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六、北京市文藝演出行業政策應關注的重點領域

文藝演出行業強調“內容為王”,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應當成為全國文藝演出產業的“思想庫”和“創作源”,北京的文藝演出行業要以推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藝術精品為目標,在扶持精品創作方面除利用好市委宣傳部的重大精品創作扶持政策,力爭將更多的演出類項目納入扶持范疇外,可同時考慮參考國家藝術基金成立北京市的藝術基金,發揮政府資金的杠桿作用,活化資金運作方式,加大對演藝創作基礎環節的扶持力度??紤]成立專項的劇本創作扶持資金,加大對優秀原創劇本的選拔獎勵力度,通過政府資源支持優秀劇本的舞臺化、影視化和網絡化加工改造,打造專業化的劇本交易平臺,推動實現演藝資源的價值轉化。推動形成激發演藝人才創作積極性的藝術生產機制,以演出為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服務、強化面向市場競爭理念為核心,形成項目論證、立項審批等藝術生產質量保障環節的程序化、規范化、機制化運作保障,鼓勵藝術創作主體引入項目制、工作室等多種創作運營機制,豐富藝術生產方式,提高生產效率。

北京市的文化底蘊豐厚,匯聚眾多文藝演出人才,可以考慮通過出臺相關政策加大對群眾文化活動的扶持獎勵,如西城區對群眾創作反映區內人民生活和建設發展風貌的舞臺劇、音樂劇給予一定的資金和創作便利支持,區內的群眾藝術作品水準不錯,演出效果也很好,形成西城區獨有的群眾文藝創作品牌,從根本上形成北京文藝演出行業的劇目、演出、人才創作資源池。選擇群眾文化活動扶持作為政策支點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考慮。

一是有助于擴大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的供給主體,對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內容供給能力不無裨益,同時也能夠形成適合群眾觀演需求的演出供給資源,緩解公共文化服務的供需矛盾。

二是有助于藝術專業人才的疏導、管理和利用。北京有限的資源環境條件限制造成的生存壓力,文化人才相應特殊社會保障機制的匱乏,以及文藝演出行業內部激烈的人才競爭和稀少演出機會等多重因素的綜合作用,可能導致演藝人才缺乏正當的情緒宣泄渠道,大量游離于體制外的演藝人才的創作激情難以合理抒發,從而引發創作導向和文化安全問題。而通過加強對相關群眾文化活動的獎勵扶持,有助于鼓勵藝術家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的創作組織中,同時也能夠形成對各類演藝人才創作熱情宣泄的良好渠道,增加人才吸收渠道,提升人才利用效率,減輕文化管理壓力。

三是有助于厚植北京市的文藝創作土壤,文藝的創作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而非僅限于專業化、精英化的文藝院團。特別是現代科技方式對演出傳播渠道和表現形式的顛覆更使得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文藝演出的創作主體。對群眾文化活動的扶持能夠激發全社會的文藝創作熱情,提升全民的文化創作能力和文藝鑒賞素養。

充分利用北京作為首都的定位優勢,加大對在京中央院團、藝術院校等文藝演出資源的整合利用力度,加強部市合作,利用各種重大政治文化活動提升首都文藝演出行業的發展水平。北京具有其他省市所沒有的文藝演出資源、平臺、場地、活動、人才優勢,因此未來政策作用的重點在于進一步鼓勵中央與市屬院團形成藝術創作、舞臺演出、場地使用、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機制。鼓勵中央藝術院團與區縣合作建設創作基地。鼓勵中央院團參與北京市重大劇目創作演出等文藝項目運作。爭取文化部支持,吸引更多全國性展演、巡演、匯演項目落地北京。積極申請承辦更多高規格、國際性的藝術賽事、學術交流和藝術展演展示活動,積極爭取文藝演出參與更多國家高層次外交活動。積極在國家級重要政治活動、重大文藝活動、重要慶典組織中引入文藝演出內容,如2014年慶祝新中國成立65周年首都國慶游園演出活動,組織中央、部隊和北京市屬的10個專業文藝團體以及群眾文藝團體在東城區天壇公園、西城區陶然亭公園、朝陽區朝陽公園、海淀區玉淵潭公園、豐臺區園博園分別安排了3臺文藝演出,對展示北京文藝演出行業發展水平、增加演藝主體演出機會均有重要作用。

