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對“三農”的影響

一、農戶家庭經營收入所占份額下降

農業勞動力機會成本高、經濟發展中非農部門勞動力需求的增長、公司制農場的發展等,為農村勞動力獲得更多的工資性收入提供了有效的途徑。由于對可獲得工資性收入的非農部門的收入預期更高,家庭中符合非農部門需求的勞動力被優先最大限度地配置出去。縱觀我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的變化趨勢,從事農業家庭經營的高機會成本對勞動力配置的影響清晰可見。2000—2011年,農戶家庭經營收入占純收入的比重和工資性收入占純收入的比重變化趨勢相反,家庭經營收入對農戶收入的重要性遠不如從前,如圖1-12所示。

圖1-12 2000—2011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0—2010各年

二、農村剩余勞動力減少的趨勢

近年來,我國城市用工荒與農村雇工難現象共存,特別是農村中壯工難求已是普遍的現象,盡管工資水平也不斷提高,但也未能緩解這一問題。青壯年勞動力或外出找工,或從事非農經營,一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僅在農忙時節可能會短暫回鄉務農。從現實觀察看,農村剩余勞動力減少,是普遍且不爭的事實。

韓俊(2009)研究認為,我國農村勞動力供求的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表現為熟練工人短缺,30歲以下農村青壯年勞動力80%都轉移到非農業部門就業。2006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曾經在全國對2479個村莊進行調查,74%的村莊認為能夠外出打工的青壯年都已經出去。我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到2016—2017年會達到高峰,現在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主要是40歲以上的中年人。[3]蔡昉、都陽(2011)研究認為,近年來勞動力市場上已經出現系統的工資趨同現象。農民工與大學畢業生以及城鎮就業者的工資、農民工內部受教育程度不同群體之間的工資比較,都可得出這樣的結論,這有力地驗證了劉易斯轉折點的到來[4],即隨著工業部門的不斷擴張,當農村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時,工業部門可用略高于農村人口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工資無限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直至農村沒有剩余勞動力時,就會出現勞動力從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工資水平也將上升。

運用一般均衡模型對我國農村勞動力供給變化趨勢模擬結果顯示[5],2005年我國農業勞動力約3.4億人,到2010年下降為2.92億人,2020年將下降到2.25億人,如表1-7所示。

表1-7 城鎮化率及勞動力從業結構變化

資料來源:許召元,胡翠.“十二五”及中長期中國農民工轉移形勢分析[J].中國勞動經濟學,2010(10):127

對我國勞動力需求總量的研究按農業年所需的勞動日分為三種類別,先分類計算種植業與飼養業的勞動力需求量,再將兩者相加,則可得到農業勞動力的需求總量,如表1-8所示。[6]

表1-8 農業勞動力需求量

結合表1-7和表1-8對農業勞動力供給量與需求量的估計,以表1-8中每個勞動力每年250個勞動日的最高勞動力總需求量指標作為計算基礎,即農業勞動力總需求量為每年2.28億人,可得我國歷年的農業剩余勞動力數量,如表1-9所示,如到2020年,我國農業勞動力的供給量為2.25億人,接近于表1-8中按250個勞動日/年的需求量2.28億人,農業剩余勞動力將轉移完畢。

表1-9 我國歷年的農業剩余勞動力數量 單位:億人

在表1-7中,對勞動力供給量估計中經濟增長的源泉主要為資本投入這樣的前提條件,如表1-10所示。這也印證了上述筆者對農業中發生偏倚于資本技術進步趨勢的分析判斷。上述分析表明,盡管目前我國農業中的剩余勞動力較少,但在今后10年內,仍將有1.0億~1.3億勞動力持續從農業向非農產業轉移,到2020年,才可以完成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表1-10 2005—2030年經濟增長及其源泉 單位:%

