、通信設施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與外界溝通的成本,增加了有機農產品的運輸成本與銷售成本。張新民. 中國貧困地區有機農業發展的戰略選擇[J]. 農業經濟,2010(6):17~18

六、有機農業政策研究

國外對促進有機農業發展的政策研究比較早,也比較多。Gleirscher以奧地利的農業政策與當地有機農業發展的關系為研究對象,得出的結論是,奧地利政府在未來幾年需要綜合運用直接措施和間接措施才能促進奧地利有機農業的發展。Norbert Gleirscher. Policy instruments in support of organic farming in Austr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Governance and Ecology, 2008(7):51~62Nieberg和Kuhnert對比國內外各項研究,認為德國政府在發展有機農業發面,所給予的政策支持并不十分突出。Hiltrud Nieberg, Heike Kuhnert. Support policy for organic farming in Germany. Andbauforschung V?lkenrode, 2007(57):95~106Scialabba通過對部分進行有機農業生產的發展中國家的研究發現,不同的國家發展有機農業有不同的發展原因,而不同的發展原因使得不同國家采取促進有機農業發展的政策也不盡相同。Nadia Scialabba. Factors influencing organic agriculture policies with a focus on developing countries. IFOAM 2000 Scientific Conference, Basel, Switzerland.2000: 28~31

國內學者也對有機農產品需求旺盛的發達國家以及有機農業生產規模較大的發展中國家進行重點研究。謝玉梅等、馬修斯等、周清等分別研究了歐盟為了促進有機農業發展,所制定的補貼政策、監管制度等。謝玉梅,等. 歐盟有機農業補貼政策分析[J]. 財經論叢,2013(3):26~31 馬修斯·斯托爾茨,等. 有機農業政策:基本理論和理念[J]. 世界農業,2011(5):55~61 周清,等. 歐盟各國有機農業支持政策比較研究[J]. 農機化研究,2008(9):220~223劉曉霞、劉濛等分別對美國的有機農業發展歷史以及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深入研究了美國出臺的有機農業政策對美國有機農業發展的政策效應,為我國發展有機農業提供了政策建議。劉曉霞. 美國有機農業發展之研究[D].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2006 劉濛,張蕊. 美國有機農業的發展概況[J]. 世界農業,2013(3):96~98袁涓文通過對荷蘭有機農業的發展歷程、發展現狀,以及有機農業經營模式、有機農業發展管理機構等進行了研究,提出對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的借鑒意義。謝玉梅,周方召. 歐盟有機農業補貼政策分析[J]. 財經論叢,2013(3):26~31尚杰、劉袁瑤認為,在發展有機農業初期,政府及相關部門應該給予大力關注,在建設有機農業基礎設施的同時,應該大力培育有機農業科技人員,鼓勵更多人從事有機農業生產。尚杰,劉袁瑤. 黑龍江省有機農業發展效益評價[J].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4(6):163~165

七、有機農產品消費意愿和消費行為研究

Byrne、Thompson對有機農產品消費者進行研究發現,消費者年齡越大,教育程度越高,購買有機農產品的幾率越低。Patrick J Byrne, Ulrich C Toensmeyer, Carl L German, et al. Analysis of consumer attitudes toward organic produce and purchase likelihood. Journal of Food Distribution Research, 1991(6):49~62 Gary D Thompson, Julia Kidwell. Explaining the choice of organic produce: cosmetic defects, prices, and consumer Preferences.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8(2):277~287但以下學者的研究結論卻完全相反,Birgit等利用因素分析法分析了曼谷的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的消費態度,研究結論認為年齡越大、受教育程度較高、家庭收入較高的人更傾向于購買有機農產品。Birgit Roitner-Schobesberger, Ika Darnhofer, Suthichai Somsook, et al.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organic foods in Bangkok, Thailand. Food Policy, 2008(33):112~121Dettmann和Dimitri利用2004年尼爾森收集的面板數據,采用赫克曼模型分析了消費者購買有機農產品的意愿,發現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家庭更傾向于購買有機農產品。Rachael L Dettmann, Carolyn Dimitri. Who's buying organic vegetables?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U.S. consumers. Journal of Food Products Marketing, 2009(16):79~91Wang和Sun調查認為,消費者購買有機農產品考慮的首要因素就是價格,然后分別是生產方式、地理位置、有機認證機構等。主要消費群體為家庭規模比較小、孩子偏少的年輕人,生活在農村的人更傾向于購買有機農產品。Qingbin Wang, Junjie Sun. Consumer preference and demand for organic food: Evidence from a Vermont survey. America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Montreal, Canada.July.2003: 27~30

Lockiea等通過對消費者購買動機的研究發現,消費者自身對食品的口感、食品的純天然性以及精神追求會影響到有機食品的消費量。Stewart Lockiea, et al. Choosing organics: A path analysis of factors underlying the selection of organic food among Australian consumers. Appetite, 2004(43):135~146Ergin和Ozsacmaci通過收集數據研究認為,消費者購買有機農產品的最根本原因是有機農產品更健康、營養更豐富、味道更鮮美且更環保。Elif Akagun Ergin, Bulent Ozsacmaci. Turkish consumers' perceptions and consumption of organic foods. 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2011(5):910~914.