積極穩妥推進國有文藝院團改革。文藝演出自身產業化程度不高,在很大程度上與作為行業主體的文藝院團改革進程較慢有關。支持文藝院團改革扶持類的政策關鍵實際上是要賦予院團充分的自主權,扶持重點要由單純的資金投入向活化院團機制和盤活存量資源轉變,保留事業單位體制的院團可嘗試推行以藝術家為核心的理事會治理模式,轉企改制單位建立現代公司治理制度,擺脫行政化體制對藝術創作演出的束縛。特別要重視改革政策的針對性,形成“一團一策”的長效扶持機制。探索國有院團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機制,通過保留國有資本的控制權實現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以及意識形態把控等管理目標,鼓勵院團引入職工持股,管理者期權,藝術家知識產權、勞務等無形資產入股,項目制運作、股權投資等多種現代商業運作模式。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機制,建立適應市場規律和藝術演出規律的分配制度,處理好生產、演出、營銷、管理等各方主體關系,考慮形成適應不同主體的工資序列和晉升機制,解決院團內部各主體的內部平衡和激勵問題。

對小劇場等新興藝術形式的管理方式要有所突破。小劇場演出行業原本是北京文藝演出行業的優勢門類,但由于管理政策的逐步收緊,部分演出資源開始外流到上海等其他省市。因此北京要充分重視這一產業門類的發展變化,提升演出市場管理水平,在管理思路上要“外松內緊”,恰當選擇管理政策切入點,多元化管理手段,創新管理模式,進一步發揮行業自律、主體自審和社會監督的綜合治理效果,減少管理矛盾。鼓勵小劇場演出實行社群化、專業化、網絡化發展,形成小劇場演出的首都特色。推進文化演出行業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進程,以提升服務、便利群眾為核心,以事中監督和事后監管為重心,降低行業進入門檻,激發市場主體的創作積極性。考慮在演出審批等事項中引入專家審讀環節,進一步提升政府監管的專業性和公信力。推動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在各項演藝政策的制定、執行和監督過程中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促進各種所有制的演藝市場主體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和權利平等,通過推進各類政策執行過程中程序上公正、公平和公開,逐步實現“實質公平”。

加大文藝演出行業的政府采購力度。在重大題材創作、重大活動組織、重點項目演出等方面采取向社會公開招標的方式吸引各類所有制主體參與創作,通過競爭提升文藝演出行業活力,政府政策的重點應放在如何保證采購過程和結果的公正、公平與公開,通過績效考核等方式實現對相關主體的行為約束。擴大公益演出政策內涵覆蓋范疇,以非營利性、服務群眾為扶持核心,將重大節慶活動組織、居民社區自發組織的演藝活動、體驗式演藝俱樂部等服務群眾文化需求的文藝創作與演出組織形式納入政府公共文化服務采購范疇,允許各類主體參與競爭,一方面強化公共文化服務的供需對接,支持百姓各種自娛自樂的文藝活動;另一方面通過加強公益演出績效評核中群眾滿意度考察指標權重等方式鼓勵藝術主體提供“菜單式”“訂單式”的以需定供的文化服務。

加強首都文藝演出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利用首都特殊的地位優勢和區位優勢,將展演與表彰相結合,通過票價補貼、場租優惠、審批便利等方式形成文藝優秀作品選拔推薦的長效激勵機制,實現首都舞臺話劇、兒童劇、音樂劇、戲曲、曲藝等多種演藝門類共同發展,支持更多國內外演出項目選擇北京作為首演地。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勢為依托,大力推進京津冀演藝協作平臺建設,共同推介優秀劇目和項目,策劃共同創作、共同排演作品,增加相互之間政府采購公益演出的項目。打造演藝文化消費平臺,加大文藝演出消費在每年北京文化消費季中所占份額,以“演出券”、票價折扣等形式由政府買單、鼓勵市民進行文藝演出消費,支持舉辦“演藝北京”等專項展會活動,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文博會”“京交會”等綜合大型展會,推動行業間上下游企業的交流與合作。