資料來源:許如元,胡翠.“十二五”及中長期中國農民工轉移形勢分析.中國勞動經濟學,2010(1):125

三、農民工轉移出農村的數量逐年增多但穩定程度有待提升

2020年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將轉移完畢,這一研究結論成立的前提條件是農業剩余勞動力穩定轉出農業,農民工完成從農民到市民的轉化,或農業勞動力完成從農業到非農產業的轉化。國家統計局歷年對農民工的調查監測數據顯示,2008—2012年,我國農民工總量、外出農民工數量、本地農民工數量都以3%的年均增長速度遞增,其中外出的農民工數量占到農民工總量的62%~63%,舉家外出的農民工數量2008—2010年占外出農民工總量的20%,2011—2012年上升為21%,如表1-11所示。外出的農民工,特別是其中舉家外出的農民工是最有可能逐漸穩定定居于城市的群體。2008年以來,這兩個數量基本呈現出穩定不變的情形。

表1-11 農民工數量變化 單位:萬人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2012年我國農民工調查監測報告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30527_402899251.htm

再從外出農民工住宿的情況看,在務工地自購住房的僅占0.6%~0.9%,獨立租賃住戶的占13.5%~18.8%,且獨立租賃住戶的數量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2012年與2008年相對比,下降了5.3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占外出農民工總量71%以上的人不能獨立解決居住問題,從而還不可能實現穩定轉移出農業,如表1-12所示。

表1-12 2008—2012年外出農民工的住宿情況 單位:%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2012年我國農民工調查監測報告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30527_402899251.htm

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表明,近年來農民工舉家遷移到北京市[7]、杭州市[8]等大城市的比例上升,農民工城市化的步伐在加快;同時,農民工外出到城市打工也遭遇了種種困境,不能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如就業歧視、養老保險與社會保障缺失、工資標準較低、社區融入困難、教育培訓空白、勞動權益難以得到保護、子女教育沒有保障、返鄉尷尬(回流不適應)、工作壓力、定居住房難以解決的困難、留守老人和兒童生活教育困境等,讓農民工成為了介于城市與農村之間的邊緣群體,農民工比較強烈的市民化愿望也遠遠沒有實現。[9-13]

四、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與生活取向趨于城市化

一般將1980年以后出生、16歲以上異地非農就業為主的農業戶籍人口稱為新生代農民工,因為相對于20世紀80年代非農就業的第一代農民工來說,他們是20世紀80年代出生、90年代中期進入非農就業領域的第二代農民工。據上述界定,截止到2012年,新生代農民工的年齡應當為16~32歲,在國家統計局的調查監測中,按年齡標志分組的數據無法確定30歲以上新一代農民工的數量,只能顯示出16~30歲的新生代農民工所占比重,這一部分農民工的比重呈現逐年下降趨勢,由2008年的46%下降到2012年的36.8%,下降了近10個百分點。同時40歲以上的農民工比重逐年上升,由2008年的54%上升到2012年的63.2%。這說明,盡管每年都有農村新增勞動力加入農民工的行列,但年齡結構的這種變化,顯示出農民工“無限供給”的狀況正在改變,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劉易斯拐點逐漸顯現,如表1-13所示。

表1-13 農民工年齡構成 單位:%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2012年我國農民工調查監測報告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30527_402899251.htm

全國總工會的相關研究表明,新一代農民工成長經歷開始趨同于城市同齡人,此前大多數時間在學校讀書,不熟悉農業生產,89.4%的新生代農民工基本不會農活,37.9%的新生代農民工從來沒有務農經驗,而且許多新生代農民工出生在城市,在農村沒有土地等生產資料。[14]廣州市公安局對9萬名旅客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顯示“80后”“90后”農民工已習慣城市生活,不再適應農村生活環境和生活氛圍,不會種地,大部分人不愿返鄉。[15]這與第一代農民工不同,第一代農民工大部分有打工賺錢后回農村的想法,而大多數青年農民工表現出“超越自身先賦社會地位的渴求”[16],城市不僅是收入高于農村的從業場所,同時意味著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發展前途。[17]因此,新一代農民工有著更少的土地情結,反而擁有較濃厚的城市情結;他們幾乎沒有從事農業勞動的技能,大部分具備非農就業的種種技能。盡管面對就業不能安居等各種在城市生存的壁壘,他們仍朝氣蓬勃地向往著自己的未來。他們文化水平高于上一代農民工(表1-14),有著強烈的學習愿望和自主創業愿望、對專業技能有著高度的渴求、渴望平等地融入城市生活。