國內消費者關于有機農產品消費意愿和消費行為的研究起步比較晚,但主要集中研究影響消費者購買有機農產品的主要因素。王霞等通過對南京消費者的調查發現,購買過有機農產品的人只占1.25%,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的關注程度不高。王霞,等. 我國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的態度研究——以南京市調研結果為例[J]. 安徽農業科學,2009(14):6795~6796,6804有機農產品的價格以及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的認識,消費者的環保理念、受教育程度、職業等是影響消費者購買有機農產品的主要影響因素。尹世久等對山東省5個市的消費者進行調研,研究發現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的購買意愿受家庭收入、有機農產品價格的影響很大,有機農產品的可信度以及有機農產品對人類的安全性也是影響的關鍵因素,而消費者的年齡、受教育程度、環保意識等因素影響效果較弱。尹世久,等. 基于支付意愿的有機食品需求分析[J]. 農業技術經濟,2008(5):81~83

八、有機農業生產者生產意愿和生產行為研究

有機農業生產過程相當嚴格。有機農業基地的選擇,有機種源的選擇,耕作方式、病蟲害防治等都必須按有機農業生產標準進行。國外學者針對農戶從事有機農業生產行為的研究主要從影響因素方面進行。在研究方法上,很多學者都在實地調研數據的基礎上,建立二元或多元選擇模型進行實證分析。Fairweather對新西蘭的83戶農戶進行問卷調查,獲取有效數據,利用決策樹方法分析各種動機以及限制因素對不同類型的農戶選擇農業生產方式時的影響程度。John R. Fairweather. Understanding how farmers choose between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production: Results from New Zealand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 1999,16(1):51~63Adrian等分析了對在美國進行有機農業耕種農戶的調查數據,利用結構方程模型和多元分析法進行實證研究,得出進行有機農業耕種的農戶對有機農業技術的掌握、有機農業耕種農戶對有機農業的經濟效益的預期、有機農業的耕種面積以及有機農業耕種農戶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對農戶是否進行有機農業耕種有很大的影響。Anne Mims Adrian, Shannon H. Norwood, Paul L. Mask. Producer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 precision agriculture technologies.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2005(48):256~271Lapple和Kelly對愛爾蘭農民進行調研,利用計劃行為理論、聚類分析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進行實證分析,發現政府實施的農業補貼、農產品綠色壁壘的變化以及社會對有機農產品的認可度顯著影響農戶是否從事有機農業生產。Doris Lapple, Hugh Kelley. Understanding the uptake of organic farming: Accounting for heterogeneities among Irish farmers.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3(88):11~19.

國內部分學者對有機從事有機農業生產的農戶也進行了研究。丁熊等利用博弈論對農戶是否從事有機農業生產進行了分析,認為不能完全依靠市場機制調節農戶選擇有機農業生產方式進行農業生產,應該適當采取農業種養殖戶承擔環境責任機制和政府大力推進綠色補貼政策增加進行有機農業生產的農戶。丁雄,等. 農戶有機種植方式決策過程的演化博弈分析[J]. 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3,43(18):197~202.張新民研究認為,雖然有機農業生產具有正外部效應,但有機農業生產者獲得的經濟效益無法彌補其進行有機農業生產時所投入的成本,所以,從事有機農業生產的農戶必須在其所生產的有機農產品具有市場溢價或政府對有機農業具有補貼才能使其持續生產。張新民. 有機農業生產的環境效益——基于農戶認知角度的實證分析[J]. 軟科學,2011,25(7):92~95,101徐衛濤對從事循環農業生產的農戶進行分析,發現進行農業生產農戶的性別、受教育程度、農戶的純收入、政府實施的技術支持政策以及農戶對循環農業的認知程度是影響農戶是否進行循環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徐衛濤. 循環農業中的農戶行為研究[D]. 武漢: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0羅小鋒等收集全國2110戶從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農戶數據,并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后發現,農戶現有的文化程度、農戶進行農業生產時融資的難易程度、農戶對有關農業信息的可獲得性和政府為農戶提供的農業補助對農戶是否采用無公害生產技術進行農業生產有顯著影響。羅小鋒,等. 農戶對新品種和無公害生產技術的采用及其影響因素比較[J]. 統計研究,2010,27(8):90~95諸文娟等從有機農業規模性耕種進行分析,認為只有有機農業的種植面積達到一定規模才可以進行有機農業生產。諸文娟,等. 江蘇茶農選擇有機種植方式的影響因素分析[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36~3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木里| 武夷山市| 延吉市| 诸暨市| 贵州省| 陈巴尔虎旗| 方山县| 固始县| 左贡县| 宁海县| 留坝县| 浙江省| 佛冈县| 兴文县| 班玛县| 万荣县| 依安县| 新邵县| 清丰县| 宽甸| 张北县| 南涧| 繁峙县| 贵德县| 边坝县| 蒲江县| 栾川县| 商城县| 凤凰县| 河池市| 嘉兴市| 正宁县| 弥勒县| 娄底市| 云梦县| 绍兴市| 治多县| 天等县| 临安市| 富宁县| 安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