完善文藝演出行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爭取市政府支持,統籌資源解決文藝院團缺乏排練演出場所等硬件束縛發展問題,推進重大市級文化設施建設工程進展,通過租用補貼、合作共建等形式加快市屬文藝院團演出排練場所新建、改造工程進程。發揮老北京戲曲文化資源優勢,加快推進古戲院、劇場、戲臺等老字號演出場所的重建、改造、修繕工程,形成首都文藝演出設施特色優勢。加強全市劇場建設布局的統籌規劃,通過建設補貼、用地支持等方式鼓勵在回龍觀、亦莊等城郊人口密集區、朝陽區等演藝人才集聚地、房山長陽等郊區縣新建大型社區建設劇院,鼓勵商業地產通過配建劇院或與演藝院線合作經營方式將劇院引入人流旺盛的大型商圈及商業中心,通過運營扶持、管理創新等方式盤活在京劇院資源,以行業協會為核心,加強全市劇院檔期資源的統籌調配,加大演出項目與劇院服務的對接力度,探索建立全市統一劇院運營公共服務平臺,鼓勵行業協會出臺統一的劇院建設與服務評定標準。

支持京味兒傳統演藝文化傳承。推出《地方戲曲院團發展專項扶持資金管理辦法》,以扶持院團為支點,加強北京傳統戲曲文化的保護與扶持。將文藝演出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展演展示相結合,豐富非遺文化表現形式,縮短非遺文化項目與市民的距離。深入挖掘北京傳統戲曲文化資源,通過支持藝術家建立個人工作室、收取青年子弟等形式加強傳統戲曲和地方特色戲曲的傳承推廣。通過政府采購、財政資金配套投入等形式支持有能力的機構與個人從事傳統戲曲資料的挖掘、整理、收集與保護,鼓勵傳統戲曲與現代科技形式相結合,通過新型傳媒渠道傳播推廣,形成數據化的戲曲文化資源庫。

發揮文藝演出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的作用,培育更多行業發展中介服務組織。充分發揮北京演出行業協會、首都劇院聯盟的橋梁紐帶作用,收集和整理企業需求以及行業的共性問題,為制定政策提供明確方向和參考依據。加大政府購買協會服務力度,將行業數據統計、標準制定、行業監管等專業性工作逐步交由行業協會完成。活化行業協會運作機制,支持協會在保持非營利性的基礎上,通過商業廣告贊助等方式形成資金自給自足的“自我造血”機制,弱化政府對協會的影響。鼓勵演藝行業協會打破區域、地域界限,以協會合作為契機,破除演出市場的地域保護主義限制,促進全國統一演出市場的形成。

形成有地域特色的人才服務政策。成立北京市藝術專家指導委員會,在創作規劃、選題策劃、劇本論證、排演指導、項目評審、文藝評論等方面發揮專家團隊的作用,在藝術基金運作、政策扶持項目評審、大型劇節目創作等行業發展重點領域形成以專家為核心的運作機制,減少政府對相應環節的干預。完善優秀文化藝術人才資格認定制度,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在現有人才引進政策中形成適合文化藝術人才特殊情況的認定標準,建立健全以能力業績為導向的人才引進綜合評價體系,暢通高層次人才落戶北京的政策渠道,增加藝術類人才引進指標。形成文藝名家名角的引領機制,要充分發揮北京地區藝術家人才集聚的優勢,特別是國有院團中具有全國甚至世界影響力的藝術家對行業整體的帶動引領作用,形成國家培養、單位受益、個人成長的名家發展機制。加大對青年藝術人才的扶持資助力度,建立青年藝術人才扶持機制,積極為青年藝術人才提供學習研修機會,鼓勵院團推出適應自身需求、符合藝術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扶持和培養機制,在人才培訓、教育與交流上為院團提供物質支持、基礎保障和機遇優惠,以扶持為重點加大對體制外文化藝術人才管理疏導。

