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注意銀行理財產品的陷阱
我們已經知道了銀行理財產品有一個時間期限的陷阱,實際上為了促進理財產品的銷售,銀行在發行理財產品的時候會對不同的理財產品進行包裝,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的時候沒有足夠的了解,從而陷入了一些陷阱之中。銀行的理財產品也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投資者在購買這類理財產品時也要擦亮自己的眼睛。
2.3.1 了解理財產品的說明書
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銀行都會給我們一個產品說明書讓投資者仔細閱讀并簽字,在網上購買時也會讓投資者勾選同意該產品的協議說明書。
然而很多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并不會閱讀產品說明書,其實產品說明書對投資者來說是很重要的。
而有些投資者為了購買理財產品,草草簽字,我們來看看產品說明書都有哪些內容,圖2-22所示的是建設銀行某理財產品的產品說明書的部分內容。

圖2-22 理財產品說明書
從圖2-22可以看出,一份理財說明書主要包括產品要素、投資管理、產品運作說明、理財收益與費用說明、理財產品到期本金及收益兌付、提前終止、信息披露等內容。
而詳細的內容都使用了很多專業術語,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投資者表示看不懂理財說明書的重要原因;而有些定義模糊,對有些費用的收取也容易使投資者產生誤解。銀行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一般有以下幾點可能存在的陷阱,如圖2-23所示。

圖2-23 理財產品說明書的陷阱
2.3.2 理財產品誤區
投資者之所以會誤入銀行理財產品的陷阱中,其中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投資者對理財產品本身產生了誤區,以及對說明書、風險揭示書的不了解。投資者對理財產品產生的誤區主要有以下幾種。
【實戰案例】把保險產品認為是理財產品
周先生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工作人員為他推薦了5年期的一款理財產品,工作人員告知能夠獲得5%~6%的收益率,年底有分紅。理財經理為周先生進行了簡單的計算,周先生一看收益還不錯,比銀行存款高多了,于是拿出了10萬元購買該款理財產品。
2年以后,周先生急于用錢,想到自己還有10萬元的理財產品。于是他到銀行準備提前贖回該理財產品。結果到了銀行他才知道,如果提前贖回只能得到60%~70%的本金,而提前贖回分紅的收益也沒有。
周先生納悶了,這時工作人員才告訴周先生原來他以前購買的并不是理財產品,而是一款保險產品。而銀行客戶經理當時并未明確告知該款理財產品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財產品,而是一款銀保產品。
【專家提醒】區分理財產品與保險產品
一般來說,理財產品和保險產品有以下區別,理財產品說明書上會寫明× ××銀行第×期人民幣(外幣)理財產品并有產品編號,而保險產品會寫明保險公司名稱、產品名稱等內容。理財產品和保險產品的收益計算是不同的,理財產品提前贖回的損失沒有保險產品高,保險產品如果首年就贖回現金損失將會更多。
【實戰案例】認為超額收益也能得到
很多理財產品都是不能保證收益的,而有些時候投資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率會比銀行給出的預期收益高,但是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往往得不到超出的收益。
張小姐在購買一款理財產品時,發現說明書上有如圖2-24所示的條款說明。

圖2-24 理財產品收益說明
該理財產品收益和費用說明第3條中,有這樣的條款:剩余收益率如大于客戶預期年化收益率,則客戶按預期年化收益率5.15%計算,中國建設銀行收取超出的部分作為產品管理的費用。如剩余收益為負時,客戶將面臨部分本金損失,中國建設銀行將不再收取其他任何費用。
也就是說,超出的收益銀行將收取,投資者享受不到,而投資失敗的風險將由投資者自行承擔。
而很多投資者認為超出的收益也會得到,從而產生了誤區,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要明確超額部分收益是歸銀行所有的。
【專家提醒】銀行的利差收益
一般來說,有這樣條款的理財產品多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的理財產品。投資者在購買這類理財產品時就要格外注意,了解產品說明書中是否有這樣的條款,如果有的話投資者要慎重考慮,如果對這樣的條款不滿意可以考慮其他理財產品。
2.3.3 正確認識收益率
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的目的都是希望理財產品能為自己帶來收益,但是很多投資者并沒有認識清楚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而銀行打出的收益率并不是實際的收益率,由此投資者要區分三大收益率,如圖2-25所示。

圖2-25 三大收益率
不管銀行預期的收益率是多少,銀行都不會保證到期后能夠獲得該收益率,實際收益率和銀行給出的收益率都是有差距的,投資者不要把這幾個概念混淆了。
【專家提醒】看清收益率
投資者常常會被銀行打出的高收益產品所吸引,實際上許多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多數為結構性的理財產品,投資者在選擇高收益理財產品時要了解清楚產品的風險類型,看清楚承諾的收益是否能實現,高收益率的產品承擔的風險也相對較大,投資者應謹慎選擇。
2.3.4 理財產品的費用收取
投資理財產品并不是免費的,而很多費用都是“隱藏”起來了的,投資者并不知道銀行收取了費用,一般有產品托管費、銷售費等,比如一款理財產品的說明書里關于費用有如圖2-26所示的說明。

圖2-26 理財產品的費用收取
從圖2-26可以看出,該款理財產品的費用包括產品托管費、產品銷售費,如果產品投資涉及信托計劃還會收取信托管理費、信托保管費,如果產品投資涉及資產管理計劃還要收取管理費、資產管理托管費,以及實際收益率高于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以上的部分即將作為管理費。
各項費用疊加起來,投資者所要支付的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扣除這些費用以后,投資者獲得的收益也會大大縮水。
2.3.5 理財產品的提前終止
有些時候在購買了理財產品以后,投資者會因為個人原因要提前終止該次投資,有時銀行也會因為一些特殊情況提前終止,而投資者在購買時也要特別注意提前終止條款。
【實戰案例】投資期限“縮水”
小羅在今年6月份的時候購買了一款理財產品,投資期限為90天。但是沒過兩個月小羅就接到銀行電話,告知該理財產品在兩天后將會終止,投資期限將縮短為56天,理財的本息將會在近日轉到她的賬戶下。
過了幾天小羅收到銀行的劃款,結果一看該產品的收益總共才幾百元。小羅到銀行進行理論,但是工作人員告知她銀行有權提前終止,至于是什么原因造成提前終止,銀行有權不告知。小羅回家以后找出了該理財產品的說明書,只見上面有如圖2-27所示的條款。

圖2-27 理財產品提前終止說明
這種投資期限縮水的情況有很多,投資者在購買時也不會注意這些,理財產品期限縮水都是銀行說了算。而很多時候投資者是無法提前終止的,只有極少數的理財產品投資者可以提前終止,對于提前終止也是有限制條件的。因此投資者在購買時要留意提前終止條款。
【知識拓展】提前終止的收益計算
大多數理財產品投資者不能提前終止,如果是銀行提前終止,一般會按照實際的投資天數和實際的年化收益率計算利息,對于有些投資者可以提前終止的理財產品,如果投資者提前終止,很多時候是沒有任何利息收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