表1-14 2012年農民工的文化程度構成 單位:%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2012年我國農民工調查監測報告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30527_402899251.htm

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就業與生活取向,給我們提出了未來誰來種田的問題。

五、城鎮化進程加速可能加劇農業勞動力老齡化

我國已進入中等收入水平時期,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伴而行是必然趨勢。城鎮化是減少農民和富裕農民的途徑,減少農民才能富裕農民。[18]城鎮化必然減少農業勞動力的數量,據上述分析,到2020年,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完畢,近期農民工轉出農業和農村的數量上升、轉出農村有長期定居城市意愿的多是新生代農民工,則留在農村的更多是老齡化的農村人口,加劇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的趨勢,對國家的糧食安全、大宗農產品供給可能產生逆向影響。

參考文獻

[1]速水佑次郞,神門久善.李周,譯發展經濟學——從貧困到富裕[M].第3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2]科斯,阿你欽,諾斯.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經濟學與新制度學派文集[J].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1994

[3]韓俊.招工難將會常態化[J].中國合作經濟,2010(4):11

[4]蔡昉,都陽.工資增長、工資趨同與劉易斯轉折點[J].經濟學動態,2011(9):9~16

[5]許召元,胡翠.“十二五”及中長期中國農民工轉移形勢分析[J].中國勞動經濟學,2010(1):110~132

[6]蔡昉,王美艷.農村勞動力剩余及其相關事實的重新考察——一個反設事實法的應用[J].中國農村經濟,2007(10):4~12

[7]洪小良.城市農民工的家庭遷移行為及影響因素研究——以北京市為例[J].中國人口科學,2007(6):42~50, 96

[8]朱明芬.農民工家庭人口遷移模式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9(2):67~93

[9]章錚.進城定居還是回鄉發展?——民工遷移決策的生命周期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6(7):21~29

[10]簡新華,黃錕.中國農民工最新生存狀況研究——基于765名農民工調查數據的分析[J].人口研究,2007, 31(6):37~44

[11]周皓.中國人口遷移的家庭化趨勢及影響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2004, 28(6):60~69

[12]姚婷,朱浩,張日新.農民工永久性遷移意愿研究[J].學術研究,2013(5):88~92

[13]汪秀芬.青年一代農民工的尷尬返鄉生活[J].湖湘三農論壇,2009:119~122

[14]姚俊.農民工定居城市意愿調查——基于蘇南三市的實證分析[J].城市問題,2009(9):96~101

[15]全國總工會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課題組.關于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研究報告[J].江蘇紡織,2010(8):8~11

[16]楊大正,畢式明,李明,許廣企.第二代農民工多半不愿返鄉[N].南方日報,2009-2-7(4)

[17]吳紅宇,謝國強.新生代農民工的特征、利益訴求及角色變遷——基于東莞塘廈鎮的調查分析[J].南方人口,2006, 21(2):21~31

[18]姜長云.城鎮化與“三農”問題[J].農業經濟問題,2003(2):23~28, 8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泰县| 甘孜县| 深水埗区| 庆安县| 本溪市| 衡水市| 阿图什市| 剑阁县| 石城县| 南开区| 伽师县| 九龙坡区| 南靖县| 怀柔区| 西贡区| 孝昌县| 石狮市| 灵武市| 嵊州市| 绥江县| 长丰县| 榆中县| 永修县| 紫金县| 镇江市| 江达县| 邳州市| 乐业县| 习水县| 崇文区| 利辛县| 宝丰县| 堆龙德庆县| 休宁县| 安阳县| 东平县| 奉新县| 内黄县| 郯城县| 苏尼特右旗| 罗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