提升文藝院團決策、管理、考核等相關機制的現代化水平。演藝產業的市場化、產業化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作為產業重要主體的文藝院團的現代化發展程度。而目前文藝院團由于長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運行,存在管理理念、運行方式、思維觀念與市場經濟嚴重脫節,資源配置不合理,沒能形成自身造血機制等問題,需要通過政策扶持和引導建立與現代市場經濟和產業化經營相適應的院團治理結構。要大力扶持文藝院團建立合理高效、適應藝術創作需要、具有公信力的決策機制和議事規則,明確劇目創作、經濟指標、運行方式、職工福利薪酬等必須經由決策機構統一決策的重大問題,吸收職工、專家、利益相關方進入決策機構,改變個別人“一言堂”的傳統決策方式。大力支持文藝院團引入現代化的職業管理團隊,明確管理團隊的權限,建立科學的管理考核指標體系,運用現代管理方式提升院團運作效率。鼓勵藝術團體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演出經營機制,強化成本核算,加強演藝經營與現代商業模式、傳播渠道、融資方式的融合。協助院團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對保留事業單位的國有院團要建立科學的績效考評機制,對轉企改制單位要強化內部監督,健全和發揮監事會的作用,積極發揮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作用,形成藝術院團年度評估機制,形成行業內部約束和激勵機制。

提升文藝演出行業市場化、產業化水平。首先要充分尊重市場規律,發揮市場在文藝演出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堅持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導向同步運行,減少政府人為干預演出市場運作,干涉演出主體自主創作等扭曲市場資源配置機制作用的行為,厘清政策作用的界限。其次要推動形成成熟的演藝市場體系,以演藝聯盟為媒介,加強聯盟對內溝通合作,對外相互競爭的協調作用,進一步推動降低演出成本。鼓勵演藝聯盟與省外相應組織加強合作,逐步形成良性運行的市場機制,鼓勵區縣文化主管部門充分利用和發掘地區優勢,推動本地區演出市場的繁榮發展。重視農村演藝市場的開發利用,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消除城市與鄉村演出市場的隔閡與差距。再次要形成商業演出良性票價體系,通過減少贈票、實行政府低票價補貼、多元化商業贊助模式、行業聯合等形式降低演出成本,推動商業演出票價回歸理性,形成與演出價值相符合的價格形成機制。第四是要積極出臺政策推動演藝產業與服裝、旅游、會展、動漫等文化產業實現跨界合作,理順舞臺設備制造、燈光舞美設計、衍生品制作、演出票務服務、劇場運作經營、劇目創作演出等各產業相關環節之間的關系,鼓勵業內機構實現全產業鏈的縱向合作兼并,鼓勵演藝企業通過院線經營實現跨區域的合作發展。最后是提升演藝產業集約化、規?;l展水平。充分發揮北京現有演藝集聚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有特色的演藝產業集群,如東城區的話劇產業、西城區的戲曲產業、朝陽區的音樂劇產業、懷柔區的舞美設計產業等。

