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伏櫪集
- 沈津
- 1900字
- 2019-11-29 22:45:28
《書錄》中張元濟等人的批改
稿本中張先生批改的手跡頗多,從字里行間可以窺見他用力頗勤。無論是用幾號字體,還是鈐印的著錄格式,都是細致入微。
如第一冊第一種為元刊本《〈周易〉鄭康成注》不分卷,書眉上批有“書名用三號字,占二行地,四號字”。“每一種至少占半面,第二種即自后半面之第一行起。如第一種占半面,又零二行,或一行者,第二種即自第二頁第一行起。”
宋撫州刊本《周易》十卷,書眉上批有“圖章排六號,應否占二行地位,主排工友酌之”。“圖章用五號、新五號、六號,就字之大小配合用之,如五號嫌大,全用亦可。”有的印章由于占位多出一行,張批“第三印可用六號字”。
元刊本《書集傳》六卷,張批“木記各行文內不用直線”。
在內容上,張先生也有改動。如影宋鈔本《春秋繁露》十七卷,書眉上張元濟批“原稿有誤,經鶴亭為之指正改定,此稿惟末節未用鶴亭之言。張元濟30/8/23”。(按:鶴亭,為冒廣生)冒與張于1898年結識于北京,知交多年,相知有素,時冒氏校訂諸子,于《春秋繁露》已考定為從宋本出,今日當推第一本。《春秋繁露》的另一部明刊本,張氏又批注云:“要大改。以下抽去一頁,隨后補發。約留兩面地位,可以夠用。張元濟38/11/14。”
汲古閣刊本《說文解字》十五卷,張批云:“提書看過,方能作定。”此乃針對《書錄》第一句“吳縣雷浚重刊顧廣圻《說文辨疑敘》”而寫。
宋刊元明遞修本《宋書》一百卷,有“有嘉靖十年補版”“此頁何以不排,詫異之至。張元濟38/12/13”。
明嘉靖刊本《宋丞相崔清獻公全錄》十卷,張批有:“應移入史部。”“排在《皇明開國功臣略》后。”“此移。集部第八冊移來,故彼冊缺去。”
明嘉靖刊本《水經注》四十卷,又一部明嘉靖重鈔《大典》本。此篇書錄,張元濟重擬并補充四百字,可見后來之定本。
明刊本《洛陽伽藍記》五卷,張元濟添加“察其版刻,當在明代嘉隆之際,原缺卷二第四、第九、第十八等葉,均鈔補,昔毛斧季獲見是刻,即已言之,世間藏本,無不皆然,蓋殘佚久矣”。
金刊本《經史證類大觀本草》,張批有“附字,用五號排在旁邊”。附字為“附本草衍義”。“應查已(以)前排成各頁,以歸一律。張元濟38/12/12。”
明鈔本《鶴山渠陽讀書雜鈔附經外雜鈔》不分卷,張批有“附用五號排在旁邊,附字或旁或中,應照以前排成者一律。張元濟38/12/12”。
明嘉靖鈔本《永樂大典》,張批有“卷之一萬一千一百二十七至一萬一千一百三十四,凡八卷,為上聲八賄韻中水字之《水經注》半部,已移入史部,余均不全本,仍列入子部。如下。王雨樓先生。張元濟38/11/21”。(按:王雨樓,為商務印書館排字印刷部門的主管人)
除張先生外,又有佚名者以行書朱筆作批注,如明刊本《沈隱侯集》四卷,佚名批“與張溥刊本編次不同,所收文字視張本少十余首,然亦有為張本所無者”。佚名改為“前有萬歷乙酉云間張之象序,此已佚。沈氏昆季先刻《謝康樂集》,繼刻此集。其后新安程榮據是本復刻,編次悉同,惟析四卷為五卷。閩漳張燮、太倉張溥、滇南阮元聲遞有刻本,所收文字,略有增益,然亦有諸本所無者”。
又如蒙古刊本《史記》一百三十卷,批有:“目錄后書名款式應查明。”“要排得合式,請工友及校對諸君費些心。”“打字人怎么程度低到如此?可嘆!”
實際上,三四十年代“商務”出版的各種線裝本字體多是整齊劃一,《四部叢刊》《百衲本二十四史》《孤本元明雜劇》等大書即是如此。別小看《書錄》的排印本,從版框、行線到字形的拼接、粗細寬窄、再到刷印墨色的濃淡,這種繁瑣細微的工作,有人或以為無足輕重,但張先生卻是嚴肅認真,于此也可見一斑。

《書錄》初稿在1937年的5月張先生審閱完成后,一直存放篋中,這之后的四十年代初期,被利用過一次,那是因為顧廷龍和潘景鄭為編《明代版本圖錄》,需向各私人收藏家及某些單位商借明代刊本以備攝影,涵芬樓燼余書也在借攝之列。如1940年1月4日,顧廷龍專訪張先生,托借燼余書五種。1941年10月3日,張先生在《明代版本圖錄》原稿上改正數條后,并還之顧廷龍。是日,張又有信致顧,云:“涵芬樓藏書洪武本卻有數種,建文本已不見,想毀去矣。永樂、宣德本亦間有數種可用。《燼余書錄》如需閱,候示檢呈。”(《張元濟年譜長編》下冊,第1172頁)
次日,張先生又致顧廷龍信,除見假《書錄》書稿,又云:“《涵芬樓燼余書錄》稿本十冊呈上,乞察閱。館藏善本寄存金城銀行,原在平地室中,近因潮汛高漲,已移樓上。因逼窄,只能將書篋層累,且轉折亦無余地,故取書較難。異日借影,如其本適在下層,恐難從速,合先陳明。顧廷龍認為可借攝之本甚多,并托潘景鄭先選一過。”(《張元濟年譜長編》下冊,第1172頁)
在顧廷龍1941年10月5日的日記中,也有“閱《涵芬樓燼余書錄》”。10月6日,又有“閱《書錄》,選出二十種,擬借來攝影”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