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得見的世界史:中國簡史(全集)
- 童超主編
- 3063字
- 2020-04-14 10:20:48
堯舜禹的禪讓
傳說時代
關鍵詞:禪讓/大禹治水
按照歷史與考古學家們的看法,堯、舜、禹三代是從原始社會向奴隸制社會的過渡期,也就是中國的早期文明時代,其時已形成具有早期國家性質(zhì)的邦國與邦國聯(lián)盟。有關這一時代的傳說,絕大多數(shù)見于先秦諸子的論述,不管是儒家、道家還是墨家,都將三代君主圣人化,“禪讓”之說就此盛行開來。也正是從這三位傳奇人物開始,上古人神合一的英雄開始轉(zhuǎn)化為真實的人,有了更多人類的七情六欲。
禪讓初現(xiàn)
在帝嚳之后許多年,繼任炎黃聯(lián)盟首領的是帝堯,也被稱為陶唐氏。帝堯不但是后世尊崇的圣王,也具備很大的神性。據(jù)說當時天上十日并出,使得禾苗干枯,田地荒蕪,百姓苦不堪言,帝堯親手射下了九個太陽,使世界恢復到先前的秩序。
更著名的說法是射日的并非帝堯,而是勇士,或者說是天帝派來下界的天神后羿。《淮南子》上說,后羿左臂比右臂要長,是天生的神射手,他不但射落了九個太陽,還幫助帝堯殺死了危害百姓的九嬰、鑿齒、修蛇等怪獸。據(jù)說后羿的妻子名叫娥或稱嫦娥,娥偷吃了丈夫從昆侖女神西王母那里求來的不死藥,結(jié)果飛往月亮,就一直居住在那里。嫦娥奔月的傳說,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妻子離開以后,后羿傷心不振,最后被弟子逢蒙所殺。
世界各民族神話中都有關于大洪水的記載,比如猶太“諾亞方舟”的故事、印度摩奴的故事等,中國古代也與此相似,只不過大洪水不是僅僅發(fā)生一次,而是先后有過兩次。第二次洪水泛濫,是在帝堯的時代,雖然沒有女媧補天的那一次規(guī)模大,卻也漫延數(shù)千里,黃河流域都變成澤國,水患長達二十二年之久。
帝堯派大臣鯀前往治水,鯀用堵塞的傳統(tǒng)方法,結(jié)果東堵西漏,西塞東決,整整9年徒勞無功。帝堯大為惱怒,就派人把鯀殺死在羽山(另說是攝政的帝舜所殺),然后起用鯀的兒子禹繼承其父的事業(yè)。
另外一種說法,殺鯀的不是帝堯、帝舜等人間君主,而是天帝。因為鯀盜竊了天上的寶物息壤(據(jù)說是女媧補天殘留的蘆草灰),用以堵塞洪水。息壤遇水則長,水高一尺,土高一丈,頗見成效。但是偷竊之事終于敗露,天帝就奪回息壤,殺死鯀并且剖開他的肚子。鯀的兒子禹原型是條虬龍,就是于此刻從父親肚子里鉆出來的,因此繼承了鯀要消滅洪水災害的宏圖大志。
禹也是一位具有神格的上古圣王,據(jù)說他率領應龍等神獸打敗了肆虐的水神共工,然后花了13年的時間,用挖渠疏導的辦法,終于把洪水治平。他四處奔波,多次經(jīng)過家門口不肯進入,累得形銷骨立,連小腿上的毛都被磨光了。傳說禹曾娶涂山氏之女為妻,一次禹治水來到轅山(今河南偃師東南),因為山壁太厚,難以開鑿,他就化身為一頭大熊,以爪開山,不巧被前來送飯的妻子看到了。涂山氏之女以為丈夫被大熊吃了,倉皇逃走,變成一塊石頭。因為她已經(jīng)有了身孕,禹就抱著石頭大叫:“你離開了不要緊,把兒子還給我呀!”石頭應聲而裂,一個嬰兒從石頭里蹦了出來,就是后來開創(chuàng)家天下王朝的夏后(“后”是上古君主的一種稱號),啟。