引導市場形成科學的文藝作品評價機制。文藝演出行業的價值實現需要科學合理的作品評價機制,而其突出的意識形態特征、引導社會風尚的教育功能和北京特殊的政治地位促進政策制定者首先要通過政策設計,使創造社會效益的文藝企業得到鼓勵、扶持和保護,充分發揮政策的創作導向作用。其次政策制定者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之間的關系,文藝演出不是只為精英階層和政府需要而服務的,更重要的是服務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尊重市場規律,無法為大眾消費所認可的演出和藝術作品不僅沒有經濟效益,其社會效益更無法實現。因此在演藝政策,特別是扶持類政策標準的制定上既要合理設置經濟指標,也要充分考慮作品對意識形態、社會思潮、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影響,形成科學的評價選拔機制。再次是要通過政策支持公正客觀的文藝評論,推動形成寬容輕松的文藝創作氛圍。要淡化評獎意識,強化評論工作,進一步突出藝術本體。要在展演、創作、競賽等活動中強調藝術評論的地位,弱化評獎環節設置,加強評論交流。最后要形成專業藝術評論陣地和人才梯隊。藝術評論作為文藝演出行業發展的重要環節,是市場機制無法實現有效調節的領域,政府應當通過政策支持、補貼獎勵等措施扶持專業藝術評論刊物,培養優秀的藝術評論人才。

改革政府資金扶持方式。一是合理確定政府資金投入的主要領域,要以非營利性的公益性文化項目為主,對于弘揚主旋律、反映時代精神,具有較高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文藝創作和表演項目,可通過擴大政府采購予以扶持。而有一定經營能力的文化單位或一定產出預期的文化項目,特別是社會資本不愿進入的如戲曲演出、實驗話劇等領域,可以由政府進行基礎性、調整型、引導性投資,隨著社會資本投入的加大,政府應逐步減少投資并最終退出。政府不能使用財政資金直接參與劇目的創作生產、演出運營,重大題材創作一定要開放承接主體,引入競爭機制。二是要形成文藝演出的政府投資決策咨詢和績效考評制度,政府的文藝演出投入必須經過文化藝術專家委員會的咨詢論證,避免投資失誤,要加強對財政資金投入項目的績效考評,將考評結果與資金撥付、來年預算申請相掛鉤,在考評指標體系的設置上要以群眾滿意為主要衡量標準。三是要探索藝術場館運營機制改革,盤活存量劇場資源,所有權隸屬于國有單位的劇場可考慮對其進行經營權招標試點,通過競標確定運營主體,而政府通過合同加強監管,保障國有資產的安全增值,鼓勵社會資金參與老舊劇場和文藝院團配建劇場等公益性文化設施的擴建與改造。四是要改善對文藝院團財政資金的投入方式,充分尊重藝術生產規律,建立符合藝術創作規律的績效考評標準,綜合運用事前投入與事后獎勵、年度投入與長線投入、項目投入與政策投入、一次性撥款與按項目進度予以資助、全款撥付與配套投入相結合的靈活投入模式,激發文藝院團的創作與演出熱情,形成院團的“自我造血”功能。五是可參考科技資金投入方式,由“補”改“投”,在劇目創作初期,創作主體向政府出讓部分股權或知識產權權益份額,政府采取股權投資和共有知識產權的方式支持劇目創作,在劇目實現成功運作后,政府資金則可按期退出,這種投入方式一方面保障了創作主體在資金最緊缺、社會投入最乏力的環節得到及時資助,另一方面也可充分激發創作主體的積極性,推動文化知識產權的市場化轉化。

加快文藝演出行業“走出去”步伐。一是利用北京作為首都的區位優勢,在重大外事活動中引入演出項目,配合領導高層外交需要,搭建演出項目“走出去”平臺,與各國駐京外交機構加強聯系,推出北京演藝項目手冊,擴大北京演藝品牌影響力。二是推動對外文化交流方式轉變,鼓勵文藝演出由“送出去”向“賣出去”轉變,逐步減少政府資金在對外演藝交流項目上的投入,支持院團在對外演出項目引入商業運作模式,在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中開展政府采購,推行承辦機構(貨運、旅行社)部門集中采購制度試點。三是利用文化部海外文化中心建設契機,將海外中國文化中心作為推介北京市優秀文藝作品的平臺,定期舉辦宣傳北京的演出、展覽展示、座談交流等系列活動,繼續完善對外文化交流項目資源庫并逐步實現與文化部等網站的對接。四是加強政府對文藝院團走出去的配套服務支持,在劇目翻譯、宣傳推廣、演藝項目市場化改造、風險分擔、簽證服務等關鍵環節中加大資金投入、補貼獎勵、人才支持等政策扶持力度。五是鼓勵國有文藝院團、有實力的民營演藝團體等演出市場主體通過直接投資、院線經營、跨國合作等方式推動優秀演出劇節目的對外輸出,鼓勵演出市場主體開發駐外演出市場,為國外觀眾量身打造劇目。六是合理劃分文化演出項目“走出去”資金扶持與公務出國經費管制的界限。由于收縮“三公”經費支出壓力,對外文化交流項目成為被殃及的“池魚”,文藝院團“走出去”的機會越來越少??煽紤]設立專項的對外文化演藝項目扶持資金,以政府資金投入作為杠桿,鼓勵社會資金投資對外文化交流項目。對優秀文化演出項目的對外輸出可考慮實行專屬的政策優惠,開放三公經費所設定的數量限制。

加強京津冀三地演藝產業發展合作機制建設:

一是加強三地演藝資源對接,建立舞臺藝術精品劇目交流演出機制,鼓勵和推動三地藝術院團共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舞臺藝術精品,繼續推進在三地具有共同觀眾基礎的傳統戲劇、曲藝等藝術形式開展巡演、展演等活動。

二是推動三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共同發展,探索實行三地公益演出項目統一采購機制,允許三地各類所有制文藝院團在區域內跨省承接公益演出項目,逐步擴大低票價補貼等演出惠民政策的覆蓋面,以首都劇院聯盟為支點,以加快三地演出行業聯盟聯合發展進程為依托,考慮推出三地通用的演出消費優惠券或演出購票一卡通,使三地居民共享票價優惠服務成果,釋放三地演藝消費潛力。

三是加強三地文藝演出場所和文藝基礎設施資源的統籌調配,加強演出劇節目與演出場所的對接,逐步轉變三地“有劇目無劇場,有劇場無演出”的資源配置格局。進一步提升三地劇場建設布局的合理化水平,加強三地接壤區、天津濱海等開發新區、首都產業轉移區和人口疏散區、新興大型人口居住區、棚戶改造區等地區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在落實基層文化綜合中心建設任務的基礎上,鼓勵中心配建劇場、舞臺、排練場所等演藝基礎設施。鼓勵在京中央院團、市屬院團在天津、河北建立演出創作生產基地。

四是以促進三地演藝聯盟合作、支持演出院線的三地拓展為依托,逐步培育三地統一開放的區域文藝演出市場。進一步完善三地文化市場綜合管理和執法聯防協作機制,維護首都文化市場的安全穩定。重視三地農業人口和農村地區的文化消費需求,以推動評劇、河北梆子、曲劇和曲藝等京味兒演出形式走進農村,走進基層為基礎,共同培育開發三地農村演出市場,對農村地區留守老年人、婦女和兒童的演出需求予以政策傾斜。鼓勵三地演藝企業加強合作,橫向上減少同質化惡性競爭,形成區域演藝集團化合作發展,縱向上鼓勵有能力的企業充分利用三地的文化資源優勢,實現“一條龍”式的創作、演出、經營、推廣和衍生品開發制作全產業鏈經營發展。

五是合作推出三地旅游演出品牌項目。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莒南县| 湘潭县| 西林县| 景德镇市| 蒙自县| 达拉特旗| 阳江市| 玛多县| 灵丘县| 阿鲁科尔沁旗| 怀安县| 兴国县| 通许县| 茶陵县| 保靖县| 潍坊市| 赣榆县| 涡阳县| 阳城县| 钟山县| 阿拉尔市| 罗江县| 齐河县| 镇沅| 宁陵县| 营口市| 西华县| 灵石县| 浦县| 富民县| 乡宁县| 那坡县| 福海县| 石楼县| 宁波市| 杨浦区| 马龙县| 西和县| 平陆县| 运城市| 柯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