大禹銅像
禹不僅平定了洪水之禍,還騎著神馬“飛菟”巡行各地,殺死了很多怪物猛獸。他收集各地貢獻的金屬,在荊山腳下鑄造了9個巨大的寶鼎,以對應中國最早的行政區(qū)劃“九州”。寶鼎上刻著各處猛獸鬼怪的圖形,以警示旅行的人們。后來這九鼎就成為天子權威的象征。因為禹的功績很大,所以后世習慣稱他為“大禹”,當時的人君帝舜也任命他為攝政官,并且最后把君位傳給了他,儒家學者稱這種和平傳位為“禪讓”。禪讓即指傳位于賢能之人而非傳位于自己的兒子,是傳說中上古圣王君主之位承襲的最普遍也最體現(xiàn)道德高尚的方法。傳說帝堯禪位于帝舜,帝舜又禪位于大禹。
存疑的真相
當年帝堯年老以后,想到繼承人問題,就詢問大臣“四岳”(“岳”指山,四岳就是主管四方的諸侯),說自己兒子丹朱能力不足,必須另選賢能之人。四岳先推薦了鯀,但鯀因為治水失敗而失去了機會,于是他們又推薦了平民出身的舜,說舜父母愚頑、兄弟不賢,他卻能堅持孝道,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于是帝堯就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讓她們考察舜的所作所為。舜的兄弟象嫉妒兄長,就和父母密謀,多次想要加害舜,比如讓舜去掘井卻從井上扔石頭,讓舜去整理倉庫卻在屋外放火等。但舜運用他的智慧,在井下先挖出一個橫洞來藏身,躲過了石頭的砸擊,又手持兩個斗笠從著火的倉庫頂上飛身而下(另說是化身為龍和大鳥躲過連番大難)。雖然多次遭到陷害,舜卻一點也不責怪他的父母和兄弟,還發(fā)明了一種棋類游戲以教化兄弟——因為棋是為象而制的,所以稱為“象棋”。最終,父母和象都被他感動了,帝堯也因此看清了舜確實擁有崇高的品德,于是任命他為攝政官,不久后把君主之位也禪讓給他。帝舜也被稱為有虞氏。

《帝鑒圖說》之孝德升聞·明
古籍上說,帝堯在位整整一百年,帝舜在位49年(不包括他攝政的許多年),如非具有神格,普通人是不可能這樣長壽的。帝舜繼位后,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他喜愛音樂,因此把伏羲發(fā)明的瑟增添到23弦。晚年時,帝舜舍棄了自己不賢的兒子商均,而把君主之位禪讓給治水有功的大禹。大禹在位8年去世,臨終前想要把君主之位禪讓給輔佐官伯益,但是伯益的威信和實力不如啟,又得不到夏后氏族眾與諸邦君的擁戴,最終啟成為炎黃集團的首領,開創(chuàng)了新的家天下的王朝——夏朝。
現(xiàn)在的考古發(fā)掘已經(jīng)大致可對應傳說中的堯、舜、禹時代,形成了邦國與邦國聯(lián)盟即早期國家。堯、舜、禹既是邦國之君,又是邦國聯(lián)盟的盟主。那時很可能已邁入階級社會,就算仍處于原始社會,禪讓的傳說實在溫文爾雅,太過理想化。對此,歷代也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另外一些傳說。《韓非子·外儲說右上》中提到,帝堯想把君主之位讓給舜,鯀和共工反對說:“怎能把天下傳給一個平民?”帝堯不但不聽取他們的意見,還發(fā)兵將鯀殺死在羽山,把共工流放到幽州之都。《韓非子·忠孝》中說,舜因為父母和兄弟象不肯悔改,最終流放了父母,殺死了象。《竹書紀年》中說,因為帝堯年老德衰,舜就將他囚禁在平陽,還派人攔阻其子丹朱,不讓父子相見,最終篡奪了帝堯的君主之位。《史記·五帝本紀》說,帝舜因為兒子商均不賢,就向上天推薦大禹作為他的繼承人。舜去世后,大禹堅持喪禮3年,然后想請商均繼位,但遭到諸侯和百姓們的一致反對,于是才勉強成為君主。傳說帝舜是巡游到南方的蒼梧之野時突然去世的,就安葬在九嶷山。但還有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說法,是說帝舜并非巡游南方,而是被大禹流放到那里去的,大禹趁機篡奪了他的君主寶座。至于啟之開創(chuàng)夏朝,也和前述的情況類似,只不過他是兒子繼承君位的勝利者,打敗伯益而登上寶座。

大禹像·南宋·馬麟
這幅《大禹像》長249厘米,寬113厘米,是南宋畫家馬麟的代表作。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總之,堯、舜、禹三代君位相傳,與其說是被儒、墨等學派美化了的“禪讓”,不如說是邦君盟主的在位者與繼位者之間地位、權力之爭。這個從所謂“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轉(zhuǎn)化,實際上是從古代邦國聯(lián)盟即早期國家到奴隸制王國的轉(zhuǎn)化。大禹以前的傳說紛繁復雜,眾說各異,進入夏朝以后,華夏各區(qū)域之間聯(lián)系日益密切,并形成了共同的信仰與共同的祖先認同,世系的傳承、相關的故事則相對定型,中國歷史從傳說時代邁入了半信史時代。
歷史斷面
陶寺遺址
陶寺遺址是黃河中游地區(qū)中原龍山文化的代表,位于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占地面積約三百萬平方米。根據(jù)碳14斷代,該處遺址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公元前1900年,遺址中存有規(guī)模空前的城市遺址、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觀象臺、氣勢恢宏的王室宮殿、獨立的手工業(yè)區(qū)和大量的陶窯、水井等。一些考古學家認為,陶寺遺址很可能就是帝堯的都城所在,它的發(fā)現(xiàn),對于探索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堯舜時代的社會歷史具有重